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发展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424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本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笔记本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笔记本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笔记本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笔记本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笔记本发展史.docx

《笔记本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本发展史.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笔记本发展史.docx

笔记本发展史

笔记本发展史

任何事物都是逐渐成长起来的,笔记本电脑也是如此。

不过岁月的匆匆,又有多少人会回头看呢?

捧着现代工艺造就的轻便笔记本,你能否想到它曾走过的风风雨雨呢?

笔记本发展史虽不像中华五千年文化一般渊源流长,却已经足够唤醒我们对旧日子的回忆。

  在2005年4月20日,东芝公司推出了20周年纪念版笔记本。

业界也把它看作笔记本发展20年历史的标志性产物,不过人们对于制造笔记本的尝试之路又岂止是20年呢?

它可以追溯到更远!

本文也就借此机会,带领大家一起进入时光倒流,回顾一下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上的风风雨雨,以及一些被大家遗忘的影子。

我们难以确切地揣测笔记本明天的变化,却可以清晰地回忆过去的历史,听读发生的故事,历数经典的产品……

20年笔记本重要纪事索引

第一个笔记本雏形

东芝第一台笔记本

第一台AMD笔记本

第一台手写笔记本

  那么我们的故事还是从2005年4月20日一步一步往回走!

时光停滞2005.4.20

  --从东芝发布20周年纪念笔记本产品说起……

  在时光倒流之前,我们最先还是来欣赏一下东芝在今年2005年4月20日发布的3款20周年纪念版笔记本!

这三款笔记本分别为,DynabookSSSX、DynabookSSS20和LibrettoU100,由于这三款笔记本的相关报道较多,这里也只是粗略带过。

  DynabookSSSX/S20这两款机型都采用东芝公司的新型材料作为主板原料,大幅度减少了线路并提高速度。

该笔记本的最小厚度仅为9.9mm,整体厚度为19.8mm,采用了华美的金属材质,最大待机时间也长达5.4小时。

DynabookSSS20

  DynabookSSS20的配置为目前的主流配置,采用IntelPentium-M753(1.2GHz2MBL2超低电压版),256MBPC3200内存和30G4200rpmATA100的硬盘。

搭载的液晶屏幕为12.1寸XGA,分辨率为1024X768。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款笔记本相对于SX属于商务机型,配置一般主要面对办公应用。

  DynabookSSSX从外观上来讲几乎和S20没啥区别,只不过S20内边框色调为黑色,而SX则采用银白色。

从配置上来讲,SX更胜一筹。

DynabookSSSX

  DynabookSSSX分为NR和NK两种型号,基本配置为IntelPentium-M753处理器(1.2GHz2MBL2超低电压版),芯片组英特尔915GMS,内存依旧是256MBDDR2-400,不过硬盘则采用60G大容量硬盘。

搭载的液晶屏幕为12.1寸XGA,分辨率为1024X768,整体重量为1.29公斤。

  LibrettoU100,因为其读音与中文“萝卜头”相仿,也被称为“萝卜头”笔记本。

其实它与上面的两款笔记本一样,都体现了20周年纪念机型的设计基调“Thin&Light”,也就是更薄更轻,整体重量仅为999g。

LibrettoU100

  LibretooU100系列详细可分为三个型号,在如此轻便的机身中容纳的是IntelPentium-M733(1.1GHz2MBL2超低电压版)处理器,256MBDDR-333内存,60GB硬盘,7.2英寸分辨率为1280X768,最终让电池能够维持5.3小时之久。

  这三款东芝笔记本电脑纪念机型,或多或少的代表了东芝对笔记本电脑二十年发展成果的诠释,轻、薄无疑是笔记本电脑追求的最终理想,如何能在轻薄的机身中体现出强劲的动力,这可能就是下一个20年将继续追求的真理。

  当我们领略完这三款颇具现代高贵气质的笔记本后,且让我们拨转时间轮盘,开始一次时光倒流之旅。

这里为了更有条理性,我们采用5年作为一个停留点。

准备好了么?

