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762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docx

第二学位复习资料车场

井底车场的调车方式

1、顶推调车:

电机车牵引重列车使入车场调车线20,电机车摘钩,驶过道岔N1,经错车线,过N2道岔绕至列车尾部,将列车顶入主(副)井重车线。

然后,电机车经过道岔N1,绕道回车线19,入主(副)井空车线,牵引空列车驶向采区。

以上是环行车场中常用的调车方式。

2、专用设备调车:

设备专用调车机车、调车绞车或钢丝绳推车机等专用调车设备在调节器车线上,当电机车牵引重列车驶进调车线后,电机车摘钩,驶向空车经牵引空车,调车作业由专用设备完成。

这种方式车场内要设专用设备。

3、甩车调车:

电机车牵引重列车行至分车道岔N1前10-20m进行减速,并在行进中电机车与重列车摘钩,电机车加速过分车道岔后,将道岔搬回原位,重列车借助惯性驶向重车线。

这种调车方式简单,可提高车场通过能力,但要求有一段甩车巷道,司机要熟练掌握行车速度及操作技术。

有条件时应尽可能采用。

分车道岔的操纵可采用电磁自动方式。

4、顶推拉调车:

在调车线上始终存放一列重车,在下一列重车驶入调车线的同时,将原存重列车顶入主井重车线,新牵引进来的重列车暂留在调车线内。

这种方式避免了机车绕行至车尾的麻烦,简化了调车作业,但造成了机车短时过负荷,如顶推距离长,不利于机车维护。

根据我国煤矿多年实践经验,各类存车线可以选用下列长度:

㈠、大型矿井的主井空重车线长度各为1.5-2.0列车长;中小型矿井的主井空重线长度各为1.0-1.5列车长。

㈡、副井空重车线长度大型矿井各按1.0-1.5列车长,中小型矿井按0.5-1.0列车长。

副井提升矸石,矸石列车较煤列车短,但为使其长度留有调整的余地,并考虑到出矸工作不均匀、不连续,故副井空、重车线长度一般不小于1.0煤车长度,小型矿井有时可按0.5列车长度设计。

㈢、材料车线长度,大型矿井应能容纳10个以上材料车,一般为15-20个材料车;中小型矿井应能容纳5-10个材料车。

㈣、调车线长度通常为1.0列车和电机车长度之和。

 

井底车场井底车场是位于开采水平和井筒附近,连接井筒提升与大巷运输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它担负着矿井煤矸、物料、设备、人员的转运,又为矿井的通风、排水、供电服务,是连结井下运输和井筒提升的枢纽。

井底车场的型式和特点

⏹由于井筒形式、提升方式、大巷运输方式的不同,井底车场型式也各不相同。

根据矿车在车场内运行的特点,井底车场均可分为环行式和折返式两大类。

环形式井底车场

⏹环形井底车场的特点是重列车在车场内总是单向运行。

因而调车工作简单,可以达到较大的通过能力。

但车场的开拓工程量较大。

⏹按照井底车场空、重车线与运输大巷或主要石门的相对位置关系,环形车场又可分为卧式、斜式和立式三种。

折返式井底车场

⏹折返式车场的特点是空、重车在车场内有折返运行。

根据车场两端是否可以进出车,折返式车场又可分为梭式和尽头式两种。

⏹梭式车场,如图5—10示,其主要特点是:

主井储车线完全布置在主要运输巷道上,列车往返运行需经翻笼一侧的轨道。

这种车场的优点是:

开拓工程量小,车场弯道少。

⏹尽头式车场与梭式车场的线路布置基本相似。

但空、重列车只从车场的一端出入,另一端为线路的尽头。

⏹折返式车场的巷道开拓量小,巷道交岔点和弯道少,行车安全。

但由于巷道断面大,需要布置在比较坚硬的岩石中,否则维护困难。

井底车场型式选择

⏹1、主要影响因素:

⏹井田地质条件;

⏹井筒和大巷布置;

⏹大巷运输方式及井型大小;

⏹提升运输方式(分提分运);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等因素。

⏹选择井底车场型式时,应根据矿井的不同条件考虑以下主要原则:

⏹2)车场通过能力较矿井实际生产能力富裕30%以上;

⏹3)减少巷道开拓工程量,

⏹1)运输系统和调车方式简单,有利于采用集中、闭塞、自动控制信号系统;

