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23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docx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

窦桂梅学术报告《激情与思想》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有自我专业追求。

但仅有追求是不够的,还要体现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的精神。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

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到专业提高要靠不断的反思。

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一、启程----自发追求

人首先要认清自己本来干什么,找到自己应该怎么样生存?

思考未来是什么?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

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

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是教师自己。

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而影响周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是教师自己。

(我们学校的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对学校环境的态度)。

我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生命----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

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

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

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

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由于分配太晚,我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

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

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

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

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

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

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

“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一)靠“韧”劲学习——不怕自己年龄大,就不怕自已成长。

人的发育包括精神和身体的发育。

第一线给我带来什么?

这些网友给我带来什么?

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愿意把这两瓶——沱牌酒送给第一线年龄最长的泥土老师,(掌声雷动)第一线的朋友们,这里面有不少是自费来的,我非常感动。

学习让你青春依旧,读有字的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书是化学反应……和咱们这些第一线的朋友在一起,我就读你们这些无字的书……

还是那两句话,靠“韧”劲学习——读有字书,读无字书。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

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而影响周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是教师自己。

一个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态。

没有过亲吻土地的孩子没有童年。

——鲁迅

命运:

一人一口小命,用脚用心丈量“运”,想办法改变运。

谁来改变你的环境,是你自己。

靠“韧”劲学习——读书

上网

函授记录

读无字大书,品人生美味

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精神气质,不是体力活,把读书函授上网学习当作生命必修的人生经历。

谁走在你前面,谁就是你的老师。

老师不要放弃永远的学习,岁月会让你容颜变老,但只是会让你永葆青春、强闻博记……

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

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

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

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

《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

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

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

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

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

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二)靠“闯”劲实践——相信命,改变运。

紧贴地面行起走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命,我观察我们的网友,有的人怎么就那么聪明,智商不同。

谈我的经历,我是一个农村小孩,山高大,水粗壮,人也水灵,有东北人自身的特点,那是一片流淌的土地,缺少文化的内蕴,所以我知道我们还要加强学习。

我是家中的老大,父母都很普通,那时的学习——悠悠六年,肚中空空。

谈自己的小学校生活,童年虽如此,但也有自己的优点,没有见过土地的孩子没有童年,心情好,态度好,十九岁毕业,就是一份自我满足。

我发现我的老师讲课那么好,我就想我的老师怎么就那么好,我就想我当老师也要像我的老师那样把学生紧紧抓住,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靠着自我的基本功,美术、画画、弹钢琴,还算全面发展。

什么都可以选择,但祖国和母亲是无法选择的,你无论如何还是要爱他。

相信命的条件下你再考虑改变命运。

诠释“运”的含义。

回忆到吉林实验小学实习的经历。

机遇永远那些有准备的人,更会垂青那些遇到机会能冲上去的人。

回想自己的师范生活及留校经历。

谈自己当上班主任的不平凡过程。

谈自己教数学的过程,成绩优异,得到家长的肯定。

但我教数学时没有感觉,我没有感觉,从学科专业上没有得到感觉,没有感觉的职业,这一辈子都很痛苦。

当你有想法的时候,你一定要和校长及领导沟通。

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分科教学,学校尊重了我的要求,九一年开始教语文,当班主任。

八六年毕业,九一年才开始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我的起步相对晚了一点,但我还在想,主动是最大的提高,主动是最重要的,痛苦而快乐着,我觉得上公开课最能锻炼人。

我又和校长谈,我上年级研究课。

我每次准备好了都找他来听刘课,但这里面有个技巧,用录音机的方法把你的课录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确存在问题,尽量记上缺点,我现在手中还留着这样一个小本子。

记得有一次,我记了十六条的缺点,然后对照缺点,一点点改。

92年我校承办一个实验课题,学校选老师上公开课,向全省汇报。

我当时属于替补,但我想没别的,只有反复练。

《王二小》这篇课文练过无次数,试教过四次,还让丈夫女儿陪练。

在练课时,抱着孩子上课。

后来上公开课,心理素质较高,上得行云流水,放音乐,创设情境,加上自己的旁白,(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不少学生都流眼泪,包括下面上课的老师和专家。

