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896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剖笔记 正版副本.docx

解剖笔记正版副本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

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

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 刺激:

指内外环境的所有变化。

4 反应:

机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某种功能状态的变化。

(受刺激时,功能活动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即兴奋;从有到无,由强到弱,即抑郁。

5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包括非条件反射{先天}和条件反射{后天})

6 神经调节:

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7 体液调节:

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8 自身调节:

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9 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

10 负反馈:

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受控部分活动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11 正反馈:

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受控制部分活动在原先活动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

(例如:

血液凝固、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分娩)

12 简述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Ø神经调节:

作用迅速;定位准确;短暂。

Ø体液调节:

缓慢;广泛;持久。

Ø自身调节:

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 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3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借助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5 原发主动转运:

细胞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6 钠-钾泵:

具有ATP酶的活性,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酶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7 继发主动转运:

一些物质借助原发主动转运建立的某离子浓度梯度所具有的势能,在载体帮助下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8 静息电位(RP):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电位相对于膜外为一负值。

这一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其特点为:

外正内负。

(神经细胞:

-70mV,骨骼肌细胞:

-90mV,平滑肌细胞:

-55mV)

9 动作电位(AP):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特点:

全或无、可传播性

●极化: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

●超级化:

极化基础上,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

●去极化:

极化基础上,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

●超射:

去极化超过零电位以上的部分。

●反极化:

发生超射时膜两侧电位急性反转。

●复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10 阈电位: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11 兴奋性:

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 细胞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Ø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Ø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Ø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Ø肌肉的收缩。

13 钠泵的生理意义有哪些?

●建立和维持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

●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储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

●生电作用。

14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有哪些?

◆离子通道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酶耦联受体

◆细胞内受体

15 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区别?

Ø局部电位:

施加的去极化的刺激强度不足以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但仍可以引起受刺激局部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电位。

特点:

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没有不衰减特征;总和现象。

Ø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特点:

全或无、可传播性。

16 一次兴奋后,细胞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细胞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一段完全没有兴奋性的时期。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期,细胞兴奋性有所恢复,但较正常兴奋性低。

●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后,细胞兴奋性略高于正常水平。

●低常期:

时间上与动作电位的超极化后电位相重叠,细胞不容易发生兴奋。

17 骨骼肌收缩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表现形式: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影响因素:

✧前负荷

✧后负荷

✧肌肉收缩能力

 

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 血液:

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3 血清:

血液凝固后1~2h,由于血凝块中具有收缩能力的血小板被激活,可使血凝块回缩,释放淡黄色液体,即血清。

4 血液分为哪3层?

上层:

血浆(淡黄色透明液体)

中层:

白细胞和血小板(白色薄层)

下层:

红细胞(深红色)

5 血液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运输;缓冲;参与体温的维持;免疫防御;生理止血。

6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有哪些?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7 白细胞的种类: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8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有哪些?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9 生理止血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

10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7章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肺通气:

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5 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

6 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7 用力肺活量:

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略小于在没有时间限制条件下测得的肺活量。

8 用力呼气量:

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计算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9 肺泡通气量:

每次吸气时真正达到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10 通气/血流比值(VA/Q):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注意:

无论VA/Q比值过大或过小,气体交换效率下降↓。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VA/Q比值平均为0.84,此时肺泡气体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11 Hb的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的氧含量:

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的氧饱和度: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12 氧解离曲线:

表示PO2与H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包括:

上段;中段;下段。

13 呼吸的过程有哪几个环节组成?

●外呼吸(肺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

14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原动力是什么?

直接动力: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运动。

15 肺为何随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密闭性;肺的可扩性。

16 简述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持肺通气和肺换气顺利进行。

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

17 何谓顺应性?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如何?

顺应性:

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关系:

成反比。

18 试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作用:

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

生理意义: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降低吸气阻力,保持肺的扩张。

19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Ø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

Ø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

Ø通气/血流比值(VA/Q)(无论VA/Q比值过大或过小,气体交换效率下降↓)

20 缺氧的影响有哪些?

