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演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3685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经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诗经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诗经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诗经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演讲稿.docx

《诗经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演讲稿.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演讲稿.docx

诗经演讲稿

诗经演讲稿

  篇一:

诗经讲稿

  《诗经》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诗经》。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起源,它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所以又叫“诗”或“诗三百”。

  《诗经》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般有这样三种说法。

  第一种,采诗说。

音乐是人们情感的抒发,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那些流里流气的家伙所唱的歌,肯定和我们平常人唱的不一样,因此从诗歌中就可以反映人们的心灵之声。

因此为了考察来百姓对天子、诸侯等官员的看法,或者要了解百姓的心理,当时西周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每年一定时候都会派人去采风,采集各地民歌,命乐官配上乐,唱给天子听。

  第二种,献诗说。

当时有些贵族上了几天学,觉得自己学的很好,就写了几首诗歌,献给周天子或者诸侯。

  第三种,删诗说。

到了春秋中期,这时《诗经》里面的歌曲已经到了3500多首之多,因为第一数量太多,第二有的诗歌艺术水平很低,第三有的诗歌内容是重复的,第四有的诗歌思想内容不健康,孔子针对这种情况,就对《诗经》进行了删改,只留下了三百多首诗歌,其中有名有词的诗歌305首,还包括6首只有名字却没有谱子的笙曲,这六首曲子的缺失,我想肯定不是孔子的错误,因为孔子对音乐的造

  诣是很高的,举一个例子,《论语·八佾》: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说明孔子对音乐还是很厉害的,他不会把曲子丢掉。

我想这六首笙曲的丢失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诗经》被焚毁了,到了汉代,那些学者们不懂得乐曲,没法默写出来,就这样把六首曲子给弄没了。

孔子删完《诗经》后,很得意地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诗经》有三部分构成,叫做风、雅、颂。

  风就是各地的民歌,这部分民歌是《诗经》的主体,共15国风,160首诗歌。

  雅包括大雅、小雅,指的是宴会时使用的歌曲,我查了查资料,发现所谓的大雅指的是大官所做的歌曲,小雅指的是小官做的歌曲。

大概是大官公务繁忙,或者平时不注重学习,所以大雅较少,共31首,小官呢比较励精图治,所以小雅较多,共有74篇。

  颂,一听就是歌颂的意思,所以这是在祭祀时所用的歌曲,一般用来描写民族的发展史,或者歌颂祖先的功绩,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种,共40篇。

  《诗经》对后代的文学影响巨大。

咱们从《诗经》的表现手法上看就可以。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三种:

第一是赋,“赋”其实就是“铺”的意思,也就是把事情铺开来说,《诗经》中最能代表这一点的可以举两个例子,《氓》和《七月流火》,其中《氓》说了一个爱情故事,说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姑

  娘,然后整天找人家聊天,送礼物,最后两人结婚了,但结婚几年后,小伙子觉得姑娘年老色衰了,便抛弃了她,姑娘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

在这个叙事诗中就包含了开头、过程、结尾等,这就为后来的叙事散文、小说等开了一个好头。

《七月流火》则介绍了当时的农民在一年中所做的各种农活,介绍了农民一年的辛苦生活,这其实就类似于一片说明文。

第二是比,比包括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最能代表这一点的我认为是《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在这里面硕鼠即是拟人,又是比喻,把硕鼠比喻成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我觉得这与后世的楚辞非常相像,楚辞中就善用比喻,如用香草鲜花比喻美人,用丈夫比喻君主等,另外,楚辞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多用“兮”字,比如《离骚》的第一段: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而这种特点在《诗经》的《伐檀》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比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这说明,《离骚》的各种手法在《诗经》中都有了雏形,而在战国时期,楚国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因此我认为是《诗经》为楚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三是兴,“先言此物以引起彼物也”。

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和《黄鸟》,《关雎》的第一段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与后面的内容没有联系,只是为了押韵,引起后文罢了。

