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630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x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根底概念定义原理规律小结

一、材料局部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显现出的塑性变形能力称为材料的塑性。

拉伸过程中,载荷不增加而应变仍在增大的现象称为屈服。

拉伸曲线上与此相对应的点应力σS,称为材料的屈服点。

拉伸曲线上D点的应力σb称为材料的抗拉强度,它说明了试样被拉断前所能承载的最大应力。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其他硬物压入其外表的能力,它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力学性能指标。

一般情况下,材料的硬度越高,其耐磨性就越好。

韧性是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的全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材料塑性和强度的综合表现。

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断裂现象称为疲劳断裂。

疲劳断裂可以在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的应力下发生,断裂前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而且经常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断裂,因此疲劳断裂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在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几何规律作周期性地排列;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具有的凝固点或熔点。

而在非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是无规那么地堆积在一起。

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

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比

面心立

方晶格构造的小。

 

金属的结晶都要经历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两个过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

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且构造一样的均匀局部称为相。

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的变形抗力增大,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它是金属材料强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氏体型转变、合金化〕

金属自液态经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原子从排列不规那么的液态转变为排列规那么的晶态的过程,称为金属的结晶过程。

金属从一种固态过渡为另一种固态的转变即相变,称为二次结晶或重结晶。

实验证明,在一般的情况下,晶粒长大对材料力学性能不利,使强度、塑性、韧性下降。

晶粒越细,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就越好。

因此,晶粒细化是提高金属力学性能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相图:

是表示合金在缓慢冷却的平衡状态下相或组织与温度、成分间关系的图形,又称为平衡相图或状态图。

二元合金系中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下均能无限互溶,并由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相图称为二元匀晶相图。

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一样时结晶出成分一定的两个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转变。

合金系的两组元在液态下无限互溶,在固态下有限互溶,并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共晶转变的相图称为二元共晶相图。

共晶反响:

在一定温度下,已结晶的一定成分的固相与剩余的一定成分的液相发生转变生成另一固相的过程称为包晶转变。

两组元在液态下无限互溶,固态下有限互溶,并发生包晶转变的构成的相图,叫二元包晶相图。

在恒定的温度下,一个有特定成分的固相分解成另外两个与母相成分不一样的固相的转变称为

共析转变,发生共析转变的相图称为共析相图。

共析反响:

铁碳相图:

〔要掌握〕

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以符号F表示。

体心立方晶格

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以符号A表示。

面心立

方晶格

渗碳体-是一种具有复杂晶格构造的间隙化合物,分子式为Fe3C。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机械混合物,常用符号P表示。

莱氏体-是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机械混合物,常用符号Ld表示。

一般机械零件和建筑构造主要选用低碳钢和中碳钢制造。

如果需要塑性、韧性好的材料,就应选用碳质量分数小于0.25%的低碳钢;假设需要强度、塑性与韧性都好的材料,应选用碳质量分数为0.3%~0.55%的中碳钢;而一般弹簧应选用碳质量分数为0.6%~0.85%的钢。

对于各种工具,主要选用高碳钢来制造,其中需要具有足够的硬度和一定的韧性的冲压工具,可选用碳质量分数为0.7%~0.9%的钢制造;需要具有很高硬度和耐磨性的切削工具和测量工具,一般可选用碳质量分数为1.0%~1.3%的钢制造。

钢在高温时为奥氏体组织,而奥氏体的强度低、塑性好,有利于塑性变形。

因此,钢材的轧制或锻压,一般都是选择在奥氏体区的适当温度X围内进展。

钢在热处理时,首先要将工件加热,使之转变成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也称为奥氏体化。

奥氏体晶粒越细,其冷却产物的强度、塑性和韧性越好。

随着合金中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合金的熔点越来越低,所以铸钢的熔化温度与浇注温度都要比铸铁高得多。

共晶成分的铁碳合金,不仅其结晶温度最低,其结晶温度X围亦最小(为零)。

因此,共晶合金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热处理是将金属或合金在固态下经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三个步骤,以改变其整体或外表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C曲线〔等温转变曲线,也称为“TTT〞曲〕说明了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转变时间和转变产物之间的关系。

左边一条为转变开场线,右边一条为转变终了线。

1.珠光体型转变——高温转变(A1~550℃):

珠光体(P)、索氏体(S)和托氏体(T)。

2.贝氏体型转变——中温转变(550℃~Ms)下贝氏体强度和硬度高(50—60HRC),并且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度。

3.马氏体型转变——低温转变(Ms~Mf)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产生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使马氏体具有很高的硬度。

