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750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docx

幻与真论果戈理小说中的幽灵

摘要

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宗教思想家。

他的创作从关注故事传说到关注现实人生,他的思想从多神的民间信仰到笃信东正教,又揉进了许多诸如神秘主义等多方面因素,和普希金一起成为俄罗斯文学的早期缔造者,其作品广泛地运用魔幻的手法,包含宗教情怀,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并对后世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篇小说《外套》是果戈理的名篇,更典型的代表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拟从外套的创作手法入手,分析其作品中“幽灵”的由来、本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果戈理外套幽灵魔幻宗教来源

Abstract

GogolisagreatRussianwirteandreligionscholaron19cenrtry.Hiscreationformattentstorytoreallylive.HisideaformpolytheismtoOrthodoxChurch,andaddinmysticlsmandsoon.HeandPushkinbecomearchitectofRussianliterature.Hiscreationtousemagictechniquewidely,includingemotionofreligion,permeatedsymbolandmetaphor,andbasetomodernismliteraturefronthaton.NovelettecoatisliteraryclassicofGogol,standingforhistypicalstyle.Thistextsetaboutcoatthewayofwirte,analysiswheretheghostforminthenovel,theinnatecharacteroftheghost,anditsinfluencetoafternoevl.

KeyWords:

GogolCoatGhostMagicRreligionFrom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  言……………………………………………………………………………………1

1.缘起:

幽灵从哪里来?

………………………………………………………………2

1.1乌克兰自古以来的民间传说……………………………………………………2

1.2作者长期的创作准则--重于现实生活的内心世界………………………………3

1.3基督--东正教精神……………………………………………………………4

1.4神秘主义………………………………………………………………………………5

2.本质:

幽灵是谁?

………………………………………………………………………6

2.1作者……………………………………………………………………………………6

2.2复仇者…………………………………………………………………………7

2.3魔鬼……………………………………………………………………………………7

3.流源:

幽灵传下去………………………………………………………………………8

结  论……………………………………………………………………………………9

致谢…………………………………………………………………………………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附录

引言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对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著,为世界文学增添了卓越的文化遗产。

他的一生一直在痛苦的思考中挣扎。

他的创作风格多变,从最初的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经浪漫和现实间的过渡,再到陷入神秘主义和宗教哲学的玄思。

他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满意于此,而是像许多作家由写现实升华到了写人的内心和宗教精神的境界。

而同时期的批评者,一旦发现果戈理的作品跳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时,就立刻严厉批评,认为是作者的败笔,要求作者回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中来[1],最终使作者苦不堪言,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精神上的危机,以致大大危害了作者的健康,使其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

后世的诸多研究者更是沿袭旧说,难有突破。

本文要探究的,正是他中晚期的作品中的魔幻描写和《外套》等作品中的“幽灵”的由来、本质及对后世的影响。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肯定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成就上,进一步从其他的角度阅读、审视果戈理的作品,重点在于其作品中的魔幻描写,进而得出深层次的结论。

故拟就以果戈理的小说名作《外套》为代表,对他的小说加以分析,进而揭示出“幽灵”的真实涵义,以及果戈理写作此篇的目的。

 

1.缘起:

幽灵从哪里来?

果戈理生于1809年,幼年丧父,在二十一岁时从家乡来到彼得堡,先后作过小官吏和历史教师。

自1835年起就辞职从事职业创作,1836年至1847年间的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国外定居或旅行,《死魂灵》等主要作品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1852年即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三岁,终身未婚。

他是一位朴实、平和,具有宗教气质的人,从小热爱艺术,爱好绘画,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

他的祖父是乡村神父,祖母和父母亲也都是虔诚的信徒。

《外套》是作者在创作《死魂灵》时写成的。

最初是友人安年科夫讲了一个穷公务员嗜好打鸟,辛苦攒钱买了猎枪又丢掉了,因此闹了病,直到大家合伙又买了把猎枪送他才好的故事。

作者由此创作而成,并多次易稿。

《外套》主要写了一名七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在旧外套实在破得不能穿的情况下费尽心思攒钱买了件新外套,却又被人抢走,不幸郁郁而终的故事。

