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575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进县域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户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过程,产业选择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产业结构的选择和产业发展政策成为我们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

对我县而言,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我们的立县之本,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县委、县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

如何在推进科学发展实践中促进产业的振兴,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结合这次产业发展课题调研,我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我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根源

(一)我县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

我县的产业结构演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是以农业为主时期转到以工业为主,时间从1952年至1980年。

1952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1462万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95.9:

2.12:

1.98。

从1957年开始,随着惠安、热电厂等一批国家投资项目落户我县,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80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已增至2.1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6.67:

62.25:

11.08。

这期间二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

第二时期,农业反弹,工业徘徊,服务业攀升时期。

时间从1980至199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能量得到极大地释放,加之这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和军工工业的萎缩,服务业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在这期间基本保持在30%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则徘徊在45-50%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从1978年的10%以下迅速增长到20%以上。

第三时期,农业逐渐下降,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调整回升时期。

时间从1999年至2008年,这期间,随着非公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县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资产重组基本稳定,资本扩张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化进程快速推进,招商引资步伐加快。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从1999年的25%左右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14.4%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从1999年的50.4%回升到2008年的6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25%左右。

(二)我县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总量扩大,总量比重逐步下降

近年来,我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这种趋势是符合工业化进程规律的。

2007年我县农业总产值16.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而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最低的14.4%。

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产业多元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1)粮食总产稳定,特色产业面积不断扩大。

近几年,我县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万吨左右,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面积突破4万亩,户太葡萄面积达到1.3万亩。

(2)畜牧业快速发展。

畜牧业以规模养殖为突破口,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建成百头奶牛场、千头养猪场、万只养禽场等规模养殖场28个。

2008年畜牧业增加值3.47亿元,畜牧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2%。

2、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撑,但增长速度下滑趋势明显

我县工业起步较早,从一开始就在县域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2008年,我县共有工业企业1206户,其中规模以上94户,规模以下111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3.3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5%。

工业增加值增速及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滑趋势。

指标名称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生产总值(亿元)

50.06

15.1

58.52

14.8

68.43

14.7

82.65

12.1

一产增加值

8.03

3.8

8.40

7.1

9.91

7

11.9

7.9

二产增加值

30.59

20.0

37.19

18.2

43.84

16.8

49.99

11.8

三产增加值

11.44

9.4

12.93

11

14.68

13.4

20.76

15.1

工业增加值

26.77

17.4

32.58

18.5

38.59

18

43.38

12.1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3.5

55.7

56.4

52.5

三次产业比重

16.0:

61.1:

22.9

14.4:

63.5:

22.1

14.5:

64.0:

21.5

14.4:

60.5:

25.1

我县的工业可以概括为3大支柱(化工、电力、农副产品加工);5个传统产业(装备制造、医药制造、造纸、玻璃、水泥);4大集群(渭丰、大王纸箱集群;草堂压力容器制造集群;甘亭、蒋村工艺铸造集群;甘亭、五竹印包机械制造集群)。

我县工业一个显著特点是国有中省属企业在我县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2008年中省属企业7户,实现产值3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

三大支柱产业中两大产业(电力、化工)以国有为主。

三大支柱、五个传统产业规模

产业

2008年行业产值

(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化工

23.5

16.9

电力

10.4

7.5

农副产品加工

20.1

14.5

装备制造

20.5

14.7

医药制造

3.6

2.6

造纸

10.9

7.8

玻璃

1.1

0.8

水泥

0.5

--

2008年四大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

集群企业数(户)

产值(亿元)

纸箱集群

209

9

印包机械制造集群

12

2.5

压力容器制造集群

37

1.9

工艺铸造集群

27

1.7

3、三产快速发展,主要产业主导地位不突出

2008年,我县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GDP比重25.1%,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县旅游业发展步伐缓慢,体量较小,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小,未作为独立产业进行核算。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GDP的比重2.1%,批发和零售业占GDP的比重5.4%,住宿和餐饮业占GDP的比重0.6%,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4.3%,其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11.2%。

