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850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docx

教案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洋务运动

【内容提要】

1、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洋务运动

2、知识掌握程度标准

3、主要知识点应达到程度

4、近年高考热度

5、基础知识的掌握

6、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7、近年高考真题——当堂练习

8、近年高考真题——课后巩固

【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洋务运动】

课程标准

必修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程标准

必修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中的洋务运动

一标多本,以下各教材中所见洋务运动

人教版:

必修二,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子目——“洋务运动”;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二子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岳麓版:

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子目——“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第二子目——“体用之争”

北师大版:

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六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子目——“洋务运动”;必修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八课《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第二子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人民版:

必修二、三,都没有单独列目,仅中国近代经济和思想正文中做了简单介绍,并附为“知识链接”出现。

以上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都是围绕着“近代化”这一主题来学习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间的洋务思想——中体西用,“大体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岳麓版)

【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

知道和了解

知道:

系指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形象材料等方式记忆历史知识

了解:

系指学生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容

理解与应用

理解:

系指学生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在一个新的情景下出现时,他仍然能够揭

示其本质

应用:

系指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利用所学知识来

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4期

【主要知识点应达到程度】

1、知道洋务派代表;

2、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

3、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4、理解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5、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

6、分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7、分析评价洋务运动

8、分析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近年高考热度】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

全国各省市共考11次,其中2016、2015年共7题,其中2016年,2015年两年两题都是云南考生自己的考题。

全国卷: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

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文综·28

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I卷·29

2016年·上海,共2题

2016·天津,1题

2015年·山东,1题

2015年·江苏,1题

2014年·浙江,1题

2014年·天津,1题

2012年·天津,1题

【基础知识的掌握】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窘境;一些较开明的官员提倡洋务,形成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2、时期:

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

3、代表: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为恭亲王奕,在地方上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为代表。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5、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概况:

⑴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⑵后期:

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

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创办海军,即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舰队,如图。

创办新式学堂,遣派留学生。

7、评价:

积极性

(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

(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对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局限性:

(1)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重难点知识掌握】

一、中体西用

1、含义: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李鸿章等人也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也”,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是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

“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

2、评价:

(1)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

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

(2)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

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

伴随着西学传播,

(3)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

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

二、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建立民主政治,如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经济近代化:

实现工业化,近代化的核心就是工业化,如工业革命。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即主张理性、民主、科学、进化论,如启蒙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

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从被动防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将自己融入到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不断地发生着改旧换新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

以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为主要事件。

【选择题做题技巧】

1、三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一审:

限制词——审时间、地点、角度等,明确考查的范围

二审:

中心词(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审:

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

2、三辨备选项——确定最后答案注意:

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一辨:

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辨:

是否符合题干内容;

三辨:

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六定位意识——贯穿审题干、辨选项的全过程

时间定位:

用时间进行排除。

概念定位: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出相关的历史概念。

教材定位:

把选项和教材的具体知识联系,一般史实性的居多。

理论定位:

对于涉及到历史理论和史学范式的题目,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近代化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一般是考察历史事件原因根源,或者从某种史观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关键词定位:

找出材料中具有提示性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历史的特殊名词等。

吻合度定位:

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选项是否符合材料,选项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当堂练习】

1、(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I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考点】“师夷长技”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根本目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排除A、C。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西学新名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

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西学新名词----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

这启示考生在训练时,一定要掌握根本目的类试题的解法。

2、(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倡导办洋务的奕、丁日昌被称为“鬼子六”“丁鬼奴”,郭嵩焘出使西方受到冷嘲热讽,说明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是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冲突的体现,A项正确。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化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试题分析】晚清近代化的发展。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近代化的含义:

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由此排除C、D项,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表现。

因此答案为B,反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

工业化的开始----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民主政治的建立。

【课后巩固】

1、(2016年·上海)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

此人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奕訢D.左宗棠

2、(2016年·上海)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5、(2015年·江苏)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6、(2014年·浙江)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7、(2014年·天津)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8、(2012年·天津)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

 

【答案分析】

1、【考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洋务运动、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

【试题分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

由材料中的“无湘不成军”“中兴第一名臣”“洋务派之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人是曾国藩,故选A项。

C项奕是中央的代表,不是地方军队的创立者,排除;B、D两项不是湘军的创立者,排除。

2、【考点】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文化运动考查

【试题分析】

知识的迁移、理解能力。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即幻想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是处在中国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阶段。

A项属学习的文化层面,错误;B“以器胜”说明学习西方在“器物”层面,正确;C、D也都是思想文化方面,错误。

所以选B。

3、【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洋务运动。

【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在同一年,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得出①正确;“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②错误;“1899年初”说明是在戊戌变法之后,所以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而不是器物,③错误;答案是C

4、【考点】中体西用

【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是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时间限制:

19世纪70年代初。

A正确;B是19世纪末;CD与洋务运动内容不符。

5、【考点】洋务运动

【试题解析】材料文字“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嵩焘“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A项排除;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B项正确;“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C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D项排除。

故选B。

7、【考点】洋务运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