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584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鹏 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docx

奥鹏春季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克己内省

答:

克己内省是传统道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普遍的教育方式,克己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呵护一定的道德规范。

内省是指积极开展自觉自我主观思维活动,使个体言行所应醉醺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2、《劝学篇》

答:

是荀子的名作,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是当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

在《劝学篇》里,作者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

这些观点,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3、苏维埃教育总方针

答:

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规定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为“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4、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答:

  科学主义的思想,即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来解释和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

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为自然科学可以解决包括道德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人类危机。

        在教育领域,十九世纪末科学主义教育观伴随科技的发展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

在向社会输送科技人才的同时,逐渐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科技人才摆在重要的以至主要的位置上。

5、五项竞技

 答:

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五项竞技是古代奥运会中最受人尊重的项目,正如古希腊最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评论的:

“五项竞技的运动员是最出色的,因为他们既有力量又有速度。

”因此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

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其中短跑和摔跤既是五项竞技的内容,又是古代奥运会单独的竞赛项目。

由于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

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

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关于五项竞技的成绩评定,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认为:

如果获得了五项竞技中三个项目的第一,也就获得了五项竞技比赛的冠军,但必须是摔跤比赛的冠军[

6、骑士教育

答:

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具有军事征战能力,保卫封建制度的卫士。

骑士教育制度是适应当时封建贵族军事征战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一制度发端于9世纪末10世纪初,12世纪十字军时期发展到高峰,至12世纪后便逐渐衰退了。

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答: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要求人们专心地去遵循“礼”所规定的诸多封建等级秩序,以平治天下。

孔子修身思想中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礼的行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礼所包容的东西。

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严于律己。

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孔子认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

“忠”就是下级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事宜的处理,特别是在臣子对君主的侍奉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忠恕的思想理念。

在师生的相处中,也要体现忠诚的思想,学生要以忠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是能够及时的进行改正的话,也是秉承了忠诚原则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没有改过的想法,就没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则也不是指完全的服从,不是绝对的服从主义,主要是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道德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自我修养和智慧的提升,一定要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和达观的胸怀,他说: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义。

”只有形成了上述的思考模式,才能够达到明智的境界。

其次,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所谓知者不惑,也可以说是智者不惑,拥有智慧的人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还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理论和实践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别社会现象,所以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内容。

知主要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的一种过程,人实现了对知识的了解,就开启了放眼世界的大门,知人就是指要清楚地把握人的才能和品德,但知人的目的,则在于知贤而善用贤,以实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济世目的。

在孔子看来,要深刻地认识仁义,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就要在行为上坚守仁义,不违仁义。

  诚信。

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

“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

“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孟子认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荀子也认为: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则认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实现诚信的途径和意义。

诚信的思想贯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个过程。

“信”在《论语》中出现了四十几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于诚信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孔子十分推崇这种德行,他提出:

“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际信任关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先决条件。

 

2、简述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

答:

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等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老百姓总是追求物质利益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没有堤防,就难免造成灾患,教化就能起到堤防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

就是说,通过地方办学,来推广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对于稳定统治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

吏治败坏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

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董仲舒的上述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简述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答: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传教士就来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活动,并且开始设立学校。

鸦片战争后,随着【英国军事入侵】,各国的传教士也相继拥入中国。

除【传教】外,他们陆续开办教会学校。

从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教会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840年一1860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是传教士在当时开放的几个港口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的学校,均属小学程度,规模也很小,目的主要是“传教”。

这一阶段教会创办的学校主要有:

①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在香港创办的【英华书院】;②1844年英国传教士霭尔特色(MissAldersay)在宁波创办的【女子学校】,这是外国人在我国设立女子学校的开始。

 

(二)第二阶段

   1860年一1875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教会学校发展迅速,和前一阶段相比,虽仍以小学为主,但已开始出现了教会中学,从比例上看中学约占百分之七左右。

这一阶段创办的比较著名的教会学校主要有:

①1863年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创办的【圣芳济书院】;②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蒙养学堂】1876年改称文会馆,为济南齐鲁大学的前身。

 (三)第三阶段

   1875年一1900年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从数量上看有恶性的发展,教会中学的数量增加,同时出现了教会大学。

这一阶段创办的教会学校著名的主要有:

①1879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书院】,后来在1894年改为上海【圣约翰大学】;②1881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玛利亚女校】。

4、简述终身教育思想。

答: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对社会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是能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对个人而言,终身教育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创造者。

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

终身教育包括各种年龄、各种形式的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自学。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终身教育的特点有很多1.终身性2.全民性 3.广泛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涉及各种教育类型和学习场所,教育层次,多种教育方式和形式,各项教学内容。

因此,终身教育包括一切教育性质、教育类别、教育形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而且,终身教育不是各种教育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各类教育间的隔离状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和发展,以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

总之,要把整个教育系统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同时又要把终身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思想系统之中。

5、简述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答:

皮亚杰(JeanPaulPiaget,1896?

