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7880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docx

春北京版语文五下《木笛》word教案1

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教学内容:

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点,复习并总结小说类阅读题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熟练掌握考点的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感受并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策划:

一、引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

是呀,“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此,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决胜高考,都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

在语文高考试题中,主要有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你们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最低呢?

是呀,阅读题的分值就占了全卷总分的40%,。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复习现代文阅读内容之一的小说类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二、我们先来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纲考点:

三、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些呢?

(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四、人物形象的揣摩。

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因而命题者自然会从人物这一角度设置试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解题技巧。

1、常见题型

首先是常见题型,从人物的角度命题,一般有以下三种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方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如陈奂生是一个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漏斗户主,所以难免会在住一宿招待所花了他两顶帽子的钱时表现出狭隘自私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如孔乙已面对一群小孩子给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也是:

“不多不多,多乎?

,不多也”,这就表现了他迂腐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药》里的华老栓为什么会拿革命者的鲜血来做人血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呢,原因就是他生活着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周围的人都在是迷信的,愚昧的,麻木的。

所以他的迷信、愚昧、麻木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项链》的作者就曾这样介绍玛蒂尔德: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

——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如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将自己54岁以前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表现了他沉迷于仕途,热衷于功名的性格特点。

五、牛刀小试:

阅读小说《木笛》,回答文后题目:

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4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意图是什么?

(5分)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3分)

4、你认为文中的音乐大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说出你的理由。

(4分)

阅读指导:

第一步:

请大家浏览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和主旨,整体阅读,把握要点这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活动1、抽生复述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了哪些事),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好了,我们在着眼于全篇,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做文后的习题了,大家还要注意阅读的步骤:

第二步:

审读试题,揣摩题路(审题包括审分值和问题,如……揣摩题路就是说要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

并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

对位推敲,摘取答案(在文中锁定了答题区域后,就要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找到信息源,筛选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

紧扣原文,整合答案(就是将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合,组织答案)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文后题目,并请四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出四个题的答案。

活动3、师生共同评议答案,老师在黑板上给学生打分。

第一题是对朱丹这一人物的综合考察,

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A:

身份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有出色音乐才华的选手之一;B动作:

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C:

侧面:

③大师的神情;④大师的高度称赞也证明这一点。

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第二题:

抽生读原文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

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第三题A属于外貌描写,B在什么背景下(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打扮做了什么事),自然有特殊的用意,我们只要再结合C(“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去思考,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第四题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

六、小结:

总之,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各个考点的答题技巧,并且要遵循“中于文本”的原则,准确而迅速地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把它加以整合、表达出来。

好了,这节课我们的探讨复习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完成拓展训练。

七、拓展训练:

阅读小说《看病》,回答文后题目。

木笛

①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⑥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外貌)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细节、动作)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细节、神态)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

“为什么?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坏境)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忘记。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人物)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环境)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环境)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

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环境)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题目补充

一、问题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6、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

二、简析:

习题1是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习题2、3、4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考查,第5、6两题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其中第6题是对文章意境的变式考查。

三、答案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4、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6、仅供你参考,你自己去感受吧。

①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②站在纪念碑前,感受这座城市不堪回首的历史。

三十万,一个冰冷的数字!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列宁说过: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发愤努力吧,这样的历史决不能重演。

③悲凉的笛声把我带回过去,告诉我历史的沉重;沸沸扬扬的雪花打在我的脸上,让我清醒,我渴望手中的烛光冲破数十年前的黑暗,给那些亡灵们带去一丝的温暖和安慰;更希望,这些烛光聚成一个火把,引导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木笛为题的作用

13

(1)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

2分

(2)突出中心,从朱丹吹奏出的木笛声中,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朱丹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他那种崇高的民族精神。

3分

14有人认为大师的作为不和常理,十分做做,你认为呢?

1.简要概括文中主人公朱丹的形象。

(5分)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分)

3.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4分)

4.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

(8分)

参考答案

1.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3.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4.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1.简要概括文中主人公朱丹的形象。

(5分)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分)

3.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4分)

4.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

(8分)

参考答案

1.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3.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4.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说阅读之人物赏析》教学思路设计

考点例析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可见,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中,人物是最重要的,而情节和环境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因此,深入分析并把握好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深入理解小说主旨的前提。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刻划人物的方法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人物形象是命题者最青睐的内容,其命题角度大致有四个方面:

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形象方法;分析形象作用;领悟小说主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小说人物形象的赏析。

一、            赏析人物形象

赏析小说人物形象,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本,深入分析小说的具体情节;其次要结合文本

中对人物刻画的艺术技巧及具体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水到渠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来。

其答题步骤一般为:

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通过什么事件,表现了怎样的特征。

我们来看几个典型例题:

2009年浙江卷(《魔盒》):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她是一位可爱、可敬的女房东形象。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

将一个母亲给的空盒子珍藏多年;她淳朴善良,热情爽直:

对“我”这个初次离家的旅客关心、照顾;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对“我”观察细致入微,并委婉开导。

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

参考答案: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

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

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2009年辽宁卷(《遗璞》):

11.(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做简要概括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①纯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二、如何塑造形象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需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和构思艺术等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概括,做到有理有据、有赏有析、有条有理。

最常见的题型:

1、小说中某一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2、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请看高考试题:

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刻画这个人物,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

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此类题的答题要求:

1.性格特点的概括要简明;2.表现手法的分析要具体。

该题第一问考查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概括能力:

差拨的形象首先通过“一般的罪人”初步勾勒,继而通过大骂林冲、勒索敲诈等言行描写及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塑造出来的。

据此可概括出这一形象的两大特点:

贪财和势利。

第二问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与第一问紧密联系:

差拨先骂后夸,前后判若两人,一是因为林冲使钱的作用,二是有柴大官人的书礼,很显然,这里用了对比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

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

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三、分析人物作用

一般情况下,大多是要求考生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主人公以外的人物多为线索人物或陪衬人物。

其作用有相对固定的套话,如突出主要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

我们答题时要借助这些知识积累,结合文段具体分析。

命题方式主要是:

小说塑造某某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2008年浙江卷(《乌米》):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形象:

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用“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旨、把握人物形象、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者以较多笔墨正面描写侯菊,正是为了侧面烘托主人公侯银匠的人生际遇和内心情感,从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有情趣。

四、领悟小说主旨

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小说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就必须理解它的主题。

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通常是:

小说通过塑造某某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以达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美丽、淳朴、灵性。

(2)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之美。

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2分)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场。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内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  

朱丹回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  

大师问:

“为什么?

”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大师问: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朱丹说: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  

朱丹答:

“没有忘记。

”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

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去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问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