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996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docx

皖东成矿地质背景doc

内生矿产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方法

及皖东区域地质背景

一、内生矿产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方法

(一)、岩浆岩条件与成矿关系研究

(二)、构造地质条件与成矿关系研究

(三)、岩性条件与成矿关系研究

(四)、地层对层控矿床的控制作用

成矿地质条件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指示可能发现各种矿床而应具备的一些地质条件。

各种地质作用控制着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故也称这些地质作用为“控制因素”。

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掌握成矿规律,从而指导找矿。

因而,在矿产勘查时,认真研究勘查区成矿地质条件并与类似地区典型矿床进行对比,是提高找矿效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性工作。

内生矿床与外生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不同。

内生矿床侧重于岩浆岩、地质构造和岩性等条件,但层控矿床与地层、岩相、古地理等条件的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一)、岩浆岩条件与成矿关系研究

1、岩浆岩成分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1)岩石化学的研究

采集没有(尽可能)蚀变和矿化的新鲜岩石,进行硅酸盐全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

SiO2、Al2O3、TiO2、Fe2O3、FeO、MnO、MgO、CaO、K2O、Na2O、P2O5、H2O+、⊿-(H2O-为非结晶水,一般不分析,并入烧失量中)。

这些氧化物总量应介于99.3~100.7%之间。

a.岩浆岩酸度与成矿关系:

根据岩浆岩酸度(SiO2的含量)一般将岩浆岩划分为超基性(SiO2<45%)、基性(SiO245~52%)、中性(SiO252~65%)、酸性(SiO2>65%)四大类(正长岩类属于偏碱的中性岩而不是碱性岩,“碱性岩”的SiO2不饱和,并必须出现副长石类(如霞石)和霓辉石等碱性暗色矿物)。

不同类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各不相同。

例如:

铬、镍、钴、铂、金刚石和少量铜镍矿床与超基性岩有关,其成矿专属性强而明显;釩、钛、铁、铜、镍与基性岩有关;矽卡岩型铁、铜钼多与中性、中酸性岩有关;鎢、锡、铍、铌、钽及稀土矿多与酸性岩有关。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普遍注意到结合岩石酸度研究探讨花岗岩类的成因,目前一般认为壳源型花岗岩大多成矿元素以亲氧元素为特征,其矿化主要是鎢、锡、铋、钼、铍、铌、钽和铀;幔源型中酸性—弱酸性岩浆岩成矿元素以亲硫元素为特征,其矿化主要是铜、钼、铅、锌、金、银等。

当然,壳幔混熔型(M型)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

b.岩浆岩碱度与成矿关系:

岩浆岩碱度(K2O、Na2O的含量)变化与成矿的关系,特别是K2O、Na2O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对指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有重要意义。

研究岩浆岩中碱的饱和程度,与成矿关系也很有意义,其方法较多,如“赖特碱度率”、“皮可克指数”、“里特曼组合指数”等。

比较简便而常用的是“里特曼组合指数(σ)。

σ=(K2O%+Na2O%)2/(SiO2%-43)

σ值越大,碱性程度越强,σ<1.8称钙性岩,1.8~3.3称钙碱性岩<狭义>,3.3~9称碱钙性岩,>9称碱性岩)。

我国矽卡岩型铜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与同酸度的岩石相比,具有钾、钠高而铁镁低的特点;宁芜地区与铁成矿关系密切的是高钠碱钙性岩系;安徽沿江地区(如铜陵地区)铜、硫、金的成矿与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关系密切;淮北地区与铁、铜、金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主要属钙碱性岩系,且Na2O>K2O等等。

酸度、碱度和其他氧化物含量还可用于单个岩体内不同相带的空间变化,探讨与矿化富集的关系,例如:

形成矽卡岩矿床的中酸性岩体,其边部可能因与碳酸盐类岩石同化混染而致酸度降低。

有人提出闪长岩局部碱度下降是铁矿富集部位的一个标志。

还有人认为中酸性岩体由内向外Na2O增高,并伴有钠长石化对铁矿富集有利,反之若Na2O降K2O升,并伴有钾长石化,则对铜钼矿富集有利。

但这些关系还会因地区和岩性类型而异。

(2)、岩浆岩挥发份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关系研究

a.岩浆活动晚期,F、Cl、B、H2O、CO2等组份对促使岩浆分异和矿化集中有重要作用,其含量高者有利矿化集中。

b.微量元素的高低,反映原始成岩物质中这些元素的浓度,成矿元素的高低是含矿岩体最直接的重要评价标志,背景含量(丰度)异常往往对指示矿体的存在有重要作用。

含矿岩体的成矿元素含量通常高于克拉克值和同一地区不含矿的岩体。

元素的含量高低,一般可用富集系数表示。

富集系数=某元素的含量/某元素的维氏值

c.一般认为含量变化大小(离散程度)与富集成矿的可能性成正相关。

这种变化用“变异系数(CV)”表示,Cv值越大,均匀程度越差,成矿可能性越大。

含矿岩体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不含矿岩体,二者相差达2~3倍。

d.要正确评价岩体的含矿性,不仅考虑单个元素异常,还应考虑组合元素异常,采用(Li+Rb+Cs)-F-(Ba+Sr)三角图解,可较有效地区分含矿与不含矿岩体。

e.某些造岩矿物中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的含量,可作为岩体含矿性的标志。

例如华南地区与W、Sn、Be矿化有关的岩体黑云母中W含量一般是不含矿岩体的100倍以上,Be的含量比不含矿岩体高几倍到几十倍,不含矿岩体的F含量在0.6%以下,而含矿岩体达1.2~2.4%;江西、湖北等地斑岩型铜矿母岩中的黑云母富铜;云南个旧锡矿的含锡花岗岩中黑云母、白云母和角闪石含锡都很高,等等。

f.岩体和造岩矿物中微量元素比值(元素对比值)可作为找矿指示。

有的地质学家提出了岩体含矿性评价的地球化学参数,如刘英俊(1982)综合华南含锡花岗岩资料后提出含矿岩体的某些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F含量0.2%以上,(Sn×100)/F0.5~0.8,Ba/Rb<1,Rb/Sr>4,K/Rb78,(Li×103)/Mg337,K/Cs1118,Rb/Cs18.4,K/Li6.4,ZrO2/HfO230左右。

其中最灵敏的是K/Rb和Li/Mg;俄国有学者提出以Zr/Sn30±10、Mg/Li75±30为含矿岩体。

g.同位素成分和气液包裹体成分研究:

Ru、Sr等同位素成分及其比值的研究,可判断岩体物质成分和成矿元素的来源。

通过对包裹体成分、含盐度、pH值测定,可以分析岩体含矿性、判断可能的含矿种类、矿液与母岩的成因联系,以及矿液性质。

配合测温、测压分析成岩时的温压条件,帮助判断成矿可能性和可能形成的矿床类型。

h.有些标型矿物可以指示含矿性,如斑岩型铜矿的斑岩体,其金红石和磷灰石含量一般都较高。

2、岩浆岩时代与成矿关系研究

在分析岩浆岩时代与成矿时代和成因之间的联系时,应从整个地质发展史和岩浆活动旋回的角度加以阐明。

(1)、不同时代岩浆岩与矿产形成的关系:

不同时代岩浆岩形成不同矿产,通常矿床形成的时间与相关岩体形成的时间相近或稍晚。

如铜陵地区的铜、硫、金和祁门地区鎢矿都与燕山早期中酸性岩体有关,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含矿岩体为燕山晚期石英正长斑岩。

(2)、同一时代杂岩体的多次侵入、岩浆分异作用及矿产富集阶段:

岩浆活动往往是长期演化多阶段作用的结果。

成矿往往与分异的某一阶段或最后阶段有关。

如金寨县沙坪沟钼矿与燕山晚期岩浆演化的后阶段岩体有关。

要在了解区域内成矿岩体时代和期次的基础上,根据围岩时代、穿插关系、岩石特征对比等地质依据,结合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正确确定成矿岩体时代和期次。

年龄测定方法一般常用SHRIMP(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定年)鋯石U-Pb法或LA-ICP-MS(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定年)鋯石U-Pb法。

3、岩浆岩空间分布与成矿关系研究

(1)、岩浆岩侵入和冷凝深度的空间分布控制不同类型矿产的空间分布(参见下图)。

(2)、岩体规模、形态、相带分布与成矿关系:

超基性、基性和碱性岩体,通常母岩体愈大矿床有可能也愈大,岩体的形态以分异完善的岩盆和缓倾斜层状侵入体对成矿有利;中酸性岩体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其形态凹凸不平极不规则、凸出和凹入处、超覆于围岩之上、岩体下盘、岩株边缘及大岩体周围的小岩枝、岩脉分枝处等最有利成矿。

但各大类岩石都以分异完善、最终形成的残浆冷凝成的相带最富集矿产。

(3)、矿床与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有在岩体内、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矽卡岩矿床为代表)和围绕岩体呈带状分布(主要是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等三种情况。

4、岩浆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

岩浆岩分异愈彻底愈有利成矿元素富集,因而有利成矿。

同化混染作用与成矿关系目前争论较大,要根据具体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矽卡岩型铁铜矿,有人认为岩浆同化了碳酸盐类岩石,使岩浆中CO2大量增加,促使铁铜元素富集成矿。

5、蚀变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

蚀变现象是一定矿种近矿或远矿的重要找矿标志,可以对近地表的未知矿体和盲矿的矿化类型作初步判断(参见下表)。

但并非蚀变都有矿伴生,有些是岩浆岩自变质产物(如酸性岩浆岩的云英岩化和中基性岩的青盘岩化);由石榴石、辉石、硅灰石、符山石等无水硅酸盐矿物组成的“简单矽卡岩”(俗称“干矽卡岩”)对硫化物矿产形成的关系不大;对找矿有意义的是含绿帘石、阳起石等含水矿物的“复杂矽卡岩”(俗称“湿矽卡岩”)。

围岩蚀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矿体附近各种蚀变岩石的特征,包括矿物成分及其物理性质、岩石和蚀变矿物的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等。

*各蚀变带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

*各种蚀变交代作用的先后顺序和矿物变化规律。

*成矿元素分散与富集规律、矿化特征及其空间关系。

(二)、构造地质条件与成矿关系研究

标志区域构造的主要是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前者包括断裂和褶皱带,其中以断裂构造最为特征且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故以此为例。

1、断裂规模分类及其对成矿的控制

张文佑教授将断裂按其深度和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划分为五类:

(1)、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达到软流层。

可出现基性超基性岩带,常为岩石圈活动区与稳定区的界线,与板块边界相当。

(2)、地壳断裂——切穿地壳达到莫霍面。

可出现酸性和中酸性岩带,常成为活动区和稳定区内次一级构造单元边界,控制岩浆岩和成矿的分带。

(3)、基底断裂——切穿地壳上部“花岗岩质层”(可理解为硅铝层)达康氏面。

可出现酸性和碱性岩带及其有关矿化,常是三级构造单元界线。

以上三类即为通常所说的深断裂。

(4)、盖层断裂——切割沉积盖层达到变质基底顶面。

(5)、层间滑动断裂——深浅不一,深者与巨型隆起坳陷相伴生,浅者与褶皱相联系。

不同深度、规模的断裂和隆起控制矿产形成的地质环境和矿质来源,主要是控制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的发育和矿种组合、矿化类型。

次一级深断裂带往往是岩浆和矿液的通道。

2、局部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

局部构造的规模较小,其延展长度一般在10千米以内。

它们反映的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地质情况。

它们往往直接控制着矿床和矿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和产状等,对矿产勘查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

因而,应查明它们的性质与成矿时空关系及其导矿容矿特征。

(1)、局部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a.断裂性质与矿化关系:

总的来说,压性断层面在成矿过程中起屏蔽作用(如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由于断层泥的屏蔽,矿化都集中在断层泥之下的碎粒岩和角砾岩以及下盘裂隙中);张性断层空隙多利于成矿,但有时空隙太大,沿走向和向下延伸小,不易形成规模巨大和品位均匀的矿床。

一般断裂都具有复合性质,如压扭性、张扭性断裂。

这类复合性质的断裂往往较有利于成矿。

b.有利成矿的断裂部位:

不同方向断裂交会处、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交会处、断裂产状(平面和剖面)明显变化处、断裂与有利岩层或其他构造交会处等,是有利的成矿部位。

皖南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如池州黄山岭)及泥盆系与石炭系界面(如铜陵地区的许多矿区)附近的层间破碎带,是该地区2个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c.断裂活动时间和期次与成矿关系:

一个地区内往往发育不同时期形成的断裂,但矿化仅仅与某一期或几期的断裂有关,必须排除成矿前和成矿后的断裂。

另外,与矿液运移或沉淀的同时形成的断裂,可以导致矿体厚度、矿石组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矿脉相互穿插、多期矿化叠加等现象。

鉴别成矿前后断裂的方法主要有:

*观察断层角砾和胶结物成分、矿化和蚀变围岩分布与断裂的关系。

*断裂中的矿化情况与特征。

*沿断裂带取构造地球化学样分析成矿元素,了解是否有分散晕异常存在。

(2)、褶皱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褶皱构造对内生矿产的形成起控制和改造作用,对沉积矿产主要起改造作用。

对内生矿产而言,最有利的是背斜构造,其有利部位是背斜轴部(尤其是顶厚褶皱)、倾伏背斜的倾伏端、轴线弯曲转折处、倒转翼、开阔向斜中的次级背斜轴部、层间滑动和层间破碎带、与背斜伴生的断裂破碎带及其他有利构造、断层走向与褶皱岩层复合处等。

(3)、裂隙对成矿的控制

节理、劈理裂隙构造通常是褶皱或断裂的派生构造,二者间是有力学成因联系的共生组合。

前者常见于脆性岩石,后者常见于塑性岩石。

它们常常是容矿构造。

研究其性质、产状、展布特征(规律及其与断裂的配套关系)、排列形式、发育强度及其含矿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深部是否存在盲矿体。

(三)、岩性条件与成矿关系研究

对岩浆热液矿床而言,其围岩影响着矿液迁移、矿质的富集和沉淀,其岩性组合、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等都对成矿有很大影响。

其中对成矿影响最明显的是岩性组合及其空间排列形式,有利的组合有:

①不同机械强度岩层互层,在受力过程中易形成层间剥离空间和层间破碎、裂隙带,提供有利成矿空间。

②渗透性能不同的岩层组合,岩石的孔隙度、碎屑物胶结性质、结构、砂泥比例等都影响其渗透性,其中不透水岩层起到屏蔽作用,有利矿液在其下透水性强的岩层中聚集沉淀。

③不同化学性质岩层组合,有利于矿液集中交代而使矿质富集在特定层位,例如灰岩与砂泥岩互层时,矿液容易集中交代化学活泼性强的灰岩层而富集成矿。

④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岩层组合可以兼具以上各种有利条件。

(四)、地层对层控矿床的控制作用

矿产的主要富集时期可能是同生期、成岩期、表生成岩期或后生期。

它们产于一定的地层层位。

矿体延伸与层理一致,部分也可切穿层理。

层控矿床受层控的因素相当复杂,除地层特殊的岩性、岩相-古地理、成岩后生作用等因素以及各种后期叠加作用外,并受“矿源层”(来源多样化)的一定影响。

铜陵地区铜矿的“多层楼式”布矿模型是层控矿床的典型代表。

 

二、皖东地区成矿地质背景有关问题

(一)全省地质演化的基本轮廓

安徽省跨塔里木(或柴达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其拼合带位置,有磨子潭深断裂和六安深断裂两种不同认识,不少省内学者通常意见为后者。

包括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其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三个次级单元。

以南华纪前的晋宁运动(华北陆块为青白口纪前的凤阳运动)和侏罗纪前的印支运动为标志,地壳演化可分三大阶段,依次为陆块发展(基底形成)阶段、被动陆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发展(盖层沉积)阶段、陆内发展(板内变形)阶段。

中新元古代之间的凤阳运动和南华纪前的晋宁运动(相当以往所称的休宁运动或皖南运动二幕),先后致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克拉通化,基底固结,分别形成现今呈现的近东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构造格局;印支运动期间(主造山期),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俯冲(A型俯冲),两个陆块碰撞造山,形成复杂的秦岭-大别造山带,结束海侵历史,且导致盖层全面褶皱,全省组成统一的大陆,奠定了以线形褶皱为特色的现今主体构造轮廓;中晚三叠世以来的陆内发展阶段,滨太平洋构造域占有主导地位,在断块差异升降为主导的背景下,形成孤零分散的陆相盆地,并伴有以推覆-滑覆构造为特征的水平运动。

