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168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docx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

从《卖桔者言》到“话分桔者”

———论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

周双文(北京锡恩研发部)

 

前言:

中国的经济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局部的问题,“根”是好的,但有时脚痛也会遍及全身;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念旧”,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已是历史。

以史为鉴,史为今用才有意义。

既然“根”是好的,那么我们就要在局部上做小手术。

刀从何入手呢?

我的结论是:

在“根”的基础上把烂尾须切掉,前提是要一清二楚的界定“根”的范围和界限。

而这个“根”就是中国的产权制度。

 

读《卖桔者言》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那个时候还小,我们村里有一个很大的橘子园,是属于集体的。

到桔子成熟季节,每年每家每户都会分到一大篮子橘子。

但是有一年,每户分的橘子很少,才两斤多。

于是大家都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村干部与看护人私自卖了好多橘子,也有人说今年的雨水不好,没产多少橘子,更有人说看护人把橘子藏起来了,最后争吵不休,男女老少都跑到橘子园去看个究竟,与村干部差点打起来!

因为这件事情,村里决定把原来的看护制换成承包制,把分橘子改成分钱,也就是谁如果想承包这个橘子园,那么一年就要交多少钱给村里,村里再平摊到每户。

不管一年橘子的收成如何,除了交给村里的钱以外,其他都是归自己的。

但是谁来承包呢?

最后是谁出的价钱最高,谁就承包!

而且是每三年一次竞投。

这个制度到现在还一直使用着,而且大家都满意。

不是“杂交水稻”,而是“包干制”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

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并非我们村的人聪明,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就知道了这种方式,只是他们把那种方式移植到桔子园上而已。

很多人认为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吃上了饱饭,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火药的最早发明源自中国,但我怎么也想不通火药在后期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圆周率的精确率比西方早上几百年,但是中国的数学科学落后西方好多年。

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才,带给人类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但是没有了一项制度体系的建立,始终会日落西山。

如果杂交水稻不是建立在78年的“包干合同”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那么杂交水稻只是流星一闪,中国的温饱问题还是一个问题。

我们首先从安徽凤阳说起。

故事是这样记述的: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凤阳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

全队18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

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

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

办法就是不吃大锅饭!

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饭了。

1978年秋天,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

“我豁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养活你们娘几个儿的。

”他很悲壮地对自己的婆娘说。

1978年12月,小岗大队的十几个社员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偷偷摸摸签订了一份“文书”,把生产队的地给分了,对他们来说,这份“包干合同”可是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书”。

18位社员在那张大纸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摁手印”。

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分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在这里我不谈及“包干合同”的起源,凤阳的故事只是包干制度的一个闪光点,是中国经济制度变革时的先锋者而已,早在55年邓子恢就主张土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但遭到了毛泽东的批评。

后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相继提倡,据说是试用了半年,但后来也没有什么作为。

为什么一项制度的改变,会让华夏子民翻天覆地?

在这里我重点讲述包干制度的重要性及意义,至于谁发明的,那是后话,是历史。

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制度给现在的中国带来什么启示?

什么叫“包干合同”呢?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老一辈应该有印象的,那就是国家将田地分给农户,按人头计算数量,以前是集体耕种,现在实行的是承包制,农户自己耕种与管理,国家给你一个指标,通常成为公粮(是固定的比率),每年上交给国家,其他剩下的归自己所有,至于田地产量的多少,就要看农户的勤奋与努力了。

反正除去给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但这可不是将土地给予了农户,国家只是将土地的使用权给了农户,土地还是国家的,你不可以自由买卖的。

这个制度一实施,华夏子民翻天覆地,神州大地从来没有今天这样丰衣食足,中国的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什么一项制度的改变会产生如此惊天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要从竞争说起。

竞争不是来自需求,而是来自稀缺!

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在地球上,是因为地球上具备我们人类生存的条件,比如空气、水、植被等,满足了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

否则就如同恐龙一般早已绝迹了。

也就是说是环境的资源决定了我们的存在,但是这跟竞争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为什么一定要出现竞争?

为什么有时一定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

大至一个国家的掠夺和侵占,小至个人的欺弱怕硬。

终归一处,是因为这些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苹果,两个人都想吃,就必然有竞争,竞争的结果必有胜负。

因此,一样物品,当有两个人同时都想要的时候就有了竞争。

这个结论对吗?

不对。

因为我随便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把它推翻,比如空气,很多人都需要,但是却没有竞争;河水灌溉,路上的石块等这些都有用,但是却并不会引起竞争。

因为这些是供过于求,太多了。

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竞争呢?

那就是在一个有用的物品上加一个缺乏。

是因为供不应求的物品才会有竞争。

所以说一个物品越稀缺,它的竞争性就越强,因为想要等到它的人太多了。

比如黄金,珠宝等。

有竞争,必有胜负;有胜负,必有规则;没有规则的社会就成了浩劫!

这样一来,当一样物品成为大家共同需要时,而本身又是稀缺的,需要越大,竞争就越激烈,那怎么办?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产生规则,因为竞争必然会有胜负,实力强的人会战胜实力弱的人,那么如何确定胜负呢?