(三)我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定位不准,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

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县凭借工业发展基础好的优势,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企业蓬勃发展,经济地位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进入90年代中期,南方借助招商引资带来的新思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集群发展,全面开花,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而这期间我们则由于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出现“重农轻工”的思想,全县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农业结构大调整,工业被忽视,未能抓住工业上档升级的机遇,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加之分税制实施后,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发展工业是为国家贡献多,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商业、旅游业对地方经济贡献更大,导致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发展工业重视不够,工业徘徊不前。

进入2000年后,我县上下进行反思,重新提出振兴工业,但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思潮影响,在产业选择和招商引资方面把三产又摆放在超前的位置,未能有差别地、针对性地实施工业项目支持政策,导致三产项目与工业项目争土地指标矛盾突出,由于三产项目特别是房地产项目具有高利润,周期短,在诸多方面与工业项目有不可比的竞争优势,往往更容易拿到土地。

同时,在发展抓手上,过多依赖招商引资,忽视我县中小企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对我县传统产业重视引导不够,导致水泥、玻璃、造纸等传统产业未能及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而在新的一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基本被列入关闭淘汰对象。

导致我县民营工业相对倒退的局面。

产业选择不准、缺乏长远的产业发展思路是影响我县工业产业门类多,但都不具备优势,竞争力差。

2、农业方面,仍以粮食生产为主,设施农业面积不足播种面积的7%,与山东寿光等先进地区设施农业面积占60%相比规模还很小。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大多以初级产品作为商品进行销售。

农业科研水平高,但转化率低,没有形成经济优势。

如秦龙种子、户太葡萄、丰源果树等。

3、工业方面,由于我县处于工业化初期,传统产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少、贡献低。

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且高能耗企业数量多。

如我县的水泥、造纸、小火电、玻璃等行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多数企业被列入淘汰关闭行列。

二是产业规模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

2008年惠安、大唐二电、国维、惠大丝束四户大型企业实现产值总和为47亿元,占到全县工业的三分之一,仅相当于陕汽集团实现产值180(2007年)亿元的26%。

这也是形成我县与高陵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是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低。

我县四户大型企业,三户(大唐二电、国维、惠大丝束)企业产业链短,延伸能力不足;惠安属军工,工业基础、技术力量雄厚,但军民融合度较低,向民品延伸不足。

同时,我县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融合度不足,“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薄弱,发展滞后,相关产业链条短。

一方面制约了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

从东部开发区经验看,招商过程中客商最初看重的是硬环境,后来是软环境,而现在更注重的是产业链。

在一个区域内,只有尽可能的拉长横、纵向产业链,方能降低信息资源和物流成本。

4、三产方面,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不足。

如我县的旅游业,资源丰富、特色明显,政府也一直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但至今仍然是景点散、产品少、档次低、产业链短,旅游业的整体规模小,未形成产业优势。

再如我县的农民画,名气虽大,但尚未把这一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产业集群度不足,政府引导不够。

目前我们对产业集群还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集群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政府引导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是集群规模小,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无论是数量和企业的质量都难以和浙江等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

这样的情况下,集群内部成员之间难以有清晰地分工定位,经常出现大家一哄而上争抢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造成集群产能过剩,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如我县曾经出现的锅巴加工集群、铝箔生产集群。

现在依然存在的4大集群(纸箱集群;压力容器制造集群;工艺铸造集群;印包机械制造集群)也是如此。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大部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机制,家族式企业占主体,各企业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战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竞争手段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升级。

三是政府对如何促进集群发展研究不够,基本是“无为而治”。

政府到底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作用,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6、园区经济落后,经济贡献率小。

我县目前有农业产业园区1个(渭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园区2个(沣京工业园和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三产园区2个(草堂寺景区和滨河新区),简称“一园三区一基地”。

但是从发展的现状看,草堂科技产业基地、渭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草堂寺景区和滨河新区基本是要么刚刚起步,要么缺乏大项目、大投入,都未形成园区特色,园区经济模式。

