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452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docx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

中外史纲中国古代史部分复习练习

一、选择题:

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

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2.荀子曰: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这说明荀子重视礼的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B.缓和社会矛盾C.追求精神自由D.维护专制政权

3.战国时期,诸子思想无不体现了“变”与“求变”。

孟子将孔子的“仁”变为“仁政”,庄子提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也”,韩非则更明确地提出“不法常可”。

这一现象,表明

A.诸子思想日益趋同B.学术争鸣走向衰落

C.主流意识逐渐形成D.社会秩序亟需调整

4.齐桓公主持会盟时强调诸侯国之间要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保障彼此之间的粮食买卖;晋、鲁等国立盟约强调各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

这反映出当时

A.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B.争霸战争助推经济发展

C.经济安全获得一定认可D.政治结盟保障农业生产

5.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

“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德主刑辅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

6.乐府为汉武帝时所设,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乐府诗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这说明

A.西汉时期民间歌谣极其流行B.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

C.乐府诗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D.乐府诗对隋唐诗歌影响巨大

7.秦朝时期的朝议制度;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发展变化反映出

A.限制君权的各种努力B.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

C.君相矛后的不断加剧D.君主专制不断地完善

8.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指出:

如果说秦始皇完成了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遗嘱的话,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则确认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

这两方面的转型意义重大,使秦汉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充满发展的活力与自我调适能力。

其意在说明秦汉两朝

A.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B.都以孔子思想治理国家

C.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D.是最有发展活力的时期

9.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

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

10.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11.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

对表中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A.从赴试人数看,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B.从录取比例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少

C.从地区来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从分配名额看,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12.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13.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结合了拓跋氏的祖先传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

这反映出北魏政权

A.重视神话的资鉴功能B.忽视历史传统的重要性

C.顺应了民族融合潮流D.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14.有学者指出:

“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

”这表明杜甫的作品

A.继承魏晋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B.体现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才气

C.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15.自唐高祖到唐肃宗,唐室公主改嫁的有二十多位,其中许多公主还是三嫁、四嫁。

倡导儒道的韩愈,他的女儿也曾离婚。

但这种风尚,到南宋以后便消失了。

据此可知,唐代

A.社会风气开放影响婚姻观念B.民众具有婚姻的自主选择权

C.婚姻观念深受儒家伦理影响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16.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7.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18.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城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19.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是指泯灭自然法则而为所欲为的人。

此思想后来被程朱继承发展。

那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学说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0.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

这些制度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21.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

这些政策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2.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发展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23.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这反映了明代

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

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

24.《明夷待访录·置相》写到“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下列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的祸乱始于明成祖废丞相设置内阁B.宰相、六卿、谏官可以推翻皇帝的政令

C.宰相是政府实际的首脑,能够统领六部D.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减少决策失误

25.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

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

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这些措施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26.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

这表明

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

2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A.脱离了儒学思想的范畴B.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D.源自“西学东渐”的盛行

28.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

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

这种现象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29.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

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30.“踩跷功”是京剧演员必练的一种功夫。

男旦需要在脚上蹬一双木制的“小脚”,将自己的脚掌绑在上面,再套上跷鞋,以掩盖罗裙下那双男人的大脚。

这表明京剧艺术

A.体现雄伟劲直的风格B.继承了歌舞并重的传统

C.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D.行当化妆有一定的谱式

31.黄宗羲说:

“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

他认为“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间,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

这说明黄宗羲

A.重视人才培养B.关心政治生活

C.主张学以致用D.积极传授经学

32.明清时期,人口暴增,巨大的人口压力,单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法承受的。

在有限的土地上,要想维持生活或发家致富都得另寻出路。

这一形势促进了(  )

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农业人口丧失严重

C.土地开垦数量激增D.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二、材料问答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

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是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

当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了尊崇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南郊举行,这是使都城布局坐北朝南的一个原因。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从历代典籍、石刻、碑文、敦煌遗书等多种史料以及民俗文化、人名、地名中发掘“忠”观念的表现及演变过程,发现秦汉专制政体的奠基导致“忠”的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