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829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

B.各民族放弃了原有习俗

C.民族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D.民族之间影响呈单向性

2.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代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B.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C.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D.交通状况阻碍当时中外交流

3.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

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

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D.社会制度的变革

4.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B.王与马共天下﹣﹣反应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

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王之乱”D.五族内迁

6.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读图说史:

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9.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反复强调要采取措施反腐倡廉胜取信于民。

那么,在汉武帝时,为防止官员为非作歹,监督和检举京师高官和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颁布推恩令B.设立司隶校尉C.独尊儒术D.削弱封国

10.《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这反映了

A.度量衡的标准规范

B.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

D.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11.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

12.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

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3.下列关于春秋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15.下列与佛教有关问题的排列顺序是( )

①佛教在古代印度创立 ②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 ③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 ④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

16.下侧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了发展了中华文明

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17.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北魏B.秦朝、汉朝、周朝C.秦朝、晋朝、汉朝D.商朝、秦朝、三国

18.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①《伤寒杂病论》的撰写

②《齐民要术》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挥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20.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21.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2.我国古代有很多科技成就,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科技成就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是()。

①造纸术的改进—蔡伦

②《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一华佗

③全身麻醉术的使用一张仲景

④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一祖冲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3.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

A.商朝、秦朝

B.秦朝、东汉

C.秦朝、新朝

D.西晋、秦朝

24.某同学依据朝代更迭示意图(如:

下图)概括时代特征。

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5.“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二、材料综合题

2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

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

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四:

魏主下诏:

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

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

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魏书·任城王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2)材料二图中C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

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

对当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的“魏主”是谁?

材料反映了北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上述材料看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简要概括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7.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下面两个板块分别呈现的是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板块一(释读图片再现两汉经济)

(1)图1耧车的用途是什么?

(2)图2五铢钱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统一的货币?

除此之外,他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在古代,我国陆地上就已经有了重要的商路与外国进行沟通,进行贸易往来。

请问这条商路的出发点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最远可以到达A国,写出该国的名称。

这条商路的开辟有着什么作用?

板块二(研读史料认识魏晋南北朝经济)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8.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

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

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

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9.拥有先进传统文化与强大经济实力的中国该怎样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不同的认识带来不同的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海外贸易图

(1)据材料一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及其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材料二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

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不占别国一寸土地,为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

材料三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0.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XX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什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举出一例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故A符合题意;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并未放弃原有习俗,故排除B;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C说法错误;各民族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之间影响呈双向性,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代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驿站,所以A项符合题意;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

由此分析BC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排除,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君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进行变革,或提出主张。

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

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

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所以下列推论错误的是B,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推论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

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

汉朝继之而起后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

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C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分封制是周朝时期的政策,秦朝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应该排除③。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

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

因此解读正确的是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9.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除监督朝中百官外,监督和检举京师高官和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还负责督察三辅,B项符合题意。

A项政治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不合题意;D项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不合题意;B项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儒学。

不合题意;经分析,ACD都不符合题意,选B。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金”可泛指所有金属,这段话中特指铜锡合金,即青铜。

“六齐”指根据锡、铜的六种不同的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的器具的方法。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故D符合题意;度量衡是测量物品长度、容积、重量的器具,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铁农具,故B不符合题意;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故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相同类别”,结合课本所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①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②错误,BD两项不合题意;《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小说,通过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④错误,A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快了统一步伐。

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所以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而④表述不正确,排除。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明帝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应该早于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D。

16.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无关,故答案是C。

17.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8.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关键词“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东汉末年的另一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①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错误,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9.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城濮之战与成语“退避三舍”有关;巨鹿之战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

故选C。

20.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秦朝的都城在咸阳;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和西晋的都城在洛阳。

故选D。

21.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

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不能说曹操完成了北方的容易,所以A项错误;C项曹操的诗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因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重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籍的场景,所以C项结论错误;D项淝水之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D项结论错误。

B项表述正确,故选B。

22.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总结,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①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②错误,A项不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③错误,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陈胜、吴广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反抗暴秦。

而项羽的农民军打败了秦军的主力,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所以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秦朝、新朝,C项符合题意。

而商朝、东汉、西晋都不是农民起义推翻的。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秦朝到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西汉,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因此“秦朝到东汉”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B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材料综合题

26.

(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匈奴。

(2)西域都护。

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中原地区;影响:

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民族融合。

(5)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改革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解析】

(1)根据题目中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或丝绸之路开辟;当时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指的是对匈奴的战争。

(2)材料二图中西北狭长地带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西域都护的设置归属中央的。

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依据三“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