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235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docx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74页

弟子规解析及故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贤孔子的教诲所编辑成的生活典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友爱;其次要谨慎小心,说话做事都要守信。

对众人要博爱平等,要亲近有仁德的君子,向他学习。

如果这样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学问。

  【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依据《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部分申发而成。

后来清朝贾存仁又修订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于是流传后世,成为教导子弟教伦尽份、防邪存诚、忠厚严谨的典范。

  这部分是总叙,开宗明义,说出《弟子规》的来源和宗旨。

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立身小心谨慎,待人诚信,心存大爱,亲近仁德之士,努力学习。

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首孝悌次谨信

  所谓“孝”,就是儿子孝顺父母,要照顾父母。

父母生养我们,对我们寄予期望,我们应该接受父母的教诲,将他们传给我们的道德理念再传给下一代。

  所谓“弟”,就是“悌”,兄弟友爱,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要爱护弟弟。

推而言之,就是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和睦相处,友爱亲善。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出,与我们是同一传承,是同一棵大树上长出来的不同枝桠要互亲互爱。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根基部分,只有懂得并且做到孝悌了,我们才能真正修身养性。

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节。

怎样才叫合乎礼节?

那就是你的内心中必须存敬畏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能谨守自持,不论在有人处还是在有人处都能正心一也。

心存谨慎、敬畏之心,自然说话做事也会谨慎,不会信口开河,一定是“言必行,行必果”。

倘若人人如此,社会必然安定团结。

  二、泛爱众而亲仁

  人类是有感情的,有“恻隐之心”的,这一点是我们与很多低级动物的明显差别。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天性就是仁爱善良的,只是受后天环境的习染,才会有人走上歧途。

所以我们单谨守自身、克制自己的言行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去帮助他人,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感召他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亲仁者远小人,向仁德者靠拢,努力端正自身,再去影响、感召他人。

有德有修之人,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

如果我们有幸碰上,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

  三、有余力则学文

  上面几点都是道德方面的要求,没有涉及个人能力方面。

可是,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能力养活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去影响他人。

古人说:

君子要德才兼备,有了德,我们还需要努力学习,增进自我的能力。

  荀子说:

“学不可以已。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须努力学习,追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能力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才更高,眼界才更开阔,人生才能更加充实、有意义。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古人常说的话,也应该是我们毕生的写照。

  孔子教学,讲四门教育: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是最好的德行教育课本,这个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家教是最重要的扎根教育。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根本作用。

没有家教的小孩,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就。

小孩在三岁以前离不开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小孩都在模仿与记忆,以母亲的仪表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叫母仪母教。

如果父母自己不自尊、不严格要求自己,你的小孩将向你学习什么呢?

所以真正要让家庭教育有很好的进展,必须从家长开始提升。

  《易经》里有一句话“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他培植正确处事待人的态度,养他的浩然正气,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

你把小孩教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

为什么呢?

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那么将来必定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毒品。

《三字经》说: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习性就不一样了。

因为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在社会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成坏人了,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了。

所以,我们要坚信品学兼优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指导方针,通过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让小孩能在一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有事呼唤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即回答,不可延迟;父母要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行动,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要洗耳恭听,铭记在心;父母指责我们的过错,我们应该顺从接受,不可文过饰非。

  【小故事】逆子堕化成驴

  周拔,是明代正德年间浙江省平阳县人。

自幼读书,过目不忘,七岁能文,还擅吟诗,有小神童之称。

到十六岁的时候,诗文更有不平凡的造诣,名噪一时,在当地获得'平阳才子’的美誉了。

可是很可惜的,因为他天才很高,大家都称赞他,父母更溺爱他,养成他狂妄骄傲的性格,目中无人;暴躁如雷的脾气,动辄发怒。

邻居的伯叔们,家中的兄弟们,都为了爱他的天才,于他的坏脾气,处处容忍、时时让步。

就是他的父母亲,也对他千依百顺,深恐他发怒,对于他的坏脾气,从来不敢加以训斥。

哪知这样不仅不能造就他的天才,反而害了他的终身。

周拔的狂焰,一天比一天的高涨;周拔的脾气,一年比一年的暴躁了。

  有一年,周拔准备赴京应考。

他的父母千方百计,东借西凑,替他筹划赴京的旅费。

延请裁缝,裁制赴京的新衣。

在他父母来说,为他赴京应考的准备,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可是从来不知满足的周拔,还是百不称心。