又如《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这里的黄鸟与前文的关雎作用是一致的。

这种“兴”的手法与现在的信天游形式完全相同。

  当然,《诗经》中还有很多与后代文学有关的描述或手法,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开端,孔子说过:

“不学诗,无以言。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在课下多抽出工夫来看一下,对大家一定会有帮助。

  篇二:

诗经讲稿

  《诗经》婚恋诗鉴赏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诗经》婚恋诗鉴赏。

《诗经》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五经之首,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灿烂的诗集之一。

与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那些歌颂英雄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长篇史诗不同,《诗经》是一部真真切切记载上至国君后妃、下至草民奴隶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乐歌集。

这些诗歌产生的地域几乎覆盖了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按乐调的区别分为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占居《诗经》半数之多的国风是《诗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占国风近三分之一的反映爱情、婚姻、家庭的诗篇又是最精华的部分。

所以,婚恋诗的解读与赏析是走进《诗经》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那么今天我们如何使用这把金钥匙,开启丰富多彩的《诗经》世界?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品读它,并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感悟呢?

我想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话题。

  翻开《诗经》,迎面吹来远古的春风和大家熟悉的鸟鸣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就是现传《诗

  经》的第一首诗,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关雎》,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歌颂爱情的诗(在周代还可以配乐、配舞蹈演唱,电视剧东周列国的片头曲唱得还挺感人,我们听听)。

真美,仿佛回到了那个质朴而热烈的年代。

虽然歌声反反复复只是这两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实整首诗的意蕴也全包含在这两句中了。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说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小伙子来到路过一条小河边,正值春天,天气晴好,小河的水,流水潺潺很清澈,恰在这时河上飘来一艘小船,小船上一位窈窕的女子在劳动,左手一把菜,右手一把菜,她在摘荇菜,而这个时候传来了雎鸠鸟欢快的和鸣声,原来是雄鸟捕鱼回来正在喂雌鸟,卿卿我我,很是恩爱。

(多温馨啊,绝对比好莱坞大片健康。

)雎鸠这可不是普通的鸟儿。

朱熹和李时珍用同一个词介绍过这种鸟,叫做“挚而有别”。

什么意思呢?

它们可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只在繁殖季节,需要繁衍后代才在一起的,平时都各干各的工作,连鸟巢都是分两居室的,而且,其中一只鸟死了后,另一只是不会再找伴侣的。

这才叫“真爱成了习惯。

”古人是很崇拜这种鸟的,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里这种鸟就出现了,也是爱情忠贞的偶像。

  所以看到雎鸠,小伙子立刻感觉到自己的爱情鸟儿已来到,人生第一次有了恋爱的感觉。

心理和生理都有一种猛然心动的感觉,眼前这个姑娘要是嫁给我,做我老婆多好啊。

  小伙子觉得好,还要看人家姑娘愿不愿意。

“君子淑女”应该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家,对于婚姻的礼仪是要遵守的,周代婚礼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性手续,这六道手续里边五次要用到大雁作为礼物送给女方,为什么?

古人给雁总结了四种美德:

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其实,雁本身就是一封无字之书,是男方在表决心和介绍自己。

礼送到了,时间还有限制,而且古代成婚的季节是当年的秋季到第二年春天冰雪融化前。

所以小伙子要等。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就反反复复强调小伙子在自家那边等得焦灼,姑娘在这边忙着做出嫁准备。

因为“荇菜”就是女子出嫁祭祀用的。

终于等到了秋季,可以成婚了。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小两口商量做夫妻也做知己,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和谐相处。

  有人说,《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首,为什么以一首爱情诗

  开篇?

读完后,我们才发现这首诗不简单,从恋爱到求婚到结成夫妻到婚后相处,它都讲到了。

所以,我觉得这首诗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当之无愧。

夫妇之义,人伦之始。

周代礼制很重视家庭伦理。

它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和谐,要发展,要共存,首先要刮一阵风,刮什么风?

