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21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docx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31

济南市小清河清雅居(二期)公租房

7#楼主体工程质量纠偏措施方案

山东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人:

刘志勇

2012年5月31日

清雅居7#楼工程质量纠偏措施

主体部分

一、工程概况

清雅居公共租赁住房二期7#楼工程;工程建设地点:

济南市天桥区东沙王路以东,规划路以西,虹吸干渠以北,太平河以南;属于抗震剪力墙结构;地上33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

92.85m;标准层层高:

2.8m;总建筑面积:

18033.28平方米;总工期:

731天。

本工程由济南市小清河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地质勘察,青岛信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信达监理,山东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由韩麦金担任项目经理,刘志勇担任技术负责人。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特针对下述工程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制定如下防治措施:

二、模板工程

1.轴线位移

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原因分析:

(1)群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

(2)组合木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

(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

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

防治措施

(1)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5)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6)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2.标高偏差

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原因分析:

模板支设过程中标高控制不到位;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未按照水平控制线施工。

防治措施:

(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实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

(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

3.接缝不严

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原因分析:

模板计算、加工、拼装、加固之后局部没到位,原本缝隙过大处未进行处理。

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

(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封;

(4)梁、桩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4.模板未清理干净

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板、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原因分析:

混凝土浇筑前未清理干净

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必须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应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外预留清扫孔,应预留清扫口,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5、预留洞口位置不准,大小不配套。

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预留洞口偏移或无法使用

原因分析:

现在基本上都能在浇筑混凝土前埋高套管、预留穿板洞口,但往往是在走形式,应付要求。

普遍存在位置不正确,上下楼层位置不致;不分管道直径大小,留的洞口一样大。

在管道安装时仍然普遍存在打洞现象,往往给房屋的正常使用带来不利影响;预留套管的强度、高度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专人负责。

做好各层各部位的定位记录。

(2)用相对位置法定点。

用与较近的周边梁(墙)相对位置来确定套管的中心点位置。

(3)用绝对位置法定点。

在上层模板上的大致位置钻一小孔,线坠的线穿过小孔,在下层楼面找出该点的相对坐标,再按相对坐标在上层找出各预留、预埋管的中心点。

三、钢筋工程

1.墙、柱钢筋移位

现象:

墙、柱外伸钢筋由于砼浇筑振捣导致位置偏离设计值,影响保护层厚度,影响上部钢筋绑扎。

原因分析:

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

防治措施:

(1)墙、柱绑扎时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并固定;浇筑混凝土时安排专人负责看筋,如发生移位,则应矫正后现浇筑混凝土;

(2)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筋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核改正。

(3)如已经造成混凝土浇筑成型,并移位较大,应适当在移位主筋根部剔凿,并按照1:

6打弯调整至正确位置。

并在调整主筋位置附加一根同主筋直径的附加筋。

附加筋长度应满足平直段搭接长度,底部伸至主筋根部并做12d弯折。

1:

6打弯做法参见03G101-1墙、柱变截面钢筋做法。

2.露筋

现象:

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露出。

原因分析:

钢筋加工制作尺寸偏大,导致钢筋与模板紧密接触,模板支设过程中导致混凝土墙柱钢筋偏移至模板的一侧。

防治措施:

保护层垫块应适量可靠,不得遗漏;对于竖立钢筋,除满足有足够的钢筋保护层垫块,还应根据墙体长度,适当设置‘F’型卡具,保证主筋内部净距。

(1)对于墙柱构件,外漏钢筋表面采用钢丝刷清理、除锈,外漏钢筋表面涂刷防锈漆。

待防锈漆干透后,结构表面采用素水泥浆掺建筑胶拉毛,抹20厚水泥砂浆,打底1:

2.5水泥砂浆抹12厚,罩面8厚1:

3水泥砂浆。

(2)对于梁、板构件,外漏钢筋表面采用钢丝刷清理、除锈,外漏钢筋表面涂刷防锈漆。

待防锈漆干透后,结构表面采用素水泥浆掺建筑胶拉毛,采用射钉固定钢丝网,射钉间距不大于300mm。

表面抹20厚水泥砂浆,打底1:

2.5水泥砂浆抹12厚,罩面8厚1:

3水泥砂浆。

3.箍筋间距不一致

现象:

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

防治措施:

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并沿主筋纵向画箍筋位置线,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

(1)钢筋验收过程中发现箍筋间距不一致,首先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调整,如其它钢筋已固定无法调整,可采用增加两个开口箍筋,单面搭接焊10d。

4.钢筋遗漏

现象:

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时,发现某号钢筋遗漏。

原因分析:

放样技术人员对图纸熟悉程度不深,现场质检员没仔细核对成品钢筋

防治措施:

绑扎钢筋骨架之前要基本上记住图纸内容,并按钢筋材料表核对配料单和料牌,检查钢筋规格是否齐全准确,形状、数量是否与图纸相符;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各号钢筋绑扎安装顺序和步骤;整个钢筋骨架绑完后,应清理现场,检查有没有某号钢筋遗留。

现场检查发现钢筋遗漏应立即对照图纸、料表进行分析,追查造成钢筋遗漏的原因,并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并同时安排钢筋加工场进行遗漏钢筋的补充加工,尽快安排现场进行绑扎恢复。

四、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坍落度差

现象:

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原因分析:

(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

防治措施: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

(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

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离析

现象:

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原因分析:

(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

(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人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

(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防治措施:

(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2)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3、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现象:

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2)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

防治措施:

(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

4、、混凝土表面缺陷

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原因分析:

(1)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

(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3)漏振或振捣不实。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防治措施:

(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3)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

5、混凝土表面裂缝

现象:

(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

(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4)拆模过早及荷载过早引起的裂缝。

(5)乱踩踏已绑扎好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加大,构件有效高度减小,形成沿构件支承边缘的垂直于受力筋的裂缝。

防治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

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4)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配置构造钢筋和加强筋。

(5)按规范规定控制拆模时间,避免过早堆积施工荷载。

(6)板类构件砼施工时,注意保护上层钢筋网片,禁止直接踩踏直径较细的上网片钢筋,增加网片支架数量,对于施工过程中踩踏变形的要及时修复。

6、混凝土楼板厚度不一致

现象:

混凝土楼板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局部较厚或较薄。

原因分析:

(1)板底模板标高控制线误差较大,模板支设平整度差。

(2)浇筑砼的标高控制线不准确,造成砼成形后板厚度不够,或板厚薄不均匀。

(3)砼浇筑时,没按标高线控制好砼表面标高。

(4)模板架不牢,砼浇筑时沉降量过大。

防治措施:

(1)支设模板前,由测量人员在钢筋或钢管上打出模板标高控制点,并由进行复核,操作工人按标高控制点引线控制支模标高,技术人员跟踪复核检查。

(2)浇筑砼前将标高引测到模板或钢筋上,砼操作工人拉线进行标高找平,保证砼楼板厚度及平整度。

(3)模板架支撑地面压实硬化,无条件可采取其它措施,砼浇筑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模板架进行预检,高度超高的架体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7、混凝土出现冷缝

现象:

模板拆除后出现不同颜色的色差或出现松散夹渣现象

分析原因:

“冷缝”是在施工方案中没计划留置施工缝的位置,由于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上一振动棒的混凝土已经初凝,下一棒的混凝土才继续浇筑,而产生的施工缝。

在“冷缝”处,前一棒混凝土中就存在了因振捣不密实,甚至已经将初凝的混凝土振动破坏而形成的“疏松”区。

由于“疏松”区的存在就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降低了板的抗渗性能,又由于“冷缝”为斜向缝,降低了梁的抗剪强度。

这就给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防治措施:

(1)根据混凝土的搅拌能力,运输能力及浇筑能力,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事先确定施工缝的预留位置,严格按方案进行施工。

(2)加强浇筑现场的指挥高度工作。

保证各浇筑部位适时投料和振捣。

(3)加强现场巡视,重点查年混凝土工作面的状态,在预留施工缝的范围内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施工。

(4)对难以控制的混凝土浇筑工程,可以进行分点分段挂牌记录每一棒混凝土的浇筑时间。

(5)对万一因控制失误形成的“冷缝”,严格按施工缝进行处理。

清理掉疏松区的混凝土,修整成与梁垂直的施工缝。

五.砌体工程

1、砖缝砂浆不饱满

现象:

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80%(规范规定);竖缝内无砂浆(瞎缝或空缝)。

原因分析:

(1)砂浆和易性(工作度)差,如使用低强度水泥砂浆;采用不适当的砌筑方法,如推尺铺灰法砌筑。

(2)干砖上墙。

(3)砌筑方法不良。

防治措施:

(1)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

如不宜选用标号过高的水泥和过细的砂,可掺水泥量10%~25%的粉煤灰。

其掺量必须经试配确定,以达到改善砂浆和易性的目的。

(2)改进砌筑方法。

不得采取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三一砌筑法”。

(3)严禁用干砖砌墙。

冬季施工时,应将砖面适当润湿后再砌筑。

2、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

现象:

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槎口部位用断砖砌筑;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密实,灰缝不顺直。

原因分析:

由于施工组织不当,造成留槎过多;退槎留置方法不当;随意留设施工洞口。

防治措施:

(1)在安排施工组织计划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考虑。

外墙大角应同时砌筑。

纵横墙交接处,有条件时也应同时砌筑。

如不能同时砌筑,应按施工规范留砌斜槎,如留斜槎确有困难时,也可留直槎,且应用阳槎,并按规范规定加设拉结筋。

(2)退槎宜采取18层退槎砌法,为防止因操作不熟练,使接槎处水平缝不直,可以加小皮数杆。

(3)后砌非承重120mm的隔墙,宜采取在墙面口留榫式槎的作法,不准留阴槎。

接槎时,应在榫式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层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刀将砂浆塞严,以稳固隔墙,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的影响。

3、填充墙砌筑不当

现象:

框架梁底、柱边出现裂缝;外墙裂缝处渗水。

原因分析:

柱边少放、漏放拉结钢筋;梁下墙体一次砌完,或梁下口一皮砖平砌。

防治措施:

(1)柱边(框架柱或构造柱)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2φ6,且在砌体内锚固长度不小于1000mm的拉结筋。

若少放、漏放必须在砌筑前补足。

(2)填充墙梁下口最后3皮砖应在下部墙砌完3d后砌筑,并由中间开始向两边斜砌。

(3)如为空心砖外墙,里口用半砖斜砌墙(同本条

(2)款);外口先立斗模,再浇筑不低于C15细石混凝土,终凝拆模后将多余的混凝土凿去。

(4)外窗下为空心砖墙时,若设计无要求,应将窗台改为不低于C10的细石混凝土,其长度大于窗边100mm,并在细石混凝土内加2φ6钢筋。

(5)柱与填充墙接触处应设钢丝网片,防止该处粉刷裂缝。

4、砌体墙体裂缝

现象:

砌块墙体出现斜向裂缝或类八字裂缝,门窗洞口则主要为上角水平裂缝。

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也有的是因为二者的共同作用所产生。

防治措施:

(1)除了按施工规程规定填充墙两端与钢筋混凝土柱伸出的锚筋拉结,顶部采用实心黏土砖(或木楔)斜向顶紧措施外,还应在接缝处增设与基层整体连接的构造措施增强,例如可在砌体接缝处的抹灰层布设500mm宽的钢丝网片,也可以加设打孔麻布片等。

(2)部分砌块(如混凝土砌块)砌筑前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减少墙体收缩,干燥程度视所在地区的气温和湿度而定,一般以控制砌块含水量不大于现场年平均湿度为宜。

砌块龄期以养护2个月后使用为好,严禁使用龄期不足28d的砌块,同时还要注意砌块堆放现场的排水防潮。

冬季不得使砌块浸水受冻,炎热干燥时应稍微喷水湿润。

(3)对大面积的填充墙,可在墙体连续、竖向减弱的断面处设置控制缝,其形式可以采用企口缝或预制嵌缝条,使裂缝出现在不引人注意的控制缝处为好。

(4)砌筑要以主规格砌块为主进行排块,不得使用不合格的砌块,砌筑砂浆塑性要好,力求使灰缝填塞饱满密实。

夏季向阳面的施工,应避开中午的高温照射,以减轻墙体的收缩应力;对刚砌好的墙体,遇雨天要覆盖防潮。

 

山东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清雅居项目部

2012年5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