时光倒退5年...

时光倒流5年(2005.4.20-2000)

  --笔记本发展最为快速的五年

  综述 这段时间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一款笔记本的淘汰周期也不断的缩短。

迅驰平台就很好的说明了这变化的节奏。

迅驰一代还未很好的发挥功效,Dothan处理器就将准迅驰二代带入,还没等准迅驰二代站稳脚,迅驰二代平台也全面铺开了。

  价格 从笔记本种类来说,市场上能见到的笔记本种类纷繁,本本家族的成员数量空前膨胀。

似乎种类、型号纷繁的笔记本摆在一起,反而让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笔记本的价格也在这个阶段一再的崩盘。

原本天价的笔记本那里玩弄得过科技的更新,万元以下已经不再是个神话,目前市场上比比皆是,甚至已经走得低于4000人民币。

  无线技术 无线网卡的普及率也在这期间因为平台的带动而大幅上升,平民家庭也在步入无线网络时代。

更多的是笔记本性能的提升所带来的丰富化的用途。

原本谁敢想象在笔记本上耍玩游戏,把笔记本设计的理念定位在娱乐?

而在这期间,笔记本的性能提升,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游戏、工作需要。

笔记本的设计理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从单纯的工作性,迈向了更丰富的娱乐性。

  这段时间中笔记本的突破性发展莫过于:

迅驰平台概念的引入、无线网络的普及、各方面性能的全面提升、价格的大幅度下调以及各类新概念的设计风格的尝试,与此同时,国内众多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也开始涉足笔记本领域,新兴品牌不断涌现。

**由于这段时间笔记本电脑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技术问世,因而无法详细罗列各类信息;同时考虑到大家较为熟悉,因此只作摘要提点,而对于年代已久的机型则采用相对详细的评述。

  2005年4月11日,带低音炮的笔记本,华硕W2V发布。

这款笔记本的定位显然将视觉与听觉享受发挥到了另一个极致,此款笔记本与其前一代的W1N机型一样,可圈点之处莫过于将低音炮带入了笔记本电脑。

相信它所带给我们的是未来笔记本的音质全面的提升与改善,真正意义上让笔记本音效走出“扬声器”的怀抱。

  2005年3月,RADEONXPRESS200M问世后不久MobileTurion64也问世了。

RADEONXPRESS200M是首款面向对象为AMD公司的Sempron、Athlon64、Athlon64FX以及最新推出的Turion64处理器的PCI-E整合芯片组。

该款芯片的出现打破了平静的笔记本市场往昔的格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有别于Intel所打造的迅驰平台而以实在的价格迈入了寻常百姓家。

  2005年3月,富士通发布了120G的2.5寸笔记本硬盘MHV2120AT,它单碟容量为60GB。

除了容量的大幅提高,MHV2120AT还应用了富士最新的省电和静音技术,并增强了对冲撞等未知因素的抵抗力。

此款硬盘在进行读写工作的功耗为1.6W,空闲时仅为0.5W,其闲置时的抗震系数高达900Gs,工作时为300Gs。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笔记本电脑将拥有的巨大储存空间。

  2005年1月9日,迅驰二代Sonoma平台正式发布。

SONOMA平台的一些技术的三大中心词就是FSB=533MHz、Intel915、NIC(NetworkInterfaceController)。

相关新技术支持的词汇还有SATA、DDR2、HDAudio、PCI-Express等等。

无疑新的平台将带来笔记本性能方面的大幅度提升,然而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平台是否太单一了呢?

”显然这样的局面并不好!

