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押题讲座原版.docx
《语文押题讲座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押题讲座原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押题讲座原版
查缺补漏,突破疑难,精准导学,高考必赢(原版)
——2016年高考(全国卷)命题预测及后期复习
高三语文组胡叶青
前言全国卷与安徽卷命题思路比较
(一)更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让条框分析方法失效。
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更侧重知识综合应用,弱化识记能力。
比如默写、文化常识考查
(三)更侧重对语言文字感觉意识的考查。
例如语言基础知识运用连贯衔接、语境补写必考
安徽卷考查字音字形知识,成语使用正误辨析——全国卷侧重近义成语辨析、病句、语言连贯排序、语境补写
(四)知识点考查大小结合、点面结合。
例如诗歌鉴赏大至特色分析,小至词句关系理解
(五)考查角度多元,答案多元。
文学类和实用类选作,要迅速甄别抉择;诗歌鉴赏命题方向多元、答案多元
(六)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陈词滥调无法入场。
比如任务驱动型作文贴近社会热点,拒绝套作及假大空作文
全国卷命题预测及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
一、命题方向预测
1、选材侧重唐宋人物传记作品
2、断句、文化常识、信息综合比较、翻译四个小题分数不会改变,翻译是基础,断句也可能会被实词含意考查代替
3、虚词含意用法区别不会直接命题,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二、复习战略建议
1.课本篇目复习熟悉是基础,实词复习要落实到位,虚词复习不必细究,翻译时要求体现。
2.浏览文本,尽量多地读懂原文,翻译应作为复习重点,直接命题10分。
3.文化常识重点复习课本中出现的知识,选项出现课外知识时正确的概率较高;考前作为复习重点,集中突破。
三、复习方法归类梳理(自学材料)
第一类实词释义
【设错方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查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测。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同(近)音通假法
【因例说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2、畔主背亲3、赢粮而景从4、被鹤氅衣。
【典型练习】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2013年高考全国卷)
2、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2011年高考全国卷)
3.元忠曰: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曩(解释:
从前)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
雍州帝京,事任繁剧。
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太后默然而止。
(04年湖北卷试题)
4.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苏轼《教战守策》)
二、字形分析法
【方法阐释】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注:
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因例说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殒身不恤②抚军厚赉成③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④丰则贵籴,歉则贱粜⑤冀得一归觐
【形旁含义补充】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如:
殴、殁、段、般、殷、彀,敲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追逐、豕突狼奔
3.从“角”与酒器、器皿有关。
角——斛、引壶觞以自酌、觥筹交错、
4.从“歹”与死亡有关;饿殍、存殁、歼灭、残暴、彭殇、殓葬、殚精竭虑、殡葬仪式、
5.两点水:
如:
冰、凛冽,“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砯崖转石万壑雷(变形为一点)
三点水:
水、江、河、湖、海、浓淡、清洌——“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点底:
“火”字变形,如:
热、烈、熟、
6.从“页”与首有关,如:
项、题、颜、颠、硕、颗、颞叶等字,均以页为义符,均与人头有关,
注意:
“页”在这里只表明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页(人头)的属类,并不具体表示脖子、前额、脸面、头顶的意思。
7.从“玉(左偏旁写作王)”,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
返璞归真、瑕不掩瑜、碧玉、璧石,“望”除外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动词,治玉”。
8.从“阝(左耳边为“阜(土山)”),表地势或地势升降;如:
陕、隅、阡陌、障、隐、阴阳、陡、限
(右耳边为“邑”(上为口,下为跪着的人形,表疆域、城邦、国土);如:
邯郸、邦、都、郭、郑、邠、邻、邓、
9.“神示胖”与“衣礼旁”:
福祉、福禄、衣裳、裹住、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升序)、仪礼
10.从“宀(宝盖头)”和“冖(秃宝盖)”:
前者“房子”,后者“帽子”。
“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注: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再如:
寤寐思服、
11.从“求”与毛皮关;裘皮
12.辶(辵)(走)、彳(行)”者与人的行动、动作有关;如: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五岭逶迤(虚与委蛇)
13.“月”与肉有关,脍炙人口、“望”除外;
14.从“禾”与五谷有关,麦穰、秩序、秩奉(官吏的俸禄)、科(租税)、
15.“米”与粮食有关;黄粱一梦、栋梁、糗粮(干粮)、
16.从“皿”与器具有关;蛊惑人心
17.“忄(心)”及“恭”字底与人的心理有关。
恭敬、情感
18.从“隹(zhuī)”与鸟雀有关;集体
19.“贝”与金钱有关;赏赉、赏赐
20.从“系”与捆绑有关;紧、
【典型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3、有牧人御众之才4、彀士十万人5、生而眇者不识日
6、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7.(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三、联系迁移法
(一)联系课文:
高考考查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要善于根据所学举一反三来确定实词词义。
【因例说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2、诸贵假以劲弓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
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
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
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
追逐
(二)联系成语
【方法阐释】成语中保留大量文言词语,可以帮助推断词义
【因例说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出类拔萃→超过,胜过)
(2)吾亦望汝副其心(副→名副其实→符合)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薄→日薄西山→靠近)(4)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5)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
比较:
责无旁贷)
四、结构分析法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举例说法】1.含义相同或者相近:
心驰神往——登峰造极——求全责备——比肩接踵——文过饰非——言简意赅——
2.意思相反或者相对
夙兴夜寐——寤寐求之——溯洄从之——避重就轻——拈轻怕重——党同伐异——
【典型练习】1.人众车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5、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6、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五、语法分析法
【方法阐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因例说法】1、范增数目项王。
(目,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词性为动词,解释为用眼睛示意)
2、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之为代词,绳处在谓语位置上词性为动词,解释为制裁)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处在宾语的位置上,词性为名词,解释为险固的地势)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处在主语的位置上,词性为名词视力)
【典型练习】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撩起衣裳)。
援萝,履苍莽中。
2、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
3、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4、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六、语境分析法
【方法阐释】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来推断。
【因例说法】推断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词语含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根据语境推断翻译下文: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日: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日: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学科网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2014年全国1卷)