至此,人们往往忽略了阿卡基耶维奇死后的情节:

阿卡基耶维奇变成了一具以寻找外套为借口专门剥人外套的“幽灵”,最终剥了训斥过他的“要人”的外套,然后是否消失或会再次出现,人们不得而知了。

在这里,果戈理别出心裁地采用了魔幻的写作手法,在公务员惨死后续上了一个幽灵剥外套复仇的故事,这里并不是作为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具有详细的来源,表现出浓厚的宗教思想,充分展示了其艺术才能。

而这个神秘的幽灵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笔者认为,果戈理《外套》中的幽灵来源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1乌克兰自古以来的民间传说。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也有虚幻。

文学起源的一种学说即是起源于洪荒时代的神话。

荣格说:

“(幻觉型作品)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的经验,不再是人们所熟悉的了。

这种经验来自人类心灵深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使人想起分隔我们史前时代的深渊,或者使人想起一个光明与黑暗形成鲜明对照的超人世界。

”从远古时代开始,文学与幻象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方小说的早期代表作《巨人传》、《佛列格游记》等更用极度的夸张、荒诞的手法来讲述传奇中的故事。

十八世纪时,由普希金、茹科夫斯基等人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在俄罗斯兴起,这一风潮大大影响了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的果戈理。

果戈理在最初的小说集《狄康卡近郊夜话》中,运用了大量的乌克兰民间传说、歌谣、故事、口语等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种种发生在夜间的事。

在民间传说中,每逢午夜,精灵、妖怪、鬼魂等就会纷纷出现,有善有恶,与果戈理笔下的主人公们一起发生种种有趣而又哀伤的故事。

例如《圣诞节前夜》中偷摘月亮的小鬼的、《可怕的复仇》中的巫师,《魔地》中“受魔法圈定了的地方”、《五月之夜》中的妖精和美人鱼,无不在一种忧伤、幽默、神秘、鬼魅的幻象世界里发生的,给人带来了阅读安徒生童话时才有的美感。

果戈理的幻象不是像通俗奇幻文学、神魔小说一样以编织离奇古怪的情节吸引读者,而是通过魔幻的手法反应他的主观世界。

可以说,果戈理是一个极度疑神疑鬼的人。

他很自然地把这些鬼神妖怪都带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来。

这种方式非但没有降低他作品的真实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浪漫气息和乡土气息,并让故事在生活中继续延展下去。

1.2作者长期的创作准则--重于现实生活的内心世界。

纵观果戈理的创作,他的作品与后世的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左拉的自然主义风格完全不同。

作者的玄想始终贯穿着他的作品,貌似一个梦中人的阵阵呓语。

他的作品往往事先渲染一种具有超自然意味的现实,然后从一些细节上面,突如其来地转为非现实的情景。

如《死魂灵》、《钦差大臣》的结尾,更如这篇《外套》。

果戈理身后留下了大量的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创作思想和意图。

“坦率地说出一切:

我最近所有的著作都是我的心史……我除了赋予他们以自身的龌龊行为外,还赋予了我本人的丑陋行径。

”[2]“在当作家以前就喜欢追求的东西,即对人和人类心灵的内心观察。

”[3]果戈理视写作为心灵的事业,他庞大的内心世界在创作中占了主导地位。

作为一名乌克兰人,他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俄罗斯的了解是那么可怜,他熟悉的地方仅仅是故乡和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俄国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他并没有经历过,而是通过阅读、与友人写信、听故事得来的,《死魂灵》、《钦差大臣》的素材都是普希金提供的。

果戈理描绘的社会生活与现实并不一定相符。

如在《钦差大臣》中漏掉了司法稽查官、司库员和县警察局长;《死魂灵》中民政厅长居然有两个,警察局长居然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4]在《外套》中略微好了一些,比起商人,果戈理对小官吏还是比较熟悉的。

