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791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docx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

开题报告

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现代化国家的数学教育观也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认识和观点中,最核心的就是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不仅仅是内容问题,还有课程结构问题;不仅只学科学结论,而且要学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关注和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偏重在书本知识和双基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

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说到底,导致现状的根本还是教学方式的问题。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情景创设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对课堂提出的新要求。

1、激发兴趣

2、强化感受

3、实践体验

4、开放教学

5、问题情境

6、德育教育

7、实施评价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举例法

2、比较法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09年9月05日~9月06日确定题目

09年9月14日~9月15日开题报告

09年9月17日~9月19日论文提纲

09年9月24日~9月25日初稿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一)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感受

(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新知

(四)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

(五)创设问题情境

(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七)在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

七、参考文献:

1、漆权主编:

《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2、杜文平主编:

《数学教学新策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2004,06版

3、叶尧城主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版

4、叶圣陶主编:

《人民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版

5、邬志辉主编:

《现代教育管理》,中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2版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论文目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1、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感受

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新知

四、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

五、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悬念”情境

1、设“疑”

2、精“问”

3、制“错”

(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1、提供自由操作平台,激发学生潜能

2、注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创造力

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七、在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

1、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3、关注个体差异

4、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十里爱华小学

王海珍

 

【内容提要】情境创设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发挥好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智力,而且对促进进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阐述的主要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举的几种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实践体验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通常都是教师采取结论式教学,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为学生创设知识领悟的教学情境。

然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趋势,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出最佳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境创设呢?

情境创设在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区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

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都能产生积极地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以下便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学习心得,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1引入新课“生”趣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成败。

因此,教师在新课进行前必须要有别出心裁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特别是对低年级学段的新课,可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利用多媒体“增”趣

多媒体可以集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新知。

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课件,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课件中采用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小动物或卡通形象,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兴趣。

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也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形象。

二、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感受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陶行知先生强调说:

“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因此,数学教学应建立在丰富活背景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现象,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探究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更能激发他们动手实践的兴趣和热情,也更能发挥他们在“做”中的创造潜能。

比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先利用教室里的黑板、电灯的开关按钮,让学生观察黑板和开关按钮这些物体的特点,接着再让学生看书自学,书上的问题同学们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又如,在教授“秒”的认识时,利用录像播放新闻联播中的倒计时,使学生直观认识的生活中“秒”的存在,同时,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一秒的长短,从而可以学会在生活中进行估时。

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新知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应用。

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运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让学生扮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索数据,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

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例如,我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就是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角和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这样创设数学情境的:

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

”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

看看学生疑惑的神情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

“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看看三个角有什么联系。

”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角的和都在180°左右。

然后再进一步提出:

“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

”之后,鼓励学生将三个角拼一拼。

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平角。

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对于梯形公式的推导,如果按教材例题的步骤进行引导、讲解,学生也能听懂,但我觉得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很好地发挥。

我在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提问:

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用已有的知识去求梯形的面积呢?

然后分组讨论,老师边巡视边启示:

你能否也像过去一样把梯形分解或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

学生开始思考、讨论、操作,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无论那种解法,均是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学生通过自主的操作实践,得出了不同的推导方法,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时我就发现,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来推导,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

四、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

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校长查德布鲁联系中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时指出,美国的教师在课堂上分辨不出哪个是教师,而中国的教师是站在全班学生面前,成为学生们的中心。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弊端①。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这种开放不是流于形式的开放,而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开放,即开放思维空间。

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民主交往的关系,纯理性的教学关系和氛围难以激活学生的灵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宽容心,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让数学成为每个人的数学。

同时,开放思维空间,还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和提问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再急于进行判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讨论,自我判断。

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教师先不防做一名旁观者,必要时再参与其中,对学生共同的疑点和难点适当地进行点拨,帮助突破,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问题,就难以引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一)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成为一种学生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②。

1、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从而拨动思维之弦。

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会设“疑”。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先出示题目:

明明今年12岁,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

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程后就知道了。

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2、精“问”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记得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以下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车轮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回答:

“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

“如果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

学生急着回答:

“不行,没法骑了。

”我紧接着问:

“为什么圆就行呢?

”学生一听,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3、制“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有意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习题:

15-15÷3。

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

①15-15÷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15-15”这一信息,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从而造成了计算错误。

只有少数学生写成:

②15-15÷3=15-5=10,出现这两种情况,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哪一种正确?

顿时,教室里争论纷纷。

见到学生的高涨情绪,于是说:

“到底哪种方法正确呢?

等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记得当时学生学得很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易错的习题,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和渴望,这样就形成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

1、提供自由的操作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说:

“这节课的内容太多,我就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反复地练习。

”我觉得这并不是明智之举。

我认为由学生主动探究得来的知识,会让他们理解得更深、更透,也记得更牢。

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9cm的小棍分给学生,要求他们任取三根,将其首尾相连拼成三角形。

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能拼成三角形,有些拼不成三角形。

让学生记下能拼成的棍子的长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从而找出规律。

2、注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

“教任何学科,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则能自行探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有机诱导③。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始终要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从探究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素养。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达到乐、学、练的结合,以及思维与想象的发挥。

在适宜的情境中,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多种能力,对培养情感和个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费一番脑筋,创设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但不管怎样,我认为在有意识创设的课题情境上,都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为目标,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发现问,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见(听见)吓(吓人)军(军人)

 

马上=立刻=赶紧=赶快很多=许多替=帮=为=给

(收)——(放)(去)——(来、回)死——(活)(答)——(问)

 

(1)、()替/给/帮/为()。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座菜园一块点心一只耳朵一双耳朵一件衣服

定时时间房间帮忙早晚送给干净伙伴起立得到得意

参考文献:

1、漆权主编:

《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远处短处到处找到照亮明亮明晚照明空气空军海军

一块草地一间学校一张荷叶一个肚子一个菜园2、杜文平主编:

《数学教学新策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2004,06版

 

3、积累一些句式,如:

谁干什么。

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

并能运用指定的句式来写话。

来往来来往往明白明明白白3、叶尧城主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版

讠言字旁(语认识)忄竖心旁(快慢恨)

母亲着急认真.得意主意同意因为阳光办法亲情爱情

很多很多的云很高很高的山很绿很绿的草4、叶圣陶主编:

《人民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版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阅读的复习其实可以说是各个复习知识要点的一个综合体现。

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注重学生这些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①正确、通顺地拼读文字材料,知道大致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③运用指定的符号在文中找到要求的语句。

④在文字材料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⑤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语言的积累。

金黄的秋天大大的公园绿色的小伞5、邬志辉主编:

《现代教育管理》,中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2版

真—假朋友—敌人漂亮—丑lou

4、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很清很清的河水很大很大的西瓜很长很长的路本册的写话复习,重点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注释:

 

一本书一顿饭一片田一块田一口牙3、积累一些句式,如:

谁干什么。

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

并能运用指定的句式来写话。

鲜艳的红领巾轻巧的桥美丽的衣裳快乐的时光①许云昭主编:

《超越差距》,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99页

4、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②漆权主编:

《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126页

 

军队竹桥看着叫声笑声苗条面条前面后面情面脸面心字底:

总、忘、想、念、意、思、急、息③叶圣陶主编:

《人民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58页

耳朵旁:

阳、那、都

八、“从”在句子中的使用④《数学课程标准》,2005年7月版,第65页

绞丝旁:

红、绿、级、练、给⑤邬志辉主编:

《现代教育管理》,中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0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