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911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docx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10

连江黄如论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参考资料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

【内容】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校要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首先要在教师层面上解决三个问题,即: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

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

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

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

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

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

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

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

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

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

第二节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学科课堂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为主,相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在教师指导、引导下,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形式(或小组、或个人)由学生自主决定;指导教师,学生自主聘请;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实施;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结论的自主研究学习的过程;学习评价,不是教师主导下的作业批改和考试,而是师生合作的动态评价。

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

在此,教师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针对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进一步指出: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据此,可以知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主导者,仅仅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应如何发挥其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在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促进学习活动的健康开展,组织好各项活动,从创设情境、开设讲座、实践体验、调查实验,到表达交流,互相切磋。

每项活动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促进其成、主持组织、协商解决。

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要指导方法。

进行研究,就要掌握科学方法。

要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聘请导师、如何开题、做记录、调查取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结题报告的撰写、如何表述和交流等方法。

要进行重点指导,解决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困难。

如指导如何收集资料、指导如何设计方案、指导如何形成结论、指导如何与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打交道。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挖掘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开展学习活动服务。

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给以鼓励,指导他们建立自信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章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

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

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

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

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

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年英国的哈雷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踪,就发现这是同一颗慧星,并预测出下一次回归的时间;而我国从春秋时代到哈雷同期,有关哈雷慧星的记载有31次,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

一、什么是课题?

课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需要,例如能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是问题,不成为课题。

二、课题及其类别

 一般性的课题按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如下几种分类:

按照研究的深度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描述性课题是指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详细地描述,这是最基本的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之间因果关系,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层次较高,难度较大;预测性课题指在弄清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研究层次最高,对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课题的大小可分为宏观课题、中观课题和微观课题。

宏观课题涉及的是某一时期较大范围需要解决的标本性问题,如素质教育;中观课题以阶段性问题、局部问题对研究对象,研究涉及的范围要小一些;微观课题指研究对象非常具体、涉及面不太广的课题。

按研究的层次可分为面上课题、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

面上课题面向大多数科研人员,它也称为自由申请课题;重大课题少而精,目标明确,有重大科研意义,对课题组织者和呈担者要求非常高;重点课题有针对学科发展和布局中最急需、最重要的问题和新学科新领域的增长点,开展深入研究而设立。

  按照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前者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后者以提出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

当某一课题两个目的兼而有之时,就可看作是综合性课题或理论应用性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致有以下四类:

(1)知识探究型。

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

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定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

这种学习研究,尽管只是初步,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无疑是全新的起点。

(2)学术研究型。

学生在文理各科学习中,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课题,寻找导师给予指点,化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

(3)社会调查型。

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是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之后十分可喜的现象.学生通过对社会进行研究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

(4)创造发明型。

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科技的创新发明。

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并取得了成果。

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何处选题(即问题从哪里来)

(1)生活实践。

学生通过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性课题。

(2)报刊、杂志(媒体)、论文

(3)热门话题。

当前国际局势并不平解,冲突与争端此起彼伏,它们与引人关注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一起构成了当前的社会热点的主要内容。

热点问题的形成有其错综复杂的背景和深刻历史原因,热点问题的解决也要以历史为依据,寻找热点问题的历史原因是实用且可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

巴以冲突历史探源、科索沃问题由来、北爱尔兰和平进程、阿富汗内战等。

国内热点也可作为研究性学习题材的我国西部大开发问题、台湾历史研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

(4)传统文化研究。

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了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如儒学家说等,是民族的瑰宝。

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浸透、变化的时代决定了我们在汲取精神营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寻求、建设笪今天社会发展的健康、进取、创新的思想文化。

此类研究如: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形成和反思、佛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由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看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结合、《孙子兵法》与现代谋略等。

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地方)民风民俗。

(5)学科教材。

教材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取得课题,新编的高中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四、选择课题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

选题必须具有事实依据或科学理论依据,能保证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活动。

科学性是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

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

也包括对不正确的科学结论给予纠正,对不完整的结论给予补充。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原则,学生通过提出课题、查阅文献、讨论论证、调查取证等具体的初中活动,可以锻炼动手能力、验证思维、体验情感。

近年国际教育界的一句话也正好说明了初中性在研究性课题中的地位:

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的就能学会。

实用性原则。

亦即意义性原则,课题设计必须注意实用价值,研究性学习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解释疑问、帮助学习、指导生活、为决策提供参考等。

兴趣性原则。

只有研究者自身感兴趣并且认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者才有探索热情才会进步。

可行性原则。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

要考虑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

从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专题宜小不宜大,

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

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

但要注意在选题时不要走入误区。

选题误区

1、没有解答可能的问题(如:

最后一只恐龙的诞生日)。

2、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

3000年11月5日吉安天气怎样)。

3、可以产生无穷辩驳的问题(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没有意义的问题(如:

袁世凯究竟长有几根胡须?

