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638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知识总结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5.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条件和实践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帝国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③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辨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可知论

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主张不可知论或怀疑论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何者第一性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据此划分出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意识的起源

②意识是社会历史¡ª劳动的产物

a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b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c劳动丰富了意识内容

(2)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新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特别是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生物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机械运动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

(4)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二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Ø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Ø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Ø割裂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的错误:

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①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②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空间指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则是相对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的客观性②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的多样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

②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

(2)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3、联系观点的意义

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①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就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表明事物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Ø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Ø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Ø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

✧矛盾的同一和斗争形成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3、矛盾与和谐

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2)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4)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

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

(2)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质是基础认识量是精确化

(3)度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⑴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⑵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

a) 阶段性部分质变:

根本未变,次要性质变化,

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平衡性变化。

b) 局部性部分质变:

全局未变,部分性质变化,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3、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如此交替循环。

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遗传与变异

2、辨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形而上学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就是全盘抛弃和一笔勾销,其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保留和继承。

3、否定之否定规律

⑴否定之否定过程: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⑵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

是指客观事物和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

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辨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不同:

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⑵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

⑴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二者相互渗透:

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

唯物论包含着辩证法,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

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

⑵区别:

①二者所属的哲学问题不同

辩证唯物论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唯物辩证法则回答世界怎么样的“状态论”问题。

②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辩证法则主张世界按照固有的规律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③二者的方法论意义不同

辩证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本质和现象

(五)内容和形式

(一)原因和结果

⑴含义:

原因:

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

由原因引起的现象。

⑵关系:

①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二者不能颠倒;

②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⑶意义:

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⑴含义:

必然性:

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趋势。

偶然性:

事物发展不一定如此的趋势。

⑵关系:

①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③二者相互转化。

⑶意义:

把握必然性;注重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⑴含义:

现实性:

具有客观根据的现实存在。

可能性:

包含在现实性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⑵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⑶意义:

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四)本质和现象

⑴含义:

现象:

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

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⑵关系:

①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⑶意义: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五)内容和形式

⑴含义:

内容: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

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方式。

⑵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⑶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又要运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归纳与演绎

⑴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它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⑵演绎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两类演绎推理。

归纳与演绎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2.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3.抽象与具体

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具体是指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有内在联系的完整反映。

从抽象到具体,就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综合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经过“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等中介环节,最后推演到“阶级”这个范畴,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考察,从而形成了《资本论》的科学体系,从多样性的统一上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整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⑴历史的方法

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⑵逻辑的方法

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摆脱研究对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以理论的形式,也就是以范畴的理论体系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即本质之间的联系,而非本质的联系不能称之为规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二者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具有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二)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