你怎么避免实力弱的人却战胜了实力强的这种“例外“呢?

一个人打不过你,我叫上十个人来跟你打,你用刀我就用枪,你明我暗,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将毁于一旦,人类将变成死伤遍地。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那就是确定规则,只有规则才可以制约这种现象,只有规则才可以让整个人类走入秩序。

既然竞争是规则下的竞争,那么有什么样的规则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因为胜负决定结果,而胜负是由规则来界定的。

篮球有篮球的规则,足球有足球的规则,规则是一种约束,约束什么行为可以,什么行为不可以。

规则的目的是为了决定胜负的公平,让强者胜出,让弱者淘汰。

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有市场规则,我们有法律条例,这些是用来界定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利,这就是产权制度。

我们想想,如果没有这种产权制度对个人利益的保障,那么就如同篮球赛没有规则一样,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差者也会变成能者。

那么竞争就成了掠夺。

所以当规则失去时,最可怕的是摧毁整个社会的秩序,人们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整个社会处于茫然状态,人的动力全无。

因为他们的能力的付出得不到公正的回报,能力没有了衡量的准则。

不同的准则带来不同的行为,市价是市场经济的准则,也是从民不聊生到雄视天下的决定因素。

在田径赛中,速度的快慢决定谁胜谁负。

速度是田径赛中决定谁是优胜者的准则。

如果田径赛没有规则,随意指明什么行为是犯了规则,那么速度这个准则就不容易成立了。

同理,市场经济中的准则是什么呢?

是市价!

因为谁付的钱最多,价格最高,就可以买到该产品。

价格就是决定胜负的准则,而私有产权是这准则的决定因素。

就如同没有田径比赛的规则,就不会有速度制胜的准则一样,没有了私有产权等制度的约束,就不会有市价这个准则的出现,既然市价不能决定胜负,那么就会产生靠其他因素决定胜负,比如武力、比如走后门,比如关系资源、年龄、排队等来决定胜负。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市价这个准则,才让改革30年的中国从民不聊生到雄视天下。

因为市价是让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最大化。

不同的准则决定不同的行为,一个人要在市价中要想得到结果,就必然通过努力工作来赚更多的钱,而赚钱的过程就是为社会提供产出的过程。

但是如果竞争是以年龄大小作分配的准则,会鼓励人们不惜花费金钱、虚报年龄增加宁愿虚度时光而急待老来的意向。

以先后排队来决定竞争准则,那么就会大大浪费在排队时的等待时间,而这个时间可以为社会做很多事情,而在这里却是任何不做的等待。

以等级来决定胜负(级别),就会出现人们会头破血流的往官禄上挤,而那些头破血流的举措,对社会价值的创造没有半点帮助。

因此在不同的准则下,人的行为就不同,所以生产的效率也就不同了。

唯一没有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价。

因为价高者会促使人们增加生产,让社会受益。

这就是经改30年创造的社会财富胜于华夏千年,史无前列!

包干制是一种以“产量”论英雄的产权制度!

包干制的最大特点是以产出论英雄,谁的产量大,谁就获得最多;而决定产量多少的准则是农户的产出量,因为在技术上已经解决了(杂交水稻),只要你努力付出,辛勤劳作,那么你的收入就会多,这跟“件工制”是一样的,工厂的员工大部分是按件计算薪酬,多劳多得,如果你多劳而不多得,那么一定是你的技术不好(生手),那么你就会去学习技能,从而提高生产。

所以这种制度不存在浪费,对产出是最大化的体现。

其次这种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劳多得,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出工分而争得头破血流,也不用再担心分配不均所带来的苦恼。

当人为己有而奋发向前时,其动力会倍增。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干制的成功是因为大大提升了农户的动力,而这个动力的来源于“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而“多劳多得”的分配是建立在清晰的产权制度下,没有产权的清晰,没有利益的明确,就跟以上“分橘子”的故事一样,最后导致的是混乱下的争论不休,然后就成了没有主人的橘子园。

最可喜的是在“包干制”的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扑面而来,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一发不可休息,个体户出现后,农民会把勤劳耕种的粮食拿出来卖,这更大大的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所以中国的“包干制”的贡献是丰功伟绩的,也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市场经济中大部分的制度都是沿用这种制度安排,比如国企改革,股份制改造等,这些都是以“包干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

最后再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吧:

七十高龄胜于十条壮汉

安徽宿县一位70高龄的老人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无法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也就得不到那赖以维生的口粮。

不想眼睁睁地饿死的老农,于是请求公社干部允许带着儿子上山养病并开荒自救。

一个老一个病两人上了荒山,老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出了16亩荒地,不仅收到了口粮,还向公社交了1800斤粮食和养鸡得到的60元钱。

老人个体劳动创造的丰收奇迹与当时集体劳作下的歉收、饥荒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民在惊羡之余认识到:

把田分给各户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摆脱饥荒。

于是,全省各地纷纷要求包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