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3504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简化教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第一节污水水质

1、我拿什么来表达你?

——污水

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

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2、水质分析指标

物理性指标

温度:

工业废水常引起水体热污染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

色度:

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于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嗅和味:

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

固体物质:

溶解物质悬浮固体物质挥发性物质固定性物质

3、化学性指标有机物

生化需氧量(BOD)

在一定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

(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化学需氧量(COD)

用化学方法氧化水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的氧量(O2)(mg/L)。

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称CODCr)和高锰酸钾(称CODMn或OC)。

酸性条件下,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氧化性最强。

废水中无机的还原性物质同样被氧化。

如果废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生活污水通常在0.4~0.5。

4、讨论:

COD与BOD5的比较

比较CODBOD5

测试时间耗时短2小时时间长5天

代表性较全面反映有机物只反映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成本仅需化学试剂需要培养微生物

5、COD与BOD5优缺点:

BOD5优点:

基本上反映了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能被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量,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较为确切的说明问题。

缺点:

完成全部检验需时5天,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不够迅速、及时,且毒性强的废水可抑制微生物的作用而影响测定结果,有时甚至无法测定。

COD优点:

几乎可以表示出有机物全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它的测定不受废水水质的限制,并且在3个小时内即能完成。

缺点:

不能反映出被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量。

BOD5虽有不少缺点,但从有机物对水体的影响角度看,还没有比BOD5更好的指标。

在没有条件测定BOD时,可采用COD方法。

6、化学性指标有机物

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TOC:

在950℃高温下,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中的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TOD:

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后,测量载气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TOD测定方便而快速。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

在水质条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BOD与TOC或TO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7、化学性指标有机物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

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

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资源价值。

油膜覆盖水面阻碍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

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改变海水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海洋表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大面积油膜将阻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堵塞鱼的鳃部,能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

破坏风景区,危害鸟类生活。

8、化学性指标有机物酚类污染物

酚污染来源:

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

原生质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引起神经系统中毒。

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

酚浓度达0.1~0.2mg/L时,鱼肉有酚味。

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mg/L即有异味,排放标准0.5mg/L)。

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

9、化学性指标无机物性质指标

植物营养元素:

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为沼泽和干地。

pH和碱度:

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间。

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pH发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

氢氧化物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

重金属:

作为微量金属元素。

重金属的主要危害:

生物毒性,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蛋白质凝固;逐级富集至人

体,影响人体健康。

10、含氮化合物氮是有机物中除碳以外的一种主要元素,也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污水中的氮有四种,即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危害:

消耗水体中溶解氧;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形成水华、赤潮;引起鱼类死亡,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11、含磷化合物磷也是有机物中的一种主要元素,是仅次于氮的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磷主要来自:

人体排泄物以及合成洗涤剂、牲畜饲养场及含磷工业废水。

危害:

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破坏水体耗氧和复氧平衡;使水质迅速恶化,危害水产资源。

12、生物性指标来源及危害:

生活污水:

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寄生虫卵等

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

炭疽杆菌、钩端螺旋体等

医院污水:

各种病原体危害:

传播疾病,影响卫生,导致水体缺氧

细菌总数:

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和受细菌污染的程度。

常以细菌个数/mL计。

饮用水:

<100个/mL医院排水:

<500个/mL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常以大肠菌群数/L计。

饮用水:

<3个/L城市排水:

<10000个/L游泳池:

<1000个/L

第二节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1、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物理净化:

稀释、扩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原、分解

生物净化:

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讨论:

①氧垂曲线反映:

废水排入河流后溶解氧的变化,表示河流的自净过程;最缺氧点的位置及其溶解氧含量

②溶解氧的来源:

原有水中的氧;大气复氧;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③氧的消耗:

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硝化作用;水底沉泥的分解;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无机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第三节污水出路

1、污水的最终出路:

