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3625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123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备课

一、知识点及课标要求

本单元编排了五篇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

其中《神鸟》《冬不拉》《火把节》是精读课文,《格萨尔王的故事》《刘三姐》是略读课文。

《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

伊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了。

《格萨尔王的故事》说的是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

他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

《冬不拉》是一篇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刘三姐》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一”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学写故事;随课文识字32个,会写生字38个。

二、需完成的实验和组织的活动

这五篇课文是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会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时,注意围绕学习主题,整合各部分内容,重点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学写故事。

三、应渗透的思想方法

本单元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专题。

前面编排了导语,配有情境图。

画面展现了“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大家庭。

每篇课文后的思考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词句,感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把握编排意图,重点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词句,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质疑。

3、重视课后的思考题,全面而扎实地进行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4、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神鸟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

伊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都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了。

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刻画了三个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形象,同时也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忠良。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把课文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带、演示文稿

六、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

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4)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五)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3、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

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完成造句。

2、积累词语。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拓展题:

小练笔: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

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板书:

      狗

      猫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乌鸦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2﹡格萨尔王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说的是格萨尔王觉如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

后来,他又答应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岭部落的百姓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塑造了藏族人民心目中一位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主认识“酥”等七个生字。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自主探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人为民除害、造福百姓。

从唱词中了解亲情。

并让学生说出对格萨尔王喜欢的原因。

感受格萨尔王的勇敢、善良的英雄形象,赞扬他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精神。

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格萨尔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故事。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格萨尔资料图片,词语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简介格萨尔王,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课文。

2、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格萨尔的什么故事?

你喜欢他吗?

为什么?

3、学生用自已的学习方法学习。

(三)学习反馈。

1、掌握生字。

2、感受英雄形象。

(1)教师:

你喜欢这个藏族人民的英雄吗?

为什么?

(2)交流反馈:

(他非常勇敢,为民除害。

他非常善良,热爱人民,造福百姓。

3、朗读唱词,体会比兴用法。

(1)学生朗读唱词。

(2)教师:

唱词中唱到“野牛”、“老虎”是想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凶猛的动物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觉如更不能伤害自己的亲人。

(四)思想教育升华。

农历去年冬,我国南方一些省市大受雪灾时,党和政府、人民是怎么抗雪灾的?

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是怎么关心、爱护人民的?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一些抗灾人员是不是你们心目中的英雄?

(1)学生回顾,讨论。

(提示国家领导亲临灾区、各级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各部门派出人力、人们伸出热乎乎的双手……)

(2)教师小结:

是呀!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和诣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心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领导是关心、爱护人民的领导,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都受我们爱戴和拥护。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勇敢、善良、为民除害、造福人民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文中的唱词很有艺术特色,望同学课后多收集一些民间故事。

(六)作业。

1、收集本课词语。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拓展题:

搜集和阅读其他民间故事。

3冬不拉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通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无畏的品德。

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弹冬不拉的一段录像)、录音带、录音机

六、教学流程

(一)读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三)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抓住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情感。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教师最后梳理顺序)。

要点一:

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

要点二:

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6自然段)。

要点三:

勇敢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2、小结:

(五)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应的故事情节。

2、用琴声叙述王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特点)

(六)总结全文,提高升华。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15、16自然段。

2、积累词语,会说成语的意思。

拓展题:

小练笔:

写读后感(如对人物的崇敬,对音乐语言魅力的感受等)。

板书:

       冬不拉纪念琴

     自告奋勇承担重任视死如归

     不辞辛苦准备作战低回婉转

     毫不畏惧英勇搏斗音韵铿锵

     献出生命为民除害如泣如诉

  

4火把节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讲述了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火把节图片、录音机、课文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

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

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4)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

(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

你最喜欢哪一个?

