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209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docx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

 

前言

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工程自开始以来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

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的惠农政策,进一步合理优化我县土地资源,再造秀美山川,全面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推进小康社会进程,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和省政府2007年第105次常务会议纪要精神的要求,根据省市安排,结合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围绕以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户接续产业发展、生态移民以及对现有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重点,按轻重缓急,实行已退先建,已建固退的精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农户,经实地调查,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某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项目编制人员

 

审定:

(某县水保局局长)

审核:

(治理股股长工程师)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队工程师)

(规划设计队助理工程师)

(规划设计队技术员)

 

某县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特性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建设条件

 

 

四、施工

 

 

1.土地面积

km2

247

1.总工程量

万m3

 

2.人口

 

土方

万m3

66.4

3.农业人口

3457

石方

万m3

 

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mm

667

2.主要材料

 

 

5.多年平均气温

12.4

农家肥

t

 

6.森林覆盖率

%

 

化肥

t

 

7.林草覆盖度

%

 

籽种

kg

 

8.水土流失面积

km2

 

地膜

kg

 

9.流失程度

%

 

3.施工机械

台班

 

10.土壤侵蚀模数

t/(km2.a)

 

4.投工

 

 

11.已治理面积

km2

 

总投工

万工日

19

二、设计标准

 

 

年均投工

万工日

 

防御暴

雨标准

(P=10%)

mm

 

人均投工

工日

 

(P=5%)

mm

84.6

5、施工年限

 

三、工程规模

 

 

五、投资

 

 

综合治理面积

3171

1.工程总投资

万元

341.58

(1)坡耕地治理工程

 

 

工程措施

万元

325.92

坡改梯工程

3171

其他措施

万元

 

土壤改良

 

独立费用

万元

15.66

植物护埂

km

 

基本预备费

万元

作业便道

km

 

2.单位面积国家投资

元/亩

600 

蓄水池窖

 

3.投资分摊

 

 

排灌渠

km

 

中央投资

万元

190.24

节灌系统

 

地方匹配

万元

(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群众投资

万元

151.34 

谷坊

 

六、工程效益

 

 

拦沙坝

 

1.治理程度

%

 

(3)植物防护

 

 

2.提高林草覆盖率

%

 

水土保持林

hm2

 

3.年拦蓄泥沙

万t

1.08

经果林

hm2

 

4.年蓄水能力

万m3

63.42

种草

hm2

 

5.直接经济效益

万元/年

71

综合说明

某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东部,东径106°12ˊ-106°34ˊ,北纬33°30ˊ-34°15ˊ之间,东邻陕西省凤县,南与陕西省勉县、略阳相连,西接徽县,北靠天水。

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列入基本口粮田规划范围的土地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8%。

某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自1999年实施以来,全县上下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

加强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农业产业两大体系建设步伐。

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八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6.67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7.875万亩,涉及全县十二个乡镇和两个工作站108个行政村8155户28446人。

特别是退耕地还林的实施,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增加林草面积和农村产业培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巩固取得的成果,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根据省市安排,结合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围绕以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编制了《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该项目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满足退耕还林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为前提,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按照因地制宜,集约利用,系统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坡耕地“三跑”防治水平的提高。

该项目实施期为8年,2009年我县共规划建设基本口粮田面积3171亩,项目工程覆盖全县12个退耕乡镇,25个退耕村,共有319户退耕农户,1678农业人口受益,项目总投资341.5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0.24万元,占总投资的56%,群众投劳折资151.34万元,占总投资的44%。

项目实施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1、项目区退耕户人均基本农田将由治理前的1.23亩达到2.25亩,粮食平均亩产提高80kg,年增加粮食产量25.37万kg,人均粮食增产80kg,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基本满足了收益退耕农户生活生产的需要。

2、增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1亩,可年增加蓄水量63.42万m3,年减蚀量1.08万t,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随着项目的实施和功能的发挥,区内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由传统型向优质高效型的转变,实现了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项目区真正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一章、项目区概况…………………………………………7

