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826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docx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

01124《修真功法》-道乡辑.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修真功法》-道乡辑

一、丹法要旨

1、阴阳

《易》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劈破旁门。

吾人一身皆属阴,只有先天一点祖气属阳。

未生身前,只此一点乾金,叻地一声落地,先天胎息间断,后天呼吸随生,从此一点乾金流入坤腹,变成坎象,故曰水中金。

此一点真气受之父母,故日祖气。

能将此一点祖气还归本源,即是抽坎填离,又谓之还丹。

离得此乾金,遂成乾健之体;坎失中爻,亦成坤柔之象。

坎中真金抽尽,即成马阴藏象。

人无慧命,如灯无油,不灭何待!

老年人尤当奋勉,先将慧命坚固,即是延年的根本。

道不离乎阴阳,丹不外乎神气。

神气混合,即是阴阳匹配:

天人会萃,即是理气和合。

认得何为元神,何为祖气,常使抱元守一,便是造化真功。

祖气非以神光煦照不生,元神非以祖气合之不聚,万勿流于枯寂,终自误耳。

2、动静

夫道,不过动静二字。

其实只一静字;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

如北极坐镇中央,众星环拱,静者固静,动者仍自静耳。

“静为动之基”,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静则不动。

动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

动静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于天地之间,自成造化。

人不能法天,所以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乃不能守此一静耳。

故人自为人,天自为天。

若能与天地合体,与日月并明,我亦天也。

人能坐到虚至极,静至笃,阴阳也自旋动。

天人一理,道无二致。

而旁门左道,节外生枝,背生生不已之道,作不伦不类之事,以为捷径,终自误耳。

  3、恍惚

  太上曰: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倘若无物,恍惚者谁耶?

修丹者修此恍惚,学道者学此惚恍。

“知君夙植英灵骨,所以教君学恍惚,含元殿上水晶官,分明指出神仙窟”。

可知恍惚者,真阳发动也。

第三句分明指出真阳之气即水中金一物,成道由此,得丹由此,非神仙窟而何!

但先天不能与后天相抱,虽恍惚而总非恍惚。

果能先后天打成一片,虽不欲恍惚,亦不可也。

道是自然,非旁门外道所能知也。

何为先天?

虚极静笃,无人无我之时也。

因其混混沌沌,不分阴阳,故曰无极。

及至静极生动,一阳发生之时,始有天地、人我之分;因其已分阴阳,故曰太极。

总而言之,曰无极亦可,曰先天亦可;曰太极亦可,曰后天亦可。

“气”也有先天后天之分。

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此动气即先天气也。

呼吸之气,息息归根,即后天气也。

先天气为子气,后天气为母气,以呼吸养育先天气,为子生母。

盖先天之气原无形象,非虚极静笃不生;后天之气本有形象,然非至无形无象则不能用。

夫恍惚者,乃先天气生,后天气接,二气旋转而生者也。

先天气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而不住。

故先天气之行止,唯听命于后天也。

后天气为何?

若以口鼻呼吸为后天气,试问口鼻与气穴相隔甚远,何以能相恋而不相离耶?

唯真息不在口鼻而在气穴。

息息归根即是气穴呼吸,而不着于口鼻也。

此是天机,切记。

  4、混成

  《道德经》云:

“道可道,非常道”,则知此道虽然是可道的,但却非寻常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则知可以名道者,诚足以天地参矣。

又曰: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盖有名乃太极成形,阴阳已判时也;无名乃阴阳未分,鸿蒙时代也。

由鸿蒙而生天地,故曰“万物之母”;有阴阳而后天地始分,故曰“有名天地之始”。

此外讲也。

静坐到屏除念虑,凝神于气穴,虚而又虚,静而又静,外不着声色,内不起私欲,灵明一点,照育中央,即无极时代也。

因其时无形影可见,无征兆可言,故无所命名。

及至静笃虚极,一阳初动,丹田暖气渐达于四肢百骸,融融然大地皆春,一身经络血脉流畅无滞,竟体愉快,心花亦开,故以万物之母名之。

其实,于此时以神凝合此阳气,即是匹配阴阳也。

《道德经》云:

“有物混成”,即指此也。

夫混成者,即阴阳和合之谓。

独修一物,万无混成之理。

既阴阳成象始有太极,指为天地之始,诚不谬也。

然而,不第为天地之始,亦可为结丹之始。

  5、中和

  《中庸》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之变,失于中和;人事之扰,失于中和。

夫中者,不偏不倚;和者,无燥无湿。

一有偏倚则失于中,一有燥湿则失于和。

故静坐时,执其中,用其和,而大道之全功毕矣。

  6、至德

  《易》曰:

“诚性存存,道义之门”。

孔子亦曰: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

”盖以道为浩然之气,欲使直养无害,必先全其天理。

理全则欲静,欲静则喜怒哀乐合于中节,不至害道也。

老子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芸芸,吾以观其复”。

虚极静笃,非私欲尽乎。

“未炼还丹先炼己”,亦此意耳。

圣人千言万语,不过说明理气二字。

后世真仙亦不敢明言窍妙,此言动静,彼说有无,比龙虎以言其性情,喻水火以言其虚实;日月合璧即理气之混融,坎离抽填即理气之运行,千比万喻,总不出此二字。

  二、丹法要则

  1、道法自然

  金丹之道无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行无为之化而万物生,人行无为之功而一身健。

天地之旋转,是谁使之旋转耶?

日月之运行,是谁使之运行耶?

均出乎自然。

不劳其心,不居其力,是以天地日月得其长久。

人之所以不得其寿者,不能法天也。

日月舒光,孕育万物,出于无心也。

我能静观,心目之光亦自下施,是以观至虚极静笃,造化亦生。

《易》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之神与气,即我之阴阳也。

气生有时,即虚极静笃之时也;气行有路,即云梯漕溪路也。

气之外耗,因情欲外诱也。

天无情欲,故天得长久;人为情欲诱尽此气,故不得其寿也。

人能去尽情欲,常以神光静观此气,则气不为外诱所耗,自然渐积渐旺,阳气日增,阴气日消,欲净理存,内药有象矣。

  《易》日:

“物极必反”。

静到极处,自然生动;动到极处,自然复归于静。

困久必亨,否极泰来,皆是自然而然者。

得其自然之机,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任其自然之止,总教合乎自然,顺其机缄,无一点强制勉强。

静时固静,动时任其自动,我但凝神气穴而矣,此清静无为之大道也。

待其机动颇大,我方将元神凝入气根,神与气结合一团,渐渐归于定静,而呼吸之气亦自与神气相依,渐渐入定,而不为外物所诱也。

机发则任其发,机息则任其息,我但凝我之神使不外驰,朗我之神使其内照,则机来自然为神吸收而返,机息则受神寂照而安,正所谓“无功功里施功”也。

明明无为而实有为,虽有以为而实无为,故曰:

“道向无为为处为”。

学人不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

夫禅,无形无色,无声无臭,只空空洞洞一太虚境界;及静极生动,乃曰“机”矣。

只信习禅而不信有“机”,是以流入顽空,仍不免生老病死之患。

禅与机相互为用,故能以道全形。

禅定机来,机患禅静。

《道德经》谓“有无相生”,丹经谓“动静互用”,自初功以至结果,总是二字往一来为用,无他道也。

  吾身以心肾比天地,以神气为日月。

故修丹之士,以天地为鼎炉,以日月为金丹。

其下手妙诀,只将心中之神凝于肾气之中。

正如天道三十日,日月合璧,月受日之阳光,渐有阳气,故三日现于庚,犹是蛾眉。

渐渐阳气充足,由半轮而成团圆,正《悟真》所谓“药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之义。

夫“望远”者,距望日稍远也。

如十五日是望,十六日即望远也。

一到望远,月即亏损,故丹家不用,必待日月再合壁,阳气再发生。

如此周而复始,以至采无可采,舍利成矣。

  夫孙道人采四方气以助大道,此犹未焉者耳。

吾道片刻用功以夺天地一年气候,较之采四方气不啻霄壤。

《道德经》云:

“归根复命”,由复至坤,正一年气候。

是以吾能运一周,即如日行三百六十五度,片刻峻功,一年气候在我矣,岂不胜采四方气为更妙乎。

  道法天地,以静观为主体,以调和阴阳为作用,只是个凝神入气穴,便如日映月窟,造化由是而生,舍利由是而结,总是个自然而然,毫无勉强掺杂其间,行之既易,收功亦巨。

而世人或视为难途,或以平淡忽之。

傍门小道,非吞津咽液,即吐故纳新,或强行闭气为伏气,或硬自搬运为周天愈行愈远,愈悟愈迷,行将累及一身,仍不自觉,良可悲悯。

  2、动静互用

  “高以下为基,有从无中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静乃动之基,不静则不能生动。

不静而动,便非真动。

因其水源不清,不足以结丹,故虽动亦不用。

必至虚极静笃之时,忽然一动,方是真动。

要识动静原是一物,静时为体,动时为用。

静而生动,正玄关辟发时也。

倘不从动中认宗祖,静时无声无色,何以辨别。

动既从静中得来。

乃知动是宗祖,静亦祖宗也。

何谓宗祖?

