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035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docx

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基础材料之五

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组

年月

 

案例

(一)

.案例名称:

大炮与黄油

.案例适用:

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运用到的知识点:

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按理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

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

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

“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

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

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

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

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

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

“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

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

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

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案例讨论:

()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

(二)

.案例名称: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案例适用: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运用的知识点:

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

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

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

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

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

而在前苏联、中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由政府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定排产品的生产过程。

在美国,这主要是由厂商来决定,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前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上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

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干预收入分配。

但是在前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决定的。

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普通公民不得不受消费短缺之苦,另外,国家直接控制者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案例讨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各有什么优缺点?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经济?

案例(三)

一,案例名称:

打开罐头的"假设"

二,案例适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运用的知识点:

假设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四,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推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一物理学家首先发言:

"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

"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

"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如果没有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

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层楼的顶端掉下来话要多长时间,他会通过假设这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楼房周围的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其下落速度变慢.但是,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石块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假设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是,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

.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是,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假设的现实性和辩证性,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假设是虚假的,脱离现实的和以偏概全的.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和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案例讨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

案例(四)

.案例名称:

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案例适用:

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影响

.运用的知识点:

需求的含义

.案例内容:

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

当时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曼彻斯特商人估计,中国有亿人,假如有亿人晚上带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

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色习惯,衣服也是自产的土布或丝绸,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

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

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

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自家织的土布为主.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的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

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

可见,购买遗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构成需求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

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

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案例讨论

.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应该如何提高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案例(五)

.案例名称:

火车票调价

,案例适用:

价格与供求定理理论

运用知识点.供求定理理论,弹性理论

.,案例内容:

铁道部依据年月国家计委《关于部分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年月,铁道部公布了在年春运期间,火车票提价~的决定.火车票提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应该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铁路部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会推动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错误的,铁道部作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共部门,是依靠垄断地位而"敛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铁路客票定价的主要依据是运输成本,如果连运输成本都搞不清楚,提价就缺少科学依据,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如果像铁路这样的垄断者把客票价格提得比成本高得很多,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甚至是违法的.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允许凭借垄断权力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一个律师以申请复议的法律途径对铁道部正式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取消春运涨价今.

年春运时,铁道部又一次做出了铁路客票涨价的决定,并举行了价格听证会,一些经济学家,民工代表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听证会,对铁路客票涨价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仍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

.案例评析

正方认为火车票应该涨价,其理由在于:

一是火车票提价的原因,是由于春节客流暴满.火车票涨价可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节客流,缓解春运客流过分集中对正常运输秩序的冲击年春运实行浮动价格,使客流高峰时间分别提前,延后了天,确实起到了削峰的作用年北京地区春运期间的日均客流最高峰只有万人次,远低于年"五一"节的万人次,这说明"价格"杆杠确实起到了调节客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调动运输企业增加运力的积极性.在实行上浮票价之前,铁路部门把春运当成包袱;在实行火车票价格向上浮动后,由于增运增收,春运已经成为各种运输方式积极争夺的市场.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三是可以改善旅客购票,乘车环境,可以使旅客走得更快捷,安全世纪年代末年代初,由于铁路票价不上浮,致使客流大量涌向铁路,出现超员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由于列车拥挤,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也发生过.乘车条件恶劣,货车载客,旅客去厕所,喝水等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实行上浮票价政策后,多本上消除了货车载客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需求,这对改善旅客出行条件,保证旅客出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上浮票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分流客流,首先要保证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其次才是增运增收,补偿运输成本,取得合理盈利的问题.

火车票的涨价幅度应当取决于客流增加的幅度.事实上,火车票提价幅度还不够高.火车站附近的"黄牛"活动猖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火车票涨价后,乘客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在减少.结果,乘客不仅要承受高额票价,往往还要和"黄牛'周旋,甚至受骗上当.黑市猖撅,表明车票定价偏低,所以,炒卖车票才有利可图.如果铁路部门参照黑市的价格来提价,那么,黑市就会销声匿迹;如果火车票价提得过高,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么,就不仅没有黑市,还会出现售票处忙于"拉客打折"的现象.火车乘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减少的事实,也佐证了这个道理.

反方认为火车票不应涨价,其理由是:

一是火车票价不是市场调节价.依据《价格法》第条,第条的规定,火车票价属于政府定价,铁道部未经国务院批准而擅自涨价是违法的.

