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610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答案】A

【解析】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项正确;“根本上改变了”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故B项错误;并非东南沿海地区与材料中“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不符,故C项错误;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故D项错误。

2.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56年公有制经济较1952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

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

C.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

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答案】A

【解析】1953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把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A项正确;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没有被彻底打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故B项错误;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2006年农村生产关系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故D项错误。

3.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做出的决议指出: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答案】C

【解析】根据“1958年”“人民公社”可知题干内容描述的“形式”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A项,“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是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口号。

故A项错误。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容的是“大跃进”运动。

故B项错误。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是典型的“大锅饭”口号,体现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征。

故C项正确。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的口号。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口号是时代的写照,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甚至精神风貌。

在判断时,首先要弄清口号的基本意思,然后对照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4.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唐朝赋税以实物赋税和货币赋税为主,南宋时期,则以货币赋税为主,这种表面赋税形式的变化,则反映了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故本题选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曲解了题干原意,排除B。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与史实不符合。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出,改革开放后工业品出口百分比日益增长趋势,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品出口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发展,出口工业品增长,故C正确;材料反映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品出口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不能很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效果,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排除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

6.《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

“六年七月敕:

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

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宫市”有限定的区域,即十六宅,但宫市设立以来,采购活动危害百姓,所以需要改变或者挪移。

为此唐代做出规定,“不得令损刻百姓”,可见这是政府在通过明文规定来加强市场管理,防止扰民或危害百姓的事情发生,故选B。

ACD不符合事实且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加强市场管理

7.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

“村村作蟹椴(簖),处处起鱼梁。

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

”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稽山行》中描写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景。

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

8.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再是井田制、军功制,也不再存在租种“诸侯”土地的社会现象,所以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桑麻田”

9.《吕氏春秋》有言:

“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事末”是指从事农业。

A指从事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所以选A;B反映经商活动,排除;C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排除;D反映的是田庄经济,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本业

10.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原因

11.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四年间花在公共工程项目上的钱比此前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

材料说明当时

A.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

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相结合

C.凯恩斯主义学说已得到实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表明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

12.“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财产税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反映的是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经济状况,面对“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让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

13.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

“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

执行我们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

……”有关这一次“炉边谈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恢复了银行信誉

B.促使银行存款额大幅增长

C.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危机的恐惧意识

D.为重建金融体制赢得人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强调调整金融体制,有利于恢复银行信誉,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众对银行信心增加,促使银行存款额大幅增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炉边谈话”还不能彻底克服经济危机,人们对危机的恐惧意识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民众对银行信心增加,为重建金融体制赢得人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炉边谈话

14.“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

”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的加强

B.混合经济的完善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信息技术的推动

【答案】D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5.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

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由图中所示A、B两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可判断出两种理论分别是指自由放任政策和凯恩斯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80年代美国等国经济出现“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16.“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可知,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

传播基督教思想是宗教原因,不是根源,故B项排除。

贸易利润也是资本主义的要求,故C项排除。

造船和航海技术是客观条件,故D项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原因

【名师点睛】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使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②但这时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贸易要道,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那些炽烈追求东方财富(黄金、珠宝、香料、丝绸等)的西欧各国贵族和新兴商人,急切需要探求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

③地处欧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因较早开始了海外冒险和殖民活动,掌握了较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财力,成为开辟新航路的起航地。

总的来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

追求财富获得利益;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

17.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国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

这位航海家是

A.达·伽马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迪亚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达·伽玛是葡萄牙探险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他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所以题目中的航海家正好是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达·伽玛

18.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一条航路的示意图,对这一航路表述正确的是

A.该航路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B.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非洲

C.英国凭借此航路成为日不落帝国

D.哥伦布首开此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观察图可知,该航路向西航行,到达了美洲,应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线,故D项正确。

该航路没有进行环球航行,证明不了“地圆说”,故A项错误;该航路是从欧洲到美洲,属于西班牙支持的航海活动,B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凭借广阔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

19.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结果使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在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故答案为A项。

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排除B项;航运中心的转移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排除C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排除D项。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价格革命

【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引发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

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

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

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

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

价格革命还对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影响。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

“14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

”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C.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D.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股份公司的兴起,商业活动方式的改变,故A正确。

材料与新航路后的“价格革命”无关,故B排除。

公司的出现不是导致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原因,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故D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21.观察下面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这种生产方式属于

A.垄作法

B.代田法

C.耕耙耱技术

D.刀耕火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

垄作法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与图片信息不符。

22.战国时期南方墓葬曾出土了很多铁农具,主要包括锄、镢、镰、铲、斧、锸。

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曾出土钁、铲、镰、斧、犁、锄、锸等多种铁农具。

出土农具的变化表明

A.古代农业生产环节明显繁多

B.南方农业生产较北方更为先进

C.精耕细作的农业范围逐渐扩大

D.南方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南方墓葬”、“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出土农具的变化”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内容——耕作方式的变化。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具有片面性,不准确;BC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排除。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变化

23.阅读下表,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省份

时代

西

西

西

广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9

4

3

1

1

1

2

4

2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注:

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

A.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B.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答案】B

2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

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A.氏族公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私有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中的“部落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氏族公有制。

“封建时代”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所以本题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

25.“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当时存在着土地兼并现象。

根据“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知,土地兼并使贫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所以本题选D。

A、B项在材料在无法体现。

C项错误,题中表述了土地私有的消极作用。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兼并。

26.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

通过题干中前后两个图片的比较得出,前一幅图是自然经济状态下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后一幅图片是手工工场出现后,产品全部投放市场,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所以C正确。

B家庭手工业没有消失;A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加强而是削弱的趋势;D体现不出来。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发展变化的表现

27.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的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427美元。

据此推断宋代时中国

A.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水平。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北宋时期的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A项正确。

B、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

2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

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

C

《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

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

D

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

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文字及图表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相关史学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的结论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的结论,具有夸大嫌疑,具有片面性,排除。

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结论推导合理。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认识与研究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

29.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

①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

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

③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

④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