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反思.docx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科学活动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一:
小班科学活动《请你摸一摸》反思
《请你摸一摸》这是一节小班的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
糙、光滑等不同的特征。
难点是引导幼儿去摸一摸各种东西,大胆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
感受。
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开展活动时心中就有了目标,能更好的引导幼儿去思考、
探索。
以下就说说活动中的一些得失。
首先,在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知识经验方面,为了更好的将“冷热、软硬、粗糙、
光滑”等词汇介绍给幼儿,活动前我上网查找含义,并将这些特征性词含义简单化,即
转变成幼儿所能理解的词语。
在物质准备方面,我遵循《纲要》的要求,“为幼儿的探
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尝试。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
”活动前,我收集了许
多生活中具有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特征的东西,并分组摆放。
这些准备工作,
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开展活动时侧重点不同。
如:
在
介绍冷热特征的东西时,出示一些准备好的东西,幼儿一触摸就能很好的说出来,还能
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冷热的东西,我发现幼儿对于冷热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因此,
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将幼儿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提升。
而对于软硬的东西,在幼儿触
摸过这些东西以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说不出,我看出幼儿不知道用怎样
的语言来表述。
因此,我重点进行了介绍,而且边示范边向幼儿讲解软硬的不同“软的
东西我们用手摆弄可以让它变形,而硬的东西我们用手怎么摆弄它都不会变形”,边说
边把软硬的词语教给幼儿。
为了检验我的方法是否有效,我又出示了几种物品,请幼儿
去摸,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按照老师的样子去触摸东西,一会幼儿就说出
了哪些是硬的的,哪些是软的。
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很快就分清了软和硬。
在介绍粗糙
和光滑的时候,发现幼儿对粗糙的东西的认识经验比较少,摸完以后也是说不出,因此,
我向有介绍了粗糙和光滑东西的特点,如:
“粗糙的东西,手摸在上面给人不舒服的感
觉,而光滑的东西摸上去,手就很舒服,有种滑滑的感觉。
”为了丰富幼儿这方面的经
验,我还准备了许多具有这些特征的物品,让幼儿去触摸,给幼儿更多感受的机会,鼓
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带问题去探索,先分散,再集中讲解,
再分散探索的形式。
这样幼儿就会从无意识的触摸转为有意识的触摸,幼儿记忆得会更
牢。
其三,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
最后的在活动室里摸一摸,由于人数较多,可
以改为游戏时个别幼儿分组进行。
便于老师指导和观察,而更利于幼儿扩大探索的空间。
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在科学探索方面,幼儿的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语言表达
能力也欠缺,对一些科学活动的操作规则缺少经验。
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活动中注
意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二:
小班科学活动《落叶》案例反思>>(1863字)
我们幼儿园座落在美丽的玉渊潭公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每到秋季来临,各
种花草树木的种子、果实、叶子随处可见,光园内就有石榴树、松树、柿子树等多种植
物。
这些都是孩子们操作的好材料,结合课程组推荐的《培养儿童好奇心—89个科学活
动》一书,我开展了《落叶》这一科学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的实践,让我更深层次的理
解了幼儿园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启蒙教育。
一、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兴趣
从幼儿周围生活中取材,给幼儿提供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幼儿一定很投入。
所以我
以落叶为材料,开展了一次有关落叶的科学活动。
因为园内植物很多,落叶随处可见,
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总是被地上的落叶吸引,常常有孩子捡来颜色鲜艳的叶子送给我,
班里的桌椅下,孩子们的口袋里也时常出现落叶的身影,它们都是孩子们偷偷带回来的,
孩子们对落叶有着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阶段我与家长链接,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公园
里、家周围、来园的路上,收集落叶,种类尽量多一些,然后把收集到的落叶带到幼儿
园投放到科学角。
这样材料得到了丰富。
收集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过程,使幼儿对落叶
有了初步的认知。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将幼儿摆在主体的位置,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来到公园里捡各种落叶。
面对草地上厚厚的落叶,他们兴奋无比,
有的跑上去踩一踩,有的摸一摸,有的踢一踢,更有的直接躺在了上面感受落叶的松软,
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观察、探索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姿。
也收集了大量落叶。
面对我们一起收集的落叶,大家开始了观察、讨论,以往我会把每一个环节说什么话,
提什么问题等等考虑的特别细致,可现在通过对《培养儿童好奇心—89个科学活动》一
书的学习,我会思考出大致几个环节,几个问题,每一个环节具体要做什么,要看孩子
们的反应,灵活应对,要让孩子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减少一直是老师牵着孩子走的现象。
现在孩子们使用自己找来的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
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而此刻作为教师要做的是观察他们的行为,聆
听他们的想法,跟随他们的思路,适时的抛出引导他们的问题。
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在
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毫无保留的表达出
来,孩子们发现了落叶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三、做
幼儿的帮助者,根据实际随机调整教育方案和孩子们一起到公园捡落叶,可当孩子们面
对草地上那厚厚的,松软的落叶时,他们都跑到草地上跑啊,跳啊,踢啊,忘记了自己
来的目的,他们此刻感兴趣的不是捡落叶。
我赶快变换教学形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尽情的感受满地的落叶,把捡落叶推迟,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以
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
其实这种
观点是错误的。
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
子的学习兴趣,试探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
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
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
及方案。
四、容许“儿童的科学”中包含不科学的成分,保护幼儿绝妙的想法在活动中,孩子们
讨论到了“树叶为什么从树上落下来”,有的孩子说,是被风爷爷吹下来的,有的孩子
说,小树叶太顽皮了,它们想跑去别的地方玩。
很显然它们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们不
知道树叶落下来的真正原因。
我们应允许幼儿去想象,猜测落叶的秘密,这样也许会导
致幼儿一些“错误”认识,但是它作为幼儿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要有意义得多。
我们
应容许“儿童的科学”中包含某些不那么科学的成分,即泛灵论,实在论,人为论等
思想。
帮助幼儿产生绝妙的想法并对拥有这些想法充满信心,具有证据。
这不正是我们
的科学教育所期待的吗?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科学启智的理念,我比以往进步了很多,孩子们不单单在落叶的活
动中认识了落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了大自
然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活动的过程中我
总是担心“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
”,“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
”等等。
对
自己角色作用把握的还不是很好,还不是十分放的开。
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将主权真正的
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习的帮
助者。
最后,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课题,感谢课题组的培训,感谢我们园领导的大力支持,
“科学启智”这条道路,我会坚持走下去!
