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21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学年四月份考试高二历史

云南省安宁实验石江学校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总分

得分

分卷I

1、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  )

A.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公职人员的普选制

C.奴隶主阶级、有产者的民主

D.公民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

3.静置于美国高等法院东侧大门的三人雕像之一就有梭伦。

由此可见其历史影响之深远。

公元前594年雅典公民推举其为首席执政官的目的是(  )

A.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B.巩固贵族的既得利益

C.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城邦统一

D.征服其他城邦的需要

4.公元前600年左右,在雅典市场上,一位诗人声泪俱下地朗诵:

“起来,到萨拉米斯岛去,为了这美丽可爱的岛屿,为了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战斗吧!

”这位诗人是(  )

A.元老院长老B.梭伦

C.克里斯提尼D.伯利克里

5.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  )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B.重农抑商

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D.连坐法

6.“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这一条法令是商鞅变法中的(  )

A.奖励军功B.废除“世卿世禄制”

C.连坐制度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7.《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8.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9.北魏政府于484年颁布诏书: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魏书·高祖纪》),该项政策规定实行(  )

A.均田制B.奖励军功

C.新的租调制D.俸禄制

10.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12.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

13.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  )

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

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④庆历新政夭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北宋皇权的空前强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皇权得到巩固②军队战斗力加强

③政府工作效率提高④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A.①②B.②③C.③D.①④

15.王安石认为: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④

1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特点有()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③由最高统治者推行④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7.之所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是因为它(  )

A.采取了神学异端的斗争形式

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C.把斗争矛头指向教皇和教会

D.只是在个别的国家发生

18.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9.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意识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路克的暴政

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20.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

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宗教仪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21.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

①封建割据严重 ②封建王权衰弱 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④世

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2.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这体现了谁的主张(  )

A.马丁·路德B.加尔文

C.亨利八世D.英国清教徒

23.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不包括()

A.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B.组织十字军东征

C.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D.教权高于王权

24.表面支持和保护光绪帝,背地却出卖维新派的历史罪人是()

A.袁世凯B.奕

C.陈宝箴D.翁同龢

25.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便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26.《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意味着日本在上层建筑领域已经迈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门槛。

下列内容最能证明该结论的是()

A.“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B.“枢密顾问……应天皇之咨询审议重要国务。

C.“天皇……可发布代法律之敷令。

D.“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27.“二一九法令”指出:

“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

”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28.据记载:

“‘黑船’到来的当天夜里,江户城一片混乱,武士们忙于备战,城外大小寺院内钟声齐鸣,有钱人准备逃亡乡间,更多的人涌进神社,击掌祷告神灵,祈求‘神风’再起,摧毁‘黑船’”。

日本的这一事件发生在()

A.1192年B.1853年

C.1867年D.1868年

29.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30.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驾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D.做一个有为之君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

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带领埃及人民抵御了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但是他也经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

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御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

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

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怎样的改革思想?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积极影响。

 

34(13分).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

“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

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

《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前三项都是正确的。

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所以,D项符合题意。

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2.【答案】C

【解析】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可从阶级性方面来思考民主政治实质,故C项最全面。

3.【答案】C

【解析】明确题干“公民”应包括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即梭伦是被雅典社会各阶层推选上台的,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4.【答案】B

【解析】结合基础知识和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600年左右”,可以排除A.C.D三项。

5.【答案】A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其局限性,但对这四个选项相比较,并结合对后世的影响,可得出答案。

6.【答案】C

【解析】”而相牧司连坐”体现的是连坐制度。

7.【答案】D

【解析】“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奴隶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封建生产方式。

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

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

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9.【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班俸禄”、“为官司之禄”等信息。

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10.【答案】B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当时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的是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

从保丁维持地方治安、同保之人互相监督等保甲法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12.【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科举考试考“经义策论”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

①②③④都是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所以选D。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考查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及影响。

①皇权得到巩固是它的直接影响,是正确的;加强皇权时,首先集中军权,为集中军权,北宋统治者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出现积弱局面,所以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的说法错误;由于当时通过设置官员来分化相权和地方权力,导致政府机构臃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效率低下,所以③政府工作效率提高的说法错误;④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弄清王安石的观点,他认为国家贫困的原因在于理财,因此本题实质是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

“将兵法”属于强兵之法的措施,可排除。

1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从改革的推行者、改革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改革的重点思考,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无法彻底摆脱宗教的束缚,采取了宗教异端的斗争形式,只求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考查宗教改革的实质。

材料中“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故本题选D项。

宗教改革表面上看是反教皇的宗教斗争,实质上是在反天主教教皇名义下的反封建斗争,所以A项不对,B项反君主说法不对。

这场运动主要是反对天主教教会,主张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教会的政治运动,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B、C两项是社会现实,A项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D项不符合史实。

20.【答案】C

【解析】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①②③④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21.【答案】B

【解析】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实行封建神权统治,用神学为封建制度辩护,宣扬封建王权来自于上帝,为封建王权套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因此,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基本上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二者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但封建王权为了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反对教会的肆意掠夺和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支持,力图加强对教会的控制,双方的矛盾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并非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22.【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实际就是“先定论”的内涵,最早由加尔文提出,故选B。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天主教势力扩张的措施和因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都是天主教会势力扩张的措施和因素,D是天主教会势力强大的表现,不是原因。

所以选D。

24.【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属于较简单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答案选A。

25.【答案】D

【解析】《中外纪闻》宣传变法主张,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它们的宣传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引起顽固派的反对与攻击。

26.【答案】D

【解析】ABC都说明了天皇的权力至上,D选项要求天皇依据宪法统治。

27.【答案】D

【解析】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排除A、C;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2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抓住题干中“江户城”“黑船”等信息。

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到达日本,这就是所谓的“黑船事件”。

29.【答案】C

【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30.【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光绪帝作为统治阶级,其采取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1.【答案】

(1)措施: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

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

法律过于严酷。

认识:

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和提取能力,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1)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材料一是毛泽东尚在就学时写的作文。

阅读材料可概括出措施有: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材料中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即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题关键是找准关键词。

从材料“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可知法律过于严酷。

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可得出的认识,根据所学主要有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32.【答案】

(1)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十分严重。

原因:

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2)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解析】本题选取的三则材料,反映的都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社会问题。

(1)、

(2)两问的回答要紧密结合材料;第(3)问的回答要注意提示语“结合所学知识”。

33.【答案】

(1)思想:

学习西方,发展军事。

措施:

工业方面:

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方面:

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下设若干政府部门,还建立了咨议会;军事方面:

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等。

(2)动机:

增强埃及的经济、军事实力,实现真正的独立富强。

积极影响:

埃及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整顿了社会秩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国家军事实力强大,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目的、内容和影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1)题的“改革思想”要从材料“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御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中概括得出;措施应抓住政治、工业(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内容来回答。

(2)题的“动机”要注意“富”字,也就是要使埃及独立富强;“积极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4.【答案】

(1)变化:

内容方面:

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对象方面:

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举措:

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2)促进:

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阻碍:

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解析】

(1)从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举措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

(2)影响从题中“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及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从题中“无穷之皇运、为朕忠良臣民”等信息分析教育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