在c曲线的下面还有两条水平线,上面一条为马氏体转变开场的温度线(以Ms表示),下面一条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的温度线(以Mf表示)。

退火: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剩余应力。

正火:

将钢加热到Ac3(对于亚共析钢)或ACcm(对于过共析钢)点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从而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淬火是以获得马氏体组织为目的的热处理工艺,最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是水和油。

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获得优异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

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经适当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Ps和Pf分别为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开场线和终了线,两线之间为转变的过度区,KK'线为转变的终止线,当冷却到达此线时,过冷奥氏体便终止向珠光体的转变,一直冷到Ms点又开场发生马氏体转变。

v1相当于炉冷(退火),转变产物为珠光体。

v2和v3相当于以不同速度的空冷(正火),转变产物为索氏体和托氏体。

v4相当于油冷,转变产物为托氏体、马氏体和剩余奥氏体。

V5相当于水冷,转变产物为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

调质处理:

淬火后再进展高温回火处理。

调质处理得到的是回火索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与正火相比,不仅强度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

冷处理:

把淬冷至室温的钢继续冷却到-70—80℃(或更低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使剩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时效:

将淬火后的金属工件,置于室温或低温加热下保持适当时间,以提高金属强度〔和硬度〕的热处理工艺。

外表淬火:

将工件外表层淬硬到一定深度,而心部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法。

外表硬度高、耐磨性好,而心部韧性好。

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人工件表层,改变其外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分为渗碳、氮化、碳氮共渗、渗硼、渗铝等。

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件的外表硬度、耐磨性以与疲劳强度,有时也用于提高零件的抗腐蚀性、抗氧化性。

可控气氛热处理:

向炉内通人一种或几种一定成分的气体,通过对这些气体成分的控制,使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不发生氧化和脱碳。

形变热处理:

将形变与相变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热处理新工艺。

能获得形变强化与相变强化的综合作,是一种既可以提高强度,又可以改善塑性和韧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激光热处理:

(1)激光加热外表淬火;

(2)激光外表合金化。

气相沉积技术:

利用气相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响,生成的反响物在工件外表形成一层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属或化合物的涂层。

钢的牌号:

普通碳素构造钢如Q235—A。

优质碳素构造钢:

两位数字表示平均碳质量分数,单位为万分之一如钢号45。

碳素工具钢:

“T〞后跟碳质量分数的千分之几如“T8〞。

铸钢ZG270--500表示屈服强度为270MPa、抗拉强度为500MPa的铸钢。

合金构造钢该类钢的钢号由“数字+合金元素+数字〞三局部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钢中平均碳质量分数的万分之几;合金元素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平均质量分数。

当其平均质量分数<1.5%时,一般只标出元素符号而不标数字。

合金工具钢:

编号前用一位数字表示平均碳质量分数的千分数,如9CrSi钢,表示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9%(当平均碳质量分数≥1%时,不标出其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Cr、Si的平均质量分数都小于1.5%的合金工具钢。

高速钢〔高合金工具钢〕的钢号中一般不标出碳质量分数,仅标出合金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的百分数,如W6Mo5Cr4V2。

滚动轴承钢高碳铬轴承钢属于专用钢,该类钢在钢号前冠以“G〞,其后为Cr+数字来表示,数字表示铬质量分数的千分之几。

例如GCrl5钢,表示的平均质量分数铬为1.5%的滚动轴承钢。

特殊性能钢特殊性能钢的碳质量分数也以千分之几表示。

如“9Crl8"表示该钢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9%;1Cr18Ni9Ti表示该钢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1%左右,铬平均质量分数铬为18%,镍平均质量分数铬为9%,钛平均质量分数铬为1%左右。

但当钢的碳质量分数≤0.03%与≤0.08%时,钢号前应分别冠以00与0表示。

如00Crl8Nil0,0Crl9Ni9等。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1.强化铁素体--溶于铁素体,产生固溶强化作用;2.形成合金碳化物;3.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4、提高钢的淬透性;5.提高回火稳定性。

渗碳钢通常是指经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后使用的钢,碳在0.10%~0.25%之间。

调质钢一般指经过调质处理后使用的碳素构造钢和合金构造钢,碳0.27%~0.50%之间。

铸铁是碳质量分数大于2.11%的铁碳合金。

主要由铁、碳、硅、锰、硫、磷以与其他微量元素组成。

铸铁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切削加上性、减摩性、吸震性和低的缺口敏感性,加之其熔炼铸造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所以铸铁是机械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铸铁力学性能标注局部为一组数据时表示其抗拉强度值;为两组数据时,第一组表示抗拉强度值,第二组表示伸长率值,两组数字之间用“—〞隔开。