第二章、必要性、可行性……………………………………11

第三章、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14

第四章、工程设计……………………………………………16

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安排…………………………23

第六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24

第七章、效益分析……………………………………………28

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30

 

1.项目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某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东部,东径106°12ˊ――106°34ˊ,北纬33°30ˊ--34°15ˊ之间,东邻陕西省凤县,南与陕西省勉县、略阳相连,西接徽县,北靠天水。

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列入基本口粮田规划范围的土地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8%。

1.1.1地形地貌

某县地处秦岭褶皱带,属古生代末期秦岭地槽褶皱成山体断裂下沉的构造盆地,由于多次造山运动影响,项目区内地质多呈红色砂砾岩,页岩,石英岩、粘土质岩等,岩石山体表层分布有黄土与黄土状岩石碎屑残积物覆盖,即现在的主要耕作层。

某县属秦岭南山区,南北高中部低。

地势由南北向中部倾斜,南北部为深度切割石质中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4.84%,中部为侵蚀分割的黄土、红沙土山塬,占全县总面积的35.32%,全县最高海拔高度2456.8米,最低海拔高度861.2米,相对高差1595.6米。

1.1.2、土壤、植被

(1)土壤

项目区内主要土壤有棕壤土、褐土和红沙土。

棕壤土多分布在坡积、残积或黄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地带,土壤表层主要有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等,土层较厚,土壤发育层次明显,PH值5.5─7,有机质含量在4%以上。

褐土主要以典型褐色土、黄浆土、石灰质褐色土为主,多分布在耕种的坡地上,红沙土主要分布在陡峻的荒山荒坡地带,PH值8.0左右,土壤熟化程度差,土层薄,肥力不足,土壤侵蚀严重。

(2)植被

某县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复杂,主要森林树种有:

用材树种有油松、青冈,侧柏、国槐、榆、臭椿、泡桐、等;经济树种有核桃、苹果、柿子、桃、李、杏、花椒、竹子;药用树种有杜仲、桑树等;灌木树种有马桑、狼牙刺、火棘、黄杨木,蔷薇、黄杨、酸枣刺等;林下植被主要有:

针茅、胡茅、昌蒲、羊胡草、蒿类。

1.1.3水文、气象

某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

嘉陵江自东向西从县境穿过,全长46km,落差160m。

大小河沟支流垂直流入嘉陵江。

常年不断流的大小河流131条,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某河、杨店河、李家河、张家河、云坪河,统称“一江五河”,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县共有沟壑6274条,沟壑密度为2.84km/km²。

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4℃,最低气温-15℃,最高气温36.5℃。

一般风力1-3级,最大风力9级,平均风速0.8m/s;年日照时数1969小时,无霜期171-215天,多年平均蒸发量1239mm,年干燥度1.01-1.08;多年平均降雨量633.58mm,由南北向中部递减,且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60%以上降水集中在6-9月份,20年一遇3h最大暴雨78.2mm,6小时最大降雨量85.6mm,24h最大降雨量122.3mm。

径流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径流分布规律基本符合降水分布,北部和南部的平均径流深为300mm,中部平均径流深225mm,在一年内,枯水期(12-3月),径流总量占全年的11%,丰水期(6-9月),径流总量占全年的60%。

我县河川自产径流总量为33772.6万m³,过境水径流总量为76359万m³,平均径流模数22.6万m³/km²·a。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行政区划

全县辖12个乡镇,两个工作站,118个行政村,394个村民小组,截止2007年,全县农业人口3.72万人,农业劳动力1.6万人。

某县1999-2006年实行退耕还林以来,全县退耕还林面积78750.6亩,覆盖全县12乡镇115个行政村,退耕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退耕农户8155户,退耕农业人口28558人,占农业人口的76.8%。

1.2.2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1374km²,其中耕地总面积126.98km²,(基本农田3067hm2,坡耕地9631hm2)林地1147.32km²,草地57.06km²;荒山荒坡16.25km²;水域15.4km²;非生产用地6.4km²;难利用地4.57km²。