刮感情风,刮爱情风,刮家庭风,所以这个风叫“风天下而正夫妇”,刮到天下,每一个人端正对家庭、对感情的看法。

这件事“故用之乡人也,用之邦国也。

”婚姻家庭的和谐美满,对一个地区,对一个国家,都太重要了,必须刮这风。

  我们想想今天,我们社会上很多的问题其实都是感情导致的,都是家庭导致的。

感情问题处理好了,家庭问题处理好了,很多问题都处理好了。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人生得一知己足已”,还有一句话叫做“知音难觅”,为什么难觅,因为我们很多人都舍近求远。

看《关雎》中的主人公在找对象的同时把知己也找到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一个友字,含义深刻,我们今天有多少已婚人士可以将相伴十几年几十年的妻子或丈夫当成亲密的朋友来对待的?

今天的年轻人找对象,找同时有房有车还有点积蓄的可能还容易一点,但要找谈得来的就有难度了。

我一同寝室的

  大学同学博士毕业后一直没结婚,问她要找什么条件的,她说,简单,谈得来就行。

“谈得来”太不简单、太难了。

但是,难归难,我倒认为是非常好的择偶标准。

精神重于物质,很好。

  所以孔子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类在社会上的欲望不能太大,人生欲望有两个源头:

一个是吃,吃饱想吃好,吃好想穿好,最后永无止境了,这叫物质源头。

第二是男女,男女结合是情感,是生理,是心理的需要,也是人类繁衍的需要,但是处理不好,比饮食还要命啊。

所以,这首诗,我认为奠定了中国人的四大爱情观。

  第一,责任。

  看这首诗,婚姻导向性很强,这个小伙子追小姑娘,一开头要干什么?

要娶回家做老婆。

所以《诗经》里有很多诗篇都有关于定情信物的描写,一旦相爱,那就是要生生世世“永以为好”。

如《卫风·木瓜》里反反复复的强调你既然那么看重我,随手送我一个瓜、或者一个桃、或者一个李,但是我懂得那里边深深的情意,所以我解下身上的玉佩送给你,但不是用玉佩来买你的瓜、桃、李,而是用此许下一生的承诺。

这才是君子温婉敦厚的品格。

今天的相亲男孩女孩倒也想用“木瓜”换“和田玉”,可都只想自己

  篇三:

诗经讲稿

  第一节概述《诗经》

  一、关于《诗经》的产生、年代、结集

  

(一)产生的方式

  1.采诗说:

  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观风俗,知得失”。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

  关于采诗的原因,汉代学者推测为“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采诗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礼记乐记》中论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毛诗序》: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3.删诗说

  《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这种说法遭到普遍的怀疑。

  原因:

一、先秦文献中所引的诗句,基本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如果孔子时代还有三千多首

  诗,按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孔子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诗三百》,证明孔子所看到的《诗经》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

  孔子确实对《诗经》下过很大的功夫,《论语》中记载孔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

”表明在孔子时代,《诗经》的音乐已经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4.乐官说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官整理、编篡而成的,尤其是《国风》和《小雅》部分,而《大雅》和《颂》诗则多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

  《墨子·公孟》说:

“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说明诗三百可以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可见《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的分别一般认为是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不同。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王国维说: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也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析。

  

(二)《诗经》产生的时代及地域:

  《诗经》中的作品,很难一一确定其具体年代,但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看,可以大体确认,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周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这些诗歌产生的地域几乎覆盖了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其中秦风、豳风、大雅、小雅、周颂产生于今陕西一带;魏风、唐风产生于今山西一带;齐风、曹风、鲁颂产生于今山东一带;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陈风和大雅、小雅的一部分及商颂产生于今

  河南一带;邶风、鄘风的一部分及卫风一部分产生于今河北一带;周南、召南的一部分产生于今湖北一带。

  (三)《诗经》在先秦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二是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三是表达情感和娱乐。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须的文化素养。