有色金属与其合金又称非铁材料,是指除铁、铬、锰之外的其他所有金属材料。

纯铝为面心立方晶格,无同素异构转变。

纯铝不能热处理强化,冷加工是提高纯铝强度的唯一手段。

铝合金的强化:

固态铝无同素异构转变,因此不能象钢一样借助于热处理相变强化。

合金元素对铝的强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和细化织织强化。

钛与其合金的主要特点是比强度高、耐腐蚀。

钛具有同素异构转变,在882.5℃以下为密排六方晶格的α—Ti相,在该温度以上为体心立方晶格的β——Ti相。

合金元素可提高钛的强度,也影响到钛的同素异晶转变温度。

钛合金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淬火+时效和化学热处理等。

铜与其合金按其外表颜色,分为纯铜、黄铜、青铜和白铜,其中后三种为铜合金。

黄铜是以锌为主加元素的铜合金,只含锌黄铜称为普通黄铜。

白铜是以镍为主加元素的铜合金;青铜是除锌和镍以外的其他元素作为主加元素的铜合金。

滑动轴承合金是用来制造滑动轴承中的轴瓦与内衬的合金,应具备以下根本性能:

(1)常温下具有足够的强度、硬度、冲击韧性和疲劳极限。

(2)耐磨性好,与轴的摩擦系数小,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能好.

(3)有良好的磨合性和抗蚀性能。

轴承合金的组织特点应是在软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硬质点或硬基体上分布着软质点。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104以上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材料。

它是以聚合物为根本组分的材料,所以又称聚合物材料或高聚物材料。

线型和支链型聚合物加热能变软、而冷却能变硬的可逆的物理特性,称为“热塑性〞。

网状构造的聚合物不易溶于溶剂,加热时不熔融,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强度,但其弹性差、塑性低、脆性大,只能在形成网状构造之前进展一次成型,不能重复使用。

这种性质称为“热固性〞。

高聚物的一些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抗冲击强度、弹性模量、硬度等,都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结晶度越高,分子链排列越严密,分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硬度、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加,但伸长率相应地减小。

塑料制品是指以有机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添加多种起不同作用的添加剂,然后经过加热、加压而制成的产品。

工程塑料的成形(主要有注塑、挤压、吹塑、压延、浇注等方法)

注塑成形注塑机的工作原理与打针用的注射器相似,它是借助螺杆〔或柱塞〕的推力,将已塑化好的熔融状态〔即粘流态〕的塑料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过程。

合成纤维是由合成高分子为原料通过拉丝工艺而制成的。

橡胶的突出特点是在很宽的温度(-40~150℃)X围内具有高弹性,所以又称高弹体,它还有较好的抗撕裂、耐疲劳特性,在使用中经屡次弯曲、拉伸、剪切和压缩不受损伤,并还具有不透水、不透气、耐酸碱和绝缘等性能。

胶粘剂(或粘合剂)指能把同种的或不同种的固体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媒介物质。

是采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作为主剂,配合各种固化剂、增塑剂、稀释剂、填料以与其他助剂等配制而成。

涂料属于一种特殊的液态物质,它可以涂覆到物体的外表上,固化后形成一层连续致密的保护膜或特殊功能膜。

涂料一般由不挥发成分和稀释剂两大局部组成,涂料经涂覆后,稀释剂逐渐挥发,留下不挥发成分固化成膜。

陶瓷材料可定义为:

经高温处理工艺所合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生产工艺包括:

原料制备—坯料成形—烧结三大步骤。

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耐腐蚀性、耐高温、绝缘性能与其他一些特殊的功能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形、异性的材料,以宏观或微观的方式复合形成的新型材料,它一般由基体组元和增强体或功能组元所组成。

在工程上,复合材料主要是为了克制金属、高聚物与陶瓷等传统的单一材料的某些缺乏,实现材料强度、韧性、质量以与稳定性等方面综合性能的全面改善和提高。

如钢筋混凝土、玻璃钢。

构造复合材料是指用于构造零件的复合材料,一般是由高强度、高模量的增强体与强度低、韧性好、低模量的基体组成。

复合材料的性能:

1.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2.抗疲劳性能和抗断裂性能良好。

3.减摩与减振性能。

4.高温性能优良。

二、成形技术局部

金属材料成型与工艺性--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和机械加工等四种成形和加工方法。

铸造--是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流入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铸件成形方法。

〔将液态金属浇注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

铸造的方法很多,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砂型铸造。

其它铸造方法统称为特种铸造。

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有:

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陶瓷型铸造、连续铸造等。

铸造生产特点:

适应性强,本钱低廉.缺乏之处:

铸造组织的晶粒比拟粗大,且内部常有缩孔、缩松、气孔、砂眼等铸造缺陷,因而铸件的机械性能一般不如锻件.