林草覆盖度68%,森林覆盖率52%。

1.2.3社会经济情况

截止2008年底,某县农业生产总值896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53万元,林业产值2157万元,牧业产值1481万元,其它产值1078万元,全县耕地总面积19.46万亩,粮食总产量2016万kg,人均耕地5.2亩,人均基本口粮田1.23亩,人均产粮490kg,人均年纯收入1267元。

1.3水土流失概况

1.3.1水土流失情况及危害

由于我县河沟众多,地形复杂,降雨时间分布不均,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具体表现为沟蚀、面蚀。

面蚀经常发生在伏耕后的陡坡地中,在暴雨径流的冲刷下,陡坡地形成细沟状的侵蚀沟,造成耕作层土壤大量流失,土壤板结,破坏了土壤氮、磷、钾有机结构,土壤肥力下降,形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在暴雨多发季节内洪水携带大量土壤及泥沙涌入河道,造成河道淤积,水位上升,严重威胁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92.4km²,占总面积43%,全县平均侵蚀模数2374t/(km2.a),年侵蚀量326.18万吨。

1.3.2全县基本农田现状

多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把基本口粮田建设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梯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为旱作农业向“两高一优”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基本农田46000万亩,其中水浇地18550亩,旱地27450亩。

但是,在实施退耕还林后,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缓坡耕地跑水、跑肥,逐年退化,粮食产量低下,抗水旱灾害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退耕还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缺少的现状,把这部分坡耕地尽快修建成梯田一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

2.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选择的原则

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结合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围绕以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所以项目区的选择有一下几个便利条件: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困难。

我县地处徽成盆地中部,坡耕地面积大,降雨集中,加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是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区光热充足,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农林牧各业综合协调发展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的市场容量和潜在优势进一步扩大,项目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群众要求迫切,治理积极性高。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区群众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形成了以核桃、花椒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加之项目区群众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掌握了一定的防治技能,投入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日趋高涨。

2.2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必要性

首先,经过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许多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有林地和果园,粮食产量却逐年降低,有些退耕农户的温饱问题随之凸显,为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退耕农户的生活水平。

增加基本口粮田的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必然之选。

其次,我县地处秦岭南麓土石山区,长期以来,项目区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其重要的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使耕地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干旱加剧,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市场经济得不到迅速发展,加之项目区山多地少、人均占有梯田的面积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县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因此,不从改土兴水抓起,不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抓起,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会有新的起色,特色产业的开发也就失去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基本口粮田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和减轻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给农业生产和经济带来的负担,是变输血为造血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后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同时,我县仍有12.7万亩的可利用坡耕地急需治理,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国家用于治理水土流失的资金有限,仅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工程建设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主题,也是新时期农业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

该项目的实施将成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是符合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是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对我县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2.2可行性

1.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力度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符合当前国家的相关方针,具有强大的政策支持。

2.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大

我县现有可开发利用坡耕地12.7万亩,耕地土层较厚,平均在1-3米之间,坡度5-20度之间的坡地占到总坡地面积的82.5%,非常有利于工程实施;同时,项目区光照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长,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整治后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因此,项目建设在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和土地资源的优越性方面是可行的。

3.群众愿望迫切

经过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许多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有林地和果园,粮食产量却逐年降低,有些退耕农户的温饱问题随之凸显,为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基本口粮田的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改善退耕农户的生活水平。

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结合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围绕以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使原来坡度大,又不便作业的坡地,变为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可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该项目社会效益效益显著,农民积极性很高,要求开展坡耕地整治的愿望十分迫切。

4.治理经验丰富,技术优势明显

该项目实施单位为某县水土保持局,下设办公室、治理股、规划队、监督站等多个职能股室,并在全县12个乡镇设有水土保持工作站,技术服务体系健全。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4名,技术员7名,均有多年从事水土保持基层工作的经历,在工程施工、效益监测、档案管理等方面具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可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的技术务服。

同时,在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项目区群众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通过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施工现场指导,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一定治理技术的农民技术人员,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的技术服务网络。

因此,项目建设在技术支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保证工程建设预期目标的的顺利实现。

