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综合检测.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综合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综合检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必修1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一政策旨在( )
A.推动战后欧洲联合
B.对抗美苏争霸格局
C.维护旧的殖民体系
D.挽救英国国际地位
解析:
英国不是战后欧洲联合的主要推动者,故A项错误;丘吉尔提出注重英美关系不能体现是对抗还是追随美国,故B项错误;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没有涉及与殖民地的关系,故C项错误;丘吉尔注重英国内部、英国与欧洲地区和美国的关系,主要是体现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挽救英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
D
2.杜鲁门总统声称:
“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这表明( )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盟友关系破裂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是1947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的国情咨文,即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答案:
A
3.1947年9月26日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的形势调查报告》指出:
“当前对美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是西欧经济的可能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克里姆林宫的走卒取得政权。
”出于这种认识,美国采取了(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组织D.分裂德国
解析:
读懂材料可知,对美国的安全最大威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西欧经济的可能崩溃”带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二是“克里姆林宫的走卒取得政权”,即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涨。
美国为了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实行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故选B项。
答案:
B
4.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国家渗透”,据此判断美国正在实施马歇尔计划。
苏联的反击措施便是成立经互会,故选B。
答案:
B
5.“二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在该条约影响下( )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1955年签订的《华沙条约》,根据该条约形成了华沙条约组织,加之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战后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答案:
B
6.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发表的看法,其中说法最确切的一项是( )
A.使世界长期陷于战争的动荡之中
B.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中
C.维持了世界和平局面
D.虽然制造了不断的局部战争,但是却避免了世界性大战的发生
解析:
美苏“冷战”长期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威胁之下,并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使世界不得安宁,但又使得半个多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7.1987年,西德议会批准摇滚明星在离柏林墙不远处的勃兰登堡门举办一场音乐会。
西德议会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
B.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C.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
D.展示西德的经济实力
解析:
材料中叙述的史实没有涉及德国选举,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离柏林墙不远处的勃兰登堡门”可以看出是对东德的一种宣传,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故B项正确;西德议会对流行音乐是否发展不一定感兴趣,从选址来看应该以政治目的为主,故C项错误;明星自己举办音乐会与国家经济实力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8.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
如果英国被允许加入共同市场,欧洲就有可能被大西洋组织所并吞,而大西洋组织是受美国管理的。
因此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
这说明( )
A.西欧将启动一体化进程
B.法英两国竞争美国的经济援助
C.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戴高乐的言论可知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是为了避免欧洲共同市场为美国控制,故D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与当时的史实明显不符。
答案:
D
9.法国外长舒曼说:
“(欧洲煤钢共同体)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德战争
B.欧洲煤钢共同体既加强了经济联系也消除了战争的物质基础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彻底消除了法德之间的宿怨
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德成为一体
解析: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把欧洲主要的工业区置于共同管治之下,保证了这些资源不再被用于军国主义,加强了法德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法德之间矛盾的和解,从而防止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答案:
B
10.“1949年2月,美国派出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
”这反映了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对日政策( )
A.开始压制日本经济的发展
B.由压制变为扶植日本经济
C.开始控制日本的金融领域
D.彻底掌握了日本经济命脉
解析:
注意时间“1949年2月”,此时国际局势骤然变化,美国和苏联已经处于“冷战”状态,中国革命迅猛发展,美国认为压制中国革命已经无能为力,在东方只能扶植日本,因此其对日本的政策由压制变为扶植。
答案:
B
11.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演讲中称:
“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
”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日本的关注
B.经济实力增强使日本政治诉求提升
C.日本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
D.日本已经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解析:
审题时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83年”,此时的日本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材料信息日本“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反映了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的诉求,故选B。
答案:
B
12.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 )
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
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
解析:
根据所学,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多极化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说明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多极化趋势的冲击,不能体现稳定性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说明两极格局不断受到来自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
“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做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松散的国际政治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并兼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答案:
B
14.1949年4月23日,除苏联原驻华大使罗申跟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外,美国原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及其他国家原驻华大使均留在南京,等待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新中国对上述现象的态度是( )
A.对苏联举动表示严重不满
B.希望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把各国大使视作普通侨民
D.决定实行“一边倒”方针
解析:
不管苏联和美国举动怎么样,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新中国没有对苏联举动表示严重不满,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美国希望保留其在中国的利益,不是希望与中国建立平等外交,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酝酿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故C项正确;“一边倒”方针是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
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另起炉灶”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解析:
“一边倒”强调的是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和而不同”相悖,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党政府旧的外交,不是针对外国,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发展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中国倡导不结盟政策,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无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C
16.参与过打开中美关系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乒乓外交”是一项富有戏剧性的、启示性的外交举措,它体现着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个性:
精明老练、聪明过人、富有智慧,有“小中见大”的战略谋划意识。
中国之所以能以“小球”撬起“大球”的关键是( )
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第三世界的支持D.改革开放的实行
