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3823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docx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模拟测验卷含答案

金华2020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

 

一、语文知识积累(20分)                  

1.给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

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zǎo(  ),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A.è B.wù);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jǐn(  )和极艰苦的挣扎。

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kē(  )求。

(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2.古诗文默写。

(10分)

(1)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子罕》) 

(2)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会当凌绝顶,      。

(杜甫《望岳》) 

(4)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金华八咏楼因南北朝时沈约题《八咏诗》而得名。

李清照避难于此,登楼遥望残存的南国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气压江城十四州。

” 

(6)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行云飞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吴均《山中杂诗》“      ,      ”,鸟飞云动,展现了山居之情趣;陶渊明《饮酒》(其五)“      ,      ”,日落鸟还,传达了归隐之悠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B.

C.

D.

4.名著阅读。

(4分)

(1)人们说话的口吻通常与其性格相应,作家在塑造人物时,也会借言谈来凸显其性格。

下面是某名著中同一女性在不同场合所说的话,依据你对下列小说人物的认识,选出最有可能的一项(2分)(  )

①“别愣着!

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

屋里见。

②“你当我怕谁是怎着?

你打算怎样?

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

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

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

我还是不论秧子!

③“你说话呀!

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

你有嘴没有?

有嘴没有?

                  

A.孙二娘B.简·爱

C.虎妞D.翠翠

(2)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送身处困境的钱钟书先生去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

沈从文的《边城》中也有很多人淡然面对金钱,请写出一个相关情节并对该人物的做法予以评价。

(2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

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四个字的基础。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

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

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

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

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

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失信必寡,寸步难行。

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

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

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

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

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

前日,与一位诤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

“人言”为信,“自心”为息。

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

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

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

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

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

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信口开河B.愿陛下亲之信之

C.通风报信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并说明理由。

(3分)

答:

 

 

 

8.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

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4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

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

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

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15分)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小河丁丁

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

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

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

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

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

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

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

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

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

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

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

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他却充耳不闻。

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

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

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

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

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

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

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

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

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

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

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

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

我没有回答。

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

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

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

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都用各色彩纸做成,十分精致。

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

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

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

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

”“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

”“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

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

“我是打工的!

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

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

“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

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

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

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

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

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

(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

 

9.文章主要写了两位清洁工,处处形成对比。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3分)

  人物

内容  

第一位清洁工

第二位清洁工

外貌

身瘦衣宽,脸长长的

摇橹

不愿意绷紧肌肉

捞垃圾

匆匆赶到 捞起来用力倒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

答:

 

(2)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

答:

 

11.第③段写清洁工,为何又要写“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

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12.第⑥段写道:

“‘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

我没有回答。

”请你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40字以内。

(2分)

答:

 

 

13.文章结尾:

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

读完全文,你一定也有很多思考,请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4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

幼聪颖异常儿。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长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

同郡柳贯 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

游元都,公卿交誉之。

或劝之仕,不应。

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

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

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

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

“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

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 ①籍:

这里指征召。

下同。

②糜饷:

浪费粮食。

③顺生:

人名。

④明招:

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

⑤赘疣:

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2分)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或劝之仕(  )      ②既归(  )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④鲜习兵(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  )

                  

A.于B.以C.而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答:

 

 

四、语言运用(55分)

20.邻居王大爷想去一趟上海,假设你已帮他买好了高铁车票,准备把车票交给王大爷。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车票,告诉王大爷主要的乘车信息,并提醒他带好身份证,提前半小时到达高铁车站。

请你写出这段话,100字左右。

(5分)

答: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开 关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如果我们脑上有开关,

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犯罪。

因为我们可以把坏东西拿出来,

把好的留在里面。

打开开关,可以把对娱乐明星的追捧拿出来,把对卑微者的友善留在里面;把对网络游戏的痴迷拿出来,把对名著经典的热爱留在里面;把对花开日落的熟视无睹拿出来,把对星空宇宙的好奇想象留在里面……

你可以记录打开开关的经历,也可以发挥想象讲述打开开关的故事,还可以……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

(3)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藻 B 谨 苛

解析 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正确拼读,其次还要注意不写错别字。

如“藻”容易写成“澡”。

2.答案 

(1)匹夫不可夺志也 

(2)了却君王天下事 (3)一览众山小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千古风流八咏楼 水通南国三千里 (6)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解析 

(1)

(2)(3)(4)(5)是直接型默写,要求学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

(6)是理解型默写,本题易错字有“览”“醉”“咏”等。

3.D A.回头看/拜访。

B.尽/绝妙。

C.夹杂/暗中。

D.哪里,怎么。

4.

(1)C

(2)(示例)老船夫执意不收过渡人的钱,如实在难以拒绝就买茶叶草烟回馈路人。

他不占公家的便宜,注重邻里乡情,踏实做事,明白做人,得到了乡邻的尊重和敬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

首先,审清题意,明确判断的角度是“借言谈来凸显其性格”。

其次,明确各选项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

孙二娘豪放,说话行事不拘小节;简·爱自信、自爱、自立、自强;虎妞强悍、能干、泼辣;翠翠善良、质朴、美丽、大胆。

然后分析各选项表现的人物性格:

①句表现人物泼辣;②句表现人物既泼辣又强悍;③句表现人物比较急躁。

最后根据①句中“去,把车放下”可知,与所选人物对话者的身份是个车夫。

综合上述分析,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边城》的掌握情况,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对人物性格和主要情节进行归纳记忆。

