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7390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docx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2传染病学执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细目一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又称传染,是寄生物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有些寄生物与人体宿主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坏对方的共生状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

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体.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御机能清除。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4.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

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但一旦出现则易识别。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或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1.侵袭力2.毒力3.数量入侵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变异一般来说,在人工培养多次传代下,可使病原体致病力减弱。

而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则可使致病力增强。

病原体抗原的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四、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具有重要作用。

可分保护性应答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变态反应两大类。

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类。

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包括:

(1)天然屏障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是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B细胞)作用而产生主动免疫。

(1)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3)变态反应

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组成。

(1)水、食物、苍蝇传播

(2)空气、飞沫、尘埃传播(3)虫媒传播(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6)土壤传播

3.人群易患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

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致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①散发性发病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②流行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水平高于一般水平。

③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界。

④暴发流行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多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引起。

4.有一定的地域和季节性

5.有感染后免疫性感染病原体后。

二、临床特征t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

(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

(6)后遗症

复发与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见于伤寒、疟疾等。

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升高,此为再燃。

再感染某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某种传染病在发病过程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血吸病、疟疾最为常见。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发疹出疹性传染病约占常见传染病的1/3—1/2。

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

如水痘、风疹的皮疹多发生于第l病日,猩红热于第2病日,天花于第3病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病日,伤寒于第6病日。

(3)毒血症状(4)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反应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表现为肝、脾及淋巴结的肿大。

3.临床类型为有助予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

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

正确做出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

其诊断方法与步骤是: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

(1)直接检出常用于原虫及蠕虫的检查,可及时确定诊断。

(2)分离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常需人工培养分离,立克次体和病毒则需通过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分离。

3.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用于检测体液、组织中相应病原体核酸的存在,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4.免疫学检测可确定诊断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也可用于判断被检测者的免疫功能有无异常。

5.其他检查有诊断性穿刺、内镜、活体组织检查、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扫描、CT、NRI等。

细目五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为了促进其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

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治疗方法

1.一般及支持疗法包括隔离、护理、饮食等。

2.病原或特效疗法:

针对病原体或其毒素的疗法,以清除病原体或对抗毒素。

3.对症疗法如降温、给氧、解痉止痛、抗惊厥、补液、纠正酸中毒、抗休克、抗呼吸衰竭等。

4.康复疗法对可引起后遗症的一些传染病,可采用物理疗法等促进康复。

5.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传染病的治疗中应用范围广泛,对发热、惊厥、疼痛、肢体瘫痪及其他后遗症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细目六传染病的预防

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传染病的预防应当遵循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采取起主导作用的措施两者相结合的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其中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应按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检疫、密切临床观察、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等措施。

对病原携带者应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者可加以治疗,或宰杀后消毒;无经济价值者则设法消灭。

二、切断传播途径对消化道传染病重在“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及用具的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

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公共场所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通常以戴口罩为简便的预防方法。

对虫媒传染病,搞好室内外卫生,消灭老鼠、苍蝇、蚊子等为重点。

三、保护易感人群关键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

[例题]

A型题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有传染性、免疫性和病原体

B.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C.有传染性、病原体、免疫性和流行性

D.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和免疫性

E.有传染性、免疫性和流行性

2.潜伏期是指

A.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典型症状出现

B.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排出体外

C.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

D.自接触传染源至患者开始出现症状

E.自接触传染源至典型症状出现

3.病原体侵人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

此种表现属于

A.病原携带状态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E.机会性感染

5.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此种表现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6.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此种表现属于

A.隐性感染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7.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B.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C.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8.熟悉传染病的潜伏期,是为了

A.确定诊断B.确定检疫期

C.预测流行趋势D.追踪传染来源

E.有助于指导治疗

9.检疫期确定是根据该传染病的

A.隔离期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10.根据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

A.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B.初期、极期、恢复期

C.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1l.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为

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管理传染病分为

A.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B.甲类2种,乙类23种,丙类9种

C.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种

D.甲类2种,乙类20种,丙类13种

E.甲类2种,乙类19种,丙类14种

13.属于甲类法定管理传染病的是

A.鼠疫、炭疽B.鼠疫、结核

C.鼠疫、霍乱D.鼠疫、AIDS

E.鼠疫、SARS

14.对于肠道传染病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是

A.隔离患者B.治疗带菌者

C.预防性服药D.预防接种

E.切断传播途径

15.目前对提高人群免疫力起关键作用的是

A.加强营养B.锻炼身体

C.注射丙种球蛋白D.预防接种

E.预防服药

16.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

A.患者B.病原携带者

C.隐性感染者D.易感者

E.受感染的动物、

17.关于免疫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对传染过程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B.所有免疫反应都是对机体有利的

C.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E.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

18.关于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在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

B.在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潜伏期成正比

C.病原体的毒力与致病力成正比

D.病原体的侵袭力与致病力成正比

E.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相差很大

19.下列哪种制剂不属于主动免疫

A.菌苗B.灭活死疫苗

C.减毒活疫苗D.类毒素

E.抗毒素

20.关于潜伏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病原体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而不出现症状

B.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C.潜伏性感染是重要而危险的传染源

D.潜伏性感染仅见于部分传染病

E.结核、带状疱疹可有潜伏性感染

21.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有病原体B.有传染性

C.有感染后免疫D.有流行病性

E.有感染中毒症状

2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下列哪种疾病不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A.AIDSB.SARSC.肺炭疽