《论语》记孔子所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学习《诗经》也具有政治、道德的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人可以具有“温柔敦厚”的美德。

  (四)关于说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也称“四家传诗”。

齐、鲁、韩三家在汉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立。

毛苌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古文”毛诗,其余三家称今文。

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多起来,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大行于世。

今人所见注均以毛诗为蓝本。

  第二节《诗经》婚恋诗解读

  地球被络拉平了,时间被高速拉快了,人心被浮华迷乱了,灵魂被身体甩远了;“真”被模糊,“善”被误解,美“被”扭曲。

在这繁花似锦的浮躁时代,我们最容易迷失自己,几千年的古典文明被不断地否定贬低甚至妖魔化,比如说《尚书》里没有共和的模式、《易经》里没有强大的秘诀、《论语》里没有宪政的痕迹、《庄子》里没有自由的路径、《资治通鉴》中也找不到民主人权的旗帜,秦皇汉武留下的只有奴役和专制。

所以传统文化里没有什么可以追寻的。

这是一种对传统经典的现代病态理解。

如果我们从远观改为近赏,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无穷宝藏。

比如儒家经典之首《诗经》。

虽然它离我们确实太久太远,远如天际,因为它诞生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生期、发祥期;可是它又触手可及,占据《诗经》近三分之一篇目的婚恋诗里的悲欢离合今天读来仍然鲜活如初。

这堂课我们就把婚恋诗作为漫溯《诗经》世界的入口,去清丽婉转的诗歌中,找回中华文明最初的生活风情

  

(一)《周南·关雎》

  《周南·关雎》是《诗经》305篇的第一篇,也是一首非常美丽优雅的爱情诗。

美在哪呢?

美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鸟写起,从鸟的叫声写起。

这与《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关雎》描绘鸟叫,使人们感觉春天来了,从而引起后面美好的爱情叙述。

这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兴。

“兴者,起也。

  1.“雎鸠”是什么鸟?

  “关关”是鸟的叫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雎鸠鸟为了求偶而发出的声音。

“雎鸠”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鸳鸯,有人认为是天鹅,但这都不太准确。

  首先,《诗经》其它篇目中出现过“鸳鸯”,因此这里的“雎鸠”就不太可能指“鸳鸯”。

其次,据《毛传》记载,雎鸠鸟很特殊,对爱情非常专一,它的鸟巢相当于我们现在住房的两居室,雄鸟雌鸟各一室。

《毛传》形容雎鸠“挚而有别”,即真挚而有分别。

根据这些描述,我们还没有发现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种鸟。

  此外,周人对雎鸠的认识一个是与“挚而有别”有关,一个是与少昊时期以鸟名官有关,“雎鸠,司马也。

”司马掌管军事,权势很大,所以雎鸠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猛禽。

另外在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里,发现了一个彩陶罐,上面有一只像鱼一样的鸟,雎鸠有可能就是鱼鹰这种样子。

  2.“淑女”与“君子”

  “关关”一句其实是为了引起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是叠韵连绵词,漂亮的意思。

“君子”和“淑女”在周代是特定身份的象征,不是指所有的男子和女子,而是类似民国时期“先生”和“小姐”的称呼,指受过一定教育、有社会地位的男子和读过书、有知识、有文化的女子。

“好逑”就是好对象、好的配偶。

这八个字按照民国的语言翻译,就是“漂亮的小姐哟,是先生的好对象”。

  3.“荇菜”“芼”与祭祀有关,《关雎》——周天子的婚礼进行曲

  “芼”,根据《毛传》的解释,就是采的意思。

然而朱熹又做了另一种解释,《诗集传》载:

“芼,熟而荐之。

”“熟”,是动词,把东西煮熟。

“荐”是一个专门名词,鲁迅先生有一句诗写“我以我血荐轩辕”,祭祀的时候,向神位献上祭品,叫做“荐”。

所以“芼”与祭祀有关,多见于讲礼的书籍。

《说文解字》中:

“芼,草覆蔓也。

”祭祀讲究荤素搭配,在牛羊猪鱼上放些蔬菜,这就是“芼”。

  《周南·关雎》被放在《诗经》第一篇,其中体现着周代人的礼俗文化背景。

  古时祭祀只有男人才能参加,女人只能在出嫁时参加祭祀。

女子出嫁前三个月要到学堂学习三从四德,三个月后要进行祭祀,“牲用鱼,芼之以萍藻”。

一般只有大夫或卿的妻子才能用“萍”和“藻”,而据《毛传》记载,只有嫁于周天子做周王后的女子才能用“荇”。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关雎》这首诗歌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的婚礼进行曲。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除了象征夫妻和睦、琴瑟和鸣,“友之”更强调夫妻双方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伴侣。

将这首诗放在诗三百的首篇,也体现了周人婚姻观中的家庭社会教育。

如果周天子与王后以身作则,在德行上起到模范作用,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会向着和谐美满的方向发展。

但是美满婚姻爱情之路总是“道阻且长”的。

且看下面两篇漫长而执着的“爱的寻找”。

  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周南·汉广》——“可见而不可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方有很高大的树,但是却不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好遗憾啊。

真正的遗憾,并不在于不能到树下乘凉,而在“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春暖花开时,美丽的女子出来春游,临水照花,何等美丽。

男子远远地看,看得心旌摇曳,内心升起幸福之感,难免会做一些美梦。

全诗到处可见“不可”二字,反映了男子虽然一见钟情,但是求而不得的状况。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我们今天还经常用到一个词语——“翘楚”,意思是最优秀的。

这个词就出自《诗经》。

“薪”指的是柴火,“楚”也是做柴火用的,是“薪”中的佼佼者。

古人的婚礼,要在黄昏时候举行。

“亲迎”途中需要火把,婚礼进行之中,亦当需要点火。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比喻自己想要娶的人是众女子中最优秀的一个。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个女子要出嫁了,心想若是她嫁我多好啊,我一定将马儿喂得饱饱的,驱车“亲迎”。

可这一切原来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周南·汉广》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故事。

  3.《秦风·蒹葭》——“无望的爱情”

  《诗经》中表达遗憾之情的诗作不在少数,其中很有名的一篇就是《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苍苍”是形容它的颜色,绿中带点青黑,开得过于茂盛而显得有点苍老。

“白露”就是露水,降在芦苇上,看上去一片雪白,跟霜一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思慕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

在《诗经》中,造成隔阂的往往就是水,人的情感、人心、过不去的都是水。

  《汉广》中用很多“不可”更直接、更直白地表达了急切之情,而《蒹葭》则更为回环往复,表达得更迂回、更梦幻、更迷离。

“溯”是沿着水走,顺水而下叫做“游”,逆水而上叫做“洄”。

你在水中驾着小舟,不论是往上游追,还是向下游追,结果都是一场空。

  相较于《蒹葭》《汉广》的思慕、期盼的艰辛,《诗经》中也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式的爱情邂逅,比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等。

  

(二)相期邂逅

  按照现代人婚恋观的理解,一场爱情的发生,相遇或者说邂逅才应该是第一步。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正是这样的名篇,讲述了一场一见钟情的爱情。

  1.《郑风·野有蔓草》——爱的“邂逅”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野有蔓草”,“野”交代了地点是在野外;“蔓草”形容青草连绵不断。

绵延的青草,很有文学的象征意义。

“野有蔓草”,镜头颇广。

“零露漙兮”,镜头渐细。

这一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看见露水滴落,自然是黎明时分。

然而事情的发生终究要有一个过程,这便暗示男女二人的相遇是在夜间了。

  “清扬”二字极好。

《毛传》说:

“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

”“清”是眸子清亮,“扬”是眼神飞动,这是用眼睛在说话了。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

“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

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

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

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

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