3.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3.1指导思想

坚持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正确认识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对稳定当前农村社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加快实施项目建设,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努力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以满足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前提,以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治理坡耕地为切入点,以提高水土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为目标,以防治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进行工程建设,最终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生产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区域。

3.2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实施期为1年,项目完成后,可有效治理和改良耕地土壤面积3171亩,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08万吨,年拦截径流量63.42万m³。

项目区粮食单产会有显著提高,预计每亩增产至少80kg,人均基本农田增加1.02亩,人均产粮达到570kg以上,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3.3建设规模

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共规划面积3171亩,工程覆盖全县12乡镇,25个退耕还林村,涉及319户退耕农户。

其中:

城关镇100亩、金洞乡400亩、杨店乡400亩、左家乡182亩、鱼池乡400亩、显龙乡550亩、兴化乡350亩、西坡镇219亩、站儿巷镇130亩、云坪乡130亩、泰山乡80亩、张家乡230亩。

工程需投劳19万工日,移动土石方量66.4万方。

3.4工程规划的原则及总体布局

3.4.1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3)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4)坚持“治理为基础,开发为途径,科技为手段,效益为目的”的原则。

3.4.2工程总体布局

一是把坡改梯做为改善退耕农户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相对集中布设,既充分体现“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特点,又能使退耕农户从工程建设中受益。

地块选择严格遵循“近村、近路、近水”的原则,重点对群众自愿投劳、立地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坡耕地进行集中改造,促进区域内高标准梯田面积的增加和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

二是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以点促面,整体推进。

工程建设优先布设在距离主干线较近,立地条件好,治理效益明显的川坝丘陵地带,因为交通便利,光照充足,土层较厚,所以易于工程施工。

随着该区域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可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为今后我县同类项目的实施起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对确定为进行整治的坡地,而不具备坡改梯措施的坡耕地,采取等高耕作、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地膜覆盖等保土、保水、保肥的耕作措施进行治理,减轻土壤流失量,改善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粮食产量。

4.坡改梯工程设计

参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的有关要求进行对该项工程作了典型设计。

4.1设计原则

1、田址选择符合建立基本农田的要求,地面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

2、布局设计科学,实施程序合理

3、地块集中,田、林、路、渠结合

4、田面水平,无集流冲刷的可能

5、田面适度5─15米之间

6、田坎坚固,填方上虚下实,预留一定的沉陷高度,并以生物措施护埂;

7、生土深翻0.3米以上,表土还原0.2米以上;

8、田坎利用率高,无胁地减产可能;

4.2设计标准

水平梯田的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一般减少径流90%,减少泥沙95%以上。

田面宽度为陡坡区5m~8m,缓坡区8m~15m。

4.3水平梯田设计断面设计图示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关系为:

田坎高度H=Bx.Sinθ

原坡面斜宽Bx=H/sinθ

田面毛宽Bm=H.ctgθ

田坎占地宽度b=H.ctgα

田面净宽B=Bm一b=H(ctgθ一ctgα)

式中:

θ—原地面坡度;

α—梯田田坎坡度。

除以上因素外,田边应有蓄水埂,高0.2m~0.3m,顶宽0.3m~0.5m,内外坡比1:

1。

4.4土坎梯田规格要求

由于项目区内规划坡耕地地形较复杂,耕地坡度不均匀,根据项目区实际和工程实施可操作性,按照地面坡度,以5°-10°,10°-15°15°-20°设计三个坡改梯断面,供施工中结合实际情况选用。

(1)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尽可能在100~200m,以便利耕作。

对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耕作区应顺总的地势呈扇形,区内梯田埂线亦随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线。

(2)梯田坎高应小于3.5m,坡度为坡度为5°-10°田面宽度12m-16m。

坡度为10°-15°田面宽度9m-13m;坡度为15°-20°田面宽度6m~10m。

(3)地埂高一般0.3m,顶宽0.4m,埂内坡1:

1;

坡改梯设计图式如下:

4.5工程土方量的计算

坡改梯设计工程量表

型号

地面坡度

田面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