⏹4)尽量减少巷道交岔点,以便减少施工的困难和提高行车速度,增大并底车场的通过能力;

⏹5)整个车场巷道和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易于维护的岩层中。

井底车场形式及其选择

由于井筒形式、提升方式、大巷运输方式及大巷距井筒的水平距离等不同,井底车场的形式也各异。

按照矿车在井底车场内的运行特点,井底车场可分为环行式和折返式两大类型。

固定式矿车运煤时,两类车场均可选用,底卸式矿车运煤时,则一般用折返式车场。

一、固定式矿车运煤时井底车场形式

(一)环行式井底车场

环行式井底车场的特点是空重列车在车场内不在同一轨道上做相向运行,即采用环行单向运行。

因而,调度工作简单,通过能力较大,应用范围广。

但车场的开拓工程量较大。

按照井底车场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大巷或主石门)相互平行、斜交或垂直的位置关系环行式车场可分为卧式、斜式、立式(包括刀式)三种基本类型。

按井筒形式不同,又可分为立井和斜井环行式车场。

1.立井环行式井底车场

立井卧式环行井底车场如图19-3所示。

主副井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平行。

主井、副井距主要运输大巷较近,利用主要运输巷道作为绕道回车线及调车线,从而可节约车场的开拓工程量。

这种车场调车比较方便,但电机车在弯道上顶推调车安全性较差,需慢速运行。

当井筒距主要运输巷道近时,可采用这种车场。

立井斜式环行井底车场如图19-4所示。

其主要特点是主副井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斜交。

右翼来重列车可顶推入主井重车线,比较方便;左翼驶来的重列车需在大巷调车线调车.当井筒距运输大巷较近、且地面出车方向要求与大巷斜交时,可采用这种车场。

立井立式环行井底车场如图19-5所示。

主副井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垂直,且有足够的长度布置存车线。

当井筒距主要运输巷道较远时,可采用这种车场。

2.斜井环行式井底车场

斜井与立井环行式车场的区别在于副井存车线的布置及副井与井底车场的连接方式。

副斜井采用串车提升,空重车存车线可布置在同一巷道的两股线路上,副斜井与井底车场连接可用平车场或甩车场。

斜井立式环行井底车场如图19-6所示。

存车线与运输大巷垂直,主、副井距主要运输大巷远。

有足够的长度布置存车线。

调车作业方便。

副斜井采用平车场,适用于单水平开拓方式的矿井。

若需延深井筒,则应用甩车场。

总之,环行式井底车场的优点是调车方便,通过能力较大,一般能满足大、中型矿井生产的需要。

其缺点是巷道交岔点多,大弯度曲线巷道多,施工复杂,掘进工程量大,电机车在弯道上行驶速度慢,且顶推调车(特别在弯道上)不够安全,用固定式矿车运煤翻笼卸载能力较小,影响车场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折返式井底车场

折返式井底车场的特点是空、重列车在车场内同一巷道的两股线路上折返运行,从而可简化井底车场的线路结构,减少巷道开拓工程量。

按列车从井底车场两端或一端进出车,折返式车场可分为梭式车场和尽头式车场。

1.立井折返式车场

如图19-7所示的梭式车场适用于井筒距主要运输巷道较近,利用主要运输巷道作为主井空重车线和调车线。

右翼来重列车驶过N1道岔进调车线6,反向顶推重列车进重车线;左翼来车进调车线,机车摘钩,经道岔返回列车尾部,顶推列车入重车线。

然后各自经通过线牵引空列车。

这种调车比环行式列车单向运行通过能力小。

由于主副井空车线采用自动滑行坡度,右翼重列车进通过线7时,为重车上坡运行,通过线7一般平均坡度不大于0.7%。

折返式车场的优点是:

巷道工程量小,巷道交叉点和弯道少,施工容易,但车场通过能力较小。

采用固定式矿车时一般用于中、小型矿井。

为了充分利用这种车场的优点,扩大其应用范围,早期在大型及特大型矿井中,曾采用3t固定式矿车,并增设车线,采用两套卸载线路的方法,提高了车场的通过能力

立井尽头式车场如图19-8所示。

当井筒距运输大巷较远时采用。

空重列车由车场一端进出。

车场巷道另一端为尽头。

车场尽头应有风道,以便尽头处通风。

2.斜井折返式车场

主井采用胶带输送机或箕斗提升的斜井折返式车场,与前述立井折返式车场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副井存车线的布置及副斜井与井底车场的连接方式。

