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142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docx

MPAcc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解析

 

研究生开题报告

题目:

**大学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MPAcc

指导教师

院(系、所)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开题报告由学生本人打印签字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MPAcc教育中心。

4.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

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其它国家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大学也有着很强的与国际接轨的意向,都希望自己跨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中去,都希望自己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各个高校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但要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有所提高,还要实现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国际化,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创新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内部管理对于高校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现在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已经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高校来说,信息化对它们的影响更深远一些,程度更高一些,因而在财务工作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大势所趋,当然在大学中各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通过实行财务工作和过程的信息化和和网络化,可以有效的把教学、内部管理、服务、资产管理等部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可以大大减少管理漏洞和人为因素,增强内部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

所以以此为契机,以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为中心,大力推进内部管理运行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能够有效的增强资金使用的效率,减少管理上的漏洞,最大程度的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进而增强内部运行的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如何在大学中的内部管理特别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的采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展,从单纯的记录资金收支,向决策参谋、内部监控等方面渗透。

然而由于运行体制和模式的惯性,对于如何推进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还有很多的障碍需要克服;第二个方面,因为这些年来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后勤服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个方面,由于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和学校内部运行的模式的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的自主性有所限制,相应的他们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也有诸多的管理规定,无论是信息产生的方式,还是这些数据的应用,都受到较大的限制;第四个方面,他们使用的会计应用系统与其它部门使用的系统很多时候并没有兼容性,它们之间的独立性较强,不能互联互通,也不可能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应用,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事的效率,还是服务的质量,包括工作效率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与最初的计划和愿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笔者目前所工作的A高校的财务部门是集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化条件下,原有会计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实务操作、人才素质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从而推动了A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

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A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

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格局正在被开放型、多元化的筹资办学形式所替代;A高校内部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资本市场的初步建立,客观上为学校盘活资金创造了条件,旧的以安全为主的财务管理行为己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客观上还需要A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引入金融机制,使校内资金在统一结算的条件下,朝有序、合理的效益最大化的方向流动。

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如何充分利用技术和人的智慧来创造方便、快捷的财会服务,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计划和监控资金的有效使用,以促进高校各项事业高速、稳定的发展是目前所各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重大问题。

所以,为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必须以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以现有的技术和网络为平台,更加深入的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把高校教学、科研及内部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都纳入到统一的信息网络中,以此来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

2、研究意义

由上文可以看出,高校的财务管理不能再满足于独立的、零散的计算机应用,而是需要综合的、集成化的解决方案,以支持改进和优化业务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过程控制,满足业务需求。

本文论及的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将逐一分析各职能部门与财务有关的信息,以共享、协作为核心,以网络、数据库为纽带,构建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来增强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与联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管理者可以全面地看到高校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数量以及预算的执行程度,使管理模式由垂直纵深结构转变为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

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业务过程可以跨越高校各部门,跨越高校与其各分校之间,实现了数据的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动态核算、远程报账、远程处理、远程查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财务处理,并实时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动态传递,业务数据直接生成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面向业务过程体现了系统的集成性和协调性。

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效地减少了数据重复。

这种高校财务的集中管理与监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了对各分校各部门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控,网络报销加快了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实时生成科研会计报表有利于随时审计和发现问题。

通过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实现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统一性和实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

大学是高等机构,它不应该以营利为目的,对于学校,特别是大学这方面的性质,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包括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以及欧洲联盟的相关部门对此都有明确的说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益性的统计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中专门的研究机构所设计的专门的评价体系。

由于其客观、公正、适用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通过这样的评价和表述体系可以比较准确的掌握真实的情况,所以以此为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这个标准主要是对于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进行划分和评价,对于其它的行业,主要是非营利性的,包括教育、救助等部门,在这其中分成了十余个大类,二十余个小类,下面又被分成一百五十多个的项目,而各类大学就属于其中的非营利的教育分类,而高等学校又可以为国家设立的和私人设立的两种,而前一种情况一般也认为是教育部门的一个附属单位。

对于高等院校的会计工作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并且已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比如对于美国来说,对于国家设立的大学主要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来管理,并且对于公立的,或者说国家设立的大学来说,一般都使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由国家的相关部门来管理;JameJoe(2002)对于个人设立的大学来说,政府无权干涉其内部事务,其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其内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

在美国的大学里,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资金转移、学费、还包括大学通过提供服务、场地有偿使用等方式来获得的收入,并且美国社会上积极鼓励企业、个人或者社会机构为学校自愿捐助,所以Chris(2008)、EunC(2008)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既保证资金的有效供给,还可以使资金的使用和获得最大限度的不受政府部门的限制。

