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708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6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docx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精讲讲义

前言

一、精讲班内容简介

精讲班是基础班,其内容如下:

1、教材各章节的详细讲解,重点考核辅之以典型例题来分析,使学员们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每章均配课后练习,帮助学员们强化各章所学知识。

3、模拟试题,帮助学员们检测精讲班的学习效果。

二、2011年教材的变化情况

1、删掉了本书的考试大纲

2、删掉了本书中各章课后练习题

3、删掉了本书中有些章节

4、新增了一套模拟试题

5、本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

2011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教材还是原来的四部分,即: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第三部分劳动力市场、第四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结构上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从内容上:

变化很大的是:

第四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

变化较大的是:

第三部分的第十二章

无变化的是: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从结构上:

新教材共十七章,组织行为学3章、人力资源管理7章、劳动力市场2章、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5章。

2011年教材与2010年教材具体结构对照如下: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激励

第一章组织激励

第二章领导行为

第二章领导行为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六章工作分析

第六章工作分析

第七章人员甄选

第七章人员甄选

第八章绩效管理

第八章 绩效管理

第九章薪酬福利管理

第九章 薪酬福利管理

第十章培训与开发

第十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三部分劳动力市场

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

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第十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及激励问题的经济分析

第四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保险法律

第十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第十四章劳动关系协调

第十四章 劳动用人制度

第十五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第十五章工资福利与工伤、生育保险

第十六章社会保险

第十六章劳动法律责任及执法

第十七章法律责任与执法

三、本教材考试特点:

(一)考试题型、题量

题型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合计

题量

60

20

20

100

分值

60分

40分

40分

140分

(二)考试内容:

1、紧扣大纲,全面考核

2、难度适中,题型灵活,历年真题相关考点较多。

本课程历年考题分值不变。

3、2011年命题趋势会保持现有题型模式——单选题、多选题、案例题。

 

故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中考点所占分值较多。

四、学习方法

1.要结合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复习,大纲中的不同要求,其出题概率不同。

大体上是:

“掌握”为60%,“熟悉”为30%,“了解”为10%。

2.对整个教材至少要复习四遍。

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注意掌握关键字,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练习,随时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重点内容要搞懂弄透。

4.加强练习,练习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前提。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要以教材为中心,以练习为辅助,加强习题的练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

例题:

某公司经理最近招聘了一位新员工,在面试过程中对其相当满意,该员工硕士毕业,已有两年相关工作经验,形象英俊,与经理自己的多种爱好相投,因此没有对其专业水平过多考核便予以录用。

结果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员工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最终不得不将其辞退。

1.经理面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

A.采用了结构性面试方法

B.面试进程比较随意

C.面试前没有分析与掌握职位对应要求的能力

D.没有建立信任、亲密的面谈气氛

答案:

BC

2.面试中常见的偏差包括()

A.最初印象倾向

B.雇佣压力

C.对比效应

D.应聘者顺序错误

答案:

ACD

3.面试中可以采用评价中心技术,其形式可以是()

A.投射法

B.角色扮演

C.文件框作业

D.管理游戏

答案:

BCD

4.面试的特点包括直观性、全面性、目标性、主观性,该经理人员在筛选应聘者时,没有注意到哪些特点()

A.直观性

B.全面性

C.目标性

D.主观性

答案:

ABCD

5.面试的效度非常重要,其中()是指测验方法是否真正测出工作绩效的某些重要因素。

A.预测效度

B.构想效度

C.内容效度

D.效标关联效度

答案:

C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激励

重点:

马斯洛的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ERG理论、三重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2011年教材本章无变化。

历年分值:

(2-4分)单、多选为主。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

考核内容:

动机的类型

具体内容:

一、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二)动机:

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又分为内源性动机(又称内在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又称外在动机)。

  

二、激励及其类型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从激励内容的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可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可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

考核内容:

1、需要层次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三重需要理论

4、公平理论

5、期望理论

具体内容:

一、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都是相等的,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主要观点

(1)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均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在相当程度已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

(三)在管理上的应用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四)评价

五种层次的需要并不严格呈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低级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一)主要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此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

具备

缺失

激励因素

满意

没有满意

保健因素

没有满意

不满

(二)在管理上的应用

赫兹伯格区分了两种因素,给管理者的启示是,让员工满意和防止员工不满是两回事,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三、ERG理论

奥尔德佛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订,使之与实证研究的结果一致化,提出了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

(1)生存需要

(2)关系需要(3)成长需要

四、三重需要理论

(一)主要内容

麦克里兰提出了三重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种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

(二)在管理上的应用

 

五、公平理论

(一)主要内容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成为对照者)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员工进行公平比较时既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纵向比较包括组织内自我比较;横向比较包括组织内他比

(二)恢复公平的方法

感到不公平的员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恢复平衡:

(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

(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

(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

(4)改变参照对象。

(5)辞职。

(三)在管理上的应用

(l)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给与更多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2)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

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应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报酬。

六、期望理论

(一)主要内容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

 效价×期望×工具=动机

(1)效价是指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

(2)期望是指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

(3)工具是指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

(二)在管理上的应用

七、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即认为当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后,若看到所希望的结果,这种结果就会成为控制行为的强化物,增加刚才的行为。

【例题1:

2010年真题】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描述不正确的是()。

A.当员工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公司以原有方式激励员工,效果就会很小

B.着眼于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进行激励,组织绩效会提高

C.五种层次不是严格呈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

D.该理论呆板不灵活,不完全适用复杂多变的环境

【答案】C

【例题2:

09年多选】ERG理论认为,人的核心需要包括()

A.生存需要

B.亲和需要

C.权力需要

D.关系需要

E.成长需要

【答案】ADE

【例题3:

09年单选】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会导致员工()。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没有不满

【答案】B

第三节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考核内容:

一、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

是一种在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

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二)目标管理的要素

目标管理有四个要素:

目标具体化,参与决策,限期完成,绩效反馈。

(三)效果评价

二、参与管理

(一)参与管理:

就是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

 

(二)质量监督小组

质量监督小组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

(三)参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参与管理同许多激励理论有背景关系,

三、绩效薪金制

(一)绩效薪金制:

指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

绩效薪金制的主要优点在于他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

(二)绩效薪金制的应用

(三)斯肯伦计划

称作是“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

斯肯伦计划的主张是:

①组织应结合为一体,不可分崩离析;②员工是有能力而且愿意贡献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的;③效率提高后所增加的获利,应与员工共同分享。

 

第二章领导行为

重点:

领导理论、管理方格图、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本章教材无变化

历年分值(2-5分),单、多选、案例题

本章具体内容:

第一节领导理论

领导指的是一种影响群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一、特质理论

著名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约尔(ThomasCarlyle)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特质理论不足表现在:

(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

(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3)忽视了情景因素

(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二、改变型领导理论

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

交易型和改变型。

(一)交易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

1.一致性的奖励:

承诺为努力提供奖励,为好绩效提供奖励,赏识成就。

2.差错管理(积极型):

观察和寻找对于标准的背离,采取修正行动。

3.差错管理(消极型):

仅在标准没有满足时进行干涉。

4.放任:

放弃责任,避免做出决策。

(二)改变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

1.魅力:

提供任务的愿景,潜移默化自豪感,获得尊敬和信任。

2.激励:

持续的高期望,鼓励努力,用简单的手段表达重要的意图。

3.智慧型刺激:

提升智慧,理性和谨慎的解决问题。

4.个性化关怀:

给予个人关注,个性化地对待每名员工的培训和建议。

三、魅力型领导理论

罗伯特·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

P13表2-2

四、路径——目标理论

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该理论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思路,并同激励的期望理论相结合。

  

