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212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循环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循环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循环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循环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docx

《循环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系统.docx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思维导图

循环系统

 

心脏

 

心壁

 

心脏自律性收缩

 

血管

 

动脉

 

静脉

 

中空性器官

 

循环系统详细信息

循环系统功能

1.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

2.将代谢产物运到肺、肾或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3.运送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淋巴组织产生的淋巴细胞、抗体等,发挥免疫功能。

4.调节机体酸碱和电解质平衡。

5.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

 

心脏

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

•心脏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赋予血液流动的能量。

•心脏的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

 

内皮下层

由结缔组织构成,与心肌膜的结缔组织相连续,含小血管和神经

内层:

薄,细密的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

疏松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的结缔组织相连续,含小血管和神经。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表面比较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1)心房较薄,心室较厚;

2)左心室壁比右心室肌厚

 

心房收缩,心房——心室

左心室收缩,心脏——全身毛细血管;

右心室收缩,心脏——肺部毛细血管

 

心房肌纤维

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粗。

电镜下,可见部分心房肌纤维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specificatrialgranule),内含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瓣膜

分布: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构成:

瓣膜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并与纤维环相连。

功能:

阻止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倒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瓣膜变硬、变形,可发生黏连,不能正常关闭和开放。

 

工作心肌细胞:

肌原纤维丰富,具有自主性,传导性和兴奋性,执行收缩功能,它们是心房和心室壁的主要构成部分。

自律心肌细胞:

丧失了收缩性,不需外来的神经刺激,就可以产生动作电位

 

心脏传导系统

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

•功能:

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收缩。

•心肌纤维聚集成结和束,受交感、副交感和肽能神经纤维支配。

 

传导系统

窦房结

心房肌及功能上优势传导通路(结间束)

左右心房

房室结

房室束

左右束

浦肯野纤维网

心室肌

 

窦房结

上腔静脉和右心耳交界处,心外膜下1mm深,椭圆形,两端尖、中间粗。

前,中,后结间束(心内膜下层)

前结间束又分出房间束连接左右心房

前结间束最短,冲动优先通过此束传导

房室结

房间隔右后下方心内膜下1mm深处,为一薄层深灰色组织,略呈脾形。

长约6mm、宽3mm、厚约2mm

`

浦肯野纤维网

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互相交织形成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网,并发出分支伸入心室肌构成心肌内普肯耶纤维网

 

起搏细胞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位。

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器少,少许肌原纤维,糖原较多。

包埋在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

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移行细胞

主要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纤维之间。

胞质内含肌原纤维较起搏细胞略多。

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浦肯野纤维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

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细胞彼此间有发达的缝隙连接。

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

 

普肯耶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的同步收缩。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心房收缩完后0.1秒心室开始收缩,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使心室得以充分盈血,有利于射血。

 

心电图

心电描记术(ECG)是一种经胸腔的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通过皮肤上的电极捕捉并记录下来的诊疗技术.

ECG的工作原理:

在每次心跳心肌细胞去极化的时候会在皮肤表面引起很小的电学改变,这个小变化被心电图记录装置捕捉并放大即可描绘心电图。

 

动脉

动脉管壁较厚,多层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发达,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的搏动

 

大动脉

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

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又称弹性动脉。

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

W-P小体有膜包裹,内含许多直径15nm的平行细管,贮存vonWillebrandt因子(vWF)。

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相结合。

当血管破裂后,帮助形成血栓。

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尤为丰富。

中膜

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无明显的外弹性膜。

•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其中的营养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

 

中动脉

内膜:

很薄。

在腔面只见一层内皮细胞核。

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为一层红色、折光性强、呈波浪状的膜,与中膜分界明显。

中膜:

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膜:

厚度与中膜大致相等,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

管径0.3~1mm的动脉

•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

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

•内膜无内弹性膜

•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较薄

动脉管壁与功能

心脏规律地舒缩,将血液断续地射入动脉。

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而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径回缩,故动脉血流是连续的。

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血管管径缩小或扩大,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在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收缩的程度

 

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面,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许多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或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的化学感受器。

毛细血管

 

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

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

•各器官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

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毛细血管网很密;代谢较低的组织,毛细血管网则较稀疏

细血管横切面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

•较粗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

•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

•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周细胞.

 

周细胞

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的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

•周细胞内含有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等,具有收缩功能,可调节毛细血管血流。

•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1.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基膜完整,细胞质中有大量质膜小泡。

参与各种屏障结构构成。

2.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

内皮细胞的基膜完整,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直径60~80nm,一般有隔膜封闭。

内皮窗孔有利于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交换。

3.血窦(sinusoid)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基膜完整,细胞质中有许多质膜小泡。

参与各种屏障结构构成分

分布于

结缔组织、肌组织、胸腺和肺、外分泌腺、神经系统等处

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甚薄,含吞饮小泡较少。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直径60~80nm,一般有4~6nm隔膜封闭,较一般的细胞膜薄。

内皮细胞的基膜完整。

内皮窗孔有利于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的交换。

分布于:

肠胃黏膜,某些分泌腺,肾血管球

 

血窦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血窦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

•基膜不连续或完全缺如。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微静脉

管腔不规则,管径一般小于200μm,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外膜薄。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径一般小于50μm,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利于物质交换。

小静脉

管径达200μm以上

•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

•较大的小静脉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

•外膜渐变厚

 

中静脉

除大静脉以外,凡有解剖学名称的静脉都属中静脉。

中静脉管径2~9mm。

1.内膜:

很薄,只见内皮细胞核,内弹性膜不明显,

故与中膜分界不清。

2.中膜:

较薄,主要由3~5层环行平滑肌组成。

其间有少量结缔组织。

3.外膜:

较中膜厚,由结缔组织组成。

无外弹性膜,故与中膜分界不清。

 

中静脉的中膜比中动脉的薄得多,环形平滑肌分布稀疏。

外膜一般比中膜厚,由结缔组织组成,没有外弹性膜。

有的中静脉外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

 

大静脉

管径在10mm以上,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颈静脉等。

•内膜:

很薄。

中膜:

较薄。

外膜:

很厚。

 

内膜:

很薄,只见内皮细胞核

(1),内皮下层较薄。

•中膜:

较薄,主要是结缔组织,含少量环行平滑肌

(2)、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外膜:

很厚,由结缔组织组成,含大量的纵行平滑肌束(3)。

 

静脉瓣

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瓣膜。

瓣膜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根部与内膜相连,其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

•瓣膜由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中心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覆以内皮,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微循环

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人体各部和器官中微循环血管的组成各有特点。

•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Welcome!

!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