图19-10所示为斜井梭式车场,利用运输大巷布置主井存车线及调车线,副井存车线设于大巷顶板一侧的绕道中(斜井井筒倾角小时,可设于大巷底板)。

3.折返-环形混合式井底车场

在设计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为解决调头问题(矿车一端与链环焊死),就采用了尽头-环形混合式井底车场(图9-8)和梭式-环形混合式井底车场(图9-9)。

混合式车场可以发挥折返式与环形式车场的优点。

 

4.大巷用胶带输送机运煤的井底车场

上述的井底车场形式均是以矿车运输为主的。

随着设计矿井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井底车场的结构形式也发生新的变化。

例如,在大型矿井中,从采区经大巷到井底车场直到地面的出煤系统中,采用“一条龙”的胶带机连续运输,轨道仅作为辅助运输;此外,有的矿井一翼采用胶带机连续运输,另一翼又采用大容量矿车运输。

这种运输方式的变化,导致井底车场的结构形式也相应改变,最明显的改变就在于井底煤仓与箕斗装载硐室抬高到井底车场水平以上,使得井底车场结构得以简化(见图9-2)。

二、底卸式矿车运煤井底车场

当采用底卸式矿车运煤时,为了卸煤,要在井底车场内设置卸载站。

底卸式矿车运煤时井底车场空重车线的布置与图19-7、图19-8所示的固定式矿车相比,主井车线布置有一定特点。

可有下列4种形式,见图19-12。

井底车场形式选择

(一)影响选择井底车场形式的因素

1.井田开拓方式

井底车场形式随井筒(硐)形式改变,同时还取决于主副井筒和主要运输巷道的相互位置,即井底距主要运输巷道的距离及提升方向。

距离近时,可选用卧式环行车场或梭式折返车场;距离远时,可选用刀式环行车场或尽头式折返车场;距离适当时,可选用立式或斜式环行车场;当地面出车方向与主要运输巷道斜交时,应选择相应的斜式车场。

当煤层(组)间距大,开采水平设置分煤层(组)大巷时,井底车场可布置在其中间,视主石门的长度.分别选用不同形式的车场。

2.大巷运输方式及矿井生产能力

年产90万t及其以上矿井,通常采用底卸式矿车运煤,应选择折返式车场。

特大型矿井可布置两套卸载线路;当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时,车场结构简单,仅设副井环行车场即可;中小型矿井通常采用固定式矿车运煤,可选择环行或折返式车场。

3.地面布置及生产系统

地面工业场地比较平坦时,车场形式的选择一般取决于井下的条件。

但在丘陵地带及地形复杂地区,为了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铁路站线的方向通常按地形等高线布置。

地面井口出车方向及井口车场布置也要考虑地形的特点。

因此,要根据铁路站线与井筒相对位置、提升方位角,结合井下主要运输巷道方向,选择车场布置的形式。

罐笼提升的地面井口车场及罐笼进出车方向应与各开采水平井底车场一致,因此有时为了减少地面土石方工程量,各开采水平井底车场存车线方向可与地面等高线方向平行。

4.不同煤种需分运分提的矿井

此时,井底车场应分别设置不同煤种的卸载系统和存车线路。

(二)选择井底车场形式的原则

在具体设计选择车场形式时,有时可能提出多个方案,进行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井底车场形式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车场的通过能力,应比矿井生产能力有30%以上的富裕系数,有增产的可能性;

  

(2)调车简单.管理方便,弯道及交岔点少;

  (3)操作安全,符合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4)井巷工程量小,建设投资省;便于维护;生产成本低;

  (5)施工方便,各井筒间、井底车场巷道与主要巷道间能迅速贯通,缩短建设时间。

井底车场硐室

一、主井系统硐室

主井系统硐室有推车机及翻车机硐室(自卸矿车卸载站硐室),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清理井底洒煤硐室及水窝泵房等。

上述硐室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井筒位置时,要注意将箕斗装载硐室布置在坚硬稳定的岩层中,翻车机硐室布置在主井重车线末端,其它硐室的位置则由线路布置所决定。