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

(1)指导式领导:

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2)支持型领导:

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3)参与式领导:

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4)成就取向式领导:

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五、权变理论

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景因素之间是否搭配。

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区分为工作取向和人际取向两类。

六、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乔治·格雷恩及其同事提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简称LMX理论。

 

第二节领导风格与技能

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实际领导中表现出的习惯化行为特点。

一、早期关于领导的研究

(一)勒温的民主与专制模式

有三种领导类型:

独裁、民主和放任。

(二)斯道格迪尔的研究

鉴别出一系列重要的领导特质:

智力、机敏、洞察力、责任、主动性、坚定、自信、善于社交。

 

二、俄亥俄与密西根模式

(一)俄亥俄模式

关心人和工作管理

(1)关心人是指领导者注重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下属的建议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2)工作管理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目标而在规定或确定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从事的行为活动

(二)密西根模式

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

员工取向和生产取向。

员工取向的领导者关注人际关系,主动了解并积极满足员工需要。

生产取向的领导者强调工作技术和任务进度,关心工作目标的达成。

三、管理方格图

最有代表性的是布莱克和默顿的管理方格理论以及赫塞和布兰查德的生命周期理论。

在方格中有五种基本风格,描述了关心人和关心任务的交互作用。

P17位于坐标(1,1)位置的领导风格称为“无为而治”,管理者既不关心任务,也不关心人。

相反,(9,9)既关心任务,又关心人,被该理论认为这是最理想的领导风格。

还有诸如(5,5)的“中庸式″领导风格,对人极端关注的(1,9)“乡村俱乐部”领导风格,以及对任务极端关注的(9,1)“任务”领导风格。

四、领导者的生命周期

作为管理方格理论的扩展,赫塞和布兰查德发展出的生命周期(又称情景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风格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下属的成熟程度。

包括两个方面:

(1)工作成熟度

(2)心理成熟度:

赫塞和布兰查德将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个维度相结合得出四种领导风格:

(1)指导式(高工作一低关系)

(2)推销式(高工作——高关系)

(3)参与式(低工作一高关系)

(4)授权式(低工作一低关系)

五、领导者的技能

成功的领导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第三节领导决策

决策是指在不同的选择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一、决策过程

(一)西蒙的决策阶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智力活动:

(2)设计活动:

(3)选择活动:

(二)明茨伯格的决策阶段

与西蒙的理论相对应,在组织行为中实际采用的是明茨伯格及其同伴所提出的决策阶段:

(1)确认阶段:

认知到问题或机会的产生,进行诊断。

(2)发展阶段:

个体搜寻现有的标准程序或者解决方案,或者设计全新的、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3)选择阶段:

确定最终的方案。

二、决策模型

(一)经济理性模型

根据经济理性模型,决策者在任何方面都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具备以下特征:

(1)从途径——目标意义上分析,决策完全理性。

(2)存在完整和一致的偏好系统,使决策者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3)决策者可以知道所有备选方案。

(4)对计算复杂性无限制,可以通过计算选择出最佳备选方案。

(5)对于概率的计算不存在任何困难性。

(二)有限理性模型

相对于理性模型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更加接近现实。

该模型认为:

(1)在选择备选方案时,决策者试图使自己满意,或者寻找令人满意的结果。

  

(2)决策者所认知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

(3)由于采用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大化原则,决策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必知道所有的可能方案。

(4)由于决策者认知的是简化的世界,因此可以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启发式原则,或者商业窍门,以及一些习惯来进行决策。

(三)社会模型

与理性模型相对的另一端,是来自心理学的社会模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需求来驱动的,人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理性决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项目的特点

(2)心理决定因素(3)社会压力(4)组织的决定因素

三、决策风格

决策风格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

价值取向和模糊耐受性

四种不同的决策风格:

(1)指导型:

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水平,倾向于关注任务和技术本身。

(2)分析型:

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模糊耐受性以及很强的任务和技术取向。

  