解答此类题目,应筛选出《边城》中淡然面对金钱的人物,然后根据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筛选出其对金钱淡然的情节;同时,对金钱淡然的这一品格要给以正面评价。

5.D A.随意。

B.相信。

C.信息、机密。

D.守信。

本文就是论证人要讲信用。

6.答案 作者列举这些“信”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解析 议论文中采用某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

第③段的举例就是为了证明第②段最后提出的观点:

“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

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7.答案 不能。

理由:

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

解析 议论文一般采取“是什么、问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

先概括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再看哪种顺序安排最为合理。

第⑤段是在阐明“信”的重要性,这是在回答“为什么要诚信”的问题;第⑥段是在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这是在回答“怎么样做到诚信”的问题。

所以第⑤段应该放到第⑥段前面。

8.答案 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

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解析 先概括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①:

某白领因为不讲信用受到惩罚。

材料②:

卤味店诚信销售却没有得到“诚信”回报。

结合原文第⑥段,这一段主要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

把这几处信息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 (3分)①身如铁塔,头大颈粗 ②大手掌着橹把

③漫不经心(或:

连屁股都不挪一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

文章第②段到第⑥段是对第一位清洁工的刻画,第③段中有对他动作的描写,“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

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第⑦段到第⑩段是对第二位清洁工的刻画,第⑦段中有对他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找出这几句话中的关键词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10.答案 (4分)

(1)“漂”写出小船顺水而行的缓慢轻盈的情态和清洁工的悠闲自在。

(2)“驱驭”即“驱赶,驾驭”,写出清洁工驾船之用力。

解析 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品析,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准确把握。

文章对第一个清洁工的刻画都是在体现他悠闲自在的状态,“漂”就体现了他的特点;对第二个清洁工的刻画都是在体现他的功利死板,疲于生计,他驾船肯定是用力的,所以使用了“驱驭”一词。

11.答案 (2分)写出了外界的喧嚣,反衬清洁工内心的宁静。

解析 此处外界的喧嚣和清洁工的悠闲形成对比,“清洁工”是本文重点刻画对象,环境描写也是为衬托人物形象。

12.答案 (2分)符合语境即可。

(示例)要是我能成为这条小船的主人,飘然来去,逍遥自在,那该多好啊!

解析 第⑤段中“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

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等描写都体现了“我”对这种休闲自在生活的神往。

13.答案 (4分)第一层:

只关注莲花灯的命运等文章表层内容,理解肤浅或有偏差。

(示例)那些莲花灯,被扑灭捞走,真是可惜。

第二层:

只关注其中一位清洁工的工作方式,理解欠深刻,表达清楚。

(示例一)第一位清洁工工作轻松,悠闲自在。

(示例二)第二位清洁工工作方式粗鲁,不近人情。

第三层:

能关注文章整体内容,综合分析两位清洁工的行为,且有较鲜明的感情倾向,理解较深刻,表达清楚。

(示例)文中的两位清洁工从事同样的工作,但工作方式却截然不同,第一位自在从容,第二位急躁粗鲁,对比鲜明。

第四层:

从文章写作意图和表现主题角度阐发,能上升到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对比,理解深刻,阐述全面,表达简明。

(示例)文中两位清洁工的两种工作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享受工作,感受生活的乐趣,悠然自得、逍遥洒脱;另一种功利死板、疲于应对,感受不到生活的诗意。

解析 本篇文章通过刻画两个清洁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我”对这两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感悟。

“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体现了“我”对第一个清洁工的生活方式是向往的;“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体现了“我”对第二个清洁工的生活方式是不喜欢的。

解答这道题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文章某个细节,要从文章中心主旨的角度切入。

评析 本题看似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很容易断章取义只答某一点,实际上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感悟。

如果理解不到题目的考查意向,很难答全。

本题难度中等。

14.答案 (2分)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解析 结合原文情境,根据意思断句即可。

这句话体现了三个有时间先后的动作,“罢”之后“修”史书,书成之后“归”。

15.答案 (4分)①有人,有的 ②已经 ③正 ④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知识迁移来解答。

①“或”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或以为死”的“或”来理解;②“既”可联系成语“既往不咎”的“既”来理解;③“方”可联系课文《狼》中“方欲行”的“方”来理解;④“鲜”可联系成语“鲜为人知”的“鲜”来理解。

16.答案 (2分)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解析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顺。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有:

“遗”,丢;“还”,回来。

省略的成分要补上,如“道拾遗金”的动作发出者是“胡翰”,需要在翻译当中补全。

17.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析解答。

该句句意应是:

柳贯靠文章远近闻名。

根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以”最合适。

18.答案 (2分)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结合具体字词,理解作者的情感。

“高义无等伦”体现了山中人的品德之高尚,同时也表达了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恨子弗见之”中的“恨”即遗憾之意,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不仅自谦说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是不仁义的,也是劝勉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

19.答案 (3分)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要把诗歌和文章结合起来,找到关键句,概括并整合信息。

“见翰文,称之不容口”体现了胡翰善作文;“或劝之仕,不应”“爱北山泉石,筑其下”体现了胡翰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遭天下大乱”揭示了胡翰著书的外因;“我学如赘疣”表达胡翰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

[参考译文]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

幼时聪明超常。

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

长大后跟随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登门求教。

当时,同郡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

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

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

回到家乡,遭逢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

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他与自己相聚而食。

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

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胡翰从容劝谏道:

“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

”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

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

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

《示顺生》:

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

遗憾的是你没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