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853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docx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一)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

1、诗界革命:

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

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

裘廷梁

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创刊时间:

1915年

主编姓名:

陈独秀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六、鲁迅:

《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

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

1、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

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2、鲁迅:

《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

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

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

  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3、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九、《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2、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

      3、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历史作用:

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

      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

      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

      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尝试集》(胡适)——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十一、了解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的主要内容: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易卜生主义》:

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3、《谈新诗》:

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十二、《终身大事》(胡适)——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

十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内容:

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形式:

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

3、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历史意义:

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重大影响,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

十四、陈独秀: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十五、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

2、“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胡适:

A“活的文学”:

文字工具的革新

    B“人的文学”:

文学内容的革新

十六、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

1、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2、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

十七、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1、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

2、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

3、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十八、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

十九、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1、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的写实文学;

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

郭沫若;

3、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

二十、林纾(琴南)——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

《致蔡鹤卿书》:

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大本营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尽

          废古书,行用土话为文字。

《荆生》:

假托伟丈夫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

      胡适三人),暗示北洋政府头子出来当荆生。

二十一、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

      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二十二、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介绍外国文学。

成就:

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

      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

        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

        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

        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

        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

        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

        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三、文学革命的某些偏颇:

(五四时期)

        ——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2、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1921——1927)

一、文学研究会: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成立时间:

1921年1月

成立地点:

北京

主要成员:

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

      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二、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1、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

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

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第三点中说到: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

“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三、创造社

成立时间:

1921年

主要成员: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

《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四、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1、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3、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五、新月社:

成立时间:

1923年

主要成员:

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

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

沈从文、凌叔华等

六、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七、语丝社:

成立时间:

1924年

主要成员: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

《语丝》周刊

八、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

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未名社:

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

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莽原社:

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

鲁迅、高长虹)

3、浅草社:

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沉钟社:

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弥洒社:

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狂飚社:

“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湖畔诗社: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十、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1、改编《黑奴吁天录》

十一、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

1、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

2、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

十二、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提出了“爱美的”口号(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十三、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

1、民众戏剧社

2、上海戏剧协社

3、南国社

十四、南国社:

1、主要成员:

田汉

2、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十五、上海戏剧协社:

主要成员:

欧阳予倩、洪深

十六、新文学社团的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的局面。

十七、1921年——1927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

十八、1921——1927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3、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十九、1921——1927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被大量翻译。

4、社会黑暗,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

二十、1921——1927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

2、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

3、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数量。

二十一、李金发:

《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朦胧”、“含蓄”。

二十二、穆木天:

《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诗是要暗示的”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

二十三、1923——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文学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

二十四、简评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主张及其意义与偏颇:

主张:

1、提倡革命的文学。

    2、为创作革命文学,强调作家要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

      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到劳动群众中去。

意义:

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的联系。

偏颇:

1、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侩”的评价粗暴否定。

    2、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二十五、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思想上的差异和分歧:

1、“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

胡适: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

《再论问题与主义》

2、“整理国故”之争(胡适)

鲁迅、茅盾、郭沫若撰文批评

3、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

  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鲁迅及《语丝》展开论战

二十六、鸳鸯蝴蝶派:

——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

1、主要活动时间:

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2、代表作家:

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

3、主要刊物:

《礼拜六》——故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4、代表作:

《玉犁魂》(徐枕亚)

5、主流:

言情小说

6、坏的支流:

黑幕小说

7、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抨击

二十七、简评鸳鸯蝴蝶派:

——20世纪前半期中国近现代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文学流派。

其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

  戏”、“消遣”的工具。

以小说创作为主,主流是言情小说,其内容多为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

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

  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大

  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这些都是坏的支流。

二十八、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学衡派:

1、主要成员:

吴宓、梅光迪、胡先啸

          2、刊物:

《学衡》

      甲寅派:

1、主要人物:

章士钊

          2、刊物:

《甲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二)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27——1937)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

创造社:

主要人物: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犁)

太阳社:

主要人物:

蒋光慈、钱杏?

三、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两方:

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四、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主要观点:

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2、文学是宣传的武器

      3、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错误:

1、对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

2、夸大文学的作用

3、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批判

五、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主要观点:

1、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

      2、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3、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的自封的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家

意义:

鲁迅的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是对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特别是强调革命

文学要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六、革命文学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性质:

革命文学家内部的论争

收获:

1、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

    2、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

    3、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七、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成立时间:

1930年

2、地点:

上海

3、性质:

站在无产阶级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因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刊物:

《北斗》、《萌芽》等

5、解散的时间:

1936年

八、中国现代的戏剧运动,这时期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九、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

十、中国诗歌会:

1、成立时间:

1932年,或30年代初期

2、性质:

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3、主要成员:

穆木天、蒲风等

4、会刊:

《新诗歌》

十一、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2、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

      3、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4、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

意义:

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十二、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1、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剧联、中国诗歌会使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2、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联系,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

3、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4、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5、进行了三次规模很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6、对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中的错误倾向,特别是“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进行了批评、清算,贡献了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精神。

7、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十三、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

2、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3、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十四、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左翼作家:

洪灵菲、潘谟华、应修人

十五、两个口号的论争:

1、“国防文学”的口号

2、“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两个口号的论争的背景:

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了,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十六、鲁迅在论争中的主要意见:

1、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下统一起来的主张

2、不能说:

作家在“国防文学”的口号下联合起来

3、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学的领导责任要“更加重”,“更放大”

十七、两个口号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性质:

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收获:

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为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三)

§4、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及其缺失: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其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的。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得到较多的翻译介绍,一些观点被反复引用,但是,由于国际国内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的影响,革命文学思潮中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

1、就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而言:

A、左联宣称革命文学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都是符合列宁      

的思想的

B、左联把文学事业和党的其他事业刻板地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文学

  的革命的“工具”作用,忽视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的艺术特征,

  只是为政治斗争服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2、就文学与群众的关系而言:

A、左联文学要“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

思想的

                      B、但是,片面反对白话文,主张用俗话,在靠拢群众的同时又使得

文学降低了自己的艺术格调,对文学发展不利。

这时期,马克思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对左翼文学起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诗歌会主张和大众化诗歌创作:

1、内容方面:

“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主张,提出要着重描写大众生活:

一方面是大众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屠杀;另一方面是大众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抗和斗争,在这矛盾中创造新的伟大的世纪。

2、形式方面:

“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主张采用大众化的旧形式,采用歌谣等形式,强调“要使人听得懂,最好能够歌唱”。

3、这是自觉地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采取同一步调,自觉地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4、中国诗歌会成员众多,创作丰饶,对文学大众化作了有益尝试。

他们的大众化主要是通俗化,不是的是表现方法单一,诗歌明白如话,一览无余,诗味不足。

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

1、京派

2、论语派

3、新月派

4、“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