五、选择课题的基本方法

(一)质疑思维法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或用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或应用本朔查原著的手段,或应用理论分析,对疑窦进行分析,对误点进行芈,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正确的见解。

比如历史书上曹操同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有很大差别,曹操为何被丑化?

从何时被丑化?

在普通百姓心中究竟是什么样的?

老师可以把有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课本释疑小组,经过一两年的研究,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视角转换法

避开常用的方法,另辟溪径,创造性的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念和角度研究问题,往往得出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其常见的方式有:

一是反向立论。

即认为言之有理而加以接受。

二是学科渗透,应用美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角度来研究历史。

比如我国传统上将叶名琛描述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一个学生在参加拓展性选修课“马列经典选读”时,发现马克思对叶名琛评价很高,经过查阅大量有关叶名琛的资料,该同学得出了与传统基本相反的结论。

三是大胆假说,即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大胆定义,提出新观点,阐述新说法。

(三)类比联想法

类比能够启发联想,具有帮助发现问题的作用。

当我们看到此事物时,便会想到彼事物是否也会这样,于是会把已知的某个方面的内容迁移到未知的需要探索的内容上去,为未知的内容提供一把试用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发生作用,便开户了未知的知识的大门,因此,类比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需要开拓的思维空间,需要机灵的进行迁移思考的探究方法。

比如教师习惯就“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进行比较,一个学生将“明治维新”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而开辟一个新天地。

(四)迁移扩展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越过历史知识的内容,进行与历史知识内容有关的,诸如政治、地理、语文、自然科学等多种内容的研究探索,一方面解决课文、文献中的疑点、难点,一方面扩展自己的知识储藏,使自己的赏识愈见丰厚、迁移扩展了人类极为重要的研究探索、发明发现的方法,由此而有科学研究专题的不断敷衍,不断深化,不断推进,由此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

比如我校有同学从学习地理模型制作,进而制作“关庙山古人类遗址模型”,并取得了成功。

(五)归纳综合法

归纳综合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是单项纵深突破,以求深入深刻,也可以是多基组合比较;还可以是肉类问题的归纳、分析、以探求规律性的知识。

比如有同学对半殖民地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否都具有软弱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有别于传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章研究性学习课题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的“施工蓝图”。

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该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题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课题名称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验与衡量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思路的标志。

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

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的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此外,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课题背景条件。

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

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

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

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

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小问题。

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

五、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

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即前、中、后三期。

前期研究:

选择课题和陈设假设;制订研究方案。

中期研究:

实施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

后期研究:

解释结果。

六、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

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七、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

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

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

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

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

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八、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经费与设备是开展科研的物质条件。

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

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

(1)资料费:

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

(2)印刷费:

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3)旅差费:

外出调查;(4)会议费:

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5)设备费:

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

作为小课题一般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因为所需经费不多,学校一般多能答应实报实销。

但确需添加设备的课题和某些大课题的研究。

在方案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和金额—一列出、所列的项目应是研究所必需的,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

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第四章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历史意义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有一句老话: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

“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

对一个事物横断面的深入有助于我们细致把握该事物的某些特征。

然而事物是发展着,如果我们从该事物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它,更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深刻认识、理解该事物。

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审视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也许就能领略思想的要义。

历史研究法不仅应用与社会科学领域,也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学、地理学等等。

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展的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你就不可避免地采用历史研究法。

--怎么样,有点像函数吧。

-)

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遗迹或遗骸。

观察法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研究方法,它只要运用你的眼睛、耳朵与你的头脑,就可以开展你的研究了。

可是当你观察的事物超越了你的感官,可能就需要仪器的帮助了,这些仪器就是人们发明出来,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用于我们的观察。

有时感官错觉会欺骗我们的心智,这时也需要较为精密的设备来弥补我们感官的天然不足。

所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不是说“你观察吧”你就能观察到你所需要观察的事物。

观察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疑问、源于我们的假设……;所以在开展研究之前你首先需要一个方案。

观察的步骤:

⑴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些方面的事实材料),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⑵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对所要观察的对象有一个一般的认识。

⑶编制观察提纲。

对观察内容进行明确的分类,并确定观察的重点。

⑷实施观察。

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地观察。

⑸记录并收集资料。

⑹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观察研究的记录有四种:

一、实地笔记(专门记录观察者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性内容);二、个人笔记(用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