排放水体工农业利用处理后回用

2、污水排放水体的限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

3、污水回用应满足的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产品质量不应产生不良影响应符合应用对象对水质的要求或标准

应为使用者和公众所接受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应有安全使用的保障

4、城市污水回用的几个方面

城市生活用水和市政用水:

供水、城市绿地灌溉、市政与建筑用水、城市景观

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

工业:

 工艺生产用水、冷却用水、锅炉补充水、其他杂用水、地下水回灌、其他方面

第四节废水处理方法

一、废水处理方法通常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三大类;

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或回收废水中的悬浮物(或油)的处理方法。

通常有重力分离法(沉淀池、沉砂池、气浮池)、离心分离法(离心机和水旋分离器)和筛选分离法(格栅、筛网、砂滤池、微滤机)。

此外,利用蒸发法浓缩废水中的溶解性不挥发物质也是一种物理处理法。

萃取:

用适当的溶剂分离混合物的过程。

步骤:

1.把萃取剂加入废水,并使它们充分接触,有害物质作为萃取物从废水中转移到萃取剂中2.把萃取剂和废水分离开了,废水就得到了处理3.把萃取物从萃取剂中分离出来,使有害物成为有用的副产品,而萃取剂则可用于萃取过程才算在技术上已经成立;其次,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在化学处理法中,以投加化学药剂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有:

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有:

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电崐渗折和反渗透等(后二种又称膜分离技术)。

在传质作用的处理单元中,既有化学反应,又有与之相关的物理作用,所以可以从化学处理法中分离出另一类处理方法,称为物理化学法。

生物处理法: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胶体和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方法。

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处理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类型。

好氧生物处理又分为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多点进水、延时曝气)和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硫化床)

二、废水处理的分级和处理程度

一级处理:

从废水中除去呈悬浮状的固体污染物,SS去除率为70%-80%,BOD去除率为25%-40%,废水净化程度不高。

二级处理:

大幅度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BOD)去除率为80%-90%

三级处理:

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中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如氮、磷。

三级处理耗资较大,管理复杂,主要用于废水复用为目的处理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

第一节格栅和筛网

1、格栅的作用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作用:

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选用栅条间距的原则:

不堵塞水泵和水处理厂、站的处理设备。

2、格栅的清渣方法

人工清除与水平面倾角:

45º~60º

设计面积应采用较大的安全系数,一般不小于进水渠道面积的2倍,以免清渣过于频繁。

机械清除与水平面倾角:

60º~70º

过水面积一般应不小于进水管渠的有效面积的1.2倍。

3、格栅栅条断面形状 圆形、矩形、方形

圆形的水力条件较方形好,但刚度较差。

目前多采用断面形状为矩形的栅条

4、筛网  作用:

用于废水处理或短小纤维的回收 形式:

振动筛网、水力筛网

5、格栅、筛网截留的污染物的处置方法:

填埋、焚烧(820℃以上)、堆肥、将栅渣粉碎后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

第二节沉淀的基础理论

1、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2、 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沉砂池:

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易沉物。

初次沉淀池:

较经济地去除,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二次沉淀池:

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污泥浓缩池:

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寸及处理费用等。

3、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可分成四种类型:

1.自由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中。

2.絮凝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

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压缩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4、二沉池的工作原理

理想二沉池的功能分区可分为:

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污泥区域四个部分

第三节沉砂池

1、沉砂池的作用:

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

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沉砂池的几种形式:

平流式、竖流式、曝气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Doer沉砂池等

2、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

4、曝气沉砂池的特点:

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

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曝气沉砂池的构造:

曝气沉砂池是一个长形渠道,沿渠道壁一侧的整个长度上,距池底约60~90cm处设置曝气装置;

在池底设置沉砂斗,池底有i=0.1~0.5的坡度,以保证砂粒滑入砂槽;

为了使曝气能起到池内回流作用,在必要时可在设置曝气装置的一侧装设挡板。

5、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

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一般流速0.1m/s),同时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旋转流速0.4m/s),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