第8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方式:

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2 吸收:

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 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

4 胃肠激素:

胃肠道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5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液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的结构。

黏液的润滑作用可保护胃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机械损伤。

6 容受性舒张:

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7 胃排空: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速度:

糖类>蛋白质>脂肪)

8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Ø兴奋性低

Ø自动节律性

Ø紧张性

Ø富有伸展性

Ø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9 简述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自主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抑制消化);副交感神经(促进消化)

●内在神经支配

10 重要的胃肠激素有哪些?

有何生理作用?

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营养作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11 简述胃液的主要成分、生理作用及消化期胃液分泌过程。

主要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缺乏引起贫血)

盐酸的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杀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促进钙、铁在小肠内的吸收。

胃液分泌过程:

头期(特点:

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都很高,消化力强)

胃期(特点: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泌量最多,酸度高,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

肠期(特点:

主要是体液调节)

12 简述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Ø紧张性收缩

Ø容受性舒张

Ø蠕动

13 胰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哪些?

✓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特点:

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胰酶含量丰富)

✓体液调节(为主):

促胰液素(引起水和碳酸氢盐分泌);缩胆囊素(促进腺泡细胞分泌胰酶以及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

14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有何生理作用?

主要成分: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

生理作用:

●乳化脂肪

●促进脂肪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利胆作用

15 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主要成分:

水、无机盐、肠激酶、黏蛋白。

生理作用:

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

肠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有助于蛋白质消化;

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消化产物的吸收。

16 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些?

Ø紧张性收缩

Ø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行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活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Ø蠕动

17 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面积巨大

●已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停留时间长

●丰富的血管淋巴管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2 食物的热价:

1g食物分解氧化所释放的能量。

(脂肪>蛋白质>糖)

3 食物的氧热价:

某种食物分解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

(糖>脂肪>蛋白质)

4 物质的产热量=该物质的氧热价×该物质的耗氧量

5 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糖>脂肪>蛋白质)

6 非蛋白呼吸商:

糖和脂肪按不同比例混合氧化时所产生的CO2量以及消耗的O2量的比值。

7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脂肪4%;糖6%;蛋白质30%)

8 基础代谢率(BMR):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

v清晨、清醒、静卧;(肌肉活动)

v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精神活动)

v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v室温保持在20-25℃。

(环境温度)

9 辐射散热:

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散热形式。

(取决于温度差和有效辐射面积)

10 传导散热:

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于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取决于温差、接触面积以及物体的导热率)

11 对流散热:

指通过气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受风速影响大)

━━━━━━━━━━━━━━━━━━━━━━━

方式原理影响因素应用

━━━━━━━━━━━━━━━━━━━━━━━

辐射热射线肤气温差.有效面积(正变)空调

传导直接传递肤物温差.导热度(正变)冰袋降温

对流直接传递肤气温差.风速(正变)电扇降温

━━━━━━━━━━━━━━━━━━━━━━━━

12 蒸发散热: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方式。

(气温≥皮肤温度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肤温、汗量(正变);湿度(反变)

包括:

不感蒸发(不显汗);可感蒸发(发汗)

13 温度习服:

机体长时间在高温或体温环境中,逐渐产生对环境温度的耐受现象。

14 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代谢特点是什么?

糖:

直接供能

脂肪:

储能形式

蛋白质:

较少

1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肌肉活动(影响最显著)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降低或者超过30℃,代谢率都会升高)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精神活动(紧张时,产热量增加)

16 引起体温生理性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Ø昼夜节律

Ø性别

Ø年龄

Ø肌肉活动

17 机体的散热方式有哪些?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18 体温调节中枢

主要位于下丘脑内,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

 

第十章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肾小球滤过: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为125ml/min。

3 滤过分数(FF)=GFR/RP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4 有效滤过压:

即肾小球的滤过动力。

是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5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滤过停止,达到滤过平衡。

6 肾小球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包括:

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

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泌:

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7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160-180mg/ml

8 渗透性利尿:

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导致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下降↓,造成利尿。

9 清除率:

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10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

答:

1、血浆在肾小球cap处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2、超滤液在肾小管集合管中选择性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球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1 肾小球滤过膜有哪三层结构?

内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负电荷、窗孔);中层:

基膜(负电荷、网孔)外层:

肾小囊上皮细胞(裂孔)

12 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Ø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Ø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Ø肾血浆流量

13 比较肾近曲小管前半段和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水的重吸收的异同点?

