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998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docx

《枣核》课堂教学案例

浅文深教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

_______《枣核》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三中学  陈璐璐

引言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将“发展思维”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提出。

因此,加强思维训练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考的问题范围越宽广,思维的质量越高,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

把语言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咀嚼、品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枣核》一课比较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结合上述设计思想,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浅文深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

 

背景

《枣核》一课是一篇老课文,萧乾先生通过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

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

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讲读式,帮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题,从形式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

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体会和理解似乎都是我精心设计好的,同学们得出和我一样的答案,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这一层面上。

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关于“一切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精神之后,我理解了“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换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

于是我开始尝试从一些老课文入手,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切入点,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施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1、导入

当几颗普普通通的枣核被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千里迢迢从北京带到美国,交到一位同窗好友手里时,那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篇设疑,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朗读课文

 

交流感受

 

2、出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3、教师提问: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1、学生轻声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正音解词。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提示:

可从不同角度谈,力求语言流畅)

生1本文写的是一位美籍华侨托朋友从北京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表现她的思乡情。

生2这位美籍华侨身在美国,家庭美满、事业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读通文字,初步感受文本。

本文构思巧妙,情感深沉,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感受。

学生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获得原始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一切都如意,但她却深深地思念家乡的枣树。

“心里总像缺点什么”,表现了她浓烈的思乡之情。

生3本文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开篇设置悬念,然后一步步解开悬念,最后点题。

(学生的回答,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阅读本文最真实的感受。

这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探究”的起点。

提出交流的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体验,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更好地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研读标题

 

关照全篇

 

 

4、出示思考题:

作者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5、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思考:

1)试为本文换一个标题,比较优劣

2)划出有关枣核的语句,明确枣核是贯穿全文线索

 

4、学生回答

生1以“枣核”为题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那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另一层就是指那枣核里寄托了那位美籍华侨深深的思乡之情。

生2本文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所以以“枣核”为题。

 

通过一个思考题,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统摄全篇,加大思考的力度,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结构、情感,追求学生理解和表达上思维的周密性。

 

 

 

 

3)如何用“枣核”设置悬念

 

4)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

 

生3本文用“枣核”设置悬念,解开悬念,所以以“枣核”为题。

(要求在刚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全面思考并用流畅的语言表述)

生4用“枣核”为题含蓄而深刻,因为“枣核”是贯穿全文线索,“枣核”是设置悬念的关键,“枣核”虽小,却表达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体现出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

 

本文理解起来程度不大,初读全文,学生容易产生“好理解”、“全懂了”之类的错觉。

教学中努力做到浅文深教,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提出富于启发性、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展开讨论。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6、在深入探究“枣核”一词在文中的作用之后,再读课文,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再探寻、品析课文中能够传递出浓浓的思乡、爱国情感的段落。

在这些语段中探究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5、学生默读课文,作圈点批注

6、同位之间可互相讨论,辨析、理解词义

明确:

再三:

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

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

 

 

7、引导步骤:

(1)找出语段细读

(2)在几个语段中探究语言的表达效果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8、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就”字在这四句话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殷切:

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

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不好意思:

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劈头:

表明她早就有思想准备,目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从而受到她思乡之情的感染。

……

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回顾内容

 

总结全文

9、请几位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0、教师总结(加深对情感的体会和理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

 

8、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

生1通过分析以“枣核”为题的好处,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理解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生2我还认识到思考问题要全面,回答问题语言要流畅。

 

 

 

 

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生3学会要品析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从而体会语言的美,领悟主题的美。

 

 

 

课外拓展

 

渲染情感

 

 

11、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彭邦桢的《月之故乡》

 

 

12、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

  结束全文

 

9、学生反复朗诵,明确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体会这两首诗与本文的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应引导学生深入体味本文中那位美籍华侨的游子心境,体味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精神。

 

 

 

 

 

 

 

 

 

 

 

 

收获与反思

1.我认为“以生为本”的教学着力点,应该归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至高点。

就语文教学而言,人们常说应该把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这种能力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们的最主要目标。

“发展思维”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应该从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开始,培养思维意识,进行思维训练,并将其渗透到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

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

为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留下大块的思维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

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4.语言不是训练出来的,思维不是训练出来的。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更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非常重要,堪称教与学的要义和精髓。

5.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来。

关键在于教学上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6.浅文深教,深文浅教,教无定法,妙在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