二是价格调节供求的市场经济规律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是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或服务,而铁路运输并非如此.中国消费者重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传统习惯,中国的公路网也欠发达,民航票价十分高昂.所以,在长途旅行中,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之间的替代关系十分有限.而且,春节是一种法定假日,消费者没有选择何时休假的主动权等因素,仅仅利用火车票涨价,很难起到对旅客的分流作用.由于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节,此时票价上浮,无疑是等于向数亿计旅客狠"宰"一刀,而中饱铁路的私囊.

三是如果说火车票涨价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了调节供求消峰平谷,那么,为什么在春运期间,正月初一,初二,一些列车上空空荡荡的,却没有降价.调节供求应该有涨有降,为什么铁路的票价从来都总是只涨价,不降价呢.

四是供求规律在发挥作用时,产品的品质应当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价格无论怎样变化,产品本身不应有任何变化.另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而据许多消费者反映,春运期间票价上涨的同时,服务质量反而下降,从而损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也未给消费者以应有的补偿.

无论同意涨价者,还是不同意涨价者,都认为铁道部没有召开价格听证会是不对的.因为按照《价格法》第条的规定:

"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按照《价格法》的要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定政府指导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垄断行业,公益性服务价格应当建立价格听证会制度.因此,他们主张今后要加强火车票等调控价格听证制度.

国家计委于年月日颁布了第号令,宣布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这意味着今后水,电,煤气,电信,铁路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在制定和调整时必须举行听证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是我国《价格法》的重要补充.听证会的代表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保证听证会参与人,特别是利益相关人的身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参与方的意见在听证会上充分交流,碰撞,特别要保证消费者代表,有关专家和中介组织的意见能够对决策构成应有的制约与影响,不能进行小范围的操作,因为听证会的灵魂是公开性.

,案例讨论:

你如何看待春节铁路客票涨价问题

案例(六)

.案例名称:

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

.案例适用:

决定供给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供给的影响

.运用的知识点:

供给的概念及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

.案例内容:

在供给理论中,我们的分析以供给量和价格关系为中心。

但应该看到,在今天决定供给的关键因素是技术。

电脑供给说明了这一点。

世纪年代个人电脑的价格按运算次数、速度和储存能力折算,每台为万元。

尽管价格如此高昂,但供给量很少,只有少数工程师和科学家使用。

如今同样能力的个人电脑已降至美元左右。

价格只是当初的千分之一,但供给量却增加了不止万倍。

现在个人电脑的普及程度是许多未来学家所未预见到的。

电脑供给的这种增加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技术进步变动引起的。

从世纪年代末开始,电脑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硬件与软件技术标准的统一、规模经济的实现与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电脑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而质量日益提高。

这种技术变化引起的电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而且,移动幅度相当大。

这样,尽管价格下降,供给还是大幅度增加了。

技术是决定某种商品供给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

.案例讨论:

你认为在高科技产品中,哪些因素对供给影响最大?

案例(七)

.案例名称:

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迷

.案例适用:

供求决定价格

.运用知识点:

价格决定理论

.案例内容:

门票价格也就是歌手劳务的价格,在经济学中,劳务是一种无形的物品,其定价规律与有形的物品是一样的。

我们在现实中一定要注意到,美声唱法歌手的门票便宜即使是大腕,如迪里拜尔,也不过元。

但通俗歌手演唱的门票昂贵像张惠妹,已达元以上。

用演唱这种劳务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恐怕无法解释这种差别。

提供某种劳务的劳动量包括为此而付出的培训时间与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活劳动。

美声唱法是一种复杂劳动,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演唱也颇费力。

与此相比,通俗歌手的劳动要简单一点。

这就是说,同样一场演唱会,美声唱法包含的劳动量要大于通俗唱法。

看来劳动量的差别并不能解释门票价格如此巨大的差别。

学过价格理论,就会知道,决定不同歌手门票差别的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引起这种门票差别的也在于供求。

美声唱法是阳春白雪高雅艺术,能欣赏它的是少数音乐修养比较高的观众。

通俗唱法是下里巴人的大众艺术,能欣赏它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年轻人对它爱的发狂。

这就是说,当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相当(供给)时,由于通俗歌手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声唱法,门票就自然高多了。

我们同时还会注意到,由于通俗歌手收入丰厚,许多人都担当通俗歌手。

随着出名通俗歌手的增加,其门票也在下降。

但由于成为“大腕”的人仍然不多,供给增加有限,而歌迷对这些大腕的需求不减,大腕的门票仍然很高,他们的收入依然丰厚。

案例讨论: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价格决定方面有什么不同?

