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9637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docx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

宏观经济--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收支

1.财政收入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主转到各项税收为主,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l)各项税收。

税收收入覆盖全社会,具有稳定性。

我国财政收入从国有资产收入为除所得税外,税收不分盈亏,都按既定的税种和税率征收。

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

(2)专项收入。

按照国家规定,某些指定来源和特定目的的专项收入,有相应的专门用途,列收列支,专款专用,包括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这是除各项税收、专项收入以外其他各项收入的总称,包括利息收入、基本建设费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公产收入、罚没和追回赃物赃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亏损补贴。

这是一项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上述几种财政收入性质不同,政府收取的理由和方式不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减少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具有收缩作用。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行使职能,对财政收入进行支付使用的各项支出。

包括:

(l)维持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

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军队警察等政权机构的运行和发展,充全依靠财政拨款。

(2)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3)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

(4)投资于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

(5)投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例如军工企业、航天企业、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等,只能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控股。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支出,都增加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数量。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具有扩张作用。

3.财政收支分类

(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从财政管理体制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按职能划分事权,按事权划分收支。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上:

中央负责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跨地区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重大经济结构等;地方负责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有关的事宜,主要是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生态环境治理。

从源头上确保中央财政收入占有合理比例,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根本保证。

根据国际经验,中央财政通常占财政收入的60%,地方财政通常占财政支出的60%,中央财政收入的20%转移支付返还地方政府财政。

这种先集中、后返还的财政体制,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平衡地方财力,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公共财政与建设财政。

从财政收支的用途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公共性财政与建设性财政。

公共机构、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公共性财政,属于经常性收支,包括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价格政策补贴等,应当力求收支平衡,不打赤字。

建设性财政是生产性收支,包括基础设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出现赤字,可以发行国债,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

(3)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凡列入国家预算收支的资金,称为预算内资金。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主要包括: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政府性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资金。

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专户,实行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事先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

财政预算可以通过预算总规模、预算的收支机构、顶算收支平衡与差额、预算方式的变化,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

财政预算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制约政府收支活动范围和方向,一旦经法定程序批准,就具备了法律效力。

根据预算收支情况,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平衡预算

平衡预算是财政收支相等的预算,这时的财政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并非等于零,财政收入的收缩效应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不能完全抵消,平衡预算仍有扩一张效应。

这是因为,财政收支规模挤压了居民储蓄,使居民原本用于储蓄的货币重新回到国民经济的循环中。

当预算规模扩一大时,国民收入水平会扩张;当预算规模缩小时,国民收入水平会收缩。

平衡预算可以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

年度平衡预算按照量人为出的原则,力求当年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要求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以丰补歉,做到收支平衡。

鉴于年度平衡预算可能加剧经济波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年度平衡,追求周期平衡。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相对干一揽子单式预算来说的,它将财政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原则上要求各自平衡。

经常性预算属于公共财政,不打赤字,若有节余可转人建设性预算,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后者若有赤字,可通过发行国债加以弥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在明确出资企业产权边界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社会保障预算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相对于增量预算来说的。

增量预算是在上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根据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以调整。

零基预算则“从零开始”,只以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预算状况。

实际上,零基预算也不是一切都从零开始,主要指需要重新审定的项目起点为零。

4.赤字预算

赤字预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预算.这是由于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都用红字表示。

赤字预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政府在制定预算时,即使将各种收入打足,其总额仍然小于无法压低的各项支出之和,导致预算赤字;一种情况是政府有意衽的赤字预算,即政府在制定预算时有意加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刺激经济增长,也形成预算赤字。

财政赤字一般通过增发国债或发行货币来弥补。

5.盈余预算

盈余预算是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预算。

盈余预算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政府制定预算时自然产生的盈余,即政府将各项支出打足,财政收入仍然大于支出;一种情况是政府有意实行的盈余预算,当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为了控制国民经济运行,政府压低各项支出,也形成盈余预算。

政府有意实行赤字预算或盈余预算,本身就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即功能财政。

根据上述财政效应,正确的财政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行逆向调节。

当经济繁荣、资源紧张、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收缩财政收入的同时,以更大幅度减少财政支出,保持支出的减少超过收入的减少;当经济萧条、资源闲置、通货紧缩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时,以更大幅度扩大支出。