不少人都在打听我从哪里调来的。

人生有三大幸:

一幸遇上好父母,一幸遇上好老师,一幸遇上好领导。

在这次公开课上,一颗明星诞生了,从那以后,市里、省里都有我的影子,参加基本功大赛,就这样历练。

现在省里的荣誉至少两百个,我也就越来越自信。

如果当年我不闯,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机会。

当我们在找到自己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自已应该干什么。

人啊,要认识自己!

要真正触摸到自己!

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

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

于是我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

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

他告诉我,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

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我都特别积极地参加。

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我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

“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

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

1992年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

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

在我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我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

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

平常,我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

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三)靠“恒”劲积累

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

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

另外,我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

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

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

在清华附小两年中,我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

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我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结集为《教育的对话》----总结我和教师交流中的收获和思考,并发给他们作为我的工作总结。

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长。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

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

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

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跋涉----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哲学家在超越世界,我们在改变世界。

下面我就我自己教过的一个班为例。

你觉得他辛苦,你就辛苦;你觉得他快乐,他就快乐。

一个教师,就是一个积善的过程,让我们的孩子在阳光下行走。

我们小学教师就是打底子。

1994年下半年新接了一年级班,。

我开始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理念进行教学尝试直到2000年。

在“自己的园地”苦心经营了六年,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我的学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一起用心经营了六年。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

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

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

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

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

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

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

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我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

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

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

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

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

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人民教育》在1999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

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

我,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

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扩大篇章的积累:

一篇带多篇。

六年的带领下,读了一百多本书。

童话、诗词。

六年里读了六年的书。

我们对孩子怎么样,孩子将来就会怎么样。

让我们读一课书,变成读一本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回忆她的学生批判教材的故事。

当老师把孩子引领到一个程度上,我们老师怎么办?

从内涵上超越,从教材上超越。

(二)超越课堂

引导孩子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个月给家长洗脑一次,请不同的专家来给我们学生讲课。

谈自己开展得各种活动。

把学校的活动利用起来,当作一次作文,而不要把它当作压力。

省里领导说:

这样童心。

《我和孩子成长》:

学生说,你确确实实和我们在一起,陪伴孩子走过童年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看到的、想到的、写道的表达出来,《爱与爱的交流》学生作品,每学期出一个集子,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

每个孩子送给一个录像带,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成长的过程。

提倡:

实话实说、东方之子、东方时空。

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里。

我和家长的交流,和孩子们进行交流,

“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的使用它们。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

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六年中,我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

我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

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

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于是我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

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

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

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

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

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

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

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

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我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

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

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

“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

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

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

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

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一个人的生命在课堂上找到感觉。

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当你不笑或大笑时,孩子会非常害怕;当你微笑时,孩子们会真诚地爱你!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让孩子们找到好感觉,需要“度”,敢于说“不”。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我们的课要努力超越我们自己。

举例:

《我的战友邱少云》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我就在这激动讲时,学生提问时……没发出一声呻吟……谈他个人的意见。

我否定了学生

“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今天的教师,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是我们成熟睿智的标志。

“三个超越”的过程就是师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从而努力实现超越自我的过程,即为生的意见,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看法……《课堂捉虫记》。

为生命奠基的过程。

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

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

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

每个人自觉地做,我们必须这样去做,一份从业地自觉,带着对自己的智慧,走向份理想。

有付出,必须有收获。

1998年被吉林省命名为教改典型。

2000年,省教育厅召开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

2001年,10月24日,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的主讲人,走进人民大会堂,做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

《人民教育》全篇刊发。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

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

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

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

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

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

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

“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

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

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

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

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

于是抓住课文中的: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

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进行了精心设计。

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

“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

”“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

祖国万岁!

”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我才不怕呢。

正当我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

他说:

“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是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

”又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