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729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docx

五年级课外推荐诵读篇目

 

五年级语文课外推荐诵读篇目

 

华胥镇中心学校

2009年10月

【古诗词欣赏】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江雪:

即江上雪景。

2.绝:

绝迹。

3.鸟飞绝:

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

小路。

5.踪:

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ì):

蓑衣,斗笠。

7、孤:

孤零零。

8、舟:

小船。

9、蓑:

蓑衣。

10、笠:

斗笠。

【译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

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

迷醉,陶醉。

⑷散学:

放学。

⑸纸鸢:

鸢:

老鹰。

纸鸢:

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

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

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

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漠、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

清香的气味。

5.乾坤:

天地。

【译文]】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城阙:

指京城长安。

辅:

护卫。

三秦:

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称三秦。

五津:

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

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

在外地作官。

【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诗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

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

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

比不上。

【译文】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

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

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

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

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注释】

眠:

睡觉。

闻:

听见。

啼鸟:

鸟鸣。

夜来:

昨夜。

【赏析】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

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

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

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

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

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

其诗在晚唐成就较高。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注释】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

请问。

【译文】

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场景),路上行人(人物),欲断魂(心情)。

借问酒家何处(台词)?

有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地点)。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

在山里行走。

寒山:

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径,石头小路。

白云生处:

指山林的深处,白云生出的地方。

  坐:

因为、由于。

红于:

于红,比……红。

【译文】

  深秋的傍晚,上得山来,眼前一条石头小路,盘旋屈曲地向山林深处蜿蜒伸展,再删林中升起白云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居住的人家。

在山路旁大片的枫林,景色撩人,不仅停车观赏,那经历了秋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赏析】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时称“小杜”。

他的作品多为讥评时事之作,其诗风格豪爽清丽,独树一帜。

其写景小诗,清新生动隽永。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

想念。

  山东:

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

他乡、外乡。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逢:

遇。

  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螟:

夜色。

浣女:

洗衣服的女子。

春芳:

春草。

歇:

干枯。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美文欣赏】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

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匆匆》赏析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流逝的迅速。

从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到现在各种各样有关光阴消逝的描述,人们总害怕时光的消逝,总时时在珍惜时光,时时在描述时光的飞逝,然而很少人会像朱自清那样,用诗一般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的散文,于洒脱之中感悟时光的匆匆!

作为一个真诚对待人生,热烈追求光明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自由,《匆匆》鲜明地表现了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与怅惘。

但《匆匆》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对匆匆流逝的时光的描写上面,作者内心的波澜几乎完全是通过对时光流逝的形象作描绘表现出来的。

在描写流逝的时光时,作者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以及拟人的写法。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准确地表现出时光是在无声无息、不为人察中消逝了;作者又把过去的日子比做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字里行间融进了作者那一代人对时光流逝,无限怅惘的情绪。

“我察觉他走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过去了。

……”作者在这里又利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时光完全人格化了,一方面表现出时光一往无前、转瞬即逝的态势,一方面则极其传神地表现出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速不及的惋惜、怅然的心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没,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又能够做什么呢?

”这不单单是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更是人们对青春不再的感慨。

是的,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此我也有同样的感慨,三年,在迷迷糊糊之中便过去了,虽知时光的匆匆,却又无奈时光的飞逝。

光阴一去不复返,“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而思之肃然的问题。

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但答案是明确的,肯定的,不能白活一回。

;朱自清就这样带着一种怅然却并不消极的心态去感悟时光的匆匆,以一种诗意昂然的散文来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抒怀,让你全身心沉浸其中,徒然生发一种强烈的伤感,并从中领悟到一种理趣!

 

《匆匆》读后感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名篇,我是在十几年前开始读的,至今已看了很多遍。

每次读时内心中都有所感,可是仔细品味时,又无法确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

多年后,我在生活的磨练中,品味了世事的艰难,人生的变迁,对社会、对人生渐渐有了看法,经由这许多经历之后,在闲暇时偶尔内心里会浮现出《匆匆》上的一些话语,平淡里却蕴含至深哲理。

倏尔似有所悟,才渐渐体会到这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却寓意深刻。

所以禁不住想写点什么出来,如果有缘人偶然看到,能有所获,则欣欣然矣。

  如果有人问:

什么是生命?