案例(八)

.案例名称:

奢侈品消费税的归宿

.案例适用:

税收归宿

.运用知识点: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案例内容:

年美国国会通过税法,对游艇、豪华轿车这类奢侈品征收特别消费税。

支付这项税收的人认为,这些奢侈品全由富人消费,税收也必须由富人承担。

向富人收税可以帮助低收入者,平等又合理。

但实施以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些奢侈品的企业与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这种税收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

为什么这些并不消费奢侈品的人反对这项税收呢?

这就涉及到弹性与税收归宿。

前面讲过的,这种税的分摊,即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就奢侈品而言,是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因此,这种又消费者交纳的税收的负担最终主要是由生产者承担。

对富人而言,奢侈品并非生活必须品,而且替代品很多,例如,不买游艇可以到国外度假或购买房产。

所以,奢侈品需求富有弹性。

当奢侈品由于税收而价格上涨时,富人可以大大减少这类产品的消费,而消费其他少征税的商品或劳务。

但在短期中,生产这类奢侈品的企业供给缺乏弹性,不得不减少生产或降价,这就使企业生产困难,不得不解雇工人。

这个行业所有者利润减少,工人收入下降,甚至失业。

这些工人本来属于帮助的对象,结果却受害,承担了绝大部分税收。

因此,这项税收受到受损害行业的反对,国会不得不在年取消这项税收。

税收归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种税收政策不考虑弹性与税收分摊的关系,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打在贾宝玉身上,痛在贾母身上”,这正是经济学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

案例讨论:

政府在制定收税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案例(九)

.案例名称:

“谷贱伤农”

.案例适用:

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

.运用知识点:

需求缺乏弹性对收入的影响

.案例内容: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

或着叫做“增产不增收”。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每个人的平均消费量是一定的,不会大幅度涨落,因此,农产品价格再高,人们也不会大量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这就使得农产品成为一种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农民丰收使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但是需求并没有增加,引起价格下降。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价格

数量

案例讨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

.为什么说农业被称为弱质产业?

案例(十)

.案例名称:

信子裙与大岛茂风衣的不同命运

.案例适用:

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运用的知识点:

消费效用,消费偏好

.案例内容:

曾经有一个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风靡我国。

女主人公信子和她的父亲大岛茂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精明的商家从中看出可商机。

上海一家服装厂推出了信子裙,北京一家服装厂推出了大岛茂风衣。

但结果并不一样,上海的厂家大获其利,北京的厂家却亏损。

个中原因在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行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获得效用。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的评价,即他感觉到的效用大小。

这种效用大小取决于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信子裙的消费者是少女,这个消费群体的特点是追逐时尚,偏好受时尚影响而且多变。

她们对时尚的追求要体现在消费上。

因此,看了《血疑》后她们极为崇尚信子,穿信子裙就是她们表现自己这种偏好的方式。

换句话说,穿信字裙使她们崇尚信子的心态得以表现,就得到了效用。

而且,在她们看来,信子裙不同于她们已有的许多裙子,穿信子裙所带来的效用也不是其他裙子所能代替的。

已有许多裙子再多买一条信子裙并不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甚至她们对时尚的信子裙的评价还高于其他裙子,因此,愿意出高价,企业就成功了。

大岛茂风衣的消费者是中年男子。

这个消费群体偏好较为稳定,受时尚影响比较小。

他们也很佩服大岛茂这样的父亲,但这种佩服不会表现在模仿大岛茂穿衣服上。

他们甚至还认为,穿大岛茂风衣会使人觉得傻,不符合中年人成熟的风度。

大岛茂风衣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用。

他们不会认为大岛茂风衣与其他风衣有什么差别。

如果已经有风衣,就不会再买一件,因为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

于是,他们不会买大岛茂风衣,更不会为这种风衣出高价。

北京的企业就只有失败了。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同样的物品给不同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不同,这就是企业能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案例讨论:

如何运用消费者偏好进行市场营销?

案例(十一)

.案例名称:

“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案例适用:

规模经济效益

.运用的知识点: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案例内容:

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写过《小的是美好的》的书,主张企业不要过大。

同时,实践中许多大企业成绩显赫,成为世界强。

我们到底是应该把企业做大,还是做小呢?

其实正如我们所分析的,企业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关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客观条件来说,要分析本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一些行业越大越好,反之,有些行业规模小可以适合于需求复杂的条件,经营就会更有利。

要根据具体条件,要分析自己的资金与人员实力。

有些企业的确是越大越好,跨行业越多越有利,但如果企业筹集资金能力有限,或者管理能力下降,做得越大越困难。

我国企业中该大的没有做大,该小的没有做小,这种错误没少犯。

过去强调各地区独立发展,许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上钢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