走好!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三:
小班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教学反思>>(1700字)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
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开
始不断接触大小不一的事物,但他们对于事物的大小关系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
科学活
动《大的和小的》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符合
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易于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所以我
认为此活动适合在小班开展。
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三个同类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2.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3.愿意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
二、活动重点:
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
活动难点:
愿意用语言来表述。
三、活动准备:
布口袋、幼儿画册(三)、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实物及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谁想来摸一摸里面装着什么?
(幼儿摸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
点评:
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导入,充满了神秘感,让幼儿感觉到好奇,激发了幼儿
探索的欲望。
2.区别大小,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1)引导幼儿观察,区别大小。
师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问:
看,它们是什么呀(茶杯)?
它们一样吗?
哪里不同?
师总结:
(指着茶杯)“这是大茶杯,这是小茶杯”。
(2)幼儿学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师: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要说完整哦。
请个别幼儿学说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点评:
教具的运用恰当与否也关系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恰当的教具应起到辅助
教学的作用。
在本环节中,教具的选择很重要。
应控制好物品的变量,选择形状颜色等
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给幼儿造成误导。
(3)在教室里找大小。
(师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图片)
师:
小朋友们,还有一些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来看一看谁能
把它们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室环境,并请幼儿介绍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说出“这是大的,这是
小的”。
要求要说完整。
点评: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
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其所熟悉的教室环境,进一步加深幼儿对
大小关系的理解,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幼儿既感兴趣又易于接受。
在观察时,幼儿观察
得很仔细。
我们班幼儿找到了老师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灯和小
的消毒灯以及老师墙饰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
但表述时,幼儿易表达不完整,需
要老师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3.区别同类型中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
小朋友们从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
(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气球图片)读:
1440
次大小:
2KB(共2页)
(2)幼儿比较三个物体大小,并学习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师:
这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大小不同)
谁能告诉我,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请幼儿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并用语言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点评:
本环节较之上一环节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幼儿操作起来依然比较简单。
4.幼儿练习,完成画册。
(1)分发《幼儿画册》,在老师指导下做相关练习。
(2)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练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本节课进行得很顺利。
再加上本节课的各环节层层相
扣,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引导幼儿
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拓展幼儿经验,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而愉悦。
《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
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次接触小班的幼儿,对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不具备直观的感
受,因而在目标制定时对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的掌握有所欠缺。
再加上现在幼儿的视
野相对开阔,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本次活动目标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偏向简单,挑战
性较小。
因此,对于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认为,在制定时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难度,以更
好地适应幼儿的现有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四:
小班科学:
罐子的声音活动反思>>(1066字)
又有小朋友来过生日啦!
爸爸、妈妈不光拎来了一个大蛋糕,还拿来了每人一瓶旺牛
奶,孩子们兴奋的摇晃着罐子,“老师,罐子里有水的声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提出:
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
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
刚巧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在无锡公开了一个小班科学:
《罐
子的声音》,看完她的活动实录感触颇深,原来科学活动还可以这样上,我也曾有幸现
场观摩过她的教学活动,应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幽默风趣,令我非常佩服。
在幼
儿园组织的科学通关活动中,我很想对这一活动进行尝试。
小班科学:
《罐子的声音》此活动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
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让幼儿
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
我根据我班幼儿的特点,制定了以上目标,并以以下环节进
行:
一、一听摇一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摇摇空罐子、找找有物体的罐子,让幼儿区
分不同,幼儿初步得出结论:
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二、一听猜一猜。
为自己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
成三组坐下。
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知道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
觉能力。
三、听一听玩一玩。
结合《幸福拍手歌》的音乐,让幼儿玩红绿灯游戏,通过音乐让
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
四、延伸活动。
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
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
摇,没声音,为什么?