他嫌旅费太少,又嫌新衣不称身,袍子太宽,裤子太长,帽子的式样太旧,鞋子的颜色太深。

总之,这样不对,那样不是,父母费了很多的心计,反而招致他满口的牢骚,满腹的怨恨。

他的父亲实在忍不住了,才教训他说:

'拔儿!

你不要嫌旅费不够多,也不要嫌新衣不漂亮,要知父母为你准备赴京,筹划旅费,缝制新装,已经伤尽了脑筋,添了多少的白发,像你这样的不知满足,我是没有办法的了。

’周拔听了父亲的话,不仅没有感动,反而咆哮著大言不惭的说:

'我是天上下凡的文昌星,我是一个大贵子,像你这样一个草包的土老儿,还有资格做我父亲吗?

我不是你生的,你没有资格做我的父亲。

’他那素来容忍的父亲,受了儿子这样的侮辱,竟也气得当场昏晕过去,经延医急救,才把他的父亲救醒过来。

  这天夜里,周拔被摄至冥府。

冥王对他说:

'你现在虽具人形,可是你平日太忤逆父母,因此阿赖耶识中种下了很多畜生的种子,徒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的心,日后心田中畜生的种子结出果来,你就要失去人身,堕落为畜生。

  周拔听了冥王的话,很不服气,居然侃侃答辩说:

'我平日对待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能算是忤逆不孝呢?

况且我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才子,怎么会堕落为愚蠢的畜生呢?

冥王!

你的一番话,还不能使我折服。

  这一位冥王,并不似一般世人想像中面目极为凶恶的阎罗王。

听了周拔傲慢的答辩,并没有发怒,还是很和善的继续解释说:

'你现生聪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是因为你前生有善行,所以今生聪明。

可惜你今生没有好好地保持善良的种子,反而恣意的狂妄、骄慢、暴躁、忤逆等种种恶劣的现行,薰习成染污的畜生种子,把原来善良的种子,摧残殆尽,你将要失去人身,堕落畜生,势所必然。

你狂妄到旁若无人,目空一切,那么你的报应,将堕落为驴,给人遮除两目,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冥王以上进一步的说明,颇觉大有道理,深知恶报难逃,大起恐慌,惊惶而醒。

当天就得了急病,牙关紧闭,喉间发出驴鸣,延请名医会诊,都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发病不到两天,就在呜呜的驴鸣声中一命呜呼。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冬天要为父母把床榻焐暖,夏天要给父母打扇送清凉;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把床铺整理好;出门前必须禀告父母,回家后也要面见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行为要有秩序。

  【小故事】黄香温席

  东汉时期,江夏地区有个叫黄香的小孩子,年纪才九岁,可是十分懂事孝顺。

到了夏天,天气炎热,蚊虫繁多。

小黄香觉得父母每日操劳太辛苦,于是每天父母还在劳作的时候,他就给父母搭好蚊帐,铺好凉席,把嗡嗡叫的蚊子都赶跑,然后用蒲扇一下一下地扇风,让枕头和席子都清凉。

这样,每天父母上床睡觉时都能凉爽舒适,不受蚊虫干扰了。

  等到大雪纷飞的冬天,屋子里冷的像冰窖。

小黄香自己冻得哆哆嗦嗦,但是他看到父母还出门干活儿,在冻成冰的河里洗衣服,就暗下决心要好好对父母。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父母还在忙绿的时候,他就钻到父母的被子里,把被子焐暖和了,再请父母上床睡觉。