  2004年5月,Intel在迅驰I代的基础上发布了新款基于Dothan核心、采用90nm制造工艺,并且L2缓存提高到2M的PentiumM处理器,以及兼容802.11b/g的无线网卡。

  2004年3月,在联想、英特尔、微软的联手打造之下,全球第一款双屏幕笔记本联想Vela问世。

这款笔记本采用了15.4寸的内屏同时还创新的首次采用5寸的外屏幕,这个外屏幕则可以实现许多PDA似的功能。

不过这款笔记本并没有赢得市场的肯定,也没有引起一股在手机上的“双屏热”。

它的出现只是让我们看到了笔记本多元化设计的又一个方面。

 

  2004年1月,富士通开始改写硬盘端口的唯一性。

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基于S-ATA(串行)技术的笔记本硬盘。

它的意义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将笔记本硬盘的传输速率进行了再一次的扩充;另一方面S-ATA端口在笔记本电脑设计中起到了线路的简化作用。

  2003年11月,全球的第一款64位处理器的笔记本在日本上市。

这款笔记本配备了Athlon643200+,512MDDR内存,64G硬盘,康宝光驱(可选),并搭配了15英寸SXGA液晶显示屏。

另外使用的是威盛ApolloK8T400M芯片组,ATi笔记本专用显卡M9C(64MB显存)。

外形尺寸350×287x40.5mm,重3.18公斤,电池最久可使用2.5小时。

虽然它已经存在了移动PC的味道,然而它却首次向世人展现了64位持利器笔记本的动人魅力。

  2003年10月14日,VIA发布Eden-N处理器。

Eden-N仍是是目前最小巧的高效率X86处理器之一,体积只有15×15mm,这款处理器在工作频率800MHz时,功耗仅6W;工作频率提高倒1GHz,功耗也只上升到7W。

这样以来,处理器在工作中就无需采用风扇进行散热。

这是继汉腾处理器后的又一款面向移动设备的低功耗处理器,虽说它的性能不强,却对处理器巨头进行了正面的又一次挑战。

  2003年10月,由于备受Intel和AMD的排挤,加上Crusoe系列的性能地下,在这段时间里Efficeon处理器应运而生。

很令人失望的是,它的性能依旧不看好,而且在性价比方面在当时似乎并不比PentiumIII-M这一过时产品更具有优势。

  2003年9月,Sharp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显示3D图像而不需要3D眼镜的笔记本MebiusPC-RD3D。

通过“ParallaxBarrier”技术,在3D模式下他将产生左右眼不同的效果从而达到立体效果。

这款笔记本的配置在当时也相当的高,不过并非迅驰平台,采用MobileP42.8G处理器,512MB内存,60GB硬盘Geforce4440Go显卡以及DVD光驱,LCD为15寸XGA(1024X768)。

整体重量为4.6公斤,怎么说都是庞然大物。

它的推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笔记本的视觉体验上升到了从未有的体验。

遗憾的是,它的推出并没有受到市场的肯定。

  2003年7月,VIA发布笔记本专用处理器汉腾(Antaur)处理器。

Antaur处理器主要针对轻薄型笔记本市场,其特征为低耗电量、出色的散热管理功能,符合主要生产性、数码视频应用程序的功能等等。

虽然这款处理器的发布市场反应冷淡,然而却让众多笔记本爱好者看到了笔记本处理器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003年5月,日立公司将笔记本硬盘的性能和容量两方面又作了进一步提升。

从此2.5寸硬盘的最快转速提升为7200rpm,最高容量提升为80G。

全面开启了笔记本存储的高容量与高速时代。

  2003年1月8日,Intel发布了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架构Centrino,也就是现在说的迅驰平台。

Centrino构架包括了代号为Banias的Pentium-M移动处理器、Intel855芯片组(代号Odem、Montara-GM)和一个支持802.11b/a的WLAN(无线局域网)以及Mini-PCI卡(代号Calexico)。

从这开始,笔记本电脑的平台化开始深入人心;相关带动的还有无线网络的迅速普及。

不过这个平台的正式推广、发布是在同年的3月12日。

  2002年7月,在AMD推出AthlonXP-M1800+的同时,ATI凭着它的第一款笔记本主板芯片组RadeonIGP320M,成为了AMD系笔记本主板芯片组厂商。

