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352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docx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

第一章流体流动

一、基本知识

2.

3.

4.

5.

6.

7.

8.

9.

化工原理中的“三传”是指

①动能传递、势能传递、化学能传递③动量传递、能量传递、热量传递下列单元操作中属于动量传递的有①流体输送②蒸发

下列单元操作中属于质量传递的有①搅拌②液体精馏

下列单元操作中属于质量传递的有①固体流态化②加热冷却

下列单元操作中属于热、质同时传递①过滤②萃取

下列各力中属于体积力的是

①压力②摩擦力

下列各力中属于表面力的是

①压力②离心力

研究化工流体时所取的最小考察对象为①分子②离子

化工原理中的流体质点是指。

1与分子自由程相当尺寸的流体分子

2比分子自由程尺寸小的流体粒子

3与设备尺寸相当的流体微团

②动能传递、内能传递、物质传递

④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

③气体吸收

④结晶

③萃取

④沉降

③搅拌有。

④膜分离

③搅拌

④干燥

③重力

④离心力

③剪力

④重力

③流体质点

④流体介质

0

0

④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分子自由程大得多的含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

10.化工原理中的连续流体是指

1流体的物理性质是连续分布的

2流体的化学性质是连续分布的

3流体的运动参数在空间上连续分布

4流体的物理性质及运动参数在空间上作连续分布,可用连续函数来描述

11.对于流体的流动,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考察方法是。

1牛顿法和质量守恒法②机械能守恒法和动量守恒法

3质量守恒法和动量守恒法④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

12.拉格朗日法的具体内容为④;而欧拉法则为③。

1选定运动空间各点进行考察

2选定几何意义上的点进行考察

3选定固定位置观察流体质点的运动情况,直接描述各有关运动参数如速度、压强、密度等在指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4选定一个流体质点,对其跟踪观察,描述其运动参数(如位移、速度等)

与时问的关系

13.轨线和流线在是一致的。

1连续流动时②非稳态脉动流动时③稳态(定态)流动时④喷射流动时

14.黏性的物理本质是。

1促进流体流动产生单位速度的剪应力

2流体的物性之一,是造成流体内摩擦的原因

3影响速度梯度的根由

4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运动与碰撞,是分子微观运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15.据牛顿黏性定律,黏度的定义可用数学式表示如下:

A色dU

dydy

下列关于该式的四种论述中正确的是。

1倘若流体不受力,其黏度为零

2牛顿型流体的黏度与流体内部的速度梯度成反比

3对于牛顿型流体,运动流体所受的切应力与其速度梯度成正比

4流体运动时所受的切应力与其速度梯度之比即是黏度

16.根据牛顿黏性定律,下列论断中错误的是。

1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剪力就是剪应力

2黏度越大,同样的剪应力造成的速度梯度就越小

3不同的流速层之间具有不同的动量,层间分子的交换也同时构成了动量的交换与传递,剪应力代表了此项动量传递的速率

4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反比,与法向压力无关

17.速度分布均匀,无黏性(黏度为零)的流体称为。

1牛顿型流体②非牛顿型流体③理想流体④实际流体

18.随着温度的升高,贝U。

1气体、液体黏度均减小②气体、液体黏度均增大

③气体黏度增大,液体黏度减小④气体黏度减小,液体黏度增大

19.黏度的倒数称作流度,即n=卩-1。

下列四组关于温度、压强对液体流度影响

的判断式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o

1:

/汀-0;=0②:

:

/:

T0;r/R-0

③:

/汀-0;/;:

p0

4/订0;/:

p=0

20.下列流体中服从牛顿黏性定律的有o

1气体、水、溶剂、甘油②蛋黄浆、油漆

③纸浆、牙膏、肥皂④面粉团、凝固汽油和沥青等

21.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P2=R+Pg(Z1-Z2)=Pi+pgh的适用条件是

1重力场中静止流体

2重力场中不可压缩静止流体

3重力场中不可压缩连续静止流体

4重力场中不可压缩静止、连通着的同一连续流体

22.改善测量精度,减少U形压差计测量误差的方法有o

1减少被测流体与指示液之间的密度差

2采用倾斜式微压计(将细管倾斜放置的单杯压强计)