对于中国来说,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大学是教育事业单位,它是公益性的对于社会各个行业的划分,国内外没有较大的区别,也分为24类,并且杨周复(2002)中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和机关有时候是不做区分的,往往放在一起,执行统一的资金标准和管理方式。

然而我们的此类机构,与西方国家的同类型机构相比,无论是设立的目的、运行的原则、资金的来源使用和所要履行的职责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郑国安等(2002)不同的事业机构有着不同的运行管理机制,因而也有着不同的资金使用体系和规则,所以如何加强对于不同类型事业资金的管理目前来说仍然是个难题,无论是科研的水平,还是现实的处理方式方法,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学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但是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加自主权,拓展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方式,以此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来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体制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也就是说大学如何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大学的财务管理只是满足于单纯的财会核算和收支平衡,成为目前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关的机构也在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的下属专门单位来完成,现在已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学校财务工作的学术机构,并且出版了专门的期刊,这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刊物。

其它的省市和研究机构也对于这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成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定期发行刊物,这些都是对于高校财务工作的有益探索。

实际上,许著等(2008)现在相关的学术机构主要的重点研究问题是如何使大学多个渠道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何对于教育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如何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财务运行工作机制等,并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学术研究为主,针对性不强,很难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研究

对于财务工作流程的内在运行规律的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很多的西方国家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于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Davenport(1993)认为BPR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司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和内部管理的效率;Hammer(1993)等有这样的观点,既通过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新组合来提高效率,减少支出,增强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Kaplan(1991)率先提出了这样的概念,也就是再设计重点流程的概念(CoreProcessRedesign,CPR),对于业务工作的重点环节、关键流程、数据、内部的控制系统等进行重新整合和再设计。

Loewenthal(1994)认为需要对于社会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改造,主要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通过这样的过程来提高企业的经济业绩。

ERP系统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文献,如DosSantos等(1993)研究认为作为革新性的技术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公司业绩,学者们认为,公司的经营成果与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Bakos(1991)认为跨组织的整合可降低组织之间的通信成本,同时信息技术还可降低消费者搜索成本,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大大降低采购的费用和经营的成本,Dewan(1997)通过研究发现,先进的国家使用的信息技术越充分,那么该国的经济效益就好,生产的效率就高,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并且还有其它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

对于大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一些学术期刊和专门的研究论文中并没有很多的出现,张燕(2009)、范苹(2009)认为,会计工作的计算机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使得使用单位有了更强的内在动机。

孙强(2012)、庄明来(2012)则认为,在信息时代,如果大学的财务工作中仍然局限于以前的手工式的作业,就会大大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并且对于大学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高校的财会工作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造。

清华大学有的研究专家提出了新的提法即(URP),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计算机和网络,通过统一的系统,把各个部门和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相互和共享,这系统是既是综合的,又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各个分系统可以不依赖于其它系统独立的运行和操作,在此基础上可以满足其它用户信息和协助的要求,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用。

Basoglu(2007)、Ricard(2012)、甘华鸣(2002)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管理系统,对于各个分系统来进行管理和服务,以便能够把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大的系统,以用于信息的传输和工作的交流和协作。

现在各个大学都想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细化量化教学成果,也就是说通过数量化的方法来精确的评价工作的效果和完成工作的质量。

通过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许多文献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有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财务评价体系和标准,如张建新(2010)、王丽萍(2008)、张庆余(2008)、毛宗平(2009)、陈俊生(2011)等对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有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财务评价体系和指标。

进行设计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个整体的集成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高校财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可以方便的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能够进行准确科学的处理,以便取得客观的结论,进而可以为现实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

……

 

综上所述,本文尝试以统一的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来规范和存储高校与财务有关的信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处理,以消除校园内信息孤岛的存在,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等各种资源的互通共享,来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益。

三、研究内容

1、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高校运作管理能力,本研究结合**大学财务工作的实际,对本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出设计思路,以希望实现自身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好的辅助决策信息,为学校各项教学行政管理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本研究所提出的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设计有很高的可行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高效及流程优化的财务管理思路,可以有效推动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财务业务流程合理化及财务工作规范化,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和控制,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提高高校整体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提供必要的理念支持和技术保障。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结合流程再造的概念,从高校各个管理部门职能设置出发,构建出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综合数据库,并在文中对人事管理、科研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非财务职能部门与财务有关的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对各部门财务信息流程的分析和诊断,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与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设计出在同一数据库里操作和实现的业务流程,把高校内部流程管理统一起来,创造协同一致的价值,使财务管理规范化。

3、论文框架(拟采用,根据实际研究情况会有所调整)