合金的收缩:

体收缩率是铸件产生缩孔或缩松的根本原因。

线收缩率是铸件产生应力、变形、裂纹的根本原因。

液态合金在冷凝过程中,假设其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的容积得不到补充,那么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

大而集中的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称为缩松。

防止铸件变形的方法:

1〕使铸件壁厚尽可能均匀;2〕采用同时凝固的原那么;3〕采用反变形法。

 

铸件的裂纹与防止

1、热裂热裂的形状特征是:

裂纹短、缝隙宽、形状曲折、缝内呈氧化色。

热裂的防止:

①应尽量选择凝固温度X围小,热裂倾向小的合金。

②应提高铸型和型芯的退让性,以减小机械应力。

③对于铸钢件和铸铁件,必须严格控制硫的含量,防止热脆性。

2、冷裂冷裂的特征是:

裂纹细小,呈连续直线状,缝内有金属光泽或轻微氧化色。

冷裂的防止:

1〕使铸件壁厚尽可能均匀;

2〕采用同时凝固的原那么;

3〕对于铸钢件和铸铁件,必须严格控制磷的含量,防止冷脆性。

金属型铸造--将液态金属浇入金属型,获得铸件的生产方法。

获得熔模铸造--在易熔模样外表包覆假设干层耐火材料,待其硬化枯燥后,将模样熔去制成中空型壳,经浇注而获得铸件的一种成形工艺方法。

低压铸造--是在0.2~0.7大气压的低压下将金属液注入型腔,并在压力下凝固成形,以获得铸件的方法。

压力铸造--液态金属在高压作用下快速压入金属铸型中,并在压力下结晶,以获得铸件的成形工艺方法。

连铸--是将熔融的金属,不断浇入一种叫做结晶器的特殊金属型中,凝固〔结壳〕了的铸件连续不断地从结晶器的另一端拉出,以获得任意长或特定的长度的铸件。

冒口--是在铸型中设置的一个储存补缩用金属液的空腔。

浇注系统--引导金属液进入铸型型腔的一系列通道的总称。

型芯--功用是形成铸件的内腔、孔洞和形状复杂阻碍起模局部的外形。

芯头的作用:

1〕定位作用;2〕固定作用;3〕排气作用。

分型面—是指铸件组元间的结合面,即分开铸型便于起模的结合面。

分型面的选择

1.分型面应选在铸件的最大截面处。

2.应尽量使铸件的全部或大部置于同一砂箱,以保证铸件的尺寸精度。

3.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量,并尽可能选择平面分型。

4.为便于造型、下芯、合箱与检验铸件壁厚,应尽量使型腔与主要型芯位于下箱。

铸件构造设计

一、铸件壁厚的设计1合理设计铸件壁厚--在砂型铸造条件下,临界壁厚≈3×最小壁厚在最小壁厚和临界壁厚之间就是适宜的铸件壁厚。

2.铸件壁厚应均匀、防止厚大截面

二、铸件壁的连接1.铸件的构造圆角;2.防止锐角连接

3.厚壁与薄壁间的联接要逐步过渡;4.减缓筋、辐收缩的阻碍。

三、铸件外形的设计1.防止外部侧凹、凸起;2.分型面应尽量为平直面;

3.凸台、筋条的设计应便于起模。

四、铸件内腔的设计

1.应尽量减少型芯的数量,防止不必要的型芯。

2.便于型芯的固定、排气和清理。

压力加工:

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坯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工业生产中所用不同截面的型材、板材、线材等原材料大多是经过轧制、挤压、拉拔等方法生产的;而各种机器零件的毛坯或成品,如轴、齿轮、连杆、汽车大梁、油箱等多数是采用自由锻、模锻和冲压方法生产出来的。

金属的可锻性--是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成形的难易程度。

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和变形抗力来衡量,塑性愈大,变形抗力愈小,金属材料的可塑性愈好。

1.可锻性的衡量指标1〕塑性:

材料的塑性越好,其可锻性越好。

2〕变形抗力:

材料的变形抗力越小,其可锻性越好。

2.影响可锻性的因素

1〕金属的本质--①化学成分:

Me越低,材料的可锻性越好。

②组织状态:

纯金属和固溶体具有良好的可锻性。

2〕变形条件

①变形温度:

T温越高,材料的可锻性越好。

②变形速度:

V变越小,材料的可锻性越好。

③应力状态:

三向压应力—塑性最好、变形抗力最大。

三向拉应力—塑性最差、变形抗力最大。

生产中常以改变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做为手段,来提高金属材料的可锻性,以利于金属坯料的压力加工成形。

力学性能高

1〕组织致密;2〕晶粒细化;3〕压合铸造缺陷;4〕使纤维组织合理分布。

金属材料的冷加工硬化现象就是在加工过程中,金属内部位错密度增大而引起的金属材料硬化。

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钢的组织和性能都会发生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也称形变强化或冷作硬化。

它是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亚晶粒的增多和位错密度的增加,位错间的交互作用增强,位错滑移发生困难,使金属塑性变形的抗力增大,其强度和硬度显著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

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是工业生产中用以提高金属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冷变形金属假设要在消除剩余内应力的同时仍保持冷变形强化状态的话,就可以采取回复处理,进展一次250~300'C的低温退火。

当冷变形金属加热温度高于回复阶段温度后,原子的扩散能力进一步增强,塑性变形时被破碎、拉长的晶粒全部被转变成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位错密度降低,内应力完全消除,使冷变形造成的加工硬化消失,金属的性能又恢复到金属变形前的性能。

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或再结晶退火。

再结晶不发生相变。

各种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其熔点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T再=(0.35~0.40)T熔

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加工;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加工。

自由锻:

将金属坯料放在上、下砥铁之间,施以冲击力和静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

模锻:

将金属坯料放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施以冲击力或静压力而使金属坯料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

轧制:

金属坯料在一对回转轧辊的孔隙(或孔型)中,靠摩擦力的作用.连续进入轧辊而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

挤压:

将金属坯料放入挤压筒内,用强大的压力使坯料从模孔中挤出而变形的加工方法称为。

拉拔:

将金属坯料拉过拉拔模的模孔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板料冲压:

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别离或变形的加工方法.

冲裁--使坯料沿封闭轮廓别离的工序。

〔落料-冲下的为工件,以凹模为设计基准。

冲孔-冲下的为废料,以凸模为设计基准

〕。

拉深--使坯料在凸模的作用下压入凹模,获得空心体零件的冲压工序。

压力加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改善金属的内部组织。

金属材料经过塑性变形后,能压合铸坯的内部缺陷(如微裂纹、缩松、气孔等),使其组织致密,通过再结晶可使晶粒细化,提高金属的机械性能,从而在保证机械零件强度和韧性的前提下,减少零件的截面尺寸和重量,节省金属材料和加工工时。

压力加工方法的缺乏之处,是压力加工只适用于加工塑性金属材料,对于脆性材料如铸铁、青铜等那么无能为力;而且不适于加工形状太复杂的零件。

自由锻件构造工艺性

1.防止斜面和锥度,2.防止曲面相交,3.防止加强筋和凸台,4.采用组合工艺。

 

金属焊接是借助原子间的结合,使别离的两局部金属形成不可拆卸的连接的工艺方法。

焊接过程中必须采用加热、加压或同时加热又加压等手段.促进金属原子接触、扩散、结晶,以到达焊接的目的。

金属焊接按其过程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熔焊:

将工件需要焊接的部位加热至熔化状态,一般须填充金属并形成共同的熔池,待冷却凝固后,使别离工件连接成整体的焊接工艺称为熔焊。

有电弧焊〔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电渣焊、电子束焊、激光焊、等离子弧焊等。

2.压焊:

在压力(或同时加热)作用下,被焊的别离金属结合面处产生塑性变形(有的伴随有熔化结晶过程)而使金属连接成整体的工艺称为压焊。

有电阻焊、摩擦焊、冷压焊、超声波焊、爆炸焊、高频焊、扩散焊等。

3.钎焊:

熔点低于被焊金属的钎料熔化后,填充到被焊金属结合面的空隙之中,钎料凝固而将两部

分金属连接成整体的焊接工艺称为钎焊。

有软钎焊、硬钎焊〔钎料的熔点在450℃以上〕。

焊接技术的优点:

一是一样构造.采用焊接工艺与铆接相比,可以节省金属材料、节省制造工时,接头密封性好。

以焊代铆,不钻孔,不用辅助材料,节省划线、钻孔等工序。

二是对某些构造可以来用铸焊或锻焊联合构造,取代整铸或整锻构造,从而做到以小拼大,以简拼繁,它不仅节省金属材料,还简化了坯料准备工艺,从而降低了制造本钱。

三是便于制造双金属构造,如切削刀具的切削局部(刀片)与夹固局部(刀柄与刀体)可用不同材料制造后焊接成整体。

也可用此法制造电气工程中使用的过渡接头(如铝和铜)等。

重量轻、加工装配简单。

焊接应力变形大,接头易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