修辞知识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590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知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修辞知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修辞知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修辞知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修辞知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知识大全.docx

《修辞知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知识大全.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知识大全.docx

修辞知识大全

修辞知识大全

●比喻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暗喻、借喻。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种。

  

  ◇明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

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例如: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于是夜晚的松花江,像一条嵌花的闪光的银链,静静地垂挂在这一片浩瀚的沙滩裸露的胸前。

(张抗抗《夏》)

  ③刘玉翠回村里,就好比是住进了监牢里。

(康濯《春种秋收》)

  ④她秀美的面容上依然毫无表情,在满天浓重的夕辉映照下,像一尊大理石雕像般冷峻、端庄。

(张扬《第二次握手》)

  ⑤饮食店的职工们当然不知女经理的这番挫折,只见她第二天早晨起来眼睛肿得和水蜜桃一样,看什么人都不顺眼,看见馒头、花卷、包子、面条都有气。

(古华《芙蓉镇》)

  上面这些例句中,“白花”、“松花江”、“村里”、“面容”、“眼睛”都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如”、“像”、“好比”、“像……般”、“和……一样”都是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明珠、星星”、“银链”、“监牢”、“一尊大理石雕像”、“水蜜桃”都是喻体(被比喻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

有“像”、“好像”这类喻词是明喻的一个标志,但在有些句子中有“像”、“好像”这类词,却又不是明喻。

例如:

“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爱别人就是因为太爱自己,要我像他那样爱自己,对旁人都没有感情,我会僵了,活不成了。

”(莫应丰《将军吟》)其中“我像他”不是明喻,因“我”和“他”系同类,不能设喻。

构成明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并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

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

  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上面这些词句中,“篇章”、“她”、“手指头”、“长安街”都是本体(被比的事物);“是”、“变成”、“成了”都是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思维的花朵”、“夜明珠”、“太阳”、“大熊掌”、“喧腾的大海”都是喻体(作比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

“是”、“成了”这类表判断的词语是暗喻的一种标志,但在有些语句中有“有”、“成了”这类词,却不是暗喻。

例如:

“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

”(王蒙《春之声》)这里用“是”,虽有本体可找,但无喻体可寻,不是暗喻。

构成暗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并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

  

  ◇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④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夏衍《包身工》)

  上面这些例句中,借“翡翠”比喻海浪;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借“毒蛇猛兽”比喻毒辣凶猛的敌人;借“太阳”比喻革命旗帜;借“黑夜”比喻半封建半殖民的反动统治;借“黎明”比喻人民得到解放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借喻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代”的关系。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③“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

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娘》)

  ④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

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倒喻

  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倒喻是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的一种比喻。

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

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所以叫做倒喻。

  例如:

  ①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

(鲁迅《药》)

  ③自然,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做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何况还有“剪贴”。

(《鲁迅全集》第五卷,第221页)

  ④犹如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女群淹没了。

(柳青《创业史》)

  上面四个例句中,“小瘪三”、“死”、“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是喻体,都放在本体前面;“党八股”、“静”、“做得多而繁也决不就是名著”、“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女群淹没了”是本体,都放在喻体后面。

  

  ◇反喻

  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质,这种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叫做反喻。

  例如:

  ①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象钢铁那样。

(巴金《怀念萧珊》)

  ②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

(姚雪垠《李自成》)

  ③生活可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

(蒋子龙《祝你们幸福》)

  ④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

(徐仲华《文章的结构》)

  上面例①中,“他的心”(本体),“不象钢铁那样”(喻体)冷硬,应从喻体相对的方面去理解,即象棉花那样温柔;例②中,“打江山”(本体),“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喻体),应从喻体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即打江山是一件需要流血牺牲,极不容易的事情;例③中,“生活”(本体),“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喻体)那样简单、随便,应从喻体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即生活是复杂、严肃的;例④中,“文章的结尾”(本体),“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喻体),让人吃了满嘴口臭味,越嚼越臭,而应该是一颗酥透了的花生米,能让人吃后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

反喻是一种曲折地反映事物的方式,有本体,无正面喻体,是从喻体的反面来说明本体的正意的。

  

  ◇缩喻

  缩喻就是省略喻词,本体和喻体直接结合成为有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组。

这样结构紧凑、语言简练,使要表现的事物更为生动、形象。

  例如:

  ①在人类生活的矿层里,有些东西也会结成光芒四射的宝石。

(杨朔《宝石》)

  ②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这哪里是信,这是从一个女儿心底渗出的爱之泉水呵!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④土地改革大翻身,砸碎了封建的老铁门。

(阮章竞《妇女自由歌》)

  上面这些例句中,“生活”、“思想感情”、“爱”、“封建”都是本体;“矿层”、“潮水”、“泉水”、“老铁门”都是喻体,都省去了喻词,本体所用的词和喻体所用的词都直接结合成为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

  

  ◇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例如: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打着了狐狸兔子搬家,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③一朵花,我们不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中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觉到它的浓郁了。

许多诗歌、戏剧、小说,之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

(秦牧《北京花房》)

  ④幸福劳动造,红花汗水浇。

(谚语)

  上面这些例句中,“人有悲欢离合”、“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许多诗歌”至“关系极大么”、“幸福劳动造”都是本体;“月有阴晴圆缺”、“打着了狐子兔子搬家”、“一朵花”至“感到它的浓郁了”、“红花汗水浇”都是喻体。

这些本体和喻体都是互相平行的短句,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非常明显。

  

  ◇较喻

  较喻就是比喻兼比较,即在某一相似之点上,本体超过了(或不及)喻体。

这样可以使本体的性质、情状显得更加鲜明,更为真切。

  例如:

  ①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也不如。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③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

(艾青《莱茵河流过的地方·慕尼黑》)

  ④妈!

你的心比针尖还小!

(柳青《创业史》)

  上面例①中,用“中国”(本体)和“罐头”(喻体)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中国比罐头禁锢得还严密;例②中,用“文章”(本体)和“牛粪”(喻体)比较,本体不及喻体,文章连牛粪也不如;例③中,用“流氓”(本体)和“魔鬼”(喻体)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例④中,用“心”(本体)和“针尖”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心比针尖还小。

在较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比”的关系。

  

  ◇回喻

  回喻就是先提出喻体,接着又对喻体加以否定,最后引出本体。

这种迂回设喻的方法,表面上否定了喻体,其实是更巧妙地把喻体同本体联系起来,使本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①荒野里偶尔能看见一种树,树枝上密密麻麻挂满果实。

那不是果实,都是鸟巢。

这种鸟非洲人叫做黑头织鸟,织的巢像口袋一样,挂在树枝上。

(杨朔《生命泉》)

  ②再说我们那两库水,它不是水,它是黄澄澄的粮食啊!

(李准《耕云记》)

  ③在正对面的山腰中,有一大块白云,慢慢地浮动。

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井冈山垦殖场的牧羊姑娘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杜宣《井冈山散记》)

  ④邱家瑜说:

“喂,吕小钢,你带条尾巴去干嘛呀?

  我悄悄地说:

“你别多嘴!

她不是什么尾巴,她是我的妹妹。

”(任大星《吕小钢和她的妹妹》)

  在上面四个例句中,都是先提出喻体:

“果实”、“水”、“白云”、“尾巴”,接着对喻体加以否定,然后引出本体:

“鸟巢”、“粮食”、“羊群”、“妹妹”。

表面上看好像否定了喻体,其实是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但本体更突出,还给人以迂回的余味。

这种迂回的余味是:

不是尾巴,是妹妹;妹妹像尾巴;妹妹是尾巴。

运用回喻,先否定了喻体,接着引进本体,这个被引进的本体和否定了的喻体,在意义上不是相反的,本体意思比喻体更为深化,耐人寻味,仿佛有那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艺术境界。

  

  ◇互喻

  设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先用喻体比喻本体,第二个比喻句再用本体比喻喻体,这种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叫做互喻。

其格式为:

甲像乙,乙像甲。

  例如:

  ①〈黄〉鹤楼,鲁班修,灵芝〈草〉,〈被〉人〈偷〉,骑龙跨虎〈由自去〉,八仙飘海各〈自休〉。

  猜一字(谜底:

一)

  ②张俊民道:

“胡子老倌,这事在你作法便了。

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

”王胡子道:

“我那个要你〈谢〉……。

”(吴敬梓《儒林外史》)

  ③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文字,取发表于日报的短论以外者,谓之《〈且介〉亭杂文》;今天再来编今年的,因为除做了几篇《文学论坛》,没有多写短文,便都收录在这里面,算是《二编》。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

  ④刘桂兰脑袋一晃,把那披到左脸上的一小绺头发,甩到后头去,这才说道:

“咱们识字班有个人叫我来打听打听:

她要打八刀能行不能行?