因此动机乃生人生物之根本耳。

然而,动时因知宗祖所在,而静时则一片真空,虽欲强动,亦不可也。

“无事更寻谁”,乃对有事而言。

动时凝神于气根,乃有事也。

然而,有事几同无事。

设惑于有事,妄自搬运,反碍活泼之机,非清静无为之大道也。

有事若行无事,无事但观其妙,更有何物之可寻哉。

此二句包括天机,慎勿轻视。

总而言之,动时可觅宗祖,静时无物可寻,但守其静,以待再动可也。

动则观窍,静则观妙,金丹之全旨备矣。

  3、性命双修

  大道有本有末,有体有用。

初下手凝神于气根,本也;了手时粉碎虚空,末也。

以性为之体,以命为之用。

初时以性就命,如日蒸海水,久而云气上升,此炼精化气之正功也;中间以命合性,名曰抽坎填离。

离得坎中一点真金,转成乾健之体,坎失中爻,化为坤象,仍归乾南坤北先天方位,纯是天道。

性命混合,还丹可结;独修一物,万无混成之理。

若偏重于性,而不知命应速修者,是以难见效验。

要知先命后性,三教一理。

不将此命还归本源,更无修性之必要。

故达摩面壁,是命功以后之事。

能先从命功上讲求,自能步步脚踏实地。

古人云:

“欲教灯不灭,须识添油法”。

夫油者,精也;灯光,性也。

以精合性,即是添油之法。

或曰“精是后天渣滓之物,保之何益?

”岂知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也。

老年人尤以救护命宝为第一要着。

因老年人此宝最少,生发也迟,再加生而不知采,采而不知炼,炼而不知归炉,生气日耗,死机不远矣。

丹经云:

“竹破须竹补”,精若消耗,非精不能补也。

人年过十六,阳精外耗之后,必须以精补精。

精能补足,而后方可练精化气。

补之之法,总在“和合凝集”。

此种功夫虽系炼命,然亦不可顷刻离性。

盖以命居深宫,倘无求之之法,则不能自出。

故丹经云:

“有人识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

”须知月本无光,必借太阳温煦之力始有光彩。

人能将此灵性返照于命宫,即是日照月宫;照之既久,先天一气始从虚无中来。

盖以神栖于目,而目又为心之先锋,目到何处则心到何处,此和合凝集之妙法也。

故必先澄清心地,轻轻回光返照,凝神降心于气穴,不可使心外驰,驰则心火不聚;亦不可思虑,虑则水源不清。

灵光常常朗照,静到极处,自有动机。

此动机乃吾身之生机也。

此机非静极不发,非虚极不生,非回光返照、凝神气穴不动也。

此机一动,万勿妄动,须将我之真意寻气根旋动处,放此心在气根。

动气亦自旋回。

此时我之呼吸亦渐渐归到此处,息息归根,绵绵不绝,口鼻之呼吸可无用矣。

此息既与神气留恋,自然三家结合成团,心不必定而自定,息不必调而自调,融融然一身轻暖,真“三十六宫都是春”也。

今之学佛者轻视双修,独重性道,未闻可以延年者。

瞑目而逝,便谓超升天界,欺人而终自欺耳。

  4、致中和

  元气,水也;气穴,炉也;内窍,釜也;元神,火也;真息,风也。

心息相依,即以风吹火。

心急则火燥,火燥则水沸;性孤则火微,火微则水寒,必冲而用之,方为合宜。

《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神虽凝于水乡,更须用这“和”字。

神不可燥,燥则水枯;火不可寒,寒则炉冷。

必须不燥不寒,一团和气,方生造化。

  5、潜龙勿用

  初下手凝神于气穴,神凝则气生,气生则机发。

要知此动乃微阳耳。

《易》曰:

“初九,潜龙勿用。

”学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遇动机,便去运行周天,徒戕真机。

更有稍觉下部发热,便去强行搬运周天,宁不太可笑乎!