清理井底洒煤斜巷的出口要布置在主井的重车线侧。

二、副井系统硐室

副井系统硐室有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马头门)、主排水泵房(中央水泵房)、水仓清理水仓硐室、主变电所(中央变电所)及等候室等。

主排水泵房和主变电所应联合布置,以便使主变电所向主排水泵房的供电距离最短。

排水泵房和主变电所建成联合硐室,一般布置在副井井简与井底车场连接处附近。

当矿井突然发生水灾时,仍能继续供电,照常排水。

为便于设备的检修及运送,水泵房应靠近副井空车线一侧。

水泵房与变电所之间用耐火材料砌筑隔墙,并设置铁板门。

为防止井下突然涌水淹没矿井,变电所与水泵房的底板标高应高出井筒与井底车场联结处巷道轨面标高0.5m,水泵房及变电所通往井底车场的通道应设置密闭门。

水泵房经管子道与井筒相连接,管子道与井筒连接处要高出水泵房底板标高7m以上,管子道的倾角通常25°-30°,可保证水泵房与副井运输巷道之间有10m以上岩柱。

管子道的断面大小应保证敷设排水管路后,还能通过水泵、电机等设备,以便矿井发生水灾时,关闭水泵房的防水门后,仍可通过管子道增添排水设备,保证水泵房正常排水。

水仓人口一般设在空车线车场标高最低点处。

确定水仓入口时,应注意使水仓装满水。

一般副井井底较深时,采用泄水巷至主井清理井底洒煤斜巷排水。

当副井井底较浅时,可设水窝泵房单独排水。

三、其它硐室

其它硐室有调度室、医疗室、架线电机车库及修理间、蓄电池电机车库及充电硐室、防火门硐室、防水门硐室、井下火药库、消防材料库、人车站等。

其位置应根据线路布置和各自要求确定,例如:

充电硐室要有单独的回风道与总回风道相通;防火门硐室必须设置在进风井筒和各水平的井底车场连接处,并且在打开时不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的通行。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煤仓及装载硐室、清理井底硐室及斜巷、电机车及修理间、调度室及副井井筒与车场连接处等硐室已有单项标准设计可供采用。

由于井下火药库位置和通风系统有关,井下火药库应选择在干燥、通风良好、运输方便和容易布置回风道的地点,距井筒、井底车场的重要巷道及硐室应有必要的安全距离。

火药库应有单独的进风风流,其回风道与矿井总回风道相联接,以保证独立通风。

各矿井通风系统不尽相同,火药库容量又不完全取决于矿井的井型,因而在井底车场平面图上不予表示,设计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火药库的标准设计,并确定其位置。

 

采区车场是采区上(下)山与区段平巷或阶段运输大巷连接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是采区巷道的组成部分。

根据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车场。

作用:

在采区内运输方式改变或过渡的地方完成转载工作。

采区车场形式:

按地点分:

采区上、中、下部车场

按服务对象分:

主提升甩(平)车场;辅助提升甩(平)车场。

按线路布置分:

单道起坡甩(平)车场;双道起坡甩(平)车场。

采区车场巷道:

甩车道、存车线、联络巷道及各种硐室。

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原则:

上部车场形式选择

1、顺向平车场

i、当绞车房与上山变坡点距离近,车场巷道直接与总回风巷相连;

ii、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用石门联接各煤层回风平巷和总回风巷;

iii、采区上部为风化带或松软岩层。

iv、调车方便;巷道断面大,

易跑车。

2、逆向平车场

当绞车房距轨上变坡点较远;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操作安全;通过能力小。

3、采区上部甩车场

优点:

调车省力;通过能力大,可减少工程量。

绞车房高,不易维护,绞车房有下行风。

选上部车场解决的关键问题?