3双液体U形压差计

4加大被测流体与指示液之问的密度差

23.如图1-1所示的开口容器内盛有油高度为hi和水高度为h2及h,则B与B'点之间压强大小之间的关系为(B与B'点处于同一水平面)。

①Pb'Pb②PbPb8③Pb=Pb④无法比较

24•如图1-2所示,A、B两断面分别位于直管段内,并在两断面装上U形管和

复式U形管压强计。

两压差计内指示液相同,复式U形压强计的中间流体和管内流体相同。

则读数Ri、R、F3之间的关系为。

1R=F2+R②R=R+R③R2=R+R④Ri、艮、F3间无定量关系存在

图1-1

25.如图1—3所示,在断面A和B处接一空气压差计,其读数为R,两测压点间垂直距离为a,指示液、空气密度分别为p。

和p空。

贝UA、B两点间压差为

1Pa-Pb二'°Rg

2Pa_Pb(”0八一空)Rg

3Pa-Pb=(「°一「空)Rg•「°ga

4Pa-Pb二'空(Ra)g

26.

如图1—4所示,两容器内盛同一密度液体。

当U形管接于AB两点时,读数各为R和R。

现将测压点A和压强计一起下移h,则变化后R和R的变化为。

1R增大,R不变②Ri不变,R增大

图1—4

③R、R均不变④Ri、R均增大

27.如图1-5所示,在盛有密度为po某气体的容器壁两侧分别接一个U形管压强计和双杯式微压计,U形管压强计内指示液密度为p1,微压计使用p1和p2(p

1>P2)两种指示液。

微压计液杯直径为D,U形管直径为d,则考虑杯内液面变化

时,R、R的表示式为①;不考虑杯内液面变化时,

P一Pa

g(-2^'-'2

d2

Ri

P-Pa

g(d-6)

P-Pa

g(「-■‘2)

Ri

P-Pa

g(:

'^—"o)

R、R的表示式为②

图1-5

P-Pa

g(H)

Ri

P一Pa

g(・-5)

28.今有两种黏度较大相互不混溶的流体甲、乙,被装入如图1-6所示的连通器,

自由液面等高且通大气。

若图示的A、B截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下列四组判断中合理的是o

1Pa■Pb;'甲'乙②PaPb;'甲'乙

③Pa=Pb;「甲'乙④Pa二Pb;「甲二'"乙

29.如图1—7所示的U形管中,1、U、川为蜜度不同的三种液体。

A-A/、B-B/

为等高液位面。

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点I、点2处的P与P2小为o

1P>R②Pi

AA'

图1—6图1—7

30.流体流动时遵循的守恒定律有o

1质量守恒②能量守恒③动量守恒

31.不可压缩流体在均匀直管内作定态流动时,平均速度沿流动方向的变化为

1增大②减小③不变④无法确定

32.若不可压缩连续理想流体在重力场中作定态流动且流动微元在流动过程中

与其他微元之间未发生机械能交换,则gz+(p/p)+(u2/2)=常数,可用于—

1沿轨线的机械能衡算

2沿流线的机械能衡算

3沿管流任意流段处的机械能衡算

4沿管流均匀流段处(流线均为平行的直线且与截面垂直)的机械能衡算

33•将伯努利方程推广应用到实际黏性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时,需要考虑

1不做任何改变

2用截面上的平均动能代替伯努利方程中的动能项

3必须计入黏性流体流动时因摩擦而导致机械能耗损(阻力损失)

4同时考虑②、③中所列因素

34.对动能校正系数a做出正确论断的有。

1平均动能与按平均速度计算的动能之间的校正系数

2校正系数a与速度分布形状有关

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以平均速度计算平均动能时,校正系数a值等于2.0

4校正系数a与速度分布形状无关

36.流体流动的流型包括。

1层流②湍流③过渡流,④扰动流

37.根据雷诺数船的大小可将流体的流动区域划分为。

1层流区②过渡区③湍流区④层流内层区

38.对湍流概念描述不正确的是。

1湍流时流体质点在沿管轴流动的同时还做着随机的脉动

2湍流的基本特征是出现了速度的脉动。

它可用频率和平均振幅两个物理量来粗略描述,而且脉动加速了径向的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