第二类文言文断句
一、基本方法(自学材料)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二、疑难突破(重点突破)
举例分析:
(2015年全国卷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规律总结:
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以及文史常识综合来断句。
第三类信息比较筛选(重点分析)
【举例分析】(2015年全国卷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2.(2015年全国卷2)6、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删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C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
【技巧总结】(重点分析)全国卷基本命题思路:
不侧重个别字词翻译,注意优中选优,错中选错;常常是两处错误或者望文生义,曲解事实一处大错误。
第四类文言文翻译
一、基础知识(自学材料)
(一)文言实词(见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
(二)文言虚词——兼词“诸”“焉”、介词“以”“于”用法。
1.兼词“诸”: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 •汤问》)②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④子闻诸?
(《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
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
2.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B.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驰椒丘且焉止息。
(《离骚》)(且焉止息:
暂且在此停息)C.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D.割鸡焉用牛刀(《论语》)E.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F.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G.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3.以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
D、请以民情上闻。
E、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F、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G、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H、敛赀财以送其行。
I、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J、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K、木欣欣以向荣。
L、固以怪之矣。
N、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M、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三)文言句式——倒装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省略句(主要成分省略需要补齐并加括号,连词助词介词等虚词不加括号)
被动句(基本句式“为……所……”,“见……于……”等)
判断句(基本句式“……者……也”)
(四)固定用法:
如“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奈何”“如何”“若何”等解释为“怎么样”;“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
二、掌握基本技巧
(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字句对照,不随意改变顺序。
(2)找准得分点:
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语气等。
(3)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善于换、留、删、补、调。
(4)保持译句流畅通顺。
三、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注意画线句子翻译的错误(自学材料)。
(一)误译文言实词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
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
“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
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
“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
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1)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
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以义为朋友而死,儿子以忠为国家而死。
(2)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2007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
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六)误译原句语气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误译: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七)误译语法关系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2007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八)误译分句关系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2007年高考安徽卷)
误译: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
(九)不懂文化常识
(1)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也?
”(《史记?
鸿门宴》)误译:
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
“来客是什么人?
”
(2)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
姓刘的先生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十)不懂修辞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
公孙丑》)误译:
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
“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第二部分诗歌鉴赏
常见题型(自学材料):
画面形象类、文句炼字类、内容感情类、表达技巧类、篇章结构类、总体评价类
答题技巧:
难点突破(重点分析):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亦可以称之为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等,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表达方式、语句修辞类、狭义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类共四大类。
结构思路也可以单独分析。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诗歌用叙述的方式写事件较少。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律诗、绝句、词对于人物和环境刻画较少,不常见。
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即烘托手法。
白描:
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渲染,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工笔细描: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
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张籍《秋思》)
描写景物的常见方法: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远近结合、上下俯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如: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
3.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高考常考)间接抒情不能独立使用,需指出具体方式。
(1)即事抒情、借事抒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触景生情:
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①乐景写乐情: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王维
②哀景写哀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乐景写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④哀景写乐情(理论上存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3)用典抒情
4.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议论也即直接抒情。
二、修辞手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刘颁《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由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