微阳发生,只可以神逆归原处,以涵养之。

时来时凝,适至阳气充足,自然有药产之景。

见此景象,正好将药采归玉炉。

采药归炉后,移时炉中火发,此乃升降之真机耳。

倘若神气不足,药未归炉,万勿先行搬运。

盖欲养其精,蓄其锐,待时而动也。

若一遇机来,便运周天,失之于嫩,难结丹也。

此间不容毫发,非有心人不能明晰也。

道本自然,冬至阳升,不期升而自升;夏至阴降(〔注〕这里所说的阴阳,是就升为阳,降为阴来说的,而不是指阴气与阳气本身。

),不期降而自降。

此乃天然之机。

我能升降一任天机,方为法天也。

昧者妄自搬运,乃违天也,以致有虚火上升,双目失明者,真可叹也。

刻下旁门,皆以运行周天为拿手好戏,不明次序,一味胡乱搬运,言之津津,听之怡怡,害人真不浅也。

  6、持之以恒 潜心自悟

  修道一事,非大英雄、大豪杰,具百折不回之志,有闻一知十之慧,方可不为次序所紊,歧途所误。

否则,一见效验,便自矜夸,未肯低心下气,问难晰疑,行致歧途,反以为是,其不为群魔所噬者几希。

道虽简易而悟有深浅。

悟之深者,不为境限,不为幻诱,性命混合,还丹可结;悟之浅者,不能降伏尘劳,偏去无味摸索,捱时耐坐,反有之损。

求益反损,何如不求!

 

  道在自悟,亦须师传,一有不合,即当请教,明辨笃行,道无不成之理。

  三、丹法要诀

  1、炼己

  古仙云:

“未炼还丹先炼己”。

凡坐必须放下心身,去除凡相,推开妄念,勿为六贼所扰,莫任七情放纵,居尘出世,住世超世,事来则接,事去仍静;过去事莫追忆,未来者莫远虑,现在者须放下,虽处纷扰广众之中,如入无人无我之境,始为炼己熟也。

慎勿常与人谈,《道德经》云:

“闭门塞兑”。

闭门者,闭目静观也;塞兑者,忘言守中也。

门常闭则神不外驰,兑常塞则气不外耗。

故慈氏以清静六根为入手第一步。

况年老人精神原不甚畅,非善养之则不能充足,非充足则不能结丹。

故须爱惜精神。

而爱惜精神,则必须外有闭塞之功,内加凝合之妙,自入不可思议之境界矣。

  总要牺牲一切,专心调养,静坐禅榻,不假一点思索,而证无为大道。

一陟较量,便是有心;一有心便失于自然。

不能常静,则流于声色货利之中;不能常寂,则迷于贪嗔痴爱之属;不从死里求生,究难由枯返荣。

果是真豪杰,一刀斩断葛藤,两目静观窍妙,观到是处,心定息调,念止身轻。

观不到是处,非入于沉迷,即败于执着。

譬如我心看水,此念即在水上;我心看月,此念即在月上。

设将此眼光专看气穴,我心即在气穴矣。

目光一散乱,心亦随之外驰。

故《大学》谓“知止而后有定”,诚知本之学也。

能将此心目止于此穴,心目有所归依,自然定于气穴。

心目定于气穴。

而后始归大静。

此入手最要紧之诀也。

初坐无有不昏沉者,但昏沉任其昏沉,待昏沉过去,自然清醒,再行寂照,自能得其所也。

能于不即不离。

不粘不脱之间得其微奥,自有一番妙处焉。

  要知人生如寄,转瞬乌有。

总要得失不累清心,荣辱不夺高操,襟怀洒脱,勿为尘浊沾濡。

行径似白云出岫,来去无心;养心如泉水在山,清澄可爱。

机来则凝神,勿令当面错过;息定则伏气,且须听其自然。

但悟我玄理,自然妙义环生;莫问他运数,定能福缘凑集。

学痴愚便是大道,露峰芒便失天机。

人生于世,焉能事事如意。

处顺境固能适然,处逆境尤当如是。

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放下心作事,立定足徐行,但学个行云流水,野鹤闲禽,自然合乎天机,处得人事矣。

否则,坐破蒲团,亦无是处。

  2、凝神气穴

  初步功夫在于凝神,入手要诀唯属观照。

白玉蟾云: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轻轻看过。

倘不知凝神,虽坐到老死,亦丝毫无益也。

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气者,先天之真气也,无形无象,生于虚极静笃之时;穴即先天气之本根。