可他注重的不是小官吏的现实生活,在《外套》开头,即用了一种俏皮又荒诞离奇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凄凉而庄重的背景,并将其封闭在与广阔的现实生活相隔绝的状况下。

从小说集《密尔格拉德》开始,果戈理的创作开始逐步加深了在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态度。

如《密尔格拉德》中的《旧式地主》。

到了创作《彼得堡故事》[5]时,以及同时创作的长篇小说《死魂灵》,果戈理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果戈理的小说对象也渐渐地由梦幻、甜蜜的‘斯拉夫的古罗马’转向‘庸俗人的庸俗’。

”[6]但在《彼得堡故事》中,《肖像》、《外套》等作品仍旧带有强烈的魔幻色彩,《狂人日记》和《钦差大臣》中的主人公也都是幽灵一般的人。

俄国评论家布留索夫说:

“尽管果戈理力图做一个认认真真描写他周围生活的风俗派作家,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却始终是一个空想家,一个幻想家,而且,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实际上只是表现了一个他所梦想的理想世界。

”[7]确实,果戈理所看到的,所写到的世界是通过他内心反映出的世界。

他笔下的主人公也不是描绘现实中的人,而是经过过分的夸张和刻意的艺术加工,从他内心深处创造出来的。

“果戈理的主人公都是同爱伦·坡幻想出来的幽灵相似--它们各有一部分灵魂,一种心理特征过度发达,不成比例。

”[8]因此,《外套》中幽灵剥外套的描写并非一时空穴来风,而是经过长期的素材积累和生活积淀,在创作中形成的独特风格。

幽灵是果戈理从内心深处创造出来的幽灵,这个幽灵如同他和他所见世界的影子,背负着他沉重的十字架。

1.3基督--东正教精神

果戈理对于宗教的信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深。

他在晚年一直抱有放弃写作而作修士的打算,并最终在牧师的引导下烧毁了《死魂灵》第二部的手稿。

根据东正教的教义和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的习俗,人临死前没有牧师来为他祈祷忏悔、作涂油礼等一系列宗教仪式,没有经上帝减轻他的痛苦并得到上帝的原谅,死后是不能安息的。

他的灵魂不会散去,会变成幽灵继续游荡在他生活过的地方。

而在小说中,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临死前没有经过这些宗教活动,由此,他理应当变成“幽灵”飘浮在人世间,得不到永生。

这方面看,小说后半段出现相关的魔幻描写和“幽灵”是很正常的。

这一点在小说中是很重要的,但往往因读者时间、空间上的差异而被忽略掉了。

从果戈理的大多数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看事物不是事物的表面,也不是事物的实质,而是看到事物的极端,并把一切都夸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宗教对他的影响是绝对的,他的信仰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

果戈理在同时期发表的《作者自白》中说:

“只要表现出对人们和人们心灵的认识的一切,从世俗之人的忏悔到隐士和独居修士的忏悔,都使我很感兴趣,并在这条道上我不知不觉地,几乎是自己也不知怎么地转向了基督,因为我看到,在他身上有一把解开人的心灵之秘的钥匙,了解心灵的人中谁也没有上升到他所处的心灵认识的高度。

”[9]正是对基督教精神的认同,使他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保持着这种宗教情结。

梅烈日科夫斯基在《果戈理与魔鬼》的第二部《生活与宗教》中,写到果戈理在不断地用历史基督教的禁欲思想压抑其“多神教的、罪孽的肉体欲望”。

他说,当果戈理曾经是“多神教徒”时,他是光明、欢笑和喜悦的泉源,可当他成了“基督教徒”的时候,却使他身边所有人的心灵感到无以言表的压抑和忧伤。

[10]

果戈理的宗教性还表现在他对于受难、爱、惩罚、救赎等东正教精神的体现。

在《外套》中,当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受到捉弄时,他说:

“让我安静一下吧,你们干吗欺负我?

