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411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爱莲说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爱莲说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爱莲说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爱莲说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导学案.docx

《爱莲说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导学案.docx

爱莲说导学案

81010:

《爱莲说》导学案

主备教师赵宏辉

第一课时自学提纲

三维三性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查字典、参照课下注释理解疏通文意,熟练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

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志趣。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3、在读中培养有创意朗读和感悟的习惯和情趣。

4、培养你所感受到的莲花品质。

【知识链接】

1、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莲”即荷花,“说”在这里指什么呢?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中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周元公集》。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北宋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

3、《爱莲说》非常简洁精练(仅119个字),是哲学家表述思想的特点。

但简洁的同时非常清丽优美。

以菊、莲、牡丹三种花卉对比,象征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精神品格,还是哲学家的思维,有比较就有分析,着重的是对莲花的刻划,分析的结果:

莲是花之君子。

用莲来表述自己坚贞不渝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最后感慨现在还有什么人爱莲呢!

哲学家用了全文一半的文字来描述莲的可贵: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

作者没有强调莲花给他眼、鼻感官的享受,而是冷静地分析出“五不”,这和隐逸者爱菊,富贵者喜牡丹迥然不同的情趣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4、莲花的美丽别称

(1)芙蓉:

《尔雅》:

“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芙容。

”  

(2)芙蕖:

《尔雅·释草》:

“荷、芙蕖。

……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

(3)藕花:

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

“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4)水芙蓉:

《群芳谱》:

“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

(5)草芙蓉:

杜诗注云:

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6)水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

“莲花”释名:

“芙蓉、芙蕖、水华。

(7)净友又称净客。

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

(8)水芝:

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

“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9)泽芝:

《类聚》郭璞《尔雅图赞·芙蓉赞》云:

“芙蓉丽草,一曰泽芝,……”

(10)灵草:

吴闵鸿《芙蓉赋并序》:

“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11)玉环:

《本草经》载:

“荷花又名玉芝。

(12)君子花:

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君子,莲又称“君子花”。

(13)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

(14)菡萏:

《尔雅》:

“荷,芙蕖……其华菡萏。

”[探究创新]

5、新课导入: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作者借莲花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呢?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自学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然后熟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

蕃()出淤()泥濯()亵()

噫()隐逸()者鲜()不蔓不枝()

2、《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3、说”在这里表示一种()的古代文体,可以(

)论述道理,也可以()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相似。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出淤泥而不染()()

4)不蔓不枝()5)香远益清()

6)亭亭净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8)花之隐逸者也()9)花之君子者也()

10)陶后鲜有闻()11)宜乎众矣()()

5、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你还想对哪句进行翻译或者你对哪句有疑问

 

6、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你一定能说说莲花具有哪些高洁的品质。

7、你一定能准确记忆写出莲花几种美丽的别称

《爱莲说》第一课时

验收学习

1、《爱莲说》选自(),作者(),号()是()时著名的()家、()家“元公”是他的()。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    )

(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   )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陶后鲜有闻(   )(8)、宜乎众矣()

3、背诵课文,自主规范抄写课文。

81011《爱莲说》导学案

主备教师赵宏辉

第二课时自学提纲

1、熟读并背诵课文,牢固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语含义,进一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并学会在作文中运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辨别是非品质。

【知识链接】

1、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周敦颐借对“莲”的无限赞美来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要象莲一样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它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间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其次,它还可以使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2、关于衬托的写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陪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一般有正衬与反衬之分,有时也无法区分。

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以“菊之爱”衬托“莲之爱”则一般认为是正衬(有的也认为无法区分)。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

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我们研究写法的目的在于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

自学检测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谈谈你的理解。

 

 

6、你一定能收集到古诗中写荷花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作者,诗作《》

 

《爱莲说》第二课时

验收学习

1、[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庄重形象品质的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3)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中心句):

4)比喻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阿,豁达大度的句子是:

2、你一定能结合所学《陋室铭》《爱莲说》至少拟出一副对联

上联刘禹锡居陋室安贫乐道

下联

(可以自主拟对安排语序内容)

上联

下联

3、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描写你所喜爱的一种植物(花、树等),并至少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有能力的同学要采用一定的写作手法进行描述)

我最喜爱的花(植物)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背诵《爱莲说》

默写《爱莲说》(自主检测完成)

 

【 链接中考】

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的句子:

5、比 喻 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7、比喻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

8、找出文中两个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理解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

结合文中句子具体说明  

①从方面,写出了莲;  

②从方面,写出了莲  

③从方面,写出了莲

3、具体分析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象征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代表了哪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5、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6、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爱莲说》导学设计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个方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不是,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2、

(1)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

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

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

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

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

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小结: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2)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示例:

我特别喜爱

梅花。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

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

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梅花:

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使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又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南宋诗人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菊花:

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又如元稹的《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再如郑板桥的《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牡丹: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如刘禹锡的《赏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又如皮日休的《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

"牡丹花姹紫嫣红,富丽堂皇,给人富贵之感,自唐宋以来,即被称为"富贵花"。

如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

"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

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5、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

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

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对联

居陋室陋室又雅又静德馨能居陋室

爱莲花莲花亦素亦洁品高不染淤泥

周敦颐质本洁来独不染刘禹锡居陋室安贫乐道

陶渊明性故清兮世难容周敦颐爱菊花志洁行廉

刘禹锡因表心志,妙笔写成陋室铭;

周敦熙为铭清白,苦思奉献爱莲说。

板书设计

   (一 )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二)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反衬

菊——莲——牡丹托物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言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