沣京工业园虽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但无论从发展的规模,还是对县域经济的贡献都非常小。

目前共引进项目65个,每年平均招商6个多一点,招商的数量不大。

加上现有入驻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

2008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3%多一点。

而在东部沿海沿江城市,区县产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基本要占到区县经济总量的50%以上。

高陵泾河工业园的经济总量要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80%左右。

二、产业发展中应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三次产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县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

其具体表现是:

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阶段是只能缩短而不能跨越的客观规律。

我县是大城市周边县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是大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及会展中心等第三产业支柱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偏远郊县缺乏大的行业支撑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三产业难以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增长的支撑。

况且我县工业化仍处于初期,仍然要不遗余力地优先发展工业。

事实证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高消费群体数量,同时也取决于外来人口的多少。

沿海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增长,关键是其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高收入和大量的外来人口数量,有效地拉动当地消费的增长。

而我们的情况是,工业经济尚不发达,财政较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外来人口少,消费难以快速增长,如果我们片面强调三产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是“空中楼阁”。

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就是美国过度地依赖消费刺激经济增长造成的。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三次产业的关系,迅速改变发展速度慢和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

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

2、要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

当前户县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经济不发达、经济规模太小的问题。

2008年,我县GDP总量在西安市排名第十,占全市总量不到3.8%。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做大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高速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发展水平上去了,才有实力和能力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民生。

所以在做增量和调存量之间,重点还要继续放在做增量上。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推进园区建设,是我们做大产业增量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发挥“一园三区一基地”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集中力量把园区打造成全县产业发展的平台,体制创新的先行试点区和招商引资的窗口。

园区的发展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尽快做大规模,同时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实施错位发展,尽快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

把“一园三区一基地”建设成为富有发展活力的区域,拉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用增量激活存量。

我县工业基础较好,中省企业数量较多,民营经济基础实,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产要素和经济社会资源,开展以商招商、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以增量来激活存量。

三是坚定不移地把全民创业作为主战略。

激发民力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创造活跃的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越强。

我县民营经济有着深厚的土壤,民间无论是重商的传统,还是资本、人才都隐含巨大的能量,只要我们政府能够善加引导,使这些能量爆发出来,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确立“民营立县”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全民创业计划。

3、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个关系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但对我们户县来说尤为突出。

按照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强调又好又快、好字当先。

“好”的内涵就是要节能减排,要改善民生,要优化环境,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我县是能耗大县,全省200户耗能大户,我县占8户,全市80户耗能大户,我县占13户,节能减排任务压力大,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同时造纸、玻璃、水泥等传统产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属于关停对象,自然会影响到我县的经济增长速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在兼顾长远利益的前提下,确保眼前利益最大化。

既要按照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要求,对需要关闭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又要利用好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确保经济增长不减速。

在未来产业的选择上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这样才能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居于有利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要研究西安市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布局特点,正确处理好西安产业发展和我县主导产业选择的关系。

4、正确处理大企业和大产业的关系。

分析我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可以发现我县工业呈现“三多四少四低”的特点:

即三多:

工业行业门类多、传统产品多、高耗能企业多;四少:

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少、名牌产品少、高利税企业少;四低:

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创新率低、“外商”企业比重低、整体经济效益低。

同时我们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因此我们既要依托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加快核心产业和主体产业的形成,同时要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围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选择视野要宽,不要仅局限于我县的区域之内)发展中场产业集群,建设大产业。

三、我县未来产业发展的选择和确定。

(一)我县三次产业发展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为立县之本,做优现代农业,壮大旅游三产服务业。

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为:

8:

65:

27。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二)我县未来产业选择的原则

一是未来产业选择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原则。

二是未来产业选择要依托西安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特点,遵循全市地域分工和我县自身资源优势原则。