198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学派)的创始人,其认知心理学为结构主义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皮亚杰出生于瑞士,在大学学习期间主修生物学,1918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是年转向儿童心理研究,前往苏黎世参加心理实验室工作。

次年,他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数理逻辑和哲学,并在比纳实验室从事儿童心理的研究,开辟了将生物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新领域。

1921年,皮亚杰应邀从巴黎返回瑞士,先后任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卢梭学院(后改为为日内瓦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主任、院长,开始系统地对儿童的心理活动进行一系列实验。

从1925~1932年,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的心理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形成了关于儿童智力起源、儿童象征行为(游戏和模仿)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皮亚杰长期担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被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1929~1967年还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局长。

1955年,他在日内瓦创建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皮亚杰的研究开拓了思维心理学的新领域,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各发展阶段的结构,独创性地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皮亚杰的主要著作有: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发生认识论》《儿童智慧的起源》《结构主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等。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结构理论

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皮亚杰把结构主义哲学引进心理学领域,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结构主义成为发生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认为,要认识任何事物和现象,必须从认识对象的结构,即从组成它的个别成分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它。

根据这一理论,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整体发展,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结构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是一种认识结构;儿童的思维、认识、智力的发展过程,就是这种认识结构不断重新组织的过程。

儿童通过这一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大和加深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

也就是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或活动。

这种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客体的适应,这种适应就是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真正原因。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结构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核心概念。

所谓“图式”就是活动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在婴儿出生时其认识结构是一种遗传性的认识“图式”,如“吸吮图式”“抓握图式”。

随着儿童在成长中不断与环境接触,产生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这种低级的活动图式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变化和丰富。

这时,儿童的认识发展表现为主体认识结构与客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通过同化作用吸收了客体提供的信息,把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变,使两者达到平衡,获得新的认识。

二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顺应作用对主体的认识结构进行自我调节,创立新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从而使两者达到平衡,获得新的认识。

顺应引起图式的质变,因而具有创新意义。

儿童就是在这种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一个又一个认识结构,使智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影响认知结构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结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机体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

这是认知结构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物理经验指作用于物体,并通过对物体的抽象所获得的知识。

在逻辑数学经验中,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来自改变物体的动作,因此其涵义要深刻得多。

(3)广义的社会经验,尤其指语言传递和教育传递。

这一因素也只是必要条件,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

(4)平衡。

首先是上述三个因素之间保持平衡,但最主要的是指主体在活动中经过自我调节和主动建构所不断取得的主客观的平衡。

不断成熟的主体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动态平衡推动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第四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程中的变化是渐进的,图式是逐渐被建构、重构的。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这一阶段是智慧刚刚萌芽的婴儿期,这时的智力是纯实践性的智力,尚未出现语言,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

前运算阶段(2~7岁)这时儿童有了表象思维,开始用符号或语言描述事物,心理范围有所扩大。

儿童通过表象性思维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但这些表象都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儿童使用的语言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思维仍受直觉表象的束缚,还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把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内化的、可逆的,甚至达到了守恒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依据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尚未达到一般命题逻辑的水平,逻辑运算较零乱,尚不能较好地构成一个整体。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很迅速,其思维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主要特征是从具体特征中逐渐解放出来。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思维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和条件进行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达到了形式思维的水平。

形式运算使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时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的观点归结为以下几点。

(1)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

(2)各个阶段的出现,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3)文化的因素可能加快或延缓认知发展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

四、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皮亚杰认为,教育应当成为一门科学,教育学要建立在真正的心理学的基础上。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构理论,为把教育学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关于教育的基本意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皮亚杰根据对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的研究,指出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性来组织教学。

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例如:

对于2岁前的儿童,就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让他们观察、触摸、摆弄,注重发展儿童的动作;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要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为他们选择有趣的、形象的教材;处于学前晚期的儿童,其具体运算阶段开始萌芽,根据这一特点可培养他们掌握初步的科学概念;儿童到了学龄阶段,教师就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让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科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儿童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

2.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智力

皮亚杰把智育看做教育的主要目的,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由于儿童的认知不是从外部形成的,儿童是通过自主调节,采取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智力结构,因此主动性在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儿童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是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的容器。

儿童主动学习,不仅对其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必须把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放在首要地位。

皮亚杰认为,主动有两个涵义:

一是儿童直接作用于它的环境,二是儿童在心理上是主动的。

智力活动受情感力量的驱动,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就是这种情感力量,是起着同化作用的动力。

因此,要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必须注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引起他的学习动机。

3.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相互协作在教育中居优先地位

皮亚杰把活动和动作看做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看做知识的来源。

他认为,儿童只有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去证实或否定这种假设,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因此,他强调教学中的游戏因素,认为尤其对幼儿来说游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杠杆作用,要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初步的阅读、算术、拼读教学。

皮亚杰也重视实验和视听教学,认为这种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有助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把握和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突出教育中的个体活动,但又要求把个人的活动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认为儿童之间的相互的社会影响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皮亚杰在强调儿童的活动和协作的同时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需要的只是减少教师影响中的外部强制性因素,把儿童与教师、儿童彼此之间的协作推向一种高级形式的合作。

4.教育要遵循活动性原则、自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

皮亚杰提出的这三条原则的主要涵义如下。

活动性原则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理解是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的,智力发展就是事物不断地同化于活动本身与那些同化的图式适应客观事物本身的调节之间的平衡。

自发性原则 自发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是相互联系的。

冲突性原则 这条原则把情感力量介入到智力活动中。

皮亚杰的学说享有崇高的世界声誉,他的建构在发生认识论基础上的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和教育学说、他的儿童心理学,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6、简述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2、"学校即社会"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