财政预算对宏观经济结构同样具有调节作用。

从收入方面看,它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收入的结构、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的结构、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结构等,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

从支出方面看,财政预算除了用于必不可少的行政、国防支出之外,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学、公用事业等,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比例关系。

三、税收与税率

1.税收分类

税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包括谁征税、向谁征、征多少、如何征等一系列问题,可从征税主体、缴税主体、课税客体、课税环节等方面加以分类。

(1)税收主体。

(2)①征税主体。

征税主体是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的各级政府及其征税机构。

本国税与外国税。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大趋势下,一国境内同时存在本国税和外国税。

按照属地原则建立的本国税,征税领域包括主权国家政治权力所达到的全部领土、领海、领空。

按照属人原则建立的本国税,不仅包括本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的经营活动,或本国公民在外国的经营活动。

中央税、地方税与共享税。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凡是维护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凡是本地区政府机关、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所需要并适合于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则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先由中央征收,然后按不同比例分配。

能够以税率调节国民经济的税种必须是中央税,税收收入应归中央所有。

否则,税率调节将无效,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例如,国家为了限制烟酒的生产和消费,对烟酒的消费税定得很高。

但是,由于烟酒高税可以为地方增加财政收入,各地竞相建设小烟厂、小酒厂,税率调节失效,国家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

②缴税主体。

缴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具有缴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

纳税人是直接缴纳税收的法律主体,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收的经济主体。

税法只规定纳税人,纳税人未必都是负税人。

个人税与法人税。

纳税人可以是个人或家庭,也可以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机构。

买方税与卖方税。

根据纳税人在市场交易中所处的地位,由卖方缴税的称卖方税,由买方缴税的称买方税。

(2)税收客体。

税收客体是指税收的对象,即标的物,通称税种。

从不同的角度,税种有不同的分类。

①根据税收的内容,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关税。

流转税以产品交易额为依据,可以分为按交易额征税的周转税(如营业税、消费税),按增值额征税的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税种。

所得税以要素收入额为依据,可以分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个人综合所得税以各种所得总额为计税依据,分类所得税按各种所得性质分别计征。

所得税是很多发达国家的主要税种。

财产税以个人财产、特别是不动产的数量为依据,可以分为持有财产税、转让财产税和财产行为税,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证券交易税、屠宰税、遗产税、赠予税等。

资源税以占用公共资源为依据,包括土地使用税、矿产税等。

关税是涉及进出日的流转税。

进口关税按到岸价格计征,出口关税先按内销计征,后按一定退税率退还。

②根据税收能否转嫁,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的缴税者与最终承担者是一致的,如所得税、财产税等;间接税的缴税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向他人转嫁税负,缴税者不一定是最后的承担者,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一般来说,凡是对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所征的税,则易于转嫁,因为税负可以向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的下一环节转移。

凡是对分配过程或消费过程所征的税,则不易转嫁.因为分配和消费是最终经济活动,已经没有转嫁的余地。

③根据计税的标准,可以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凡以税收客体的价格为标准,按一定比例征税者,为从价税;凡以税收客体的重量、容积、面积、数量为标准征税者,为从一量税。

④根据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可以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将税金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称价内税,如消费税;将税金作为价格以外的附加,称价外税,如增值税。

但根据我国传统习惯,工业品的零售价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价仍实行价内税。

(3)税收环节。

税收环节是税法规定纳税行为发生的阶段,可以是单一环节,也可以是多个环节。

例如,产品交易有出厂、批发、零售等环节,利润分配有利润形成、利润分红等环节,如果只对其中一个环节征税,称为单环节税收,如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征税,称为多环节税收。

在多环节税收、包括国际贸易税收中,如何避免重复征税是税制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增值税是以产品各个环节的增加值之和,即销售总值为征税标准,对于应税产品的某个环节来说,准许扣除已税部分的税额,只对其新增加的价值征税。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只允许扣除原材料进项税额的生产型增值税,而不是世界通行的允许扣除所有进项税额(包括设备投资).的消费型增值税。

这使企业税基增大,税负增多,不利于扩大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特别是有机构成较高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内外产品的平等竞争。

2.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税收客体的比例,也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l)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