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3)小结:

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小结:

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拓展题:

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5*刘三姐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说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课文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认识课文生字词,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

《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

2、思考:

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

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3、全班同学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汇报初学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

可以给同学们读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巩固练习。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成语

(1)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

(2)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

2、拓展题:

搜集刘三姐的山歌。

 

 

语文百花园一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三大项内容,包括“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

这些练习既巩固了本单元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注意语言的积累,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学习内容,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指导学生编写故事,大胆想象,清楚完整地写一个故事。

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懂得续写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故事内容具体,有故事情节。

三、教学重难点

搜集资料的途径的落实,按主题分类的指导。

指导学生编写故事。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准备:

落实搜集资料的途径。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故事或歌谣。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民间故事,你们看有的神鸟,有的格萨尔王,有的冬不拉,有的火把节,有的刘三姐。

在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呢!

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故事会,请各组同学来讲讲你们组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勤劳、质朴的,勇敢、无畏的,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作为内容办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编辑、记者、优秀小报。

(三)编写故事。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还记得《神鸟》的故事吗?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神鸟”给可汗讲了三个小故事,什么内容,都是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呢?

(3)可汗不甘心失败,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鸟,神鸟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

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神鸟,想想,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

2、根据原文,选择材料。

选材必须与原文意思一致,不能与课文内容脱节。

(1)歌颂小动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

(2)被主人误解错杀了。

(3)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3、内容具体,情节感人。

(1)写故事时,要想好这个故事分为几个环节,每一步是什么?

理清文章顺序。

(2)写故事时每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写出来。

(3)要把感人之处、令人同情之处写具体。

4、写出作文,互相评改。

6猫

一、教材分析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文章。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生动具体的叙述方法,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品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细致入微。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插图、录音机、课文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2、在小组里交流。

3、熟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阅读第一部分。

理解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1)古怪是什么意思?

(难以捉摸,跟一般情况不同。

(2)猫的性格到底怎样难以捉摸?

细读课文,看写了猫的什么特点,是怎么写的,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出什么?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下来。

(5)小结。

2、学习第二部分。

理解“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五)总结(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1、你喜欢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吗?

为什么?

描写得栩栩如生(生动具体)。

2、为什么能写得如此逼真?

一是热爱生活,对事物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

一是抓住事物的特点。

(六)作业。

1、书写生字。

2、做学习辅导练习。

3、拓展题: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7珍珠鸟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

作者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由怕人到能与我相处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认识课文生字新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珍珠鸟是怎样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逐渐由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

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珍珠鸟图片、录音机、课文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然后质疑,同学们一起梳理质疑的问题,确定需要探究的问题。

2、思考:

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从课文最后一句入手。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在与珍珠鸟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笔尖流泻下这样一句话: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作者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这“信赖”又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完成学习辅导练习。

4、拓展题:

搜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

 

8*海豚救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说明文,文章先以海豚救人的三个实例讲述了海豚被人们称为海上救生员,然后介绍了人们经过对海豚的研究,解开了“海豚救人”之谜——“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认识本课3个生字。

播放课文录音,把课文读通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

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使学生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课文带 

六、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抽一小组读一个自然段)。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海豚救人的故事?

哪些段落讲海豚救人的原因?

4、你们打算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

5、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海豚这么棒,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海豚呢?

请你们上台把这些词语板书出来。

   

2、感情朗读5—8自然段。

(播放录像)

(四)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

(学生说出所用的表达方式)

2、小组讨论:

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3、提问交流。

(举例叙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扩展。

1、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识?

介绍给同学听。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故事、习性、种类)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六)作业。

1、完成学习辅导练习。

2、练笔: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海豚的内容,写一篇《海豚的自述》。

用上学过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8*海豚救人

海豚:

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1966年一艘韩国海船

1972年南非一位姑娘

1992年两名海员

海豚救人的原因

 

9老人与海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情厚谊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红嘴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通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并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课文,每个字都读准,句子读通。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学习生字。

(三)抓住重点句,品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想想课文中的哪几段具体写老人与海鸥的情谊?

请你找出来。

2、指导读重点句子。

3、选择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4、师生评价,为什么这样读?

你是怎样想的?

(四)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

1、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是怎样建立的?

海鸥为什么会成为老人的朋友?

2、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听了它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五)读下列的句子,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1、海鸥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