三是未来产业选择要充分体现我县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相结合原则。

(三)我县未来产业的选择

1、支柱产业

随着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我县工业产业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为我县装备制造业将注入强劲的动力,装备制造业必将成为我县未来的产业支柱。

(1)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

我县的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随着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将落户我县。

特别是比亚迪整车生产项目落户我县,为我县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到“十二五”末,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我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主要依托北方惠安化工有限公司、西安惠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户大型企业。

发挥惠安国防工业优势,加快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加速推进军工企业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壮大化工产业。

到“十二五”末,化工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

(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依托大唐户县第二发电厂、户县电厂等大型企业,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机制,实施技改、扩建,进一步做大电力产业。

重点完成大唐二电二期扩建项目。

到“十二五”末,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达30亿元。

2、主导产业

医药、造纸、水泥、玻璃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因此我们在未来产业的选择上,必须首先考虑这一现实基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水泥、玻璃、造纸三个产业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矛盾。

对此我们必须有选择性的加以引导。

其中机械设备制造、医药、造纸、玻璃具有较强的优势,仍可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巩固发展。

水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基本属淘汰关闭对象,可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和场地发展水泥粉磨站和物流业。

(1)农副食品加工业:

依托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和大王、庞光、草堂等传统酱醋制造业,以及新引进的可口可乐水饮料项目;扩大“户太葡萄”种植面积,催生葡萄酒及葡萄饮料加工项目;积极发展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到“十二五”末,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

(2)医药制造业:

目前我县有西安京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陕西京西制药有限公司、天星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医药制造企业16户,年产值3.6亿元。

医药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生物制药业是21世纪的重要产业,生物制药也是西安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因此要把制药业作为我县第二主导产业加以发展。

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广泛的招商合作,不断发展、快速壮大医药制造业,到“十二五”末,医药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0亿元。

(3)造纸及纸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现有企业236户,2008年行业实现产值10.9亿元。

其中大王、渭丰纸箱集群209户,产值9亿元。

造纸是国家宏观产业限制类产业,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随着大批小造纸企业的关闭,保留下来的造纸企业市场空间增大。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产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把大企业和集群发展有机结合,打造规模经济效应。

到“十二五”末,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力争达到15亿元。

(4)玻璃制造业:

玻璃制造业是我县仅次于造纸的传统制造业,目前有玻璃制造企业13户,年产平板玻璃48万箱(2006年),行业产值上亿元。

玻璃行业的关键是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新品,确保行业的稳定。

(5)旅游业:

旅游业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社会综合性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代表了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是第三产业中具有先导性和很大产业关联度的朝阳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旅游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连带经济效益,最终也会表现为财政增收。

我县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农民画之乡”,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有旅游资源33处,其中人文资源10处,自然资源23处,已开发资源9处。

已开发建设的景点有朱雀、太平两个国家森林公园、草堂寺景区、高冠瀑布景区、牡丹苑、重阳宫等。

近年来,农家乐旅游蓬勃兴起,已形成甘亭镇的东韩村、草堂镇的草堂营村、杜家庄等8个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专业村。

从我县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看,我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因此旅游业也是我县今后要重点培育壮大的主导产业之一,力争到“十二五”末,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亿元。

3、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就是指我县尚未涉及的行业,或行业目前规模很小,但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经济在未来时期内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或重点发展的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我县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共建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轻工业:

轻工业作为我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一,也是沿海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的转移产业。

加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目前我国经济已开始由出口为主转向拉动内需为主,就内需供应而言,西安将有着沿海城市和其他内陆城市无法可比的区位优势。

这将为西安轻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我县轻工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发展,使其成为我县的又一个重要产业。

四、我县未来产业聚集区功能和定位

1、工业产业布局:

工业化是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首要主题,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做好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

——构筑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草堂科技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环保节能等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生产、配套和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等产业和精密工装设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将成为未来户县乃至西安新的增长极。

先期开发南区15平方公里,计划基础设施投资67.5亿元,项目投资450亿元,建设周期7年。

二期开发北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为22.5亿元,项目投资200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

到2020年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