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126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99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docx

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必修一行星地球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1.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

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

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

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

(互相吸引;围绕旋转)【板书】2、天体系统【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

(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学生回答】略【讲解】(备注: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

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

还远远不是。

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投影)【板书】【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

他们又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1

(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

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

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

(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

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

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备注:

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巩固练习题】(投影片,当堂完成)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几种常见的天体2、天体系统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三、存在生命的星球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教学反思】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课时安排】1.5课时【教具设计】多媒体资料库(电脑动画、录像如太阳能量来源录象、文字资料、图片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极光图)【讲授过程】【复习提问】天体系统包括哪些层次?

试用简表形式表示出来。

【用投影仪展示】【导入新课法一】从上述简表中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导入新课法二】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讨论】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思考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图1.7)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回答】略【板书】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介绍】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讨论】请你谈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提问】阅读教材P9的阅读材料太阳能量的来源,思考太阳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略【总结】在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板书】4太阳能量的来源【过渡】我们知道太阳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能量,但由于太阳的不稳定,即太阳活动时,也会给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板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启发引导】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

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

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

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

【边介绍边画太阳结构板图】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启发提问】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

请同学们观察P10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太阳黑子图及太阳耀斑图,以及P12图1.13,并阅读课文,回答:

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哪几层?

2最里的一层厚度、温度如何?

什么叫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的周期如何?

3中间的一层有何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4最外一层有何特点?

【小结】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2光球层厚约500千米,表温约6000度。

太阳光基本从这里发出。

光球表面的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3呈现玫瑰色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厚约几千千米。

色球层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

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活动约11年为一周期。

4最外面的一层,叫日冕。

它的亮度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

黑子和耀斑增多则干扰或中断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离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产生淡绿色和红色的极光;带电离子流还产生“磁暴”现象。

【总结】太阳的外部结构。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往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太阳大气的一切活动总称太阳活动。

(重点讲述)【启发提问】

(1)黑子、耀斑都以什么形式影响地球?

(2)对地球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耀斑增多影响无线电通讯2)带电粒子流产生“磁暴”现象3)带电粒子流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小结】除此以外,太阳活动的影响还有很多,现在专门有人在研究“太阳活动与气候”、“太阳活动与人体健康”等,太阳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有太多、太大的能量。

【板书设计】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能量的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反思】1.3地球的运动1.3.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

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

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记忆方法:

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注意交代:

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

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

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

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

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

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板书】【引导看书】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

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同时展示模型】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总结】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3602415度/每小时【讨论】线速度:

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

【总结】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

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备注:

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板书】二、地球的公转【指导看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

地球公转的方向?

周期?

轨道?

速度?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速度:

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备注:

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补充知识:

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板书】1、方向:

自西向东2、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3、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4、速度:

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课堂总结】【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3地球自转速度二、地球的公转1方向:

自西向东2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3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4速度:

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教学反思】1.3.2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二、能力目标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教学重点】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讲授过程】【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新课讲授】【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

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与时差【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

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略【板书】一、晨昏线(圈)【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板书】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板书】2晨昏线的画法:

【板图】晨昏线的画法(图2)A【学生练习】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学生回答】略【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侧面图:

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2、北极上空图:

3、南极上空图【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过渡】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

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

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时区和日界线(出示标明北京、纽约的地球仪)【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板书】1.地方时【讨论】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

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直播现场,为什么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

【学生回答】略【转折】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板书】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指图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

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135E75W【转折】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

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出示投影片:

区时计算图解)【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出示投影片:

例题当莫斯科是5点时,伦敦、华盛顿各是几点?

)教师带学生解题:

【提问】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

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备注:

出示投影片:

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

)【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