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629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外伤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内外伤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内外伤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内外伤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内外伤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外伤辨.docx

《内外伤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外伤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外伤辨.docx

内外伤辨

内外伤辨

<篇名>内外伤辨书名:

内外伤辨作者:

李杲朝代:

金年份:

公元1115-1234年

<目录><篇名>序属性:

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延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

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矣。

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谓此书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济人利物之事,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

予敬受其言,仅力疾就成之,虽未为完备,聊答尊师慈悯之志。

师,宋文正公之后也。

\x丁未岁重九日东垣老人李杲明之题\x

<目录>卷上<篇名>辨阴证阳证属性:

曰甚哉!

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

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

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

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

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

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

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按《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是八益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

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肾是也。

肝肾者,地之气。

《难经》解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骨,故风邪感则筋骨疼痛,筋骨之绝,则肝肾之本亦绝矣,乃有余之证也。

又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是七损之病,乃内伤饮食也。

《黄帝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从下受之。

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

心肺者,天之气。

故《难经》解云∶心肺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荣,肺主卫。

荣者血也,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七神之别名,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

肺绝则皮毛先绝,神无所根据,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

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

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

古人所谓实实虚虚,医杀之耳!

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闻目见者证之。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

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

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大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

非惟大梁为然,远在贞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

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

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着《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

僭易之罪,将何所逃乎?

<目录>卷上<篇名>辨脉属性: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

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

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

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倍、三倍。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

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

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

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

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

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

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

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

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

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目录>卷上<篇名>辨寒热属性: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

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作外伤寒邪,表实有余之证,反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

皆由不别其寒热耳。

今细为分解之。

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

其热也,翕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

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是卫之元气所滋养之分也。

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阳不得伸,故发热也。

其面赤,鼻气壅塞不通,心中烦闷,稍似袒裸,露其皮肤,已不能禁其寒矣。

其表上虚热,止此而已。

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传入里作下证乃罢。

其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

其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亦有头痛、项痛、腰痛,与太阳表证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论中辨之矣。

内伤不足之病,表上无阳,不能禁风寒也,此则常常有之;其躁热发于肾间者,间而有之,与外中寒邪,略不相似。

其恶风寒也,盖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

若胃气平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于心肺,以滋养上焦之皮肤腠理之元气也;既下流,其心肺无有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此常常有之,无间断者也。

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

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

彼外伤恶寒发热,岂有汗出者乎?

若得汗,则病愈矣。

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

当内虚而伤之者躁热也,或因口吸风寒之气,郁其阴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气欲入,为膈上冲脉之火所拒,使阴气不得入,其胸中之气为外风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开目瞪,极则声发于外,气不能上下,塞于咽中而气欲绝。

又或因哕因呕因吐,而躁热发必有所因,方有此证,其表虚恶风寒之证复见矣。

表虚之弱,为阴火所乘,躁发须臾而过,其表虚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

是表虚无阳,常常有之,其躁热则间而有之,此二者不齐,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伤之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

百病俱有身热,又谓之肌热,又谓之皮肤间热,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乃肌体有形之热也,亦须皆待阴阳既和,汗出则愈矣,慎不可于此上辨之,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故难辨耳;只根据此说,病患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之热上辨之,为准则矣。

<目录>卷上<篇名>辨外感八风之邪属性:

辨外感八风之邪,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三二日间特与外伤者相似,其余证有特异名者,若不将两证重别分解,犹恐将内伤不足之证,误作有余外感风邪,虽辞理有重复处,但欲病者易辨,医者易治耳。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

其内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细分之特异耳。

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

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

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必大恶也,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

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

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饮食,三者互有之。

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

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

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

以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为分辨耳!

<目录>卷上<篇名>辨手心手背属性: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

此辨至甚皎然。

<目录>卷上<篇名>辨口鼻属性: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

外伤风寒,则其外证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

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

《内经》云∶鼻者肺之候,肺气通于天。

外伤风寒,则鼻为之不利。

口者坤土地,脾气通于口。

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

又云∶伤食恶食,伤食明矣。

<目录>卷上<篇名>辨气少气盛属性:

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壅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

何以分之?

盖外伤风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其面赤,其鼻中气不能出,并从口出,但发一言,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其声壮厉而有力。

是伤寒则鼻干无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有力者,乃有余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嘎,其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气盛有余之验也。

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之,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

明白如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能辨之乎?

<目录>卷上<篇名>辨头痛属性: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

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目录>卷上<篇名>辨筋骨四肢属性: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

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

经云∶“热伤气”。

又云∶热则骨消筋缓。

此之谓也。

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

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

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

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

经云∶“寒伤形”。

又云∶“寒则筋挛骨痛”。

此之谓也。

<目录>卷上<篇名>辨外伤不恶食属性:

辨外伤不恶食,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

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

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

只此一辨,足以分内外有余不足二证也。

伤寒证虽不能食,而不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

<目录>卷上<篇名>辨渴与不渴属性: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

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

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

又当以此辨之。

虽渴欲饮冷水者,当徐徐少与之,不可纵意而饮,恐水多峻下,则胃气愈弱,轻则为胀,重则传变诸疾,必反复闷乱,百脉不安,夜加增剧,不得安卧,不可不预度也。

<目录>卷上<篇名>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属性:

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但风来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

苟幸而免者,致虚劳,气血皆弱,不能完复。

且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证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

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

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

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

以上诸辨证,别有治法用药正论,故作此说,分解于后。

<目录>卷上<篇名>辨证与中热颇相似属性:

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

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

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

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

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目录>卷中<篇名>饮食劳倦论属性: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然则奈何?

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今立补中益气汤。

<目录>卷中\饮食劳倦论<篇名>补中益气汤属性:

黄(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目录>卷中\饮食劳倦论<篇名>立方本指属性: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最多,人参、甘草次之。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

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

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

或曰∶甘温何能生血?

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

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

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目录>卷中\饮食劳倦论<篇名>朱砂安神丸属性: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甘草(五钱五分)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当归(去芦,二钱五分)生地黄(一钱五分)《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

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

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

以当归补其血不足。

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上件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

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亦得。

此近而奇偶,制之缓也。

<目录>卷中<篇名>四时用药加减法属性: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

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

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

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

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本(五分),细辛(三分)。

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

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

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

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

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

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

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人参之类补之。

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

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

此下焦风寒合病也。

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

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

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

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目录>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篇名>除风湿羌活汤属性:

羌活(七分)防风升麻柴胡(以上各五分)本苍术(以上各一钱)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大温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目录>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篇名>通气防风汤属性:

防风羌活陈皮人参甘草(以上各五分)本青皮(以上各三分)白豆蔻黄柏(以上各二分)升麻柴胡黄(以上各一钱)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目录>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篇名>羌活胜湿汤属性:

羌活独活(以上各一钱)本防风甘草(炙)川芎(以上各五分)蔓荆子(三分)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后。

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目录>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篇名>升阳顺气汤属性: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

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一两)半夏(三钱,汤洗七次)草豆蔻(二钱)神曲(一钱五分,炒)升麻柴胡当归身陈皮(以上各一钱)甘草(炙)黄柏(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三分)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