(3)概念型:

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模糊耐受性,并且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

  

(4)行为型:

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

【例题1,09年多选】依照伯恩斯的改变型领导理论,改变型领导者的特征包括()

A、魅力

B、一致性的奖励

C、智慧型刺激

D、放任或控制

E、个性化的关怀

【答案】:

ACE

【例题2,2010年单选】西蒙将决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

A.设计活动—选择活动—智力活动

B.选择阶段—确认阶段—发展阶段

C.智力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

D.确认阶段—发展阶段—选择阶段【答案】C

【例题3:

08年多选】成功的领导者主要技能有()。

A.管理技能

B.工作技能   

C.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   

E.概念技能

【答案】CDE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重点:

组织结构设计的类型及各职能的优缺点、组织文化的功能和设计、组织变革的程序。

历年分值(3-5分)单、多选为主

具体内容:

第一节组织设计概述

一、组织设计概述

(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组织设计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所进行的设计,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结构设计

2.保证组织正常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设计

(二)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这个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职能结构

(2)层次结构(3)部门结构(4)职权结构

组织结构包含三个要素:

①复杂性。

②规范性。

③集权度。

2.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

组织结构设计的参数包括特征因素和权变因素这两个类别。

(1)组织结构的特征因素描述一个组织结构的各方面特征的标志或参数,称为组织结构的特征因素。

①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跨度,它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②专业化程度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各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其部门(科室)和职务(岗位)数量的多少。

③地区分布地区分布是指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

④分工形式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

⑤关键职能关键职能是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

⑥集权程度在集权程度高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

⑦规范化规范化是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

⑧制度化程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制度化的程度。

⑨职业化程度职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

⑩人员结构人员结构是指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

(2)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

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权变因素有:

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等。

【例题】属于组织结构权变因素的有( )。

(1)人员素质

(2)规范化(3)企业规模

(4)制度化程度(5)职业化程度(6)企业生命周期

A.

(1)(3)(6)

B.

(1)(3)(4)

C.

(2)(5)(6)

D.(3)(5)(6)

【答案】:

A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组织设计一般按如下八个步骤进行:

(1)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例如,确定企业的管理幅度宽或窄、部门分工形式采用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实行集权制管理还是分级分权制等等。

(2)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职能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的管理业务进行总体设计,确定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及其结构,并层层分解为各个管理层次、管理部门、管理职务和岗位的业务工作。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和职能的分解。

职能设计是否正确合理,决定了整个管理组织是否能够顺利有效地运转,因而,它是组织设计过程中的首要工作。

(3)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即设计承担企业管理职能和业务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权责。

这一步是组织设计的主体工作。

框架设计可采用从下面上和从上而下这两种方式进行,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将上面的两种方法相结合,相互修正、经多次反复才最终将设计框架确定下来。

(4)联系方式的设计。

联系方式是指企业中纵向管理层次之间、横向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

前面的框架设计重点在于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而联系方式的设计却是将这些组成部分连成整体,是保证整个组织结构协调一致、有效运作的关键。

(5)管理规范的设计。

规范设计是进一步确定各项管理业务的工作程序、管理工作应达到的要求(管理工作的标准)和管理人员应采用的管理方法等管理规范。

这个步骤是组织结构的细化,它可以起到使组织结构合法化、规范化,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

(6)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的设计。

要保证组织结构运行,离不开组织结构实施和运行的主体——“人”。

一般来说,在组织设计中先不必考虑企业现有人员的具体情况,而应在确保组织结构运行的前提下,对人员的配备进行设计。

而在人员配备设计实施时,要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质量来配备各类人员。

(7)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

运行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人员招聘制度、培训与开发制度等,其目的是确保组织结构的正常运行。

(8)反馈和修正。

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以适应新的情况。

二、组织设计的类型

组织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常用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

相对来说,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较为复杂。

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首先使用“行政层级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