”刘桂兰抹不开说是她自个的事,假托一个人,但她一下脸红了。

她避开肖队长的眼睛,低头坐在炕沿上。

她穿一双芦苇织成的草鞋,青布旧棉袍子上有几个补丁。

漆黑的头发上除开一个小巧的夹子以外,什么装饰也没有,她浑身的特点是村里待嫁的姑娘的身上特有的简单和干净。

肖队长早猜着她是打听她自个的事的。

没有等肖队长回答,她又笑着问:

“倒是行不行呀?

”肖队长说:

“看是谁打〈八刀〉,跟谁打〈八刀〉。

”肖队长说到这儿,笑着加一句:

“童养媳是不准打〈八刀〉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上面例①这则谜语是运用析字手法制作的,第一句点出“黄”字,第二句“草被偷”减去草字头,第三句“由自去”减去“由”,第四句“八……自休”减去“八”,还剩一个“一”字,运用的是损形(减少字的形体)手法。

例②中“言寸身”三个字合并是“谢”字,“谢”字拆开是“言寸身”三个字,是离合手法。

例③中“且介”是“租界”两个字各去一半,属损形,“且介亭”就是半租界的亭子间。

例④中“八刀”二个字合并是“分”字,“打八刀”是离婚的意思。

  

  ◇曲喻

  从喻体的某一方面,转移、联想到另一方面去,通过这种转移、联想使喻体和本体产生比喻关系,这种转一个弯子来设喻的形式叫曲喻。

  例如:

  ①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李商隐《天涯》)

  ②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花草。

(牛希济《生查子》)

  ③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哈,亮起来了。

  阿Q照例地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他们并不怕。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中,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想到眼泪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例②中,从草的绿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例③中,用“亮”和“保险灯”作喻体来比喻本体“癞疮疤”,因为疤是光滑的,由光滑的光转为光亮的光,再由光亮的光转为发光的保险灯。

  

  

  ●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故意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或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这种“人物交融”的修辞方式叫比拟。

比拟的修辞效果是:

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有利于异乎寻常的感觉;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比拟分为两种形式。

  1.拟人

  2.拟物

  

  ◇拟人

  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

  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

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

  “借光。

呃,借光。

  (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

  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

  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

(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

  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

  生长,壮大,成熟,

  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

  你的领队是数、理、化,

  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

  (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

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

(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

  真理被蒙上眼睛,

  连元帅也被陷害,

  总理也死而含冤。

  (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

  拟物又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如:

  ①革命党也一派新气……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他们上来吧。

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跳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党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这么多。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②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又不料你也飞回来了,你不能飞得远一些吗?

(鲁迅《在酒楼上》)

  ③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老舍《龙须沟》)

  ④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小飞蛾说:

“艾艾!

你不去看看你姥姥!

”艾艾说:

“我不去!

初三不是才去过了吗?

”张木匠说:

“不去就不去吧!

好好给我看家!

不要到外边飞去!

”(赵树理《登记》)

  ⑤晚上,牛元峰待援无望,趁黑夜率领残部突围向西逃跑,我七十五师的战士,随即跟踪追击。

战们说:

“一定要把这条‘牛’追回来。

”(徐海东《奠墓礼》)

  ⑥吴天宝好比一丛大路径上的马兰草,自打发芽那天起,从来没人怜爱他,浇他一滴水,他却有股野生的力量,任凭脚踩,车轱轳轧,一直泼辣辣地长着。

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地朝向着生活。

(杨朔《三千里江山》)

  上面这些语句中,都是把人(包括敌、我、友)当作物来描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乙】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

  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他们的嘴上。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高尔基《海燕》)

  ③有时候起了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老舍《骆驼祥子》)

  ④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范大昌领先,绕过假山草坪,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上面例①中把“政治口号”比拟成会飞、能钻,可以流动的东西;例②中把“闪电的影子”比拟成蜿蜒游动的一条条火蛇;例③中把“狂风”比拟成可以打人的东西;例④中把“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