✓近曲小管前半段(继发主动):

Na+主要与H+分泌及G、AA的转运相耦连。

Na+的重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为同向转运;Na+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为逆向交换。

Cl-不被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继发主动):

对水没有通透性,50%的Na+、K+和Cl-以主动转运的形式重吸收。

14 秘H+与秘NH3、秘K+有什么区别?

秘H+与秘NH3协同;秘H+与秘K+竞争。

15 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什么特点?

●100%的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

●是一种继发主动转运;

●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16 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过程?

外髓部: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与NaCl有关

内髓部:

与尿素再循环及NaCl重吸收有关

17 尿生成的调节包括哪几个部分?

v肾内自身调节

v神经调节

v体液调节

18 球-管平衡的特点是什么?

Ø肾小管可根据肾小球滤过量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进行自身调节

Ø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按固定比例重吸收,重吸收率始终保持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定比重吸收)

19 血管升压素(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部位?

作用?

及影响VP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分泌部位: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

作用:

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b增加髓攀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影响VP释放的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

循环血量

血压

 

第11章感觉器官

1 感受器: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刺激的结构或装置。

(根据感受器的分布部位:

内感受器;外感受器。

根据感受器所接收的刺激:

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2 感受器官:

感受细胞加上附属结构。

3 适宜刺激:

感受器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4 感觉阈值: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5 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在接受刺激时,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或感受器细胞的电反应,最终触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6 编码作用: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

(包括性质编码和强度编码)

7 适应现象:

当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频率会逐渐下降。

(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快适应现象:

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收新的刺激。

慢适应现象:

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监测。

8 视力:

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其大小可用视角表示。

9 远点:

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

10 近点:

人眼最大调节能力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1 来自6m以外物体发出的所有射入眼内的光线,都可认为是平行光线。

12 暗适应:

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恢复增高的现象。

13 明适应:

人从暗处进入亮光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亮光,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的现象。

14 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5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16 眼的调节(眼睛发生这种能看清近物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哪些?

Ø晶状体调节(是一种神经反射性活动)

Ø瞳孔调节(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

Ø双眼会聚(视近物时发生双眼球内收及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17 眼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有哪些?

折光: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调节:

虹膜,睫状体

感光: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18 比较视杆系统与视锥系统有何功能差异?

Ø视杆系统(暗视觉系统):

高光敏感度;低分辨率;无颜色视觉。

Ø视锥系统(明视觉系统):

低光敏感度;高分辨率;有颜色视觉。

19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初步处理过程?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终足→双极细胞(去或超极化型)→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

20 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外耳耳廓:

收集声波,判断生源方向

外耳道:

共振,增压

中耳鼓膜:

传音

听骨链:

减幅增压

咽鼓管:

调节鼓室内压力

21 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

有什么特点?

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方式。

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再引起耳蜗内淋巴振动的传导途径。

特点正常时:

气传导的传音效应>骨传导

传音性耳聋时:

气传导<骨传导

感觉性耳聋时:

气传导和骨传导都减弱甚至消失

注意:

骨传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当气传导明显受损时,骨传导才相对增强。

 

第12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2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神经元的组成:

胞体和突起。

突起包括:

轴突和树突。

4 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即动作电位。

5 轴浆运输:

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

轴浆运输是双向性的。

顺向运输: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轴浆流动。

逆向运输:

自末梢向胞体的轴浆流动。

6 突触: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和联系的部位。

7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的电位变化。

8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的电位变化。

9 神经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产生信息转导的化学物质。

10 神经调质:

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神经调质产生的作用为调制作用。

11 递质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的现象。

12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其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而发生的抑制。

包括:

传入侧支柱抑制(交互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反馈抑制)。

13 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膜因轴-轴式突触的影响,兴奋时释放的递质减少,因而突触后膜的EPSP减小。

结构基础是:

轴-轴突触。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生理作用

调节传入神经元的活动

调节传出神经元的活动

14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疼痛过敏的现象。

15 运动单位:

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16 脊休克: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原因:

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的结果。

17 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产生的反射性效应,引起同一肌肉收缩。

18 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19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性的特征有哪些?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Ø完整性

Ø双向传导

Ø绝缘性

Ø相对不疲劳性

20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

●稳定细胞外的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