3湍流时,动量的传递不仅起因于分子运动,而且来源于流体质点的脉动速度,故动量的传递不再服从牛顿黏性定律

4湍流时,若仍用牛顿黏性定律形式来表示动量的传递,则黏度和湍流黏度

均为流体的物理性质

39.流体在圆形直管中流动时,判断流体流型的准数为。

1Re②Nu③Pr④Gr

40.在高度湍流条件下,流体的流动区域由构成。

①湍流核心②层流内层③湍流边缘④过渡层

41.定态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①②u=Umax[1-

(二)]③u=0.5Umax④u=0.8Umax

dyR

42•下面一段话中,A〜C代表不同的意义有I种〜5种答案,答案正确的为。

“圆形导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损失,层流时与流速的A成正比,湍流时与流速的

B成正比,其比例系数是雷诺准数和管内壁的粗糙程度的函数。

对于光滑管道,

雷诺数越大,摩擦系数越C。

A

一次方

二次方

一次方

二次方

二次方

一次方

二次方

一次方

二次方

二分之一次方

43•有一串联管道,分别由管径为di与d2的两管段串接而成,di

某流体稳定流过该管道。

今确知di管段内流体呈滞流,则流体在d2管段内的流型为

①湍流②过渡流③滞流④需计算确定

44.若确知流体在不等径串联管路的最大管径段刚达湍流,则在其他较小管径段

中流体的流型。

①必定也呈湍流②可能呈湍流也可能呈滞流

③只能呈滞流④没有具体数据无法判断

45.下列对边界层描述正确的是。

1流速降为未受边壁影响流速的99%以内的区域称为边界层

2边界层有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之分

3对于管流而言,仅在进口附近一段距离内(稳定段)有边界层内外之分,经稳定段后,边界层扩大到管心,汇合时,若边界层内流动是滞流,则以后的管流为滞流。

若汇合之前边界层内流动为湍流,则以后的管流为湍流

4由于固体表面形状造成边界层分离而引起的能量损耗称为形体阻力

5流体在圆形直管内稳态流动时,在稳定段内,管内各截面上的流速分布和流型保持不变

46.下面有关直管阻力损失与固体表面间摩擦损失论述中错误的是。

1固体摩擦仅发生在接触的外表面,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2直管阻力损失发生在流体内部,紧贴管壁的流体层与管壁之间并没有相对滑动

3实际流体由于具有黏性,其黏性作用引起的直管阻力损失也仅发生在紧贴管壁的流体层上

47.对于无法用理论解析方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经验计算式的实

验研究方法是化工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由下面组成。

1对所研究的过程作初步的实验和尽可能的分析以列出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2通过无因次化减少变量数

3采用函数逼近法(常以幕函数逼近待求函数)确定函数形式

4采用线性化方法确定参数

48.下面论述中正确的是。

1因次分析法提供了减少变量的有效手段,从而可大大减少实验工作量

2任何物理方程,等式两边或方程中的每一项均具有相同的因次,因此都可以转化为无因次形式

3无因次分析方法的使用使得人们可将小尺寸模型的实验结果应用于大型装置,可将水、空气等的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流体

4使用因次分析法时需对过程机理作深入理解

49.下面论述中错误的是。

1作为基本因次,应具备彼此独立、不能相互导出的特征

2力学中的基本因次有三个:

质量、长度和时间

3热学中的基本因次有四个:

质量、长度、时间和温度

4无因次化时作为初始变量的必须是基本因次的物理量,因为这样才可保证选定初始变量的因次互相独立,彼此间不能组成无因次数群

50.根据丌定理可知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①任何物理方程必可转化为无因次形式

2无因次数群的个数等于原方程的变量总数减去基本因次数

3无因次数群的个数等于基本因次数

4使得无因次数群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51.“因次一致”是“物理方程”的。

1必要条件②充分条件③充要条件④两者无关

52.对于流体在非圆形管中的流动来说,下列论断中错误的是。

1雷诺数中的直径用当量直径来代替

2雷诺数中的速度用当量直径求得的速度来代替

3雷诺数中的速度用流体的真实速度来代替

53.下列有关局部阻力论断中错误的是。

1局部阻力损失是由于流道的急剧变化使边界层分离而引起的

2局部阻力可用局部阻力系数和当量长度两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3在不同两截面之间列机械能衡算式时,若所取截面不同,不会影响到局部阻力的总量

54.对于城市供水、煤气管线的铺设应尽可能属于o

1总管线阻力可略,支管线阻力为主

2总管线阻力为主,支管线阻力可以忽略

3总管线阻力与支管线阻力势均力敌

55.根据具体输送任务,设计选取具体管径的步骤包括o

1根据总费用最小(每年的操作费用与按使用年限的设备折旧费之和最小)