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沉于池底的砂粒较为纯净,有机物含量只有5%左右,长期搁置也不至于腐化。

第十一章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1、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微生物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通过生物酶催化的复杂生化反应,在体内不断进行物质转化和交换的过程。

分解代谢:

分解复杂营养物质,降解高能化合物,获得能量。

合成代谢:

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将营养物质转化为复杂的细胞成分,机体制造自身。

2、底物降解:

污水中可被微生物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进行生物化学变化的物质称为底物或基质。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量:

可通过生物的降解转化的量。

可生物降解底物量:

包括有机的和无机的可生物利用物质。

3、废水生物处理可行性的试验方法

1、测定废水BOD5与COD的比值

通过BOD5与COD值的测定,可大体了解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质占全部有机物质的比例。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一般常通过这个比值去评定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

BOD5/COD>45%可生物降解较好>30%可生物处理,

<30%较难生物处理<25%不宜生物处理

上述方法,由于比较简单,人们较常采用,不过按此法判断废水可生化性,并确定是否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工艺,严格来讲,还是很粗糙的(如营养配比,有毒物等)。

一般再通过生物处理实验,去确定该工艺废水是否可以采用生化处理工艺较为妥当。

2、测定微生物的呼吸耗氧过程法

当废水与微生物接触后,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呼吸耗氧。

用瓦勃呼吸仪或溶氧测定仪,测得不同时间的耗氧量累计值或耗氧速率,绘制成微生物的呼吸过程线(O2-T或dO2/dt-T),通过微生物的内源呼吸过程线以及废水接触后呼吸过程线的比较,去确定废水的可生化性。

这个呼吸耗氧过程随底物性质而异,反映了底物被氧化分解的规律。

 

氧a呼吸耗氧过程线

量b内源呼吸线

mg/L

c呼吸耗氧过程线

时间(T)

讨论:

a线位于b线之上,说明废水量底物可被生物降解,相距越大,可生化性越好。

a线位于b线之下,说明废水底物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相距越大,抑制越大

与内源呼吸线重合,则说明废水中的底物是难降解的,但不是有害物。

3、微生物的呼吸一切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呼吸,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

呼吸作用的生物现象:

呼吸作用中发生能量转换:

供细胞合成、其他生命活动,多余的能量以热量形式释放。

通过呼吸作用,复杂有机物逐步转化为简单物质。

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和同化各种营养物质。

4、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微生物的呼吸指微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理功能好氧呼吸、厌氧呼吸

5、好氧呼吸

好氧呼吸是营养物质进入好氧微生物细胞后,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获得能量的过程。

有分子氧参与的生物氧化,反应的最终受氢体是分子氧。

底物中的氢被脱氢酶活化,并从底物中脱出交给辅酶(递氢体),同时放出电子,氧化酶利用底物放出的电子激活游离氧,活化氧和从底物中脱出的氢结合成水。

好氧呼吸过程实质上是脱氢和氧活化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放出能量。

依好氧微生物的类型不同,被其氧化的底物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

好氧呼吸有异养型微生物呼吸和自养型微生物呼吸两种。

1.异养型微生物

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异氧微生物又可分为化能异氧微生物和光能异氧微生物。

化能异氧微生物:

氧化有机物产生化学能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光能异氧微生物:

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为供氢体还原CO2,合成有机物的一类厌氧微生物。

有机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污泥的好氧消化等属于这种类型的呼吸。

2.自养型微生物

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也是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光能自养微生物:

需要阳光或灯光作能源,依靠体内的光合作用色素合成有机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不具备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自氧化NH3、H2S等无机物。

6、厌氧呼吸 是在无分子氧(O2)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氧化。

厌氧微生物只有脱氢酶系统,没有氧化酶系统。

在呼吸过程中,底物中的氢被脱氢酶活化,从底物中脱下来的氢经辅酶传递给除氧以外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使其还原。

