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851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docx

六年级数学第六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1

6、比和比例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3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111页比和按比例分配问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l~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清两者的区别,能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求已知比值的比里的未知项。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比的知识

1.复习比的意义。

(1)提问:

什么叫做比?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并要求说明每个比表示的意义。

(3)你能举一个比的例子吗?

怎样表示出它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商怎样表示?

谁来说出这个比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什么是比的比值?

(板书:

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那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板书:

前项÷后项=比值)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

我们求比值的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

一般方法前项除以后项)这里的比值都是什么数?

还可以是怎样的数?

(板书:

结果是一个数)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1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1)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式子,在课本上用字母表示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指名学生口答填写出的等式。

让学生说明为什么b≠O。

提问;谁能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意思?

比、除法和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2)提问:

谁来说说除法、分数有什么类似的性质?

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比有怎样的基本性质?

(板书:

比的基本性质)谁来举例说明一个比的前项、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O的数,大小不变。

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例子,然后口答。

提问: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化简比的?

【板书:

比的前项、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化简的结果是一个什么?

向学生说明要化成最简整数比。

3.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

(1)引导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求比值和现在的化简比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依据和方法有什么区别,结果有什么区别?

(2)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按比例分配

1.说明:

应用比的知识,可以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1

2.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

(1)题。

(1)让学生说一说这里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

这是什么应用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怎样想。

提问:

求公鸡只数和母鸡只数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提问:

你认为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按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

(2)题。

让学生说一说要怎样想。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指名口答,重点要求学生说明第2题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二十一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强调说明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

五、课堂小结

指名学生归纳说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6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2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4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112页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9一14题,练习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

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比例知识

1.复习比例的意义。

(1)提问:

(题目略)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

为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

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2)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

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

提问:

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O.4:

3=2:

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

追问: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2)解比例。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2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

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

提问:

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

三、复习比例尺计算

1.说明:

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板书:

比例尺)

2.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提问:

什么是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

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学生讨论、操作。

如果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l:

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

图上l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换检查)

4.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归纳复习内容。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复习的具体内容。

2.做练习二十一第9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2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习二十一第ll题。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1)做第

(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

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讨论第

(2)、(3)题。

提问:

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

(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讲解思考题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1)、(3)、(5),第13题

(2)、(3),第14题。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2题

(2)、(4)、(6)。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3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5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l、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

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

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点是:

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3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

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

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提问:

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1)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

(2)指名回答。

(3)问:

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

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4)师生共同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3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

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4

第四课时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6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比表示的具体含义、“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

提问:

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

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4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

提问:

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

提问:

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

(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

提问:

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

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

为什么用方程解答?

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

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提问:

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

指出:

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

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4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

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

(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

(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

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

提问:

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

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

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

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四、课堂小结

提问:

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

“练一练”第3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5

7、简单的统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7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9~121页统计表和统计图、“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

“练一练”第2题的两张统计图。

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

1.统计的意义。

提问:

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二、复习统计表

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

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

你能根据上面的过程,说出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吗?

2.做“练一练”第1题。

3.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习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l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5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三、复习统计图

1.说明:

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

提问:

我们学习过哪几种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

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

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

提问:

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提问: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什么?

折线统计图除了看出数量多少,还可以直接看出什么?

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4)提问: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比,它们的特点、作用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

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5、6题。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7题。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6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8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l页求平均数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求平均数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

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投影出示)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

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

平均数要怎样求?

(板书: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

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

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为什么列式不一样?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6

说明:

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

追问:

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

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

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

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追问:

110×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追问:

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

说明:

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

提问:

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

想到了哪些问题?

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

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注意:

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6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7

数学实践活动——找找、算算

备课时间:

2007年5月23日

活动目标:

 

1、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2、学生综合运用各课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

3、渗透绿色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重点:

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计算器、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创设情境:

师:

我校生态小组搞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绿色活动,现在生态小组遇到了一些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生态小组的同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创设第一个问题情境--垃圾

1、提出问题:

师:

我校生态组统计了周二这一天六年级倒垃圾的次数和情况。

出示:

(1)1天倒3桶垃圾共138件垃圾;六

(2)1天倒4桶垃圾共166件垃圾。

请同学们帮生态组计算六年级一个月四周在校会产生多少件垃圾,一共120人。

平均每人1天产多少件垃圾?

1月产生多少件垃圾?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7

2、小组合作,讨论计算。

指名小组讲解:

(1)首先要算出1天会产生多少垃圾?

138+166=304(件)

(2)1个月按4周,一周按5天在校时间计算,共产生多少件垃圾?

304×(5×4)=6080(件)

(3)平均每人1天产:

多少件垃圾?

304÷120︾3(件)

平均每人1月产多少件垃圾?

6080÷120≈50(件)

师:

同学们,仅咱们六年级一个月就产生6080件垃圾。

全校六个年级一月就产生500×50=25000件垃圾,这么多的垃圾清理起来多不容易!

生态小组的同学想,我校仅有500多名学生,每月就会产生2.5多万件垃圾,全世界有近60亿人,一年365天,这会产生多少座垃圾小山,甚至高山,真不知道以后我们将面临怎样的一个环境世界,一个可爱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该怎样做呢?

指名口答: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少制造垃圾。

3、师:

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每人每天少制造1个垃圾,全校500人1个月会减少多少件垃圾,每人每天少制造2个呢?

 同桌合作计算:

1×20×500=1000(件),1000×2=2000(件)

师:

同学们利用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帮生态组的同学计算了垃圾产生的数量,并且知道了从身边做起要减少垃圾,减轻环境的污染。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7

(二)创设第二个问题情境--给小兔安家

出示:

生物角有一块空地,长2米,宽1米,建一座高1.5米的房子。

请同学们算一算:

2只小兔子的居住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房子的四面墙用砖砌,每块砖的面积是0.02平方米,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块砖?

小组合作讨论。

指名小组讲解:

(1) 2只小兔子居住面积是:

2×1=2(平方米)

(2)需要购买多少块砖?

首先计算出四面墙的面积,需计算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之和。

(2×1+1×1)×2=6(平方米)

(3)计算需要购买多少块砖?

6÷0.02=300(块)

师:

同学们又帮生态小组解决丁一个实际问题。

小兔子可高兴了,谢谢同学们,它们可以在我们学校安家了。

(三)创设第三个问题情境--种植草坪

春天到了,生态小组向学校提出建议,美化校园,种植草坪,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操场的内圈种植草坪,学铰准备采纳他们的建议,但校长出了一道题,请同学们算算:

出示:

种植"马尼拉草"每平方米约需15元,如果种植"普通水草"每平方米约需9.5元。

1、估算:

种植哪一种草坪更省钱?

为什么?

回答:

面积相等,种植便宜的普通水草更省钱?

2、计算:

省多少钱?

914×(15-9.5)=5027(元)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

胡燕来课时编号:

057

②914×15-914×9.5=5027(元)

3、思考: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种哪一种草坪?

说明理由

学生①:

选择“普通水草”,因为它便宜实惠。

学生②:

选择“马尼拉草”,因为便宜无好货,

师:

假如你是校长,你在购买草坪时除了考虑价格外,还会考虑哪些情况?

(生答还在考虑草坪的质量、美观等因素)。

师:

我校生态小组为此专门采访了园艺场的叔叔、阿姨们,并带回一些参考资料:

出示:

普通水草一般可存活2年不耐踩 不美观;马尼松一般可存活10年耐踩美观。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重点从存活年限上比较一下,种植哪种草坪更合算?

小组讨论后一致得出:

种植“马尼拉”更合算。

指名小组讲解。

①从种植914平方米草坪10年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