的原则决定最合理经济的管径

2将①中算出的管径根据管道标准进行圆整

3对小管径还需考虑结构上的限制

56.据入一R(—£/d曲线图,除阻力平方区(即惯性阻力区)外,下列分析中错

误的是

1流动阻力损失占流体动能的比例随雷诺值的增大而下降

2雷诺值增大,摩擦系数下降,流体阻力损失将减小

3随着雷诺值的增大,管壁粗糙度对流动的影响增强

4随着雷诺值的增大,流体黏度对流动的影响将相对削弱

57.流体在圆形直管中流动时,若流动已进入完全湍流区,则摩擦系数入与Re

的关系为:

随Re的增加,入o

①Re增加,入增加②Re增加,入减小

③Re增加,入基本不变④Re增加,入先增加后减小

58.有人希望使管壁光滑些,于是在管道内壁搪上一层石蜡。

倘若输送任务不变,

且流体呈滞流流动,流动的阻力将会o

①不变②增大

③减小④阻力的变化决定于流体和石蜡浸润情况

59.图I—8中,流体的一次减速,由ui降至g(b)与流体的二次降速,由ui隆至u,再由u降至U2(a),方式局部损耗大。

①由ui—次降到u2局部损耗较大②由ui经u再由u降至u2局部损耗大些

③(a)、(b)情况损耗一样④要通过计算方能比较

图1—8

60.提高流体在直管中的流速,流动的摩擦系数入与沿程阻力损失hf的变化规律为。

1入将减小,hf将增大②入将增大,hf将减小

③入、hf都将增大④入、hf都将减小

61•管道内流体流动的局部阻力损失刀hf,与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u的关系,一般可以表达成刀hf=Eu2/2g。

下面对该关系式的理解中准确的是。

甲:

局部阻力损失与流体的动能成正比。

乙:

局部阻力损失与流体在管道内的平均流速有关,但不一定是正比例关系,

只能说流速愈小,局部阻力损失愈小。

丙:

刀=Eu7g2关系式表明局部阻力损失与管道内平均流速有一定关系。

①甲对②乙对③丙对④甲、乙都对

62.计算管路系统突然扩大和突然缩小的局部阻力时,速度u值应取。

①上游截面处流速②下游截面处流速

③小管中流速④大管中流速

63.如图1—9所示,A、B两管段中均有液体流过,从所装的压差计显示的情况,

能判断。

①A管段内流体的流向②B管段内流体的流向

③A,B管段内流体的流向④无法作出任何判断

64.如图I一10所示,A、B管段流过气体(视为理想流体)时,连接在A、B上

的压力差计所显示的情况。

①A不可能②B不可能③AB都可能④A,B都不可能出现

图1—9图1—10

65.有一套虹吸装置如图I-11所示。

图中管段ab、cd、ef等长、等径,则压差

△pab、Apcd、Apef的大小关系为。

©△pab>Apcd>△△pef©△pcd>Apef>△pab

©△pef>△pab>Apcd©△pab=Apcd=△pef

66.要将某液体从A输送到B(如图I—12),可以采取用真空泵接管2抽吸的办法,也可用压缩空气通入管1压送的办法,对于同样的输送任务,流体在管路中

的摩擦损失与这二种输送方式的选择关系为。

①抽吸输送摩擦损失大②压送的摩擦损失大

③要具体计算才能比较④这两种方式摩擦损失一样

图1—11

图1—12

67.管路中流动流体的压强降

①管道等径,滞流流动

③平直管路,滞流流动

68.要将流体从某设备输入图

△p与对应沿程阻力phf数值相等的条件

2管路平直,管道等径

4管道等径,管路平直,滞流流动

I—13所示设备中,进设备的管路按安装输

液能耗较低?

①(a)种方式安装②(b)种方式安装

3(a)、(b)方式效果一样④要根据给设备的压强而定

69.对于分支或汇合管路,在交点处都会产生动量交换,从而造成局部能量损失和各流股间能量转移,为将能量衡算式用于分流与合流,可供采用的方法

有。

1各流股流向明确时,可将单位质量流体跨越交点的能量变化看作为流过管件(三通)的局部阻力损失。

实验测定不同情况下三通的局部阻力系数

2若三通阻力(单位质量流体流过交点的能量变化)在总阻力中所占比例甚小而可忽略(t/d>1000时),可不计三通阻力而直接跨越交点列机械能衡算式

3在任何情况下均可直接跨越交点列机械能衡算式

70.对图1—14所示管路,流体由槽1流至槽2与槽3,若三通阻力可略,则可

列出跨越交点的机械能衡算式和质量守恒式为②③。

图1—14

71.对图1—15所示并联管路,,若分流点和合流点的局部阻力可略,单位质量流体从A流至B,可列出机械能衡算式和质量守恒式为①②。

22

Px„WAPh#.