初次涉足主板芯片组市场的ATi,推出了支持AMD移动处理器的RadeonIGP320M芯片组,并且在众多芯片组中优势凸现使得AMD逐渐向ATI靠拢而最终成为共同打造平台的合作伙伴。

  2002年7月,XentexFLIP-PADVOYAGER对笔记本电脑的新尝试,折叠笔记本第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款笔记本的屏幕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每部分都为13.3寸。

最神奇的莫过于它可以通过折叠将笔记本的面积压缩为原来的1/4。

尽管这个笔记本的推出并未受到市场的肯定,但我们发现,笔记的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

  2002年7月,东芝对笔记本电脑的设计采用了一种新的尝试,研发出了这款DynaBookP5/S24PME。

该款笔记本的创新之处莫过于采用的可以与笔记本电脑分离的键盘设计。

这种设计的尝试让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更随心所欲,甚至可以在远离笔记本主体的地方操作笔记本,这种多元化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应该予以肯定。

 

  2000年1月,Transmeta带着全新架构的“Crusoe”处理器杀入了笔记本低功耗处理器市场。

这无疑也就意味着将于Intel和AMD争夺市场分额,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又将兴起。

  2000年,IBM率先在真正意义上经5400转的2.5寸硬盘运用到了笔记本上。

这款笔记本硬盘为TravelStar32GH,单碟容量为8GB,厚度也下降为12.5mm。

它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笔记本电脑的硬盘速率的瓶颈。

笔记本硬盘也朝着更大、更薄、更快的方向迅速发展起来。

不过若是要追溯第一款5400转的笔记本硬盘,那则为IBM公司开发的TravelStar25GS

时光倒流10年(1999-1995)

  --笔记本零售市场开始逐渐成熟

  综述:

这段时间笔记本电脑性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还是要归功于处理器的领头作用。

似乎下面叙述的历史都俨然成了处理器的发展史,然而没有它们的功劳我们离多媒体时代依旧要不可及。

两强相争的局面也在这一阶段形成,这为后来处理器纷繁的市场打下了基础。

笔记本电脑在这一阶段的设计理念都朝着,更强大、减负重进军。

由于这段时间笔记本电脑的品牌开始膨胀,国产品牌也开始大力迈进,直接的好处就是价格开始大幅度下调。

不过笔记本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距离依旧存在。

  这阶段中笔记本的突破性发展莫过于:

DVDROM的运用、底座设计的引入。

DVDROM的引入开创了数据存储新时代,全面升级了笔记本电脑的媒体能力,配备良好的音效,成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剧院。

底座设计将笔记本的重量大大减小,让轻薄设计更深入人心。

历史倒叙:

  1999年,AMD、Intel公司在年初就打得不可开交。

AMDMobileK6-2发布,支持了最新的3DNow!

而抛开了与IntelMMX技术的纠葛,性能上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

可是处于领头羊地位的Intel那里肯示弱,MobilePentiumIII取代前一任CPU而再一次将移动版处理的速度提升了一个档次,同时将SSE指令带入了笔记本电脑。

后续,到了2001年3月20日,Intel抢先发布1GHzMobilePentiumIII,将移动处理器和笔记本都带入了GHz时代。

此后的CPU更新换代周期明显缩短。

  1998年,Intel公司的移动版PII/Celeron正试问世,这让笔记本的性能又一次得到了飞跃。

这种移动版的CPU封装大家很少见到,这里有幸获得大图写照让大家一览其风采。

下表则为移动处版PII处理器的编号定义详细分析。

同年AMD也正式发布了它首个移动处理器MobileK6300MHz。

这时开始,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两大处理器巨头的浓厚火药味。

 

  1997年9月,IBM公司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配备14.1寸彩色液晶,以及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

