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269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得分:

A卷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以荻画地以:

用B、教以书字书:

C、使学为诗为:

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

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D)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多读古人的文章

(2)唯读书是务。

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

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例:

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

“魏王何如?

”回答说: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

为什么?

不恰当。

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3)宁信度dù尺寸\尺码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

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

而置之其坐。

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②吾欲之南海:

(到)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④是故聪与敏(所以)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立志。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私下的意思②辄默记总是(常常)

③儿痴如此入迷④恬若不见安祥的样子

⑤父怒挞之用鞭打⑥曷不听其所为?

16、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王冕是诸暨人。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晚上悄悄出来坐在佛膝盖上,拿书对着长明灯来读它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

(季梁)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

‘吾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⑤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大行(háng):

大路。

②方:

正在。

③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

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

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

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席上食菱食:

欲以去热也去:

除掉、去掉

仕于南方仕:

做官

席上啖菱啖:

我非不知此知:

知道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人自护其短

那个人自己隐瞒自己的短处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2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八、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至26题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降职远调贬官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总是

③就明而读光,光亮

④如是者十四年这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2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26、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得分:

B卷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嗜:

特别爱好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

到,往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好读书”,“性嗜酒”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1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旷达(或豁达、“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D)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

尽力。

②靡(mǐ):

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

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知操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曹操得巨象得:

得到

欲知其轻重欲:

置象于船上置:

复称他物复:

1、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把大象放在船上,刻下水留在船上的痕迹

②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再称其它的事物,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

2、曹冲如何称象,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说一说其是道理。

五、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弗:

②响遏行云遏:

阻止

③薛谭乃谢求反谢:

道歉

④未穷青之技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薛谭向青秦学习唱歌

③终身不敢言归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说要回家。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

六、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嬉:

游戏,玩耍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处:

安置、居住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徙:

搬家

④遂居焉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七、唐太宗怒斥敬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①,上②大怒,出为潭州。

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③曰:

“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

”敬德唯唯④。

明日对仗,敬德顿首曰:

“臣实不闻。

”频问,确定不移。

上怒,碎玉珽⑤于地。

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

“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

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

”赏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称万岁。

[注]①争道:

下围棋时抢占有利的位置。

②上:

指唐太宗。

③尉(yù)迟敬德:

唐初大将。

④唯唯:

谦卑地答应。

⑤玉珽(tǐng):

天子所持的玉板。

1.选出对加点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C)

①唐俭与太宗棋(围棋)②赏敬德—千段(通“缎”)③频问(屡次)④确定不移(移动)

⑤良久索食(取来)⑥朕免枉杀(冤枉)⑦朕有怒过之美(愤怒)⑧敬德免曲从(违背本意)

A.①③⑤⑥B.④⑤⑦⑧C.②③⑤⑧D.⑤⑥⑦⑧

枉:

白白

2.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句子。

①敬德顿首曰:

“臣实不闻。

敬德叩头说:

“我实在没有听说”。

②上怒,碎玉珽于地。

太宗大怒,将玉板摔在地上打碎了。

3.对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太宗与唐俭下棋,唐俭毫不相让,太宗一怒之下,出走潭州

B.尉迟敬德表面上恭恭敬敬,实际上糊里糊涂。

C.太宗因为尉迟敬德始终不肯作证,因而大怒。

D.最后太宗认识到自己有三个错误,因而当众自责。

4.选出对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

A.太宗骄横却又勇于认错,不失为贤明的君主。

B.尉迟敬德忠诚、正直、不谄媚奉迎又有灵活性。

C.唐俭处事顶真,不会讨好皇上,以致得罪了太宗。

D.群臣不明真相,口称万岁,以讨好太宗。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得分:

C卷

一、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题目中的“伤”意即。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世隶耕(属于)②父异焉(感到惊异)③借旁近与之(身边)

④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人处理好关系)⑤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⑥邑人奇之(奇特)⑦或以钱币乞之(乞讨)⑧父利其然也(从中得到好处)

A.①②④⑤B.②③C.①⑦⑧D.③⑤⑧

3.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

(1)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什么?

 

5.翻译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稍稍宾客其父

泯然众人矣。

6.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木兰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木兰诗》选自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这是朝时朝的民歌。

2.解释下列加点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3.说说诗中南个“不闻…但闻…”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5.用//标出第一节诗的层次,概括层意。

 

三、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代史学家所编的。

这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体史书。

2.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因为B.以为C.用D.凭借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拜见B.见解C.接触、了解D.出现

(3)卿言多务,孰若孤。

A.任务B.要务C.务必D.事务

(4)蒙乃始就学。

A.竟然B.才C.原来是D.无义,不译

3.解释加点词:

(1)及鲁肃过寻阳()

(2)非复吴下阿蒙()

(3)即更刮目相待()(4)肃遂拜蒙母()

4.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5.本文写得传神,三位人物的神情似在读者面前,这主要得益于运用了描写。

四、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A.呓语()

B.中间()

C.曳屋许许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也()(4)两股战战()

(5)几欲先走()(6)曳屋许许声()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屋里到屋外。

B.本段文字描写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C.这段文字极力渲染了火场和大厅里的嘈杂,表现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D.这段文字出现了很多“百”“干”这些数字,不能把它看成是实数,而是虚数。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5.翻译下列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五、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解彝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

(2)狼亦黠矣()

(3)目似暝,意暇甚()(4)止有剩骨()

2.选出加点词不作动词的一项()

A.场主积薪其中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D.以刀劈狼首

3.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驰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4.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是()

A.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B.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D.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5.指出下列各句中“其”各指代什么。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场主积薪其中()③屠乃奔倚其下()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⑤屠自后断其股()

6.翻译下列句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六、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予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解释加点的词。

(1)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

(3)立有间()(4)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5)晏子能明其所欲()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

阅读理解。

(1)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齐景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王?

(用文中的话概括)

 

(2)晏子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谏景公的?

 

七、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1.翻译:

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3~4个。

 

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