而他再钻回自己寒冷的被子里。

  父母见到黄香这么懂事,心中无比欣慰。

左右邻居也都连声赞叹,羡慕黄家出了个大孝子。

就这样,黄香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京城,人们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长大后做了官,历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

不论在什么位子上,黄香都是勤于政务、一心为公,加上他治理军政有方,受到了汉和帝的嘉奖。

黄香的儿子黄琼、曾孙黄婉,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事情虽然琐屑,但不可不禀告父母就自作主张;如果擅自做主,就失去了为人子女的道理。

物品虽然微小,但不可私自据为己有;如果据为己有,父母会为之羞愧、难过。

  【小故事】陶母还鱼

  东晋时期的陶侃早年死了父亲,家境贫寒,寡母靠纺纱织布抚养他,并努力供他读书,教给他做人处事的道理。

  陶侃年轻时候曾在江西浔阳县做县吏,负责看管捕鱼,而母亲这时还在老家辛勤操劳。

陶侃心中不忍,一次派人给母亲送去一瓦罐咸鱼干。

陶母高高兴兴地打开坛子,看到是一坛咸鱼干,立刻将坛口封好,请人原样带回,并且还写了一封信给他。

  陶侃接到信后,羞愧难当。

原来母亲在信中写道:

“你当了县吏,是吃公家饭的,你又私自拿公家的东西给我,你认为我会因此高兴吗?

这反倒增添了我的忧虑啊。

”陶侃听从母亲教诲,从此再不做假公济私的事情。

  之后,陶侃无论到哪里,都因为清正廉明、尽忠职守而受人称赞。

后来,陶侃成为征西大将军,被封长沙郡公,荣宠极盛。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父母亲所喜好的事物或品行,子女要竭尽所能地做到;父母所厌恶的事情或品行,子女要小心谨慎地去除。

子女身体发肤受伤,会给父母亲带来忧虑;倘若子女道德品行上有亏缺,则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

  【小故事】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鲁国人周郯子从小就是个孝顺孩子,长大后依旧对父母毕恭毕敬,吃饭时让父母先吃,有什么好东西自己都舍不得吃,全都奉给父母。

  周郯子长大了,父母却一天天老迈起来,以前操劳太过,都患上了眼疾。

眼睛肿痛难忍,看不清东西,十分痛苦。

周郯子多方打听治眼的方法,有人说用鹿的乳汁洗眼,能够让他父母的眼睛逐渐恢复。

  郯子想办法弄来一张鹿皮,披上鹿皮往深山老林里去,混入鹿群,想借机取来乳汁供养双亲。

谁知道被猎人当成是鹿,张弓就要射,郯子连忙掀开鹿皮走出来,将取乳汁的事情据实以告。

猎人听了这话,大受感动,将自己所得的鹿乳尽数送给他。

当时天寒地冻,山林里又常有猛兽出没,猎人敬重他这个孝子,护送他出山,为父母治好了眼疾。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文】若是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么做不到呢?

若是父母讨厌我,我仍然孝顺他们,这才是真正贤良高尚的人啊。

  【小故事】芦衣顺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闵子骞的人,是孔子的弟子,德行颇高,对父母尤为孝顺,为世人所称道。

  闵子骞很小死了母亲,父亲续弦,继母又生下两个儿子。

父母偏爱小儿子,继母更是将他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处处针对他。

但是他依旧恭敬孝顺父亲和继母,宽和疼爱两个弟弟。

  到了深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继母开始做冬衣了。

继母给全家人都做了新衣裤,给亲生儿子用的是新棉花,絮的厚厚的,可是给闵子骞的棉衣却是用芦絮做的。

芦絮就是芦苇的绒絮,用芦絮做的衣服虽然看起来也很松软,可穿在身上一点儿不暖和。

  隆冬时节,父亲叫闵子骞驾车驮东西。

闵子骞穿着芦絮衣服,手脚冰凉,四肢僵硬,根本拿不住东西,缰绳掉了一次又一次。

父亲以为闵子骞故意偷懒,十分恼怒,厉声责骂,可闵子骞一句都没有为自己辩解。

  后来父亲发觉闵子骞脸色冻得乌青,不像是假装的,伸手摸一摸,发现他身上的衣服很单薄,扯开来看时,里面的芦絮扑地飞散出来。

父亲这才知道,后妻给小儿子做的是纯棉衣,而给大儿子做的是芦絮衣。

  父亲又气又急,决定休掉后妻。

闵子骞听闻此言,立刻跪倒在地,泪如雨下,苦苦劝告父亲:

“要是继母在,只有子骞一个儿子受苦,若是继母走了,三个儿子都要跟着受苦了。

”父亲听罢,仰天长叹,默然不语。

  后来继母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感动,终于悔改,将子骞也视作己出,公平慈爱地对待三个儿子。

闵子骞的仁孝之名也逐渐传遍天下。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父母亲如果有过错,要好好劝告,使他们更改;自己的表情要温和,声音要柔和;如果父母亲不听劝告,等到他们高兴的时候要再次规劝;如果还不听,那就要号哭啜泣,即便是被父母责打也毫无怨言。

  【小故事】秀贞劝母

  明朝时有一个孝女杨秀贞,家中有姐妹三个,没有兄弟。

只有女儿没儿子,这让秀贞父母很是焦躁,只盼着肚子里的这个是儿子。

谁知道,第四个生下来还是个女儿。

  杨秀贞的母亲气坏了,要把这个女婴溺死。

当时杨秀贞已经十三岁了,不忍母亲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连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

母亲说家中人口众多,养个女儿以后还要发愁她的嫁妆。

秀贞便哭着说:

"母亲你要是为了想要儿子就杀女儿,这样越发得不到儿子啊。

如果您为妹妹以后的嫁妆烦恼,那您就把我的陪嫁都留给妹妹吧。

  祖母见状,破口大骂秀贞不懂事。

秀贞流泪禀告祖母:

”祖母您天天念佛吃斋,一心向善,现在却见死不救,那您天天念佛又有什么用呢?

  听到这样的诘问,祖母也明白过来,于是留下了这个女婴。

两年后,秀贞的母亲果真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传说秀贞的母亲在生产之时,他父亲梦见死去的祖父托梦说:

”如果第四个女儿溺死了,杨家是铁定不会生儿子的。

”人们都说,是因为秀贞当初跪下来哀求,孝心和仁义之心感动了上天,所以上天才会赐给杨家一个儿子。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父母亲有了疾病,子女要先尝一尝汤药,看看冷热是否合适,要昼夜服侍,不离开父母的床边。

如果父母亲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段时间要常怀悲伤之情、感恩之意;生活起居要变得更加简朴,断绝一切酒肉享受。

为父母举办丧事一定要尽力合乎礼节,祭拜的时候要恭敬虔诚。

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还在生前一样。

  【小故事】丁兰刻木事亲

  传说东汉时期河内有一个叫丁兰的人,自幼父母双亡,辛苦长大。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他常思念他们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了双亲的雕像,把雕像当成父母,恭恭敬敬的侍奉。

不论有什么事情,他都会和木雕商议;一日三餐都会先端饭食拜祭过双亲,然后自己才动筷子;如果要出门,一定先向木雕禀明去处;每次回家一定先到木雕前来面见。

这样坚持了几十年,从不懈怠。

  后来丁兰结婚娶妻,妻子一开始还同丁兰一样,精心侍奉公婆的木雕,可是日子久了,她就渐渐不太耐烦了。

她觉得,不过生两尊木头而已,有必要那么恭敬吗?

见丁兰把木雕当公婆亲身一样来跪拜,她有些好奇,禁不住偷偷拿针刺了一下木雕的手指。

没想到,这手指居然流出血来。

妻子吓坏了,连忙跑回房中,不敢再见木雕。

丁兰回家后,照例先去拜见木雕,猛然见到木雕眼中含泪,心中大惊。

丁兰追问妻子到底出了什么事,妻子不敢隐瞒,将自己戏弄木雕的事说了出来。

丁兰闻言大怒,木雕就是父母的化身,岂能戏弄?

