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743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差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差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差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差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差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差实验报告.docx

《公差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差实验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差实验报告.docx

公差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

使用仪器

型号

分度值

示值范围

测量范围

公差带图

零件编号

公差带代号

最大极限尺寸(mm)

最小极限尺寸(mm)

安全裕度(A)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校对量块组尺寸

测量示意图

测量数据及结果

实际偏差(mm)

实际尺寸(mm)

测量部位

Ⅰ-Ⅰ

Ⅱ-Ⅱ

Ⅲ-Ⅲ

Ⅰ-Ⅰ

Ⅱ-Ⅱ

Ⅲ-Ⅲ

测量方向

A-A

B-B

结论

理由

思考题:

1.分度值i,刻间距离c,放大比n三者有何关系?

2.若工作台与测杆轴线不垂直,将怎样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二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

使用仪器

名称

编号

分度值

示值范围

测量范围

公差带图

零件编号

公差带代号

公差值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安全裕度A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校对量具

调零的尺寸

测量示意图

测量数据及结果

实际偏差(mm)

实际尺寸(mm)

测量部位

Ⅰ-Ⅰ

Ⅱ-Ⅱ

Ⅲ-Ⅲ

Ⅰ-Ⅰ

Ⅱ-Ⅱ

Ⅲ-Ⅲ

测量方向

A-A

B-B

结论

理由

思考题:

1.本实验属何种测量方法?

与绝对测量有何不同?

2.说明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分度值与刻间距离有何区别?

实验三导轨直线度误差测量(用合像水平仪)

使用仪器

名称

分度值

桥板长度

被测零件

名称

长度

直线度公差

测量数据

测量序号

0

1

2

3

4

5

6

水平仪读数(格)

累计值(格)

0长度

作图

用最小包容区域法评定f=i•f(格)=

用两端点连成法评定f=i•f(格)=

结论

理由

思考题:

1.作图量取f格时,为何取两包容线间坐标值而不取其法间距离?

2.用最小包容区域法和两端点连线法评定直线度误差有何不同?

哪种更合理?

实验四平行度误差测量(用百分表)

1.箱体两孔轴线的平行度误差

测量工具名称

平行度公差等级

公差值

基准要素

测量数据及测量结果

垂直平面内

基准轴线

被测要素

测量距离与箱体宽度

MAV1

MAV1

MBV1

MBV1

LI

LI

垂直平面内平行度误差f//V=

水平面内

MAH1

MAH1

MBH1

MBH1

LI

LI

水平面内平行度误差f//H=

任意方向平行度误差f//=

实验五垂直度误差测量(用百分表)

1.箱体两平面的垂直度误差

公差等级

公差值

基准平面

画出测量示意图

测量数据及测量结果

测量部位

M1

M2

M3

M4

读数(mm)

垂直度误差f┻|Mmax-Mmin|=

结论

理由

思考题:

面对面的垂直度误差是否包含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的平面度误差?

为什么?

实验六跳动误差测量(用千分表)

使用仪器名称

指示表的度值

被测量零件名称

被测量零件

给定公差值

径向

斜向

画出测量示意图(径向斜向)

测量数据及测量结果

项目

径向跳动

斜向跳动

测量部位

数据

Ⅰ-Ⅰ

Ⅱ-Ⅱ

Ⅲ-Ⅲ

Ⅰ-Ⅰ

Ⅱ-Ⅱ

Ⅲ-Ⅲ

Mmax

Mmin

Mmax-Mmin

误差值f↑

结论

理由

思考题:

径向跳动公差带与圆度公差带有何本质区别?

评定二者误差时有何不同?

对同一要素而言二者误差有何关系?

实验七影像法测螺纹参数(用工具显微镜)

使用仪器

名称

分度值

测量范围

角度(分)

长度(mm)

横向

纵向

标注代号

螺距

中径上、下偏差

中径极限尺寸

测量示意图

一、中距测量

测量部位

测量数据

d2左

d2右

实际中径d2实=(d2左+d2右)

1

2

二、螺距测量

单螺距测量

测量部位

测量数据

实际螺距

P实=(P左+P右)/2

单个螺距误差

△P=P实—P

P左

P右

1

2

n螺距测量

测量部位

测量数据

n个实际螺距

nP实=(nP左+nP右)/2

螺距积累误差

△Pn=nP实—nP

nP左

nP右

1

2

螺距误差中径当量fP=1.732|△Ps|

三、牙型半角测量

测量数据

实际牙型米角

牙型半角误差

(Ⅰ)

(Ⅲ)

左=

(Ⅰ)+

(Ⅲ))

左=

左—

(Ⅱ)

(Ⅳ)

右=

(Ⅱ)+

(Ⅳ))

右=

右—

牙型半角误差中径当量fa/2=

(K左|△

左|+K右|△

右|)

四、计算作用中径

d2作用=d2实+(fP+fa/2)=

结论

理由

实验八螺纹千分尺测螺纹中径(用螺纹千分尺)

1.使用仪器

测量范围

分度值

测头号数

2.被测量螺纹参数

标注代号

螺距

公称中径

小径

中径上下偏差

3.测量示意图

4.测量数据及测量结果

测量部位

实际尺寸

析面方向

1

2

3

Ⅰ-Ⅰ

Ⅱ-Ⅱ

结论

实验九用三针测量螺纹中径(用三针)

1.使用仪器(量具)

测量范围

分度值

三针直径d

2.被测量螺纹参数

标注代号

螺距

公称中径

小径

中径上下偏差

3.测量示意图

4.测量数据及测量结果

测得值M(mm)

计算出d2实=M—3d0+0.866P

测量部分

1

2

3

1

2

3

测量方向

Ⅰ-Ⅰ

Ⅱ-Ⅱ

结论

思考题:

用三针法测量螺纹中径时,有哪些测量误差?

测出的中径是否是作用中径?

实验十齿厚偏差测量(用齿厚游标卡尺)

仪器名称

分度值(mm)

测量范围(mm)

被测齿轮

件号

模数m

齿数z

压力角a

齿轮公差标注

齿顶圆公称直径mm

齿顶圆实际直径mm

齿顶圆实际偏差(da/-da)

分度圆公称齿高

分度圆公称弦齿厚

齿厚上偏差Ess=

齿厚下偏差Esi=

测量数据

序号(均布测量)

1

2

3

4

5

实际齿厚(mm)

齿厚偏差△Es(mm)

测量

结果

结论

理由

 

实验十一公法线长度测量(用公法线千分尺)

名称

分度值(mm)

测量范围(mm)

齿

件号

模数m

齿数z

压力角a

齿轮公差标注

公法线长度变动FW=

跨齿数n=z/9+1/2=

公法线公称长度W(mm)=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cosα-0.72Fr·sinα=

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i=Esi·cosα+0.72Fr·sinα=

测量数量

序号(均布)

1

2

3

4

5

6

公法线长度

公法线长度变动△Fw=

公法线平均长度

=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Ew=

-W

结论

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