所谓凝神气穴者,即将我心中之正念凝聚于气穴,不令神往外驰,所谓太阳移在明月中也。

神凝则火聚;火聚于下则水自上升,此水火既济之要诀,亦凝神气穴之妙谛也。

故曰:

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

夫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绝之义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

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生气之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所谓胎息者是也。

盖朗照下田,神自凝集,神既凝于气穴,与气混合一处,息也定于根本,神凝气伏,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乃息归于气根矣。

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

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然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向外,仍与神融合一处,神恋气,气抱神,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结丹之正功,亦和合凝集之要道也。

  “凝神须识窍“。

故凝神气穴,首要得着玄关。

此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关不开。

此关不开,无以炼精化气,不能见本来面目。

故欲识此窍,须于入坐时放下身心,闭目先视眉间。

稍静,再将两目从眉间缓缓下移,朗照脐下,不必定其地处,但以下田作一虚空境界即可。

要紧识这个朗字。

朗则神清,如月映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耗。

清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也应如是。

学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念竞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

要知目光朗彻下田,性光也随之聚于气穴,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化为无有。

能朗彻其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此即春讯。

朗照到至虚至静,忽然一动,心中为之一觉,正玄关开辟时也。

乘机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便是得着玄窍,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痴,丹田发暖,耳后生风,虚室生白,皆一阳初动之征机也。

一切玄妙,皆基于此。

然亦须俟精力充足时去坐,方为有益。

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受魔一柄矣。

故高哲之士每于睡足之际一神清之候,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虚之气细缊于两间。

如此凝神,自得其妙。

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

  夫天机在目,目到心亦随之,心目所在,息也大定;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也。

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强使定也。

《大学》云:

“知止而后有定“。

夫知止者,心有所归也。

初坐时心不能定,念不易止。

必有所归依,而后始臻于定。

譬如写字,则心必定于字;读书,则心必专于书。

倘无所止,犹如逐风柳絮,将见飘无定所矣。

故若入坐时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孤阴独处,安望造化生乎!

是以古之学道者虽重无为,而无为中尚知有为。

譬如妙心澄彻而有时念生,必从无为中寻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之地也。

既止于至善之地,则心有专向而不外驰也。

《道德经》中“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之说,已将修身要道和托出。

有欲观窍,即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无欲观妙,即无人无我,无山川草木,混然不知不觉之时也。

有欲观窍为无心观妙之用,无欲观妙为有心观窍之体。

经云:

“致虚极,守静笃”,即无欲观妙也,无为也;又曰: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即有欲观窍,有为也。

然有为者,非有所为,不过使目光常顾至善之地,不令其昏沉,不任其驰骤,如一轮皓月印于澄泉之间,便得之矣。

性光凝于真气之中,即如皓月印于澄泉之间。

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阳气发生,万物皆借以生;观其复,即是遇此阳生,以神光紧对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有欲观窍之神功也。

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

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

凝聚既久,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

太上曰:

“金玉满堂,莫能守之”,盖言后天精足,最易露泄,必常常观照,时时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无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气,与神合为一体也。

神不凝则元气不生,故我道以凝神止观为唯一无二之妙旨。

一离了观,火即散矣;火散,炉则寒矣;炉寒,丹则耗矣。

故曰:

“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

知此则丹无不成。

  道之始终,全在静观。

非观不静,非静莫观。

只观不静,观亦无用;只静不观,静也徒然。

一部玄功,观为主体。

一离乎观,即遇魔。

矣;一经正观,万魔即退。

不静观则神不朗,而观一著迹,又生燥也。

止者何?

将我之真意止于至善之地也;观者何?

将我之目光温煦至善之地也。

目光与真意常止于斯。

观而后止,其止也固宜;止而后观,其观也合道,自然真息得定,身心得静耳。

否则,终是水底捞月而矣。

  静观时,心要虚,神要明,光必朗彻。

神。

光明朗,则无昏沉之虞;心虚念止,则有天然之乐。

倘念不能止,则观不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生烦燥。

入昏沉则神无所依,颠倒梦想,无所不至矣;生烦燥则性不耐久,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