”并且在这些痛彻心脾的话里面,可以听到另外一句活:

“我是你的兄弟。

”根据基督教教义来说,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兄弟姐妹。

人类可以通过忏悔把心灵奉献给上帝,通过赎罪来拯救自己的灵魂,通过感恩祈祷得到永生。

与许多有虔诚信仰的作家一样,果戈理在小说中情不自禁地带出了这样一句话足以表达他信仰的话。

而下文中的要人没有为贫穷的主人公主持公道,自是违背了基督教人人关爱、救济穷人的理念,必然受到上帝的种种惩罚。

幽灵的出现即是果戈理把将军打下了地狱,还有种种麻木不仁的人,剥他们的外套可以看做是地狱里对他们的苦刑了。

1.4神秘主义

神秘主义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它不是概念而是范畴。

从哲学上讲,神秘主义是直觉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结晶,认为真正的实在是理性所不能认识的,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才能被认识,是具有生命主义和人文主义意识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别尔嘉耶夫说:

“在所有的时代,内在人的世界都在神秘主义中得到揭示,它的外在人的世界相对立。

”[11]神秘主义者认为:

神是不可能认识到的,只有信仰。

人可以通过心灵和神直接沟通,达到精神上的共识,而直觉即是这种沟通的桥梁。

因此,虔诚的信徒有一种内在的经验、体验或感觉,这种内在的经验、体验或感觉使信徒从心灵上去接触神的世界或彼岸世界,使信徒内在地、而不是外在地认识上帝的王国。

它的起源近似于宗教的起源:

上古时代的巫术和修行术,通过修行使人达到精神上的上升和心灵的净化。

公元四世纪,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在教义解释等方面的分歧而分道扬镳甚至反目。

相比之下,东正教更加提倡通过神秘主义,使天主与世界、人类的统一,神性与人性、哲学的统一。

自幼饱受东正教神秘主义影响的果戈理,在他的作品和他焚毁《死魂灵》第二部中可见一斑。

而在《外套》中,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那种忧郁而压抑的气质正反映了果戈理深陷在神秘主义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作者越是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就越是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是寻求于内心世界,现实世界在他的眼中也就越荒诞而不可信。

在小说的结尾,果戈理更是采用他一贯的手法,冲破了现实的束缚,直接写出一种不可能的形式替主人公报了仇,正如东正教神秘主义那种超语言超现实地直接达到信仰的彼岸一样,果戈理在小说中直接达到了他理想的彼岸。

果戈理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还有长年累月折磨着他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总使他仿佛长期生活在半真半幻的环境中,使他对现实生活不那么敏感,而敏感的是自己的内心。

严格地说,果戈理的创作遵循现实生活,更遵循他的内心世界。

赫尔岑评价果戈理说:

“他一面嘲笑,透视这种卑鄙、可恶的灵魂最隐秘的角落。

”别尔嘉耶夫也说:

“他不是现实主义者,也不是讽刺作家,他是幻想家。

他描绘的不是现实的人们,而是更原始的恶的灵魂,首先是俄罗斯人具有的虚伪的灵魂。

”[12]从这个角度上看,果戈理不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而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兼神秘主义者。

 

2.本质:

幽灵是谁?

2.1作者

幽灵是谁?

《外套》中写到:

“部里的一个官员亲眼看见过那个死人,立刻就认出他是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可是,这把他吓坏了,他拼命地往前跑,因此没来得看仔细,只看见那个人远远的用手指威胁他。

”小说中没有从叙述者的角度明确说出那个幽灵到底是不是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

这种似是而非的描写扩大了幽灵的所指范围,将读者吸引到一个更深的思考中去。

那幽灵到底是谁?