D.鼠疫E.霍乱

23.下列感染中,没有传染性的是

A.隐性感染B.显性感染潜伏期

C.显性感染症状明显期

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

24.构成感染过程三因素是指

A.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

B.病原体、传播途经、易感人群

C.病原体、社会因素、环境因素

D.人体、病原体、外环境

E.人体、病原体、社会因素

25.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为保护易感人群,下列哪项预防注射无效

A.高效价免疫球蛋白B.丙种球蛋白

C.灭活疫(菌)苗D.抗毒素

E.类毒素

26.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增高的原因是

A.该传染病流行过后

B.人群中一般抵抗力的提高

C.人群中自动免疫的推广

D.病原体的变异

E.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27.下列哪种疾病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管理

A.流脑B.肺炭疽C.菌痢

D.伤寒E.AIDS

A2型题

28.在同班同学患甲型肝炎后,对一10岁小儿检查发现,血清抗一HAVIgM阳性,肝功正常。

此种情况属

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

C.潜在性感染D.病原携带

E.易感者

29.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带状疱疹。

此种情况属

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

C.潜在性感染D.病原携带

E.易感者

B型题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

C.潜伏性感染D.病原体携带状态

E.显性感染

1.感染过程的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

2.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是

A.IgAB.IgDC.IgE

D.IgGE.IgM

3.常在传染病恢复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抗体是

4.感染过程中首先出现,常为近期感染标志的抗体是

A.体液传播B.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C消化道传播D.呼吸道传播

E.土壤传播

5.艾滋病通过

6.乙型肝炎通过

A.飞沫传播B.水、食物、苍蝇传播

C.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D.血液、体液、血液制品传播

E.土壤传播

7.霍乱主要经

8.流脑主要经

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B.病原体携带状态C.隐性感染

D.潜在性感染E.显性感染

9.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10.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参考答案

A型题

1.C2.C3.E4.B5.B6.B

7.D8.B9.C10.C11.E12.A

13.C14.E15.D16.D17.B18.B

19.E20.C21.E22.A23.E24.D

25.D26.D27.B28.B29.A

B型题1.E2.B3.D4.E5.A6.A7.B8.A9.D10.C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细目一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常用煮沸法消毒。

对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HBV对外环境抵抗力很强,100T:

15分钟、121℃10分钟可被灭活,对次氯酸、甲醛及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敏感,对酒精不敏感。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本病毒经加热100T:

lO分钟或60T:

10小时或37T:

96小时或1:

1000甲醛可灭活。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的单链RNA病毒,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复制,因此HDV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存在于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期的患者粪便中。

HEV对氯仿敏感,在碱性环境中稳定,100~C5分钟可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细目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后各l周的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相应的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中。

二、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

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传播;③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④性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患性

人群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

四、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

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细目三:

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

二、病理:

各型肝炎的肝脏病理改变基本相似。

各种临床类型的病理改变如下:

(一)急性肝炎

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

高度气球样变可发展为溶解性坏死,亦可见到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凝固性坏死。

肝窦内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

肝细胞再生。

黄疸型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无黄疸型者相似而较重,小叶内淤胆现象较明显。

(二)慢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主要为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边缘变薄,质软,包膜皱缩。

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

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脏体积缩小或不缩小,质稍硬,肝脏表面和切面均见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

肝组织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并可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增生成团;可见大量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3.慢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四)淤胆型肝炎

有轻度急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伴以明显的肝内淤胆现象。

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肝细胞浆内亦可见到胆色素淤滞。

小胆管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细目四临床表现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为4_24周(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7:

8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一10周(平均5周)。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本期突出的症状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症状。

本期末尿色逐渐加深似浓茶色,体征可有右上腹叩击痛。

本期持续数日至2周,平均1周。

(2)黄疸期巩膜首先出现黄染,继及皮肤,多于数日至2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黄疽多为肝细胞性。

体征除黄疸外主要表现为肝大、压痛及叩击痛,脾也可轻度肿大。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肿大的肝脏、脾脏逐渐恢复正常。

本期约需数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较多见。

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

腹胀,肝区疼痛,有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便溏或低热。

体征可有肝脏肿大、压痛,脾也可轻度肿大。

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此乃亚临床型感染。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慢性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发病月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

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做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在40%--60%,胆碱酯酶<4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无食欲、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

常有高热,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黄疽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m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

首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等肝性脑病表现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病,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

四、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疽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酸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疽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前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临床上常无特异性表现,很难确诊,须依靠病理诊断,B型超声波、CT及腹腔镜等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凡慢性肝炎患者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及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诊断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引起门静脉高压原因者均可诊为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还可将肝硬化区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细目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急性肝炎早期血白细胞正常或略高。

急性重型肝炎血白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均可增加。

慢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时血小板常减少。

二、肝功能检查

1.血清胆红素增高。

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红素长期异常则有慢性化可能,如血清胆红素在短期内剧增则病情恶化。

2.白蛋白常减少,球蛋白常增加,A/G有显著改变。

3.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下降 PTA正常值为75%~100%,PTA<40%时为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肯定界限。

4.血清转氨酶升高。

5.转肽酶(Y—GT,GGT)此酶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肝炎时常增高。

如急性肝炎患者持续增高常提示可能迁延不愈;在慢性肝炎中1一GT上升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淤胆型肝炎时常明显升高;肝癌、阻塞性黄疸、心梗、胰腺炎、酗酒者也可增高。

6.碱性磷酸酶(ALP/AKP)骨骼疾患、肝胆疾患如淤胆型肝炎、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者可明显升高。

肝细胞性黄疸仅轻度增高。

三、病原学检查

(一)HAV

1.抗一HA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