在厌氧呼吸过程中,底物氧化不彻底,最终产物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是一些较原来底物简单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还含有相当的能量,故释放能量较少。

如有机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是含有相当能量的可燃气体。

厌氧呼吸按反应过程中的最终受氢体的不同,可分为发酵和无氧呼吸。

1.发酵这种生物氧化作用不彻底,最终形成的还原性产物,是比原来底物简单的有机物,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较少,故厌氧微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为了满足能量的需要,消耗的底物要比好氧微生物的多。

例如,葡萄糖的发酵过程:

2.无氧呼吸是指以无机氧化物,如NO3-,NO2-,SO42-,S2O32-,CO2等代替分子氧,作为最终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作用。

在无氧呼吸过程中,底物可被彻底氧化,能量得以分级释放,故无氧呼吸也产生较多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释放的能量不如好氧呼吸的多。

7、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好氧生物处理的反应速度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

且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

所以,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者说BOD5浓度小于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

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8、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

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转化分为三部分进行:

部分转化为CH4,这是一种可燃气体,可回收利用;还有部分被分解为CO2、H2O、NH3、H2S等无机物,并为细胞合成提供能量;少量有机物被转化、合成为新的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由于仅少量有机物用于合成,故相对于好氧生物处理法,其污泥增长率小得多。

由于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不需另加氧源,故运行费用低。

此外,它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等优点。

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

为维持较高的反应速度,需维持较高的温度,就要消耗能源。

对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BOD5≥2000mg/L)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法。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

1、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一般是以生长曲线来反映。

按微生物生长速率,其生长可分为四个生长期:

停滞期、对数期、静止期、衰老期

停滞期:

如果活性污泥被接种到与原来生长条件不同的废水中(营养类型发生变化,污泥培养驯化阶段),或污水处理厂因故中断运行后再运行,则可能出现停滞期。

对数期:

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且培养条件适宜,则活性污泥可能处在对数生长期。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污泥絮凝性较差,呈分散状态,镜检能看到较多的游离细菌,混合液沉淀后其上层液混浊,含有机物浓度较高,活性强沉淀不易,用滤纸过滤时,滤速很慢。

静止期:

当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较低,污泥浓度较高时,污泥则有可能处于静止期,处于静止期的活性污泥絮凝性好,混合液沉淀后上层液清澈,以滤纸过滤时滤速快。

处理效果好的活性污泥法构筑物中,污泥处于静止期。

衰老期:

当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较低,营养物明显不足时,则可能出现衰老期。

处于衰老期的污泥松散,沉降性能好,混合液沉淀后上清液清澈,但有细小泥花,以滤纸过滤时,滤速快。

2、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要求的营养物质必须包括组成细胞的各种原料和产生能量的物质,主要有:

水、碳素营养源、氮素营养源、无机盐及生长因素。

(1)水:

组成部分,代谢过程的溶剂。

细菌约80%的成分为水分。

(2)碳源:

碳素含量占细胞干物质的50%左右,碳源主要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含碳物质和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污水中含有足够碳源。

(3)氮源:

提供微生物合成细胞蛋白质的物质。

(4)无机元素:

主要有磷、硫、钾、钙、镁等及微量元素。

作用:

构成细胞成分,酶的组成成分,维持酶的活性,调节渗透压,提供自养型微生物的能源。

(5)磷:

核酸、磷脂、ATP转化。

硫:

蛋白质组成部分,好氧硫细菌能源。

钾:

激活酶。

钙:

稳定细胞壁,激活酶。

镁:

激活酶,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5)生长因素:

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温度

各类微生物所生长的温度范围不同,约为5℃~80℃。

此温度范围,可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和最适生长温度(是指微生物生长速度最快时温度)。

依微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微生物可以分为三类:

中温性(20~45℃)、好热性(高温性)(45℃以上)、好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