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08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2.西晋的都城是(B)

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

4.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8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D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8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C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说的是(A)

A.诸葛亮B.刘备C.曹操D.孙权

7.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B)

A.洛阳B.南京C.成都D.武汉

8.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9.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10.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

1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C)

A.曹操B.刘备C.袁绍D.孙权

二、材料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2)材料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3)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是否正确?

举例说明。

答案:

(1)200年,官渡之战。

(2)汉献帝。

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3)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

战前形势又如何?

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

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A、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

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

(此处结合导入框)

(2)在经济上:

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

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

(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袁绍失败的原因

在军事上:

战前喝酒,掉以轻心,骄傲轻敌。

在用人上:

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归纳小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二、赤壁之战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对照表和地图)

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

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

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

(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

(总结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曹操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5、归纳小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三、三国鼎立

教师引导、(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同学们看三国成立的过程,并能复述出来。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

 孙权

强调:

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教师过渡: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打败对手,都特别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教师强调:

(讲述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时,结合三国的地理位置抓住重点简述并通过投影加以理解即可)

教师讲解:

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

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国位于西南部,丝织业发达,蜀锦远销三国。

魏:

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

蜀:

重农耕织蜀锦改善少数民族关系

吴: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课堂练习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D.统治江东

2.“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段文字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曹操直接相关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三顾茅庐③赤壁之战 ④称帝建魏

A.②③ B.①④C.①③D.③④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

板书设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各自的影响;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特点:

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交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竟相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创设情境,深入学习: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2.问题探究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

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

(袁绍)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设计意图:

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之后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提示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画,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点拨

你知道学习战争、战役应掌握哪些要素吗?

(点拨:

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根据以上提示,结合教材内容,了解官渡之战的有关情况

(学生阅读教材)

4.学生活动:

《官渡之战形势图》,认真读图,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官渡之战的大致过程?

(学生对照地图叙述战争过程,同时说出学习战争的各个要素)

学生回答: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莫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了解战争的方法,同时通过阅读教材、叙述战争经过,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般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小结过渡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如果你是曹操,统一北方后,你会有何打算呢?

(统全国)

二、赤壁之战

1.师点拨:

操想统一全国,此时的天下大势如何呢?

曹操的主要对有谁?

(刘备、孙权)

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

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

(诸葛亮)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

(刘备关羽,张飞)这幅图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成语呢?

(三顾茅庐)

2.教师点拨:

曹操的另一对手是孙权。

他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事孙权手下主要将领都有谁?

(周瑜等)关于周瑜,

大家思考此时天下这三方势力中谁最强大?

(曹操)面对曹军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该怎么办?

(联合起来)孙权和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斡旋之下,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军,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学生活动

大家已经了解了关于战争、战役的学习方法,请大家阅读教材,学习“赤壁之战”,并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举兵南下,想一举统一全国,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令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

孙刘联军与曹军对時于赤壁。

曹军将士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等待时机发动决战。

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计,令人写书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率船乘风驶入曹军。

曹军战船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率部北退,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莫定了基础。

4.教师点拨:

谁知道赤壁之战前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5.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来看待

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言进行分析。

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现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构,和历史现实是有区别的。

对比一下:

战役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

通过史实辦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历史。

事实的区别。

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策略学习类似知识,实现知识的活化迁移。

利用表格法整合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6.问题探究。

让学生对比表格中两次战役的异同,指出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提示:

可以分别从两次战争中交战双方去分析)

学生1:

官渡之战袁绍骄做轻敌;而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做轻敌

学生2:

两次战争曹操的地位不一样,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弱,能够听取他人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实力强大,骄轻敌,不听别人意见。

教师补充:

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骄做轻敌,不虚心听取部下意见,而曹操却虚心听取了许攸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打败袁绍;而到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多将广,处于优势,但是骄傲轻敌,而孙刘联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联合起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轻易地打败了曹操。

设问:

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骄兵必败”的结论。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曹操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三国鼎立

1.小结过渡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现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一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一个政权的建立要从哪些方面去学习?

(时间、建立者、都城)

(学生对照答案,教师补充纠正:

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结束)

3.过渡。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4.教师设问。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

他们的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特点:

能因地制宜)

补充说明: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经到达夷洲,即今天中国的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

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为学习下节课做好铺垫。

了解合湾的历史,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问题探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1:

我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学生2:

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重新实现全国统一莫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探究,学生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

(课内提升)

(三)、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了解了许多人物,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曹操和诸葛亮。

对于曹操,人们用十个字来形容: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对于诸葛亮,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忠诚,

用八个字形容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京剧里面曹操是白脸,代表奸臣,你认为对吗?

具曹操对于一北方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样诸葛亮对于西南地区的开发也作出

了较大贡献。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C)

A发生在三国时期B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

3.莫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220年建立魏国的是(D)

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

5.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A.洛阳B.南京C.成都D.武汉

(五)、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时间:

222,

交战双方:

袁绍曹操

二、赤壁之战:

时间:

208前

交战双方:

曹操孙刘联军

三、三国鼎立

魏国:

220

蜀国:

221

吴国:

2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