p*厶+1■二+y+A.d2

-+gZA+T=-+gZB+2+P%TMa/>br,,述」

专然叫=号乐i十芳盅出+专爲商

22

2

图1—15

72•对于等长的并联管路,下列两条分析:

甲:

并联管路中,管径愈大流速愈大。

乙:

并联管路中,管径愈大的雷诺数愈大。

其中成立的是。

①甲成立②乙成立③甲、乙均成立④甲、乙均不能成立

73.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有。

1毕托管用于测量沿截面的速度分布,再经积分可得流量,对圆管而言,只需测量管中心处的最大流速,就可求出流量

2孔板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同毕托管相同

3文丘里流量计将测量管段制成渐缩渐扩管是为了避免因突然的缩小和突然的扩大造成的阻力损失

4转子流量计的显著特点为恒流速、恒压差

74.下列两种提高孔板流量计测量精度的办法:

甲:

换一块孔径较小的孔板。

乙:

换一种密度较小的指示液。

其中可行的为。

①甲法可行②乙法可行③甲、乙法都行④甲、乙法都不行

75.经过标定的孔板流量计,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孔板的孔径通常会有所增大。

对此,甲认为:

该孔板流量计测得的流量值将比实际流量值低。

乙认为:

孔板流量计使用长时间后量程将扩大。

甲、乙看法有道理的是。

①甲、乙均有理②甲、乙均无理③甲有理④乙有理

76•请判断下列关于转子流量计测量原理的两种论述:

甲:

无论转子悬浮在什么

位置(量程范围以内),转子上下的流体压差是不变的。

乙:

无论转子悬浮在什么位置,流体经过转子时的能量转换值是大致相等的。

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乙都正确②甲、乙均不正确③甲正确④乙正确

77.为扩大转子流量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甲采取稍稍切削转子直径的办法,乙采取换一个密度较大的转子的办法。

他们的做法可行的是。

①甲、乙都可以②甲、乙都不行③甲法可以④乙法可行

78.可利用动量守恒定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情况为。

1控制体内流体所受作用力能正确地确定

2控制体内主要的外力可以确定而次要的外力可以忽略

3需要得到流体对壁面的作用力大小

4任何情况

79.下列四种论述中错误的是。

1非稳态过程可能出现在连续作业中

2稳态过程通常出现在连续作业中

3间歇作业必定是非稳态过程

4稳态过程可能出现在间歇作业中

80.如图1—16所示装置,Pa为大气压,K阀关闭,装

图1—16

图示中错误的为②

置内液面上的压强为P,体系平衡。

当打开装置右侧放水阀后,水不断放出,空气则自动由C管充入装置(如图I—16所示气泡)。

如果此时打开K阀,装置左侧A、B管内液面情况为。

1K阀开启后,AB管液面将与装置内液面等高

2A管液面将稳定在与C管下端等高处,B管液面与装置内液面等高

3K阀一打开,空气将从A管充人装置,A、B内无液体

4将出现不属于上述①、②、③的其他情况

81.图I—17是对图1—16装置放液过程的四种定性描述。

图1—17坐标说明:

Vs

h

t

p—装置内液面上的瞬时气压(绝对压);

—放液阀处液体流出的瞬时体积流量;

—装置内液面至容器底的瞬时高度;

—从放水阀开启后计的时刻。

fi

图l—17

82.液体在不等径管道中稳定流动时,管道的体积流量V质量流量ms、管道平

均流速u平均质量流速G四个流动参数中,不发生变化的数值为。

1Gu②V、G③ms、u④V、ms

83.水从水平管中流过,以U形管压差计测量两点间的压强差(如图I—18)。

U形管下部为指示液。

I—2、3—4、5—67—&9—10均为水平线。

试判断:

p与P2之间的关系为。

①pi>p2②p2>pi③PI=P2④pi与P2之间关系无法确定

84.用管子从液面维持恒定的高位槽中放水,水管有两个出口(如1—19),各段管的直径相同,两支管的出口与贮槽液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设两管中的摩擦系数相等,即入A=XB。

则两阀全开时,A、B两管中的流量之间的关系为。

2V=Vb③WVB④两者之间关系无法确定

1.根据流体流动的连续性假定,流体是由组成的介质。

2•牛顿黏性定律的表达式为。

3•牛顿黏性定律适用于牛顿型流体,且流体应呈—流动。

4•气体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水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5.根据雷诺数的大小可将流体的流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