该笔记本配备了MobilePentiumMMX200/233MHz处理器,32MB内存以及3.2/5.1G的硬盘。

该笔记本的液晶显示器分模式已经达到XGA(1024X768),在当时来说这意味着高分辨率大屏幕时代即将到来。

这款笔记本的续航能力为3.5-4小时,整体重量为3.5公斤,片面追求了功能而导致了移动性不强。

  ThinkPad770的推出,让DVD光驱进驻笔记本行列无疑又让存储与数据交换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当时的DVD一般用来存储高清晰度的视频,所以它将笔记本电脑家庭影院的功能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为用户带来更高的视听享受。

并且大屏幕也开始成为未来几年设计的趋势。

 

  1997年,移动版的PentiumMMX微处理器全面铺开。

主频有120/133/150/166/200MHz。

内含MMX技术并且使用0.25微米工艺制造的低电压移动版处理器,具有能耗更小的优势。

MMX指令集让CPU在使用时的占用率更低,减少发热都起到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开始,笔记本专用处理器和家用台式机处理器开始正式分野,制造工艺上完全区别对待。

  1996年4月,东芝公司发布了这款Libretto20的笔记本电脑。

这款电脑只有A4纸张大小,重量为840g。

它配备了AMD486DX4(75MHz)CPU,内存为8MB(可扩展为20MB),采用了2.5寸270MB的笔记本电脑专用硬盘。

屏幕则采用的是6.5万色的TFT彩色液晶显示器,大小为6.1寸。

内置的锂电池可以维持这款笔记本使用3-6个小时(6小时需要大容量电池)。

  之所以在这里提及这款笔记本,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这款笔记本是东芝“萝卜头”系列的第一款机型,很具有历史意义。

这个系列一直承袭了小巧轻便的风格,而深入人心。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款使用AMD处理器的笔记本。

出于这个原因,笔者找到了Libretto发烧友的一些资料,让大家详细了解一下Libretto内部的AMD处理器的内涵,甚至是超频能力。

这里同时也是在笔记本上尝试超频。

  1995年9月,IBM公司生产了一款A6尺寸的掌上笔记本电脑,TopPalmPC100。

这款笔记本电脑相当的骨致,厚度为33mm,采用了4.7英寸VGA模式的256色DSTN屏幕。

它搭载的处理器为Intel486SX(33MHz),8MB的内存,没有采用硬盘,却采用了现在我们统称的闪存,内置4MB的储存容量。

这款机型内置电池,外观采用全铝合金制造,整体重量仅为630g。

这款笔记本电脑的扩展性非常的好,甚至插上电话线能够直接当电话使用。

  这款掌上笔记本开拓了PDA市场的先河,将一部分笔记本电脑引领向了更轻便的方向从而造就了市场上后期的掌上电脑。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款产品上首次使用了拓展坞。

它的意义在于,笔记本设计将采用两部分的思路进行,将某些不常用的端口、设备通过拓展坞来提供,从而让笔记本更轻便。

基于这思路,才造就了1999年IBMThinkPad570的底座设计,并让这种风格瞬间流行开来。

  1995年5月,作为TinkPad755系列升级版本TinkPad760CD这款旗舰产品问世了。

这款笔记本采用IntelPentium90MHz处理器,8MB内存(最大扩充为40MB),采用的容量为1.2G的硬盘。

这是首次在笔记本电脑上采用了12.1寸SVGA(800X600)的彩色液晶显示器,整体色彩为6.5万,跟早期的彩屏手机类似。

不过说回来,这款液晶屏幕是IBM的日本合作伙伴东芝公司开发的,在当时最大、最亮的液晶屏幕。

这款笔记本属于IBM公司的高端产品,同时还配备了4X的内置CDROM,16位声卡,整体重量为3.4公斤。

  “这款笔记本的推出开创了笔记本电脑的多媒体时代”这是对其的惯用描述,可为什么这么说呢?