沉积作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陆块发展阶段为以火山-复理石建造为代表的活动型沉积,形成岩性岩相有别、结构形式不一的沉积组合类型,构成基底岩系;陆缘发展阶段,安徽被黄淮海和下扬子海两个陆表海覆盖,分别发育华北型和扬子型两套不同的稳定型沉积体系和古生物区系,构成碳酸盐建造和碎屑岩建造为主体的沉积盖层,但华北陆块中奥陶世后即隆起。

陆缘发展阶段的海侵特点表现为早古生代以“连续”海侵为基调,而晚古生代-三叠纪则以海水频繁进退、海陆频繁交替为特色。

这个阶段,碳酸盐建造是沉积组合的主体,唯华北陆块自石炭纪起,在滨海湖沼地带形成含煤碎屑建造,成为重要的两淮含煤区域;陆内发展阶段则发育红色碎屑建造为主体并有蒸发式膏盐建造的陆相盆地沉积组合。

主要岩浆活动时间与重大构造事件相对应,但往往滞后或延续时间较长,即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前后两个阶段:

陆块发展阶段以火山-沉积频繁交替为特色,岩浆成分以钙碱性为主;陆内发展阶段的岩浆侵入-喷发都很发育,晚侏罗—早白垩世地壳处于由挤压转换为拉张背景,岩浆活动尤为强烈,岩浆系列总体呈现由钙碱性→碱钙性→碱性演化,是我省岩浆活动和内生成矿作用的高峰期。

陆缘发展阶段省内至今没有发现岩浆活动信息。

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与基底克拉通化构造事件对应的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和印支期板块聚合碰撞阶段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皖东蚌埠—滁州地区,目前一般以郯庐断裂带和黄(栗树)-破(凉亭)断裂为界,分属华北陆块(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和扬子陆块(北缘)三个构造单元。

312队长期在该区域开展矿产勘查和综合研究,对其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勘查成果,今天是相互交流和向大家学习的难得机会,为便于交流讨论,我就抛砖引玉,很轮廓性地先发个言,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蚌埠—凤阳—五河地区地质背景

这里所指范围仅指蚌埠隆起和淮南褶断带两个次级单元。

蚌埠隆起:

主要发育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五河岩群。

这是一套成层无序的中深变质岩系,按目前的叠置关系,自下而上分为西堌堆岩组、庄子里岩组、峰山李岩组、小张庄岩组和殷家涧岩组。

视厚度6400m以上。

其中的石榴辉石岩锆石不同部位LA-ICP-MS(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定年)U-Pb年龄介于1985±8~1783±8Ma之间,49个点的加权平均年龄1833±8Ma(许文良,2006),西堌堆岩组的锆石U-Pb年龄2650Ma(664队,1982),庄子里岩组和小张庄岩组黑云母K-Ar年龄分别为1952.4Ma和1767.1Ma、1810.3Ma(安徽地调院,2005)。

霍邱岩群全岩Rb-Sr等时线最大年龄2681±65~2963Ma,多数在2700Ma以内。

说明这两个岩群的时代都在新太古晚期—古元古代时限内,总体上大致相当(但组级地层对比还比较困难)。

五河岩群的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杂砂岩-含铁硅质碳酸盐岩建造,经中低压相系低角闪岩相变质和混合岩化改造,多期次变形构造极其复杂,到目前为止,都认为是总体构成微向南突(与郯庐断裂左行平移的牵引有关)、有向西倾没趋势的近东西向复背斜,但根据近几年物探异常查证和矿产勘查资料,目前已发现的铁矿都分布于隆起区南部(缘),其北部(缘)的一系列钻探资料证明,均未发现含铁岩系(庄子里岩组和峰山李岩组)及以上层位,所以,我想蚌埠隆起是否如以往所认识的复背斜构造,看来需要重新认真分析,目前称为复背形可能比较恰当。

其间区域性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将基底岩系切割成菱块状,并发育北西向次级断裂。

岩石构造组合、褶皱、断块构造组合是本区主要控矿因素,低级别脆性断裂是主要容矿构造,金、银、铅锌等矿产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控制。

经常有文献将五河岩群视为太古代绿岩带,但其内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切的科马提岩(一种具鬛刺结构的超镁铁质岩,1969年发现于南非科马提地区),个人认为是否为绿岩带还有待证实。

淮南褶断带:

发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凤阳群低绿片岩相变质的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富镁碳酸盐建造,沉积盖层新元古代八公山群滨岸砾屑滩-海滩-陆棚相类磨拉石-富镁碳酸盐岩-单陆屑建造和淮南群局限台地相藻礁碳酸盐与单陆屑石英砂岩建造、早古生代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异地碳酸盐岩和白云岩蒸发式建造、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和湖泊相红色复陆屑建造。

总体构成向东倾伏的复向斜——淮南复向斜。

区内侵入岩主要为酸性岩类,可分2期3次。

古元古代侵入岩以磨盘山二长—钾长花岗质片麻岩体为代表,其锆石SHRIMP(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定年法)U-Pb上交点年龄2054±22Ma,13个点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058±8Ma(郭素淑,2009),锆石LA-ICP-MSU-Pb上交点年龄2196±190Ma(杨德彬,2009),岩石化学成分以低铝富钾为特征,里特曼指数2.14~2.51,属钙碱性岩系,轻稀土元素富集。

中生代侵入岩:

年龄集中在167~160Ma、131~121Ma、117~110Ma三组,其时代依次相当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

它们的化学成分都属于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由高Sr、明显铕正异常→高Sr低Y(Yb)、铕异常不明显→低Sr、负铕异常明显的演化趋势。

中侏罗世侵入岩以涂山、荆山、老山等岩体为代表。

荆山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160.2±1.3Ma,(许文良等,2004)、167.3Ma(郭素淑,2005),老山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159±2Ma(王安东等,2009)。

主要岩性为含石榴石二长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稀土元素总量低,铕(Eu)强烈正异常;微量元素高Sr、Ba,Th明显亏损是显著特点。

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以东芦山、西芦山、女山、淮光、李楼等岩体为代表。

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属高钾钙碱性岩系,轻稀土元素富集,铕异常不明显,重稀土元素Yb强亏损;微量元素Th富集,高Sr低Y(Yb)。

值得注意在淮光岩体内发现不少继承性岩系的锆石(靳克等,2003),年龄集中在1900~1800Ma、2517~2300Ma和3443Ma三个时段,意味其母岩浆起源于地块基底的部分熔融。

其部分年龄值如下:

岩体名岩性年龄Ma测定方法来源

———————————————————————————

西芦山似斑状二长129.3±4.8锆石LA-ICP-MS杨德彬等,

花岗岩U-Pb2005

同上128.7黑云母40Ar/39Ar徐祥等,2005

李楼石英闪长岩131.73同上同上

女山二长127.8黑云母40Ar/39Ar徐祥等,2005

花岗岩

似斑状二长

花岗岩130.1锆石LA-ICP-MS杨德彬等,U-Pb2005

淮光花岗130.0±2.0锆石SHRIMP杨德彬等,

闪长岩U-Pb2005

早白垩世晚期侵入岩以曹山、蚂蚁山、锥子山等岩体为代表,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

輕稀土元素富集,负铕异常明显,;微量元素Br、Sr强烈亏损,具低Sr、Y(Yb)特点。

年龄值如下:

岩体名岩性年龄Ma测定方法来源

——————————————————————————

曹山二长110.3±2.8锆石LA-ICP-MS杨德彬等,

花岗岩U-Pb2005

蚂蚁山同上115.8±3.1同上同上

锥子山同上117.6黑云母40Ar/39Ar徐祥等,2005

(三)、滁州地区地质背景

包括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张八岭构造带和扬子陆块(北缘)的滁州褶断带。

该区发育基底岩系张八岭岩群和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盖层两大部分。

张八岭构造带:

为张八岭岩群发育区,主要出露于滁州西北张八岭地区,零星延续到太湖、宿松地区。

这是一套成层无序的浅变质岩系。

下部北将军岩组正层型为北将军山剖面,由千枚岩、变质砂岩、绢云石英片岩和结晶灰岩、白云石大理岩等组成;上部西冷岩组正层型为施家集西冷村附近之铜庄子剖面,为以石英角斑岩为主体的海相变质火山岩系,中部夹细碧岩,并有透镜状结晶灰岩、硅质岩和赤铁矿层,具双峰式特点,表明形成于拉张环境。

其中的锆石U-Pb年龄864~975Ma,属青白口纪,北将军岩组是否跨蓟县纪尚无确切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