神朗则光彻,如皓月印寒潭,一片清光令人心畅神怡;神一不朗,光也散乱,心即他逝,即入昏沉,睡魇缠绕,主人降伏,六贼乘机打劫,七宝尽为所掠矣。

故学道无他求,只在凝神寂照,须臾莫离,自然命基坚固。

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著迹则败于凝滞。

非如秋月印澄泉,不足以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以融和其祖气。

苟能神光鉴察维严,六贼不得入,七宝自永固,一旦牟尼发生,乘机采取,还归固有,命补性固。

诚心行之,不但精神日进,智慧日圆,常有乐境,而且不过二年,即证六通。

  3、谨固牢藏

  坐时心放下,背当直,莫昏睡,要清醒,凝神于神室,伏气于气根。

照时心中湛然,虽照也忘;忘时性光朗彻,虽忘亦照。

如此用功,玄机未有不动者。

动机初来,我以元神就合动机,呼吸亦自移至动处,这就是“呼吸元气以求仙“的要诀。

即使平时不坐,也不可离了这个,事来则接,事去仍如此用功,这就是谨固牢藏之法则。

须知火原无所谓火,真意凝聚而团结不散之谓也;药也无所谓药,一点生机积累成团,与真意合而为一,谨固牢藏,使不外驰之谓也。

一不封固牢藏,则火散丹飞,可不慎哉!

但封固牢藏之法,只有神不离舍,守之于内,目射慧光,防之于外。

是以能慧观, 即紧箍咒也。

诚能临机不误,得一点凝一点,凝之日久,神气转旺,天机自然频来。

若阳生不知凝集,或知凝集,而不知保守,一曝十寒,不唯前功尽弃,更是虚度岁月。

  4、调息

  炼精最紧要,调息也急切。

精不炼不固,息不调不定。

息息归根为炼精之妙诀。

绵绵不绝乃调息之要道。

息息归根,非强制也,神凝气穴,息自归根;绵绵不绝,非有意也,心息相依,息自绵绵。

但能将吾心目隐藏气穴,息自调也。

心目所在,须不粘不脱。

粘则执著,执著则气不顺;脱则顽空,顽空则气无依。

惟能不粘不脱,方入佳境。

倘若心胸狭窄,不能对境无心,此即一大障碍也。

总要平心静气,不可存速成之心。

静坐时心目凝于气穴,无思无虑,顺其自然,息自调匀。

息调则药生,此即不传之秘诀。

  5、伏气 

  “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

人知服气为妙,安知伏气为更妙。

服气虽不采而采,伏气乃无为而为。

不采而采,其采耶无深旨奥义;无为而为,其为耶有妙用玄功。

盖服气乃吐故纳新之流,故不能长生。

夫伏者,藏也;气者,呼吸也,非先天祖气也。

常人呼吸以口鼻,真人呼吸以胎息。

但此胎息非勉强使然,乃自然而然者也。

常人不知静观,未能凝神,故此气从口鼻出入。

知道之士,静观窍妙,神亦随之定于此处。

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于此,息也随之定于此,所谓心息相依者此也。

神不依息必外驰,息不依神难自伏。

是以神以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归大定。

但能静观凝神,即能得此效验,决非有奇法也。

神息依恋,腹自温暖,先天祖气受此煦育而后始发生也。

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一动,神即觉,丹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

此机既动,气也随之外涌,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

便以此处为安乐窝可也。

神即以此为家,息也相伴不去。

神息既合,元气受息之吸收,亦自返回根本,二气相接,常自絪缊恍惚,故《入药境》曰: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于金;意者土也,神为之体,意为之用。

其实,神与意,一也。

三家相见,即是五行攒簇之义也。

五行既合而为一,真息也相依而不离,此即伏气之真功。

丹经云:

“息息归根”,亦即伏藏之义。

《胎息经》云:

“胎从伏气中结”。

气不伏而欲结胎,未之有也。

  总之,伏气之伏,非勉强降伏,乃自然服帖也。

学人不明此理,或以数息为伏,或以闭气为伏。

闭气以伏气,急则杀人;数息以伏气,滞则碍道,均有百损而无一益。

果能凝神入妙,神与气自相团结。

息之定止,随乎心之定止;定不住心,即定不住息,亦即伏不住气。

总要从根本上讲求,切勿向邪路上行去。

丹经云:

“心息相依”,旨哉斯言!

  6、配合阴阳

  配合阴阳乃不传之秘。

初以目光煦育气穴,即以神就气也。

观照既久,其机发现,我又以神寻觅气根,使动气返回本穴,与神相依,即阴阳配合之妙法也。

阴阳不合则真种不生,如夫妇不合则不生婴儿,同一理也。

是以下手必先观照下田,如月印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照到虚极静笃,忽然一动,恍惚似有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