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7461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三首.docx

《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三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三首.docx

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理解诗意,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热爱

祖国山河的情怀。

教学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的生字。

2、理解诗意,由诗句想象画面。

3、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

这是哪里?

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

(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

这些地方漂亮吗?

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

板书课题:

1古诗词三首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

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画出节奏。

3、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4、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5、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提出来讨论。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

诗人听到些什么?

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只有)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

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五、想象练习

描绘画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六、作业:

1、收集李白其他的写景诗歌。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云去

不厌敬亭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是这样宁静,又富有情趣;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

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

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

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

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镜未磨:

好似铜镜未打磨。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

“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

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

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

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

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洞庭湖山水的美景,要求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月光下,

洞庭湖风平浪静,湖面的水光和月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未曾磨过的铜镜,迷迷蒙蒙,波光粼粼。

从远处遥望到的洞庭湖山水清脆,绿水环抱翠山好似白银盘中托起秀美的青螺髻。

在世人笔下,洞庭湖的秋夜是那么的淡雅静丽,令人陶醉。

五、作业: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潭面无风

山水翠一青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忆江南》。

2、理解诗句,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这两首都是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

“忆江南”是词牌名。

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

忆江南)。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

谙,ān,熟悉。

“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3、说说词的大意。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

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似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1、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2、师引读: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反复引读三遍,语气变化,情感一步步加深,学生都用词回答,但情感也要一步步变化。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都属于江南)、诗词内容(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诗人情感(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

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似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学后记: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抓住段中的重点词句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的中心句、重点词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引用的诗句。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桂林风光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广西桂林吗?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

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2、有人知道“甲”是什么意思吗?

(“甲”就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了不起吧!

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桂林,领略“天下第一”的美丽。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试读课文。

  2、教师板书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结合《词语手册》理解“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水光潋滟、山脉逶迤”等四个字的词语。

  4、分组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整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5、学生讨论分段。

  6、找出中心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课文按“总——分——总”的方式写的,一自然段总起,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水美、山美,四自然段总结。

  7、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读第二自然段时,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读第三自然段时,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别把景物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

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2、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课件中的漓江的水。

轻声读课文,问:

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

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

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

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

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后背诵。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

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

书上还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这个比喻用什么比什么?

仿照比喻句写写江水的静、清。

(9)想一想:

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3、学习第三段: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桂林的山?

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④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⑤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⑥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像什么呢?

(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

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⑦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CAI展示)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⑧指导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

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4、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

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的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5、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

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摘抄描写桂林山、水的排比句并背诵。

板书设计:

水:

静 清 绿

   2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

奇 秀 险(热爱之情)

      (总起)(分述)(总结)

教学后记: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

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出示课题,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双龙洞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板书:

山色水声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

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

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

树木茂盛繁密。

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

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

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四、作业:

复述或者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双龙洞中的句子。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3、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4、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学习写法,推荐课外阅读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

都读过哪些游记?

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

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四、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3、指导造句:

   ①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如:

“大海时而……时而……”,“舞蹈动作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