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510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docx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

光辉旗帜伟大历程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

红船领航九十载,博风击浪一帆悬。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九十年波澜壮阔,九十年壮丽辉煌。

党的历史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也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又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九十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幸福和富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讲围绕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分析评述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同学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一、奋斗篇:

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也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

(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代表们分别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惠僧。

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

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会议正在召开之时,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就在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

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

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与建设之路。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

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

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毛泽东后来说: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典型人物:

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积极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4年1月,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

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1926年3月,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1927年4月6日,被捕,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二)星星之火待燎原——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部队2万余人向驻在南昌城内的敌军发起攻击。

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南昌城。

中国共产党人用南昌城中的稠密枪声,向世界发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宣言。

8月1日发生的一切,已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永恒。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

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

这次后来被称为“八七会议”的会议虽然因环境险恶,只开了一天,却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是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得出的重要论断。

典型人物:

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李立三一生被开了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1899—1967),湖南醴陵人。

1922年4月起,李立三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领导安源工人罢工的时候,意外的消息传到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说李立三领导罢工失败后被敌人逮捕并杀害了。

于是,由周恩来主持,为李立三开了追悼会。

当年10月,旅欧少年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少年》第三期,还登载了用黑框圈起来的《一个悲壮的报告》,“郑重向平民报告这个噩耗”。

不久,李立三还活着的消息传到了法国,周恩来等同志都笑了。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的李立三率领政治保卫处的同志们与敌军的3个团遭遇。

战斗结束后,在清点队伍时,怎么也找不到李立三,因而同志们都确信他已经光荣牺牲了。

不久,由周恩来主持,又一次为李立三开了追悼会。

正当同志们在极为悲痛之中悼念李立三时,他却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1980年,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

当年3月20日,由彭真主持,在北京为李立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那一天,被确定为人民军队的诞生日——八一建军节。

从当年的几万人起义队伍到今天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从当年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到今天的机械化、信息化装备,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一次次历史性跨越中,实现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2、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927年9月,经历了秋收起义后的严重挫折,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

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两军会师,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支新军,保存了一批得力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红四军成功粉碎了湘赣敌军的第一、第二次反革命“会剿”,特别是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重建了各地党的组织;各县、区、乡红色政权普遍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对身边的同志说:

“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方向。

中国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根据地做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的革命胜利。

典型人物:

方志敏创建了“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弋阳县人,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

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他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等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三)红旗漫卷长征路——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

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为期3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批评了博古报告中谈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等观点,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通过了“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4项决定。

面对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

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

长征。

四路红军总里程长达六万五千里的远征,几多悲壮,几多慷慨,几多豪迈。

党和红军曾一度面临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

当时不会有人想到,他们的远征,会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他们的精神,会成为超越时空的巍峨丰碑。

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遵义市委党校教授尹瑞华说,遵义会议精神,即使在今天,依然富有时代内涵,应该世代继承和发扬。

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四)拼将热血筑长城——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夜,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

局部抗战是从东北地区开始的。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

到1933年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193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成为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很快,根据地如同四散的火星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19块,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由开始的约6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

在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反对外敌入侵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

据统计,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共进行大小战斗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万。

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五) 永远高扬的旗帜——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

1、党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

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任学林说,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诸如此类的题词和名言,凸显了西柏坡作为中国沧桑巨变见证者的特殊历史地位。

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在北平解放后,必须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以确定组建新中国的有关事项。

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同年3月5日到13日,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中央全会。

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时期已经完结。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革命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在以后的60多年中,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处心灵故乡,“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全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迎接新的考验,走向新的胜利。

(六)改天换地新纪元——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这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缓步向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随着毛泽东按下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中高高升起。

54门礼炮齐鸣28响,每一响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历程,每一响都仿佛诉说着峥嵘岁月。

那一刻,欢呼响彻整个广场,喜悦弥漫整个天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这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从此不会再受侵略和欺凌,人民从此不会再受奴役和剥削,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考验面前,满怀信心迎接挑战。

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

1951年5月23日,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

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深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摆脱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二、探索篇:

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

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永葆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焕然一新。

(一)革故鼎新开新局——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

随着一张张地契的灰飞烟灭,亿万中国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农村生产力彻底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勤劳伟大的中华民族释放出了被压抑千年的激情。

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内整河山,外抗强敌。

在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

当侵略者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巩固了中国的东北边疆,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952年,全国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之快、增长幅度之大举世瞩目。

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短三年转瞬即逝。

经过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连年的战争创伤得到医治,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敢教日月换新天——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起航

1953年6月,中央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同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确定下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这条总路线写入了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火车头的年代,也是产生一系列火车头式工人先锋的年代。

“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工人阶级一马当先,提出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反映出“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正在化为千百万职工的实际行动。

工业战线上涌现出王崇伦、马六孩、郝建秀等一批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15个机型151架飞机12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举国沸腾,全球震惊。

强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和人民空军,就起飞于沸腾的“一五”期间。

(三)艰苦奋斗奠基业——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量的纺织业,人们日常用的是“洋钉”“洋火”“洋油”,全国钢铁产量如果分配到每个人手里仅够打一把菜刀……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

当时中国国力之弱、民生之苦可见一斑。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严重经济困难和复杂环境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奇迹和科学技术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这是党和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也是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继1964年原子弹研制率先实现突破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们激动地争相眺望。

在国防高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等领域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得到很大改善。

北京“十大建筑”、红旗汽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矮秆水稻、南京长江大桥……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党带领人民白手起家,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

 大庆、大寨、红旗渠……在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党鼓舞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人们奋勇前行。

“铁人”王进喜当年率队到大庆打出的第一口井“萨55井”,今天还在产油。

王进喜的徒弟许万明经常来到这口井旁,回味着“铁人”那句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名言: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铁人’虽然离开我们40年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让子孙后代受用不尽。

”许万明说,“虽然环境和条件今非昔比,但是我们的各项事业不可能都万事俱备,时刻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我们必须永远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

”那个时代给我们积累的财富,不仅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进取篇:

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又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着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拨乱反正

蓄势已久的思想解放能量和肩负使命的历史坐标定格在1978年的12月18日至22日。

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期召开,水到渠成。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同寻常、影响深远的会议。

会议虽在寒冬召开,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永不消逝的春天气息。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说,这个举世瞩目的会议,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前进的基石,因此她永久温暖着全体中国人的记忆。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至今感慨万分,当年他们听到广播里播出会议公报时,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放眼今天的中国大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和改革开放道路,是那样的清晰而又稳健。

虽然经历了各种严峻挑战,但中国道路却越走越宽广:

那些奔驰在城市之间的“和谐号”动车是例证,那些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是例证,那些发生在城乡之间的和谐故事是例证,令国际社会尊重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例证。

(二)拨云见日启航程——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次大会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的新形势下召开的。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并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是首创。

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

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的目标能不能实现、怎样实现?

这个问题以问号提出,以惊叹号作答!

 

(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江泽民在报告中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他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对腐败,从严治党。

党的十五大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

它对于动员全党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