于是狠狠地责备了妻子。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做哥哥的应该关心、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应该尊敬哥哥;如果兄弟能够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之间如果将财物都看得很轻,那么怨恨从哪里生出?

彼此在言语上多些忍让,怒气自然也就无影无踪了。

  【小故事】煮豆燃萁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与弟弟曹彰、曹植,皆为曹操与卞太后所生之子。

兄弟三人各有所长,大哥曹丕颇有文采;二弟曹彰勇力过人,力大无比;三弟曹植才高八斗,名动天下。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王位,大权在握,没有想到要同兄弟相亲相爱,反倒忧心忡忡,担心他们夺了自己的帝位。

于是曹丕诱骗任城王曹彰吃毒枣而死。

太后闻知,解救不及,痛哭流涕,又命曹丕许诺,唯恐曹丕又害了小儿子曹植。

  曹丕虽然当时不得动手,但是心中一直怀恨,总想除掉曹植。

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对曹植说,天下人都说你才高八斗,今天让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

作不出来,那就是徒有虚名,欺骗世人,当处以重刑。

  曹植心如刀绞,他缓缓踱了两步,作诗道: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心中又是羞惭又是恼恨,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让曹植走了。

而曹植这比喻兄弟相煎的《七步诗》自此便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人的警戒。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译文】或者是喝水吃饭,或者是坐卧行走,都要长者在前,晚辈在后。

长辈叫人的时候,你要立刻代替长辈呼叫;如果要叫的人不在,你自己要赶紧到长辈跟前报到。

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在长辈面前不可夸耀自己的才能。

  【小故事】糟糠之妻

  明朝江苏无锡一带有一个叫夏诚明的人,家中贫困,一家人过着清苦的日子。

刚好赶上荒年,一家人累死累活还挣不够口粮,夏诚明只好上外地找工,挣回工钱来养家。

  壮劳力出了门,上有年迈的公婆,下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妻子王氏独自操持全家。

王氏日夜不停地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可是依旧入不敷出。

王氏于是每天做两种饭食,给公婆备好饭菜,让公婆和孩子吃,自己总是推说吃过了或者是待会儿再吃,从来不上桌。

  公婆心生疑惑,觉得每天吃的粗茶淡饭,连半点儿油星都见不到,会不会是儿媳妇将儿子寄回来的工钱都藏起来了?

  有一天,婆婆趁王氏收拾碗筷的时候进了厨房,看到王氏正偷偷地吃东西。

婆婆以为这下可逮到儿媳妇吃独食了,逼着儿媳妇把手里藏着的东西拿出来。

王氏无奈,只得松开手,手心里只有一个野菜加糟糠揉成的硬邦邦的团子。

  婆婆见此情景,忍不住流下泪来。

  后来王氏活到了八十多岁,没有病痛,在睡梦中安静地过世了。

她过世那天晚上,家里人梦见吹锣打鼓的队伍迎接王氏走了。

  王氏的至孝名声为乡里人所称赞,乡里有一位贡生,每一次从王家经过,必定在门外敬礼三次,方才恭敬走开。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马下乘车下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译文】路上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去行礼问安;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站立。

骑马时遇到长辈要立刻下马,坐车时遇到长辈要立刻下车;长辈走过了还要再等候一阵,等到长辈走开一百多步后自己才能行走。

长辈站着,晚辈就不能坐下;长辈坐下了,叫你坐你才能坐下。

  【小故事】汉明帝敬师

  东汉初年的名儒桓荣学养深厚,为人低调谨慎,可是早年官运平平,到了六十多岁时,桓荣才为光武帝刘秀所赏识,被任命为议郎。

刘秀觉得桓荣才学过人,德行高尚,于是又命他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之后又任命他为博士。

  桓荣教授太子多年,尽心尽力教导他治学与为人的道理。

太子也十分刻苦,没有辜负桓荣的教育。

桓荣曾经生病,太子刘庄早晚派官员问病,赐给他珍馐、帷帐、奴婢等,并且安慰他说:

“安心养病,不必为家室担忧。

”后来桓荣病愈了,又进宫侍讲。

又过了几年,刘秀升桓荣为太子少傅,命他全权督导太子。

两年后,又授命他为太常。

  太子即位,是为汉明帝。

汉明帝对老师十分恭敬,不是皇帝对臣下的态度,而是学生对老师的执礼。

当时桓荣年过八十,自认为已经年迈多病,几次上书请求辞职,每次明帝都多加赏赐。

  明帝虽然日理万机,少有闲暇,但只要有机会,他都会亲自到太常府拜见桓荣。

还是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不仅如此,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行李完毕后,又把太官供具全部赐给桓荣家。

  桓荣此时年事已高,卧病在床。

明帝听说,忧心如焚,连忙派太官、太医前去问候诊治,不久又亲自登门问安,走到街口就下车,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流着眼泪,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好久才离开。

  桓荣死后,明帝还亲自着丧服为他送丧,在首阳山之南赐桓荣冢茔,之后又妥善安排桓荣子女的生活。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在长辈面前说话要低声和缓;但是声音太小,小到听不见就不合适了。

在长辈面前要快步向前,告退的时候要脚步放缓;长辈问话时要起身回答,双目直视,不能东张西望。

侍奉叔伯就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堂兄表妹就像侍奉自己的兄长一般。

  【小故事】张良学道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秦朝末年同韩信、萧何等人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建立汉朝。

  张良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有一次大雪天到圮桥边去玩,碰见一位头上绑着黑头巾、穿黄色道袍的老人。

因为雪大风急,老人家一不小心,把鞋子掉落到敲下去了。

  老人见到迎面走来的张良,说:

“小孩,去,帮我把鞋子捡上来。

”张良本来不耐烦他说话的口气,但见是个老人,不好发作,便走到桥下,捡了鞋子,用双手递给老者。

  老人也不言语,只把脚伸出来。

张良很是郁闷,仍然恭敬地帮他穿上鞋子。

老人家这才开怀大笑起来,说:

“这个孩子值得教啊。

你明天一早到这里来,我有东西教给你。

  张良心里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老人是在同他说笑。

可是到了晚上,他想了想,也许老人会在桥上等他呢。

于是天刚亮他就穿好衣服爬起来往外走。

等到桥头的时候,天还没大亮,张良果然见到老人在桥上等他。

老人很不高兴地说:

“我们约定是一早见面,你一个晚辈,比我这老头子到得还晚,我可不能把道传给你。

你五天后再来吧。

”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张良立在原地,很是羞愧,他决心五天后一定要来的更早些。

结果,等他到了桥上,老头又站在那里了。

老头依旧嫌弃张良来的太晚,让他过五天再来,说完不高兴地走掉了。

五天后凌晨三四点,张良就到桥上等候了,这一次,他比老头先到。

  张良等了一个时辰,老人施施然现身了,看到张良等在那里,很是高兴,便从袖中拿出一卷书递给他,说:

“读这本书可以当帝王的老师。

如果你还想让我教你其他东西,就到山东谷城山下的黄石来找我。

  张良恭恭敬敬地接过书,看到老人一阵青烟腾空而去。

张良拿着书日夜攻读,终于知晓世事,通古今之变,文韬武略尽皆在胸。

后来张良辅佐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得了天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译文】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一点儿睡;人很快就会老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早晨起来一定要洗脸洗手刷牙;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马上洗手。

  【小故事】司马光的“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从小聪明过人,又十分好学。

六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认字读书,又时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勤奋好学的人的事迹,帮助他树立远大的志向。

  司马光在父亲的教导和熏陶下,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司马光觉得书中的话很深晦涩,弄不明白,往往是同伴们全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他还记不住。

可是他没有气馁,他想:

一遍记不住我就记两遍,两遍记不住我就记三遍,直到记住为止。

  于是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