从活动设计来看,层次清晰,步步第进,目标层层落实,但从我当天活动的感觉来看,
觉得有几点做的不是很好。
首先准备工作不充足,因三位老师共用一份材料,罐子从上
一位老师拿过来以后我没数个数,没检查盖子是否有破损,造成罐子多而分组不便,所
以开始部分发现这一情况后,有点紧张,语言不够规范,语速较快。
其次:
各环节时间
的把握不恰当。
重点没有突出,如第二环节应设为难点与重点处,时间应稍长一些,让
幼儿充分体验不同物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最好再加以验证。
在第三环节,听一听玩一
玩中,我用的时间长了些,虽本意是想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但给人的感觉
像是在进行节奏活动。
也许观念的不同吧。
(我认为是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感受不同的
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快乐。
)最后,应老师能做到教育无痕,应老师能做
到收放自如,而我却,,,这就是特级教师与我们的距离吧!
我想,如有时间进行试上,
或许问题就能及时暴露,及时调整,及时解决了。
虽活动不是很成功,可我不后悔进行尝试,但在今后的活动中还是要更多的融入自己的
思想。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五:
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学反思>>(1626字)
教材分析:
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从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学习入手,通过听声音、猜声音、
学声音、创造声音等活动,增强孩子对声音的敏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科学
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以科学为主导,巧妙地将生活、语言、音乐等领域有机渗透,
相互整合。
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引入活动,把酸奶瓶变为形象生动的“瓶宝宝”来吸
引幼儿,激发兴趣,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贯穿各个环节,让幼儿通听一听、猜一猜、摇
一摇、试一试等环节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
育理念,引导他们发现“瓶宝宝”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宝宝”唱出
不同声音的歌,不同的东西装进“瓶宝宝”肚子里,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萌发幼儿好奇、
好问、乐于尝试、喜欢探索、敢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请幼儿尝试匹配瓶盖,这一过程主要是锻炼孩子旋瓶盖的小肌肉动作和学会观
察挑选大小合适的瓶盖(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我用有趣的提问吸引孩子进入活动:
“天气冷了,瓶宝宝的帽子找不到了,我们帮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适的帽子给它戴上
吧,要带紧哦,如果用小手摇一摇帽子掉下来的话瓶宝宝就要感冒了。
”
第二环节是请幼儿装豆豆,摇一摇,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
教师先提问“瓶宝宝会唱歌
吗?
”然后将装好“豆豆”的瓶宝宝摇一摇,让幼儿发现瓶子里装进东西会发出声音,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接着,请幼儿操作装“豆豆”,考虑到真实的豆豆颗粒较小不方
便操作,因为第一次活动用区域材料中喂小动物的串珠颗粒代替豆豆,请幼儿装。
他们
都很享受装和摇的乐趣,装进去以后摇一摇能发出声音,都乐此不疲。
为了帮助幼儿更
好地操作,我还自编了儿歌“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拧紧小帽子。
”
幼儿操作的时候,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以提示引导,他们都操作地很有效。
第三环节是摇瓶宝宝,感知用力大小和声音轻响的关系。
我先示范用力摇和轻轻摇的时
候瓶宝宝发出的声音轻重不一样,用形象的语言提示“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
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请幼儿感知。
再请幼儿跟着老师为改编的歌
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师边唱边摇:
我是一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
是一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结束环节是一个延伸活动的提问:
“是不是瓶宝宝肚子里装东西就会发出声音了呢?
”
引发幼儿的思考。
为他们在自由时间或区域活动时,进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
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做好铺垫。
活动反思:
1、科学活动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寻找生活中最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
孩子进入幼儿,同时也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衔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活动中的酸奶
瓶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以收集的,这次是请家长和孩子一同搜集带到幼儿园的,因此在
出现瓶子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说:
“这个是我带来的!
”教师在选择让瓶
宝宝唱歌的材料时,也考虑到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随处可取的,教室里现成有的
材料,幼儿也很熟悉。
2、托小班科学活动应以形象的游戏贯穿,有个具体的形象会让幼儿很快进行探索的情
景。
比如一开始给瓶子找瓶盖,我就说成给“瓶宝宝找帽子”,他们马上就积极地投入,
而且告诉幼儿“要把帽子戴紧,要不然会感冒”,他们就都把盖子拧紧了。
活动过程中,
孩子难免会不停地摇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时候会说:
“瓶宝宝唱累了,请它躺在你的小
腿上休息一下吧!
”而不是简单直接地说“不要摇瓶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探索兴
趣),孩子们就会安静地管好瓶子听老师讲再操作。
3、科学活动不是一次集体活动就结束了,要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索。
瓶子里装不同的东
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装数量不同的相同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不是所有的东西装进瓶子里都有声音,比如:
棉花、纸片等。
所以,最后的提问,能引
发孩子继续探索,将这些材料投放进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由地再尝试操作。
4、改进之处:
瓶子上面可以适当装饰,将瓶宝宝的形象变得可爱些,更容易让孩子有
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