按照税率变化规律,定额税、比例税属于平均税率,累进税、累退税属于边际税率。

定额税是不管税收客体的数量多少,一律按相同的税额征收,如集市交易税等。

比例税是不管税收客体的数量多少,一律按相同的比例征收,如营业税等。

累进税随着征收客体的增多,税率逐渐提高,如个人所得税等。

累退税与累进税相反,它随着税收客体的增多,逐渐降低税率。

累退税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

(2)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是税法上规定的税率,实际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率。

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包括:

税收都有一个起征点,在税收客体达到起征点以前,法定税率不起作用;税收优惠或减免,可使实际税额低于法定税额;缴税主体利用税法漏洞进行避税、偷税、漏税,也造成税收流失。

(3)微观税率与宏观税率。

微观生产率就是以不同的待业、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收入水平,实行有差别的生产率,可以充分体现政策意图。

对于鼓励发展的部门,可以采取低税率政策,对于限制发展的部门,可以实行高税率政策。

高税率可以在开工建设时就加以征收(如投资方向调节税等),也可以在产品出来后加以征收(如消费税等)。

宏观税率就是国家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谊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税负水平的指标。

根据拉弗定理,宏观生产率为零时,税收为零;随着宏观生产率的提高,税收逐渐增加;当宏观生产率超过一定值时,将影响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导致经济衰退,税收减少;当税率达到百分之百时,将无人愿意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税收下降为零。

因此,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宏观税率。

四、财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动发挥作用的内在稳定器和逆风行事的相机抉择两大类。

l.内在稳定的财政政策

内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抵消和抑制作用,它是财政税收系统自身存在的减缓经济波动的机制。

(l)政府税收的内在稳定性。

税收具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

当经济处于繁荣时,税收自动增加,缩小社会总需求,可以抑制经济过热;当经济处于萧条时,税收自动减少,扩大总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复苏。

这主要体现在累进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课税制度上。

(2)政府支出的内在稳定性。

某些政府支出项目可以同样发挥内在稳定功效,主要表现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失业救济、福利支出等个人转移支付。

当经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下降,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但政府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时政府减少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减少总需求的扩张。

政府税收、政府支出和农产品维持价格对宏观经济活动起到稳定作用,构成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实现既无经济性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目标。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刺激和增加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政府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的途径是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对个人的转移支出等。

减少政府税收的做法主要是降低税率,废除旧税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以达到扩大总需求的目的。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政府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的开支,减少政府对产品的购买,减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出等。

增加政府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可以缩小总需求。

3.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

(l)税收调节。

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税收作为政策工具,可以通过改变税率、税收总量和调整税收结构来实现政策目标。

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下降。

因此,在总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2)国债调节。

相对于不可轻易变动的税收来说,国债是一种较为灵活、较为便捷的财政政策工具。

运用国债工具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调节社会总需求,发行国债会减少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资金,缩小社会总需求,而偿还国债,将增加企业收入和居民的可支配资金,扩大社会总需求;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方向,国债可以对企业和居民收入进行再调整,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特定的经济建设;国债发行以后还可以进人证券市场转让和流通,成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国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给水平。

要运用好国债工具,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控制国债的规模。

国债毕竟是政府的负债,到时要还本付息,国债规模不能超过财政的偿债能力。

从长期看,国债增长速度不能持续超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否则迟早会发生支付危机。

②优化债务结构。

国债中的内债与外债、长债与短债,需要合理搭配。

我国的外债要靠出口换取硬通货来支付,因此,举借外债要考虑到国家的创汇能力。

③提高债务收入的使用效率。

债务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要进行严格的债务成本与收益的核算,负债建设项目的收益要偿债有余。

(3)财政投资。

财政预算内投资,是国家集中财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直接的资金投人。

它既可以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结构。

财政投资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①规模大。

国家投资一般都是大额投资,用于举办那些跨地区、跨部门、影响全局因而企业无力举办的工程项目。

②方向明确。

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发展那些急需发展的部门和地区,可以迅速改变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布局。

③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财政投资要讲求经济效益,考虑投人产出比例,但是,它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4)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用财政资金直接资助企业或居民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属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

财政补贴分为三大类:

企业补贴,即为了支持某些政策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而给予的补贴;价格补贴,包括对职工的副食品补贴、粮食补贴、房租补贴等;社会救济,指国家对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贫困地区和个人,给予无偿的财政资助。

上述财政政策工具,从财政的收、支、余、亏等不同环节体现财政政策,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情况调节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变量,组成有效的工具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优化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