选用:

采区上部围岩稳定。

一)采区上部车场形式选择

根据轨道上山与上部区段回风平巷(或回风石门)的连接方式不同,上部车场分为平车场、甩车场、转盘车场三类。

上部平车场

轨道上山以水平巷道与区段回风平巷相连,绞车房布置在与回风巷同一水平的岩石中。

特点

设置反向竖曲线,上山经反向竖曲线变平,然后设置平台,在平台上进行调运。

顺向平车场、逆向平车场(两种车场形式的选择)

上部甩车场

轨道上山以倾斜的甩车道与区段回风平巷相连;

甩车场优缺点:

通过能力大、调车方便、劳动量小;绞车房布置在回风巷标高以上,当上部为采空区或松软风化带时,绞车房维护较困难。

转盘车场

轨道上山与区段回风平巷呈“十”字相交,利用转盘调车,转盘旋转90度,再将矿车送入区段回风平巷。

(小型矿井或生产能力小的采区适用)

(一)采区中部车场形式选择

采区辅助运输的中部车场一般采用单钩甩车场,双翼采区轨道上山与运输上山沿同一层位布置时,需开掘绕道,采用甩入绕道的甩车场(图14-19),两翼同时开采时,运输量较大,采用双向甩车场(图14-20),分别甩入绕道与平巷。

煤层群联合布置时,轨道上山布置在下部煤层中或煤层底板岩层中,采区中部车场多采用石门甩车形式

矿车运行线路:

轨道上山2→甩车道6→中部轨道石门9→区段轨道平巷。

煤运输路线:

各区段运输平巷→运煤石门或溜煤眼8→区段溜煤眼7→运输上山1。

 

采区下部车场—采区上山与阶段运输大巷联接处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按装车地点不同,采区下部车场可分为:

大巷装车式;

石门装车式;

绕道装车式。

(一)大巷装车式下部车场

采区煤仓的煤炭直接在大巷装入矿车或输送机;

辅运由轨上与大巷间的绕道相联。

大巷装车式下部车场

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优点:

布置紧凑,工程量省;调车方便。

缺点:

影响大巷通过能力;绕道维护量大

适用条件:

顶绕式—上山倾角12,起坡点落在大巷顶板,且顶板围岩稳定的条件。

底绕式—当上山倾角12,上山提前下扎于大巷底板变平,且底板围岩稳定的条件。

(二)石门装车式下部车场

1、在石门里布置装车站

2、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优点:

工程量小;调车方便,通过能力大,不影响大巷运输。

缺点:

石门长度有时不够长,就要将车场延伸到煤层平巷内或延长石门。

适用:

煤层群联合布置的采区。

(三)绕道式下部车场

1、绕道式下部车场

开一段平行于大巷的巷道,专门布置装车线路。

2、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优点:

不影响大巷运输能力。

缺点:

工程量大;调车时间长。

适用:

采区生产能力大;矿井一翼有两个采区同时生产;不宜布置石门装车站时采用。

(四)布置采区下部车场时应注意的问题

1、轨道上山起坡角25。

2、轨道上山顶板或底板绕道出口朝向井底车场方向。

3、轨道上山绕道出口应与通过线接轨。

4、布置下部车场的关键问题。

 

采区主要硐室的结构及尺寸要求;

采区硐室主要包括:

采区煤仓采区绞车房采区变电所采区水泵房等。

一、采区煤仓的容量取决于采区生产能力、采区下部车场装车站和运输大巷的通过能力。

(1)在采区高峰生产延续时间内,保证采区连续生产:

Q=(AG-AN)tGKbAG――采区生产能力1.5~2.0倍平均产量,t/hAN――通过能力1.0~1.3平均t/hTG――生产延续时间  机1.0~1.5h           炮1.5~2.0hKb――运输不均匀系数,机采取1.15~1.20,炮采取1.5一、采区煤仓的容量

(2)按装车站的装车间隔时间来计算:

Q=AGt0KbAG――采区高峰生产能力,t/h;t0――装车间隔时间,一般可按15~30min计算;Kb――运输不均匀系数。

二、煤仓的形式及参数煤仓的形式按倾角分为垂直式,倾斜式和混合式;按断面形状有圆形、拱形、椭圆和矩形仓底倾角为60°~65°(主要参数:

断面尺寸和高度)圆形垂直煤仓直径为2~5m,个别5m以上;拱形断面倾斜煤仓宽度一般为2m左右,高度可大于2m。

煤仓高度不宜超过30m,以20m为宜有效容积V′≥V90%h≤3.5D圆形垂直煤仓应设计成“短粗”形。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煤仓的结构包括煤仓的上部收口、仓身、下口漏斗及溜口和闸门装置等。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