幽灵不仅是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本身,更是作者本身。

果戈理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公务员,他在塑造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这一形象时,自然也加进了自己的影子。

不仅如此,作者把幽灵身上赋予了更多的人物形象,综合了更多的性格特征。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本身概括了诸多当时俄罗斯公务员这一阶层中的中下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当然也包括作者。

从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名字来看,他的名字几乎什么意思也没有,只是说他是他父亲的儿子。

的确,他们出生以后,就照着父辈的一样一成不变地活下去。

他们经济拮据,有限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的开支,连一件外套都已经穿到了“呢子磨得都透亮了,里子也开了线”[13]的程度,还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去修补,实在补不了了,才连茶也不喝,晚上蜡烛也不点,在石板路上轻轻走路怕把鞋磨坏了的节省方式下攒下了做新外套的钱。

在工作单位里,他们麻木地工作,以抄写得字迹工整为荣,“有几个字母是他特别心爱的,一写到它们,他就神魂颠倒起来”,而且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照章办事。

他们永远是别人嘲笑的对象,“年轻的官员们,尽量施展出他们公务员的全部机智来嘲笑他,挖苦他……又把碎纸片撒在他头上,说是下雪”。

而他们懦弱无能,只能在嘲笑中求别人不再笑他。

当外套终于做成时,他穿着新外套刚刚享受了别人的赞扬,就在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时被人把外套抢去了。

他们只得一层一层地去找一位“要人”去反映。

当他壮着胆子见到要人时,却被要人狠狠地骂了一顿。

最后只得在忧郁中死去。

死后,仿佛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一样。

2.2复仇者

作为一个弱者,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死后成了幽灵。

这时,幽灵似乎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出现了。

在小说中,也许是官员们做贼心虚,也许是真的害怕幽灵的到来,人们如临大难,这时才想起来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字写得多么工整。

而幽灵针对的复仇目标最终锁定在要人身上。

乍一看,要人似乎很无辜,他只是对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发了几句脾气,并不是抢他外套的人。

而小说最后,幽灵剥了要人的外套后消失了,“显然,将军的外套披在他的肩上是完全合适的”。

行文到此,细心的读者们会发现,要人是有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产生的。

是严格的等级制度、死板的规定、文山宦海和禁锢人灵魂的思维模式扼杀了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应有的人性,使他成为一具木偶、一架只会抄写公文的机器。

剥公务员们的外套,实际上是在剥他们的皮。

不仅是以一种强烈的一报还一报的反抗来还击这种从肉体到精神上毒害人们的公务员体制,更是剥开了人类的皮,直面人魔鬼般的内心。

2.3魔鬼

果戈理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仅仅是批判讽刺的态度,而且他对生活中不合理的制度和庸庸碌碌小人物式的生活带有强烈的不满。

另一方面,自幼就怀有浓厚的宗教情结、性格内敛的果戈理对于残酷的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对于恶的人性怀有一种宗教般的救赎情结。

他希望人们通过信仰上帝来达到灵魂上的圣洁,以达到生活的彼岸――人的精神花园。

也就是说,他希望通过他的写作,使人们信仰上帝,他不是写上帝的存在,而是从反面,写人们心中撒旦(魔鬼)的存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的。

因此,果戈理不希望人们只把他的作品仅仅看成对社会的讽刺批判,更不希望把他看作一名文坛乃至社会生活中的文学斗士。

面对这样的误读,果戈理才会在写完《外套》等后来编入《彼得堡故事》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和《死魂灵》第一部时,创作出版《与友人书简选》以阐明自己对于文学、宗教、社会等方面的观念,并创作《死魂灵》第二部以纠正人们对他的误读,却不料被人们误读得更深了,尤其在批评家笔下,果戈理成了从批判社会到对社会温和保守的“变节者”。