多数的文章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翻阅了IBM当时的宣传海报。

从1995年5月IBM的宣传广告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句标语“IBMThinkPadsoffertheatreinyourlap”。

也就是说,ThinkPad为您带来膝上移动影院。

IBM的这款笔记本能做到这一点依赖的就是一款IBMMPEG-2解码芯片。

这块芯片在当时甚至比台式机更强大,提供了更清晰、更明亮的视频播放。

同时这款笔记本还提供了更优质的音质,这借助于“IBMMwaveDSP”芯片。

虽然在当时的人们不会再昂贵的笔记本上观看电影,不过这款笔记本的推出正式推动了笔记本的多媒体进程。

也正因为多媒体的引入,使得笔记本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还记得以前的光碟游戏的最低要求吗?

4XCD-ROM,恐怕这也要从这说起。

 

时光倒流15年(1994-1990)

  --笔记本电脑开始进入发展轨迹

  综述:

这一个阶段中,笔记本电脑的外观已经与现今看到的电脑相差无几。

除了功能上较弱,移动性较差罢了。

不过在笔记本的设计制造上,还是显得十分笨重。

在这个阶段,CPU、显示芯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为即将到来的多媒体时代打下了基础。

不过这些笔记本电脑的价格都非常的昂贵,依旧没有向普通大众敞开大门。

  笔记本电脑在这段时间所作的突破性发展为:

专门为笔记本电脑开发的处理器的出现、彩色液晶屏幕的运用,手写输入的引入,CD-ROM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运用以及电池的改进(镍氢电池和锂电出现)。

无疑彩色的液晶屏幕让笔记本电脑拥有轻便节能的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视觉享受,而CD-ROM的配备更使得笔记本电脑的数据交换量激增。

而CPU耗电的缩小和电池方面改进让笔记本拥有更好的续航能力,大大增加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

历史倒叙:

  1994年9月,ThinkPad755cd由IBM推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

这款笔记本配备了Intel486DX4(100MHz),标准配备8MB(最高40MB)内存,而硬盘容量则为810MB。

它采用的是彩色TFT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640X480。

内置的CDROM为2X,整体重量为3.3公斤。

  在这款笔记本上,IBM公司首次让笔记本也拥有了台式机的CDROM。

它的出现让数据交换更方便快捷,而且以后以后的多媒体时代到来打下了基础。

以后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中,光驱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形式有所不同。

有的为了追求轻便还是采用外置方式装在光驱,多数则将光驱内置。

  1994年,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MobilePentium75(75MHz)处理器。

这表明,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开始正式的分野,朝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各自前行。

东芝T4900CT是最早搭载这款CPU的笔记本而闻名一时。

以下是Pentium75的图片,以及如何从编号看移动版奔腾处理器的详细介绍。

  1993年,IBM公司的ThinkPad750P/360P首次将手写输入方式引入了笔记本电脑领域。

虽然这种引入并未带来多少的轰动,但在当时却方便了用户的输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不过这款笔记本倒也成为了PDA的雏形。

这款笔记本采用了Intel486SX(33MHz),4MB内存(最大扩充为20MB),340MB的内置硬盘。

这款笔记本的液晶屏幕可以翻转,采用了9.5寸、分辨率为640X480的DSTN彩色显示器。

整机的重量为3.1公斤,续航能力为3.3-7小时。

  1992年10月5日,这对于IBM公司具有非一般的意义,第一台ThinkPad问世了ThinkPad700C。

从此以后对于黑与红的追求就从不间断,也开始谱写了ThinkPad的成长之路。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IBM外观均继续沿用这款设计思路。

700C配备80386(20/40MHz)处理器,8MB的内存以及270MB的硬盘。

屏幕为12寸的彩色液晶显示器。

据说它还是将PS/2端口引入笔记本的。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居然发现甚至有网站依旧提供这款笔记本的驱动程序!

  1991年,东芝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配备彩色TFT显示屏幕的笔记本电脑T3200S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