(一)煤仓上口1、为了保证煤仓上口安全,用混凝土收口;2、为了防止大块煤、矸石、废木料等进入煤仓造成煤仓堵塞,应在煤仓上口安设铁箅子,铁箅子一般采用8~24kg/m旧钢轨或Ⅰ10~Ⅰ20号工字钢做成,铁箅子的网孔尺寸一般为200mm×200mm、250mm×250mm、300mm×300mm,图18-2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图18―2煤仓上口铁箅子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煤仓上口网孔上大块煤炭的破碎和杂物的清理工作,可在煤仓上部巷道内进行,或者设置专门的破碎硐室。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

(二)仓身煤仓仓身一般应砌碹。

砌碹的壁厚可为300~400mm。

(三)下口漏斗及溜口和闸门基础1、煤仓仓身下部的收口漏斗一般为截圆锥形。

2、为了防止堵塞,下口漏斗应尽量消除死角。

3、为了安装溜口和闸门,在漏斗下方留一边长为0.7m的方形孔口,在孔口预埋安装固定溜口的螺栓。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四)溜口及闸门装置1、煤仓的溜口一般均做成四角锥形,在溜口处安设可以启闭的闸门。

2、选择闸门时,应以操作方便省力,启动迅速可靠为原则,多采用上关式气动闸门。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3、溜口闸门与矿车的位置关系。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4、溜口的方向有三种。

第二节采区绞车房设计一、绞车房的位置应在围岩坚固稳定的薄及中厚煤层或顶底板岩层中。

二、风道及钢丝绳通道两个安全出口:

1.绳道:

用于运输设备、行人、通风、走绳,绳道宽2000m~2500m,并在5m以内,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2、风道:

位于硐室的左、右、后侧,应靠近电机布置,净宽1.2~1.5m,主要用于回风。

三、绞车房的平面布置及尺寸三、绞车房的平面布置及尺寸1、绞车房的平面布置在保证安全生产和易于安装检修的条件下,尽可能布置得紧凑,以减少硐室工程量。

2、绞车房尺寸

四、绞车房的高度1.2m以上绞车,绞车房应设起重梁,起重梁一般用Ⅰ20~Ⅰ40工字钢,两端插入壁内300~400mm,安装1.2m以下绞车可用三角架。

五、绞车房的坡度绞车房地面应高于钢丝绳通道低板100~300mm,并向绳道倾斜2‰~3‰,以免积水。

回风道应向外倾斜,以倾角不大于3°为宜。

六、绞车房支护1、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并用C15混凝土铺底。

2、硐室一般用直墙半圆拱碹。

采用料石砌碹时,料石强度等级应大于MU30,砌体允许抗压强度应大于2.2MPa;采用混凝土砌拱时,允许抗压强度应大于2.5MPa。

3、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锚喷支护。

采区变电所设计一、采区变电所的位置一般设在输送机上山与轨道上山之间或设在上(下)山巷道与运输大巷交岔点附近。

二、采区变电所的尺寸和支护二、采区变电所的尺寸和支护1、采区变电所的高度一般为2.5~3.5m;2、采区变电所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3、变电所的地面应高出邻近巷道200~300mm,且应有3‰的坡度。

4、变电所硐室长度超过6m时,必须在硐室两端各设一个出口。

在通道5m范围内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5、硐室与通道的联接处,设防火栅栏两用门。

采区水泵房设计水泵房的位置:

在下部井筒(下山)之间,采用垂直或平行井筒(下山)布置,并尽量与变电所联合布置。

一、水泵房尺寸确定1、水泵房尺寸

(1)水泵房长度L=nb+a(n+1)式中:

n――水泵台数;b――水泵及电动机的基础总长度,m;a――各基础之间的距离,取1.5~2m,最外侧基础墙应适当加大到2.5~3m。

一、水泵房尺寸确定

(2)水泵房宽度B=B1+B2+B3B1――水泵房基础宽度,m;B2――吸水井一侧水泵基础至墙的距离,一般为0.8~1m;B3――有轨道一侧水泵基础至墙的距离,一般为1.5~2m。

(3)水泵房高度净高3~4.5m;水泵房地面标高应高出车场轨面0.5m,并应向吸水小井设1%的下坡。

(4)设备基础一、水泵房尺寸确定2、吸水小井

(1)吸水小井形式:

(2)吸水小井的断面形状可采用方形或圆形,深度为4.0~5.5m。

二、水仓水仓由两个断面相同、间隔15~20m的巷道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