解析:
所谓的“大球”指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其关键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这是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A、C都是外因;改革开放的实行在1978年,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D项不正确。
答案:
B
17.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提案,决定由大会组成七人特别委员会,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在未做出决议以前仍允许“中华民国”的代表占据联合国席位。
这一决定得到根本改观的标志性事件为( )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
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中华民国”的代表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上,答案为D项。
答案:
D
18.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议员、记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和医生六类人员可以访问中国,这一规定反映( )
A.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B.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解析:
根据材料“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1969年7月”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2016年11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理事会上指出:
“中方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发扬‘上海精神’不忘初心,携手前行。
”材料中的“上海精神”( )
A.推动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合作
B.促进了亚洲国家矛盾的解决
C.说明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
D.体现了我国的多边外交理念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涉及欧亚国家,“上海精神”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了中国与欧亚成员国的合作,故A项错误;“上海精神”有利于欧亚各成员国之间协调相互间的矛盾,并非“亚洲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本身就是多边合作组织,“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多边外交理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
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
”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解析:
1990年,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合并到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这是西方“和平演变”的胜利,故柏林墙的修建并没有有效防止西方势力的入侵。
答案:
D
21.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联合起来,建立了“独联体”。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俄罗斯等11国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B.苏联已经解体
C.俄罗斯成为东欧中亚地区的霸主
D.东欧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
题干历史现象反映出俄罗斯等国建立了联合组织,并没有体现各国的地位,也没有涉及东欧各国,故C、D两项应排除;苏联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员,反映出它们已经相互承认脱离苏联而独立,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属于实质问题。
答案:
B
22.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作者旨在强调( )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解析:
据材料“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可知超级大国的争霸已经成为历史,又据材料“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可知文明的区别已经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且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决策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故D项错误。
答案:
A
23.两极格局瓦解后,原有的国际力量失衡,世界的未来多了一种不确定性。
下列不是形成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有( )
A.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C.欧盟的力量日渐增强
D.地区冲突与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解析: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日本是经济大国,正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A项不正确。
其他各项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24.有学者认为2l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
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 )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
解析: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反映出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多极化的趋势决定了国际格局的发展不完全由大国操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的加大,故D项错误。
答案:
B
2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
这些史实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多极化趋势加强B.新的力量不断崛起
C.大国力量保持均衡D.军事集团不断出现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欧盟”“俄罗斯”“东方巨龙”说明了世界上的重要政治力量,反映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格局。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世界史》
材料二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途径。
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世界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
1992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请回答:
(1)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6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
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
(4分)
解析:
本题以“二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题,结合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以说明;第
(2)题,从美苏对峙的角度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第(3)题,对比分析材料二、三得出。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等。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2)原因:
欧洲各国的实力下降,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加强。
目的:
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重振欧洲雄风。
(3)特征:
由经济联合到经济政治联合。
趋势:
区域集团化。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
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
请回答:
评析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外交政策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亨廷顿的观点:
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冷战”后中国要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
(1)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2)但亨廷顿的“中国要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冷战”结束后,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进新型国家关系,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发展,这不是要恢复我国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言之有理即可)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曾表示,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
材料二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里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危险。
他说,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6分)
(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的“新的危险”。
对于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
(6分)
(3)材料三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之后国际关系的变化。
回答第
(1)题时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等知识;回答第
(2)题时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做法;解答第(3)题可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
答案:
(1)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二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成立北约;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
(2)危险:
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
我国的做法:
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做出积极的努力。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成立;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