“魔鬼”--“幽灵”这类的词在果戈理作品中出现的概率很高,“很久以来,我孜孜以求的就是希望人们读了我的作品以后,对魔鬼纵情嘲笑。

”[12]无疑,果戈理把创作当成了与魔鬼的斗争,他笔下的人都是被魔鬼尽情嘲弄,都是败在撒旦(魔鬼)的诱惑下,败在了死神的镰刀下。

最后,他们自己就变成了魔鬼。

《圣经》中记载,魔鬼原本是天使,因带领众天使叛乱而被打入地狱,作了地狱中相当于天堂里大天使的地位。

《新约·约翰福音》中说:

“吃晚饭时,魔鬼钻进了西门之子加略人犹大的心里,叫他伺机出卖耶稣。

”而《外套》中的幽灵,即是果戈理笔下魔鬼的一种形式。

与果戈理的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幽灵对比就会发现:

《外套》中的幽灵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不知所终,《狂人日记》中的幽灵狂人坠入疯狂,《钦差大臣》中的幽灵赫列斯塔科夫沉湎于迷信传说。

他们都是彼得堡的小官员,都是在国家机器的格式化中丧失了自我,其灵魂已经悄悄地被魔鬼偷走,他们只得像幽灵一样地活着。

别林斯基说:

“果戈理先生是一位诗人,一位真实生活的诗人。

”这话只说出了作者的一部分,果戈理更是一位生活在幻象,用心灵进行创作的诗人。

他不仅仅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折磨。

他通过自我分析、内省、忏悔、祈祷、远赴耶路撒冷朝圣、阅读宗教书籍等方式,逐步完善丰满他的内心世界,进而发现人类--尤其是他自己内心中的魔鬼--“恶”的一面,进而通过创作,达到救赎世人的目的。

幽灵不是上帝,不是中国文化中类似的索命小鬼,而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魔鬼、人心中的恶。

小说的最后,幽灵到底还会不会出现?

谁也不知道。

从表面上看来,只要有腐朽的公务员制度的存在,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悲剧就还会上演,剥外套的幽灵就还会出现。

若究其深处,只要人类的心中还有“魔鬼”,人类还没有忏悔,其罪恶还没有被上帝原谅,人死后就会成为幽灵,幽灵的故事还会继续。

3.流源:

幽灵传下去

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

”确实,果戈理是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作家,尤其是在俄罗斯的文学史上。

他的小说最初秉承了普希金的以别尔金为笔名发表的一系列小说的风格,又在此基础之上丰富发展,将自己诙谐、讽刺、魔幻、隐喻的写作手法熔为一炉,发挥到了极致。

尤其是他的《外套》,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套》中的幽灵终于又出现了,后世的作品中,契诃夫、安德列耶夫、谢德林、左琴科等俄国作家纷纷受到果戈理《外套》的影响,继续用自己的风格揭示了公务员乃至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悲惨命运。

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几乎就是《外套》的书信体翻版,但在叙事视角等方面完全转变,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

幽灵的影响还波及到《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书中的莫斯科大街上以教授的外貌出现的撒旦,魔王等幻象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构想,最初也是来源于果戈理的。

果戈理对鲁迅等中国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的是在人物的刻画与讽刺等方面,甚至连巴金《寒夜》中的汪文宣也有几分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影子,而对社会情态的剖析和精神上探讨等方面则被忽略了。

早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十九世纪末至1917年十月革命),果戈理作品中的魔幻描写、神话情结、内心意识、宗教思想等方面就受到了同时期研究者的重视,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直至今日还有待重新挖掘。

而《外套》中采用的魔幻、隐喻等表现手法,更加启发了二十世纪的作家。

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暴风似的席卷了全球,人们在研读现代主义的作品时,开始追溯它们的源头。

这时,又重新发现了陀斯陀耶夫斯基、波德莱尔,更重新认识了果戈理,尤其是他早中期的作品中由乌克兰神话传说而来的梦幻手法,以及果戈理特有的荒诞、讽刺与幽默,还有他作为宗教思想家的宗教思想。

可见,果戈理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

 

结论

果戈理是一位对创作非常严肃的作家,他多次焚稿以致临终前烧掉《死魂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