1绪论

1.1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3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2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1业务流程再造

2.2企业资源计划

2.3管理信息系统

2.4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2.5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研究现状

3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的环境分析

3.1外部环境分析

3.2内部环境分析

4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

4.1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架构的设计

4.2非财务职能部门相关财务信息一体化

4.3高校财务职能部门信息一体化的管理实现

5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实例分析

5.1网络报销

5.2网络审批

5.3科研报表的实时审计与报送

5.4报表审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6信息一体化平台财务管理的效果分析

6.1信息一体化平台财务管理的效果分析

6.2信息一体化平台的组织要素改进分析

7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全文总结

7.2研究展望

四、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的研究有关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方面的问题,笔者利用了文献搜集、实地调查、案例对比分析等方法。

整个研究主要立足于在学校实地调查的结果,以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为理论依据得出可靠的结论。

1)实地调查研究

笔者亲身到**大学对该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进行调查访问,对该学校的整个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结构以及该结构的不足之处与缺陷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2)文献搜集整理

利用书刊、网络等媒介,搜集国内外学者们关于高校内部业务流程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文有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3)分析比较法

以搜集归纳的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把实地调查得到的**大学实际情况与搜集得到的其他学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大学目前存在的缺陷以及建设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阻碍,进而提出去除这些阻碍的有效方案,对**大学乃至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五、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拟解决方式

①文献收集的困难。

由于相关研究的外文文献资料较少,更新速度较慢,研究过程中很难全面获得国外前沿的研究成果,加上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资料更是少得可怜,这些都给论文的顺利完成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作者将利用有限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通过和导师及国内外作者交流等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研究进展,应用于论文的写作,争取论文的顺利完成。

②案例资料收集的困难。

实地调研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作,调查对象包括政府部门、各大高校和社区居民等多个群体,具体工作包括设计问卷、问卷调查、访谈和调查报告等多方面工作,这些工作是作者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

作者将利用参与**项目进行相关调研的机会,分享整个项目团队在调研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这将大大降低本人的工作量和提高论文的可行性。

六、计划进度

2013.09—2013.10:

文献的收集

2013.11—2014.02:

案例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2014.03—2014.08:

论文初稿的写作

2014.09—2014.11:

初稿的修改及完善

2014.12:

参加答辩

参考文献

[1]BakosY.J(1991).AstrategicAnalysisofElectronicarketplaces[J].M.ISQuarterly,15(5):

107-119.

[2]BasogluN,DaimT,KerimogluO(2007).Organizationaladoptionof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system:

Aconceptualframework[J].The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18

(1):

73-97.

[3]ChrisHendrickson,TungAu(2008).CostControl[J].MonitoringandAccounting,(08):

33-36.

[4]DavenportHT(1993).ProcessInnovation:

ReengineeringWork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M].USA:

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5]DosSantosL.,K.pofferC.Mauer(1993).Theimpac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vestmentannouncementsonthemarketvalueofthefirm[M].InformationSystemResearch,4

(1):

1-23.

[6]EwellPaulL(2004).Therelationshipbetweenorganizationalcultureandperceived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outcomes:

Anempiricalstudy[D].DBA,NOVA:

SOUTHEASTERNUNIVERSITY.

[7]EunC(2008).Inter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J].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18

(1):

23-27.

[8]HammerM,ChampyJ(1993).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

A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on[M].NicholasBrealeyPublishing.

[9]HanGuoyu(2008).ANew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forFinancialRiskEarlyWarningofUnlistedSmallandMediumEnterprise[M].LongmanGroupLtd.

[10]Hui-LionTsai(2003).InformationTechnologyandBPR[J].BusinessandEconomics,(3):

23-29.

[11]JamesJoe,LeavellWHadley,ManiamBalasundram(2002).Financialplanning[J].ManagerialFinance,(7):

35-42.

[12]KuanYewWong(2005).Criticalsuccessfactorsforimplementingknowledgemanagementin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KYWong-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J].BusinessandEconomics,(8):

12-13.

[13]KaplanandMurdock(1991).CoreProcessReengineering[J].TheMckinneyQuarterly,(8):

27-43.

[14]Loewenthal(1994).Reengineeringtheorganization:

AStep-to-stepApproachtoCorporateRevitalizationQualityProcess[M].USA:

SASPublishing.

[15]WikiHow(2008).HowtoDevelopaRiskManagementPlan[M].PhD:

BOSTONCOLLEGE.

[16]PatrickOconnor(2005).ThenewmonagementofengineeringTechnology[M].PHD:

BostonCollege.

[17]Ricard,BrendaSpeight(2012).Theintegrationof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andorganizationdevelopmentthe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