则会有很多很多说法,可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从。

然内心里却对此问题挥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说: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是啊,我们懵懵懂懂的来,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过程里,如一场黄梁,了无所得。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人生若是旅途,这一站起点是生,这一站的终点是死,没有一个死去的人会让生者明白死去后的体验,可是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正如我们有生,可是为什么会恐惧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无知。

大话西游中孙悟空说:

“生有很欢,死有何苦?

”。

我们总要抓住一些东西,让我们自己感觉到生命的存在。

我们活的时候,争名夺利,无休无止,我们的欲望大的可怕,我们总是看见自己没有的,却总是看不见自己有的;我们总是追求进取,可是却不知道休养生息。

因此,老子说:

“知止不辱,知足长乐”。

孔子说: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

是啊,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却是有限。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恶果。

正如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可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

给世界万物众生留下了什么?

给养育我们的天地留下了什么?

一个人的富有,聚敛了的财富,要靠千千万万的穷人供养;一个发达国家的富足,要靠众多不发达国家的供养;杜甫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死的时候你能够问心无愧吗?

如果能问心愧,庶乎近焉。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很悲观吗?

也许以前我是这样看得,但是现在的观念看来,这句话是很冷静的,我们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

为什么人之所以为人?

应该明白:

我们为什么而活?

有人说:

过去的已过去,如轻烟、如薄雾,不留一丝痕迹;未来的还没有来,太渺茫;只有现在,是最实在,最可把握的了。

我认为这个观念很好!

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最可把握的现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当你想抓住它时,它刹那即逝,了不可得。

子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啊,当我想现在时,现在马上就过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来的日子,马上就在现在的影子里变成过去。

正如金刚经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为来心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了不可得,轮回往复,故王羲之言: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我们今天看过去人正如我们的子孙后代看我们,那么我们是进步了?

还是退步了?

我们将何去何从?

子曰:

“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

  朱自清先生感叹,我们的日子逃去如飞。

佛说:

我们的生命是念念生灭,比射出的箭快。

你掩着面叹息,又能怎么样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是啊,你何曾留有一丝一毫的痕迹呢?

就算你有无尽的财富,广大的声望,可是你能带走什么?

你终将赤裸裸的走,不留一丝痕迹。

如果你一生无尽的求取中,在临命终时,猛然发现做了一辈子欲望的奴隶,可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走这一遭?

这是多么可悲啊!

所以,当你有生命时,应该看到那些同样拥有生命的众生,我们的生命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天地所养育。

当你为人时,除了看到那些生活舒适而富有的人,同时更应看到有很多人的贫苦悲惨。

芸芸众生,我为何物?

所以,从这里你就可以体会到古圣先贤的救世苦心。

佛祖教诲我们: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孔子教诲我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善不积不足以扬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刘备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啊,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避恶向善,我们的社会就是天堂;反之,则是地狱。

我们的快乐,是源自我们的内心;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知足感激之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如果失去了这些,就算你拥有无尽的财富,你的快乐又在那里呢?

  最后,“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鲁迅读书六法

一、酿蜜法: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一封信》中告诫青年读书时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应该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多翻法:

鲁迅先生说: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

同时,还可以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

三、设问法:

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提出问题: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细读全书。

四、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得。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五、五到法:

心到:

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

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

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

边读边做笔记;脑到:

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多进行分析。

六、立体法:

鲁迅先生说:

“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这种读书方法,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既有对原著的钻研又有辅助读物,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给颜黎民的一封信

鲁迅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

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

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

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

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籍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

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

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

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

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

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

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

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

就这样的结束罢。

祝你们好。

鲁迅四月十五夜。

 

秋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思考】

本文是从哪五方面来赞颂秋天的?

【简评】

台湾作家罗兰的《秋颂》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结构相似:

第一、都在开篇就揭示文眼。

第二,都选取五个最有典型意义的画面。

第三、都在行文中穿插了一些议论句子,使文章由趣到理,得到提升。

 

故乡的夏

在我的印象里,故乡的夏天总是来得很突然。

聒噪的蝉鸣在春末的一天一下子就叫起来